林玉香

摘要:目的 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早期呼吸衰竭患者接受無創通氣治療的護理措施以及護理效果進行探討。方法 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早期呼吸衰竭患者作為本次課題研究對象,根據所選患者進入醫院的順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30例。兩組患者全部接受無創通氣進行治療,對照組應用臨床內科常規護理,研究組應用護理干預措施,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 接受護理干預措施的研究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早期呼吸衰竭患者動脈血氣指標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兩者對比差異明顯(P < 0.05)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者對比差異明顯(P < 0.05) 。結論 臨床中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早期呼吸衰竭患者提供護理干預措施,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高碳酸血癥以及低氧血癥,減少并發癥的出現,應該給予大力的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呼吸衰竭;護理干預措施;動脈血氣指標;并發癥;應用價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臨床中非常多見的一類呼吸系統慢性疾病,不但會導致患者的勞動能力弱化,同時還會使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展過程中出現概率最高的并發癥之一。臨床中為了明顯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早期呼吸衰竭患者的疾病整體治療效果,為患者預后做出保障,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配合良好的護理干預措施顯得尤為關鍵[1]。無創通氣治療指的是不需要幫助患者建立有創人工氣道,為患者提供輔助機械通氣呼吸支持模式。無創通氣治療對患者身體造成的創傷性比較小,患者能夠良好地耐受,臨床使用更為便捷,引發并發癥的風險相對比較低,最近幾年在臨床中獲得了非常廣泛的應用[2]。本文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早期呼吸衰竭患者作為本次課題研究對象,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早期呼吸衰竭患者接受無創通氣治療的護理措施以及護理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早期呼吸衰竭患者作為本次課題研究對象,根據所選患者進入醫院的順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30例。兩組患者全部接受無創通氣進行治療,對照組應用臨床內科常規護理,研究組應用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51~78歲,平均年齡(63.3±6.4) 歲;病程3~15年,平均病程(6.7±1.4) 年。研究組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52~79歲,平均年齡(63.0±6.3) 歲;病程3~16年,平均病程(6.8±2.3) 年。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全部接受無創通氣進行治療。
對照組患者在治療期間配合臨床內科常規護理,其中包含監測病情改變、排痰吸痰以及抗感染等。
研究組患者接受臨床護理干預措施。因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早期呼吸衰竭和家屬對于無創通氣治療的基本知識不了解,所以在開展治療之前通常會伴隨緊張、恐懼以及焦慮情緒,對于無創通氣的治療效果過于擔憂。對此,護理工作人員需要為患者和家屬講解無創通氣治療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及相關注意事項,緩解患者和家屬的內心壓力以及不良情緒,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本組所選患者全部在接受血氣指標以及生命體征的監測上應用無創通氣進行治療,通過護理工作人員在治療過程中全程陪同和指導,及時幫助患者進行排痰;同時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對于患者意識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對于疾病整體治療效果進行評估。護理工作人員需要調節患者所在室內的溫度處在18℃~22℃,濕度保持在50 %~60 %,確保室內空氣清新,按時通風換氣,保證患者病床的干凈與整潔,為患者提供舒適并且安靜的住院環境。加強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早期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道護理工作,對于可以積極主動配合護理工作,基本情況良好的患者,護理工作人員需要指導其正確咳嗽和咳痰,指導患者多進行深呼吸或是為患者提供霧化吸入治療,排除黏稠的痰液。對于長時間臥床、排痰無力的患者,護理工作人員需要幫助其進行叩背、拍擊胸部,或是經口進行吸痰。但是需要注意各項護理操作嚴格遵照無菌原則執行,避免出現交叉感染[3]。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早期呼吸衰竭患者接受護理之后的動脈血氣指標。統計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早期呼吸衰竭患者治療期間產生并發癥情況,包括胃脹氣、皮膚壞死以及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等。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2.0軟件對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 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 表示,行t檢驗。P <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接受護理干預措施的研究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早期呼吸衰竭患者動脈血氣指標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兩者對比差異明顯(P<0.05) ,見表1。研究組30例患者中產生胃脹氣1例,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產生面部皮膚壞死1例、胃脹氣4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5例,研究組患者中產生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者對比差異明顯(P<0.05) 。
3討論
