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梅
摘要: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輸送合格人才的主陣地。因此,在高校開展“四史”教育具有其現實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高校在開展“四史”教育過程中,應對檔案資料進行深入挖掘,主動與檔案部門配合,形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檔案教育資源,并對新形勢下檔案融入高校“四史”教育面臨的挑戰進行認真分析,結合當代大學生對于“四史”教育的現實需求,優化“四史”教育方式方法,將檔案信息資源與“四史”教育有機結合,進一步提升“四史”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檔案;高校;“四史”教育;育人功能
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自身建設史、為人民服務史和理論創新史。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國人民自覺選擇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歷史過程。目前,“四史”教育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四史”教育使廣大青年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共產黨百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真實地感受中國共產黨在艱苦奮斗過程中形成的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真正明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道理。為實現“四史”教育的這一目標,高校需要不斷完善“四史”教育體系,充分挖掘利用檔案資源,找到契合高校“四史”教育的紅色文化素材,充分發揮檔案育人作用,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現紅色文化的傳承創新[1]。
1檔案在高校“四史”教育中融合的內容
檔案文獻資料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真實記錄,是“四史”教育最生動的學習教材。高校在“四史”教育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檔案文獻的價值和作用,將載體豐富、內容翔實、圖文并茂的檔案文獻作為“四史”教育的重要素材,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提升“四史”教育的生動性和實效性。當前,部分高校正在積極探索“四史”教育新形式,結合課程需要針對性挖掘檔案資源,打造檔案文化產品,并將其與公共基礎課程、專業課程、校園文化等有機融合,加深學生對“四史”的了解。例如,井岡山大學發揮自身地理區位優勢,深入挖掘