無創通氣治療具體指的是不需要將患者氣管切開,或是開展氣管插管,患者所需要承受的痛苦比較小,更加耐受,同時治療方法更為便捷,能夠間歇性治療,引發的并發癥風險低,所以目前在臨床中已經獲得了大力的推廣和使用,成為用于治療重癥呼吸衰竭疾病的常見措施[4]。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早期呼吸衰竭患者接受無創通氣治療過程中,一般需要配合良好的護理干預,確保疾病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產生。根據本文對比研究資料可見,選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早期呼吸衰竭患者60例作為本次課題研究對象,所選患者按進入醫院的順序分組。兩組患者全部接受無創通氣進行治療,其中一組患者應用臨床內科常規護理,納入30例成為對照組;剩余一組患者應用護理干預措施,納入30例成為研究組。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表示,接受護理干預措施的研究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早期呼吸衰竭患者動脈血氣指標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中產生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護理干預能夠幫助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早期呼吸衰竭患者的高碳酸血癥以及低氧血癥,同時無創通氣治療期間會提高患者產生呼吸道分泌物潴留、胃腸脹氣以及面部皮膚壞死的風險。其中,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是引發通氣治療失敗的重要因素,所以臨床醫護工作人員需要在開展無創通氣治療期間配合良好的并發癥護理。選取適當的面罩,防止過緊或是過松,避免漏氣引發面部局部皮膚疼痛、潰爛與紅腫;對于鼻部受壓位置選擇敷貼,緩解患者面部皮膚損傷。開展通氣治療期間,需要按時幫助患者進行氣道濕化,協助患者按時進行翻身和叩背,指引患者主動進行間歇性咳嗽。如果患者產生吸痰指征,需要馬上為其提供吸痰操作。治療期間患者盡量選擇半臥位,不可調節過高的通氣壓力。如果胃脹氣表現非常嚴重,需要為其提供負壓引流,確保胃管持續開放[5]。
根據臨床研究資料中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冬季以及季節交替期間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倘若沒有獲得有效控制,那么疾病能夠發展成為急性加重期,對于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為了預防病情發展,臨床中需要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供及時有效的治療。臨床中一般選擇抗感染藥物開展常規治療,可以幫助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進一步發展,避免病情惡化。但是,單純應用藥物治療的整體療效相對受限,不能夠幫助患者臨床表現癥狀得到完全緩解,尤其是無法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因此臨床中需要不斷加深對于其他治療方案的研究。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對于人體呼吸功能所造成的影響非常大,患者在呼吸不足的前提下會降低活動量,導致患者的呼吸肌耐力隨之出現減退,骨骼肌產生萎縮,引發呼吸困難等相關表現,從而出現惡性循環。通過臨床實踐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早期呼吸衰竭患者在康復階段接受適當的康復鍛煉,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但是,由于此疾病患者大多數屬于中老年人群,受到疾病的影響,導致患者的運動能力不足,因此部分患者不能夠接受較大強度的康復鍛煉,需要采取相對比較輕微的運動方案。臨床護理工作人員首先需要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早期呼吸衰竭患者提供飲食指導,用藥指導常規,四肢主動運動指導以及出院相關注意事項。等護理工作人員需要保持親切樂觀的態度接待患者,了解患者的一般資料,為患者提供健康宣傳教育,為患者簡單介紹疾病的基本知識,通過宣傳畫冊以及播放視頻等形式,提高患者對于自身所患疾病的了解程度。護理工作人員需要告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早期呼吸衰竭患者在接受疾病治療期間出現的各種不良反應,幫助患者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工作,依照患者的病情以及家庭背景,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對于具有緊張以及恐懼情緒的患者,護理工作人員需要為其提供適當的心理疏導。護理工作人員需要與患者保持良好的交流,縮短護患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提高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確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積極配合臨床治療以及護理工作的開展。根據天氣的轉變,對于患者所在病房的濕度和溫度進行適當的調節,確保病房內部的陽光充足,按時通風;每天對于病房進行清潔和消毒,確保病房內部的整潔和干凈。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早期呼吸衰竭患者接受無創通氣治療期間,護理工作人員需要幫助患者適當調節體位,并且告知患者無創通氣治療的作用在患者接受治療過程中對于其各項生命體征的改變情況進行密切監測,倘若出現任何異常現象,馬上匯報主治醫生,協助醫生采取相應的處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早期呼吸衰竭患者接受治療期間,護理工作人員指導其接受相應的規律呼吸操訓練,在病情允許的狀態下指導患者開展系統化呼吸訓練,依照病情恢復情況為患者提供全身肺部康復鍛煉,選擇力度合適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病情的運動項目,每天訓練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幫助提高患者的耗氧量,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早期呼吸衰竭患者接受無創通氣治療期間配合臨床護理干預措施的效果確切,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動脈血氣指標,降低并發癥的出現,具有推行空間與價值。
參考文獻
[1]曹鵬,凌冰玉,徐艷,等.有創–高流量氧療與有創–無創通氣序貫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嚴重呼吸衰竭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21,20(6):388-395.
[2]余剛,張飔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干擾素-γ、甲殼質酶蛋白-40水平及與預后、肺功能相關性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21,50(10):1223-1226.
[3]張琢,陳希勝,劉亞明.支氣管鏡聯合無創正壓通氣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臨床療效及血氣、預后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21,19(15):142-144.
[4]阮超群.觀察小劑量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聯合呼吸興奮劑在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J].當代醫學,2021,27(3):170-172.
[5]趙雪鋒,韓京旭,岳紅云,劉姣姣.同型半胱氨酸及載脂蛋白A/ 載脂蛋白B水平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凝血指標相關性的研究[J].河北醫學,2021,27(9):1562-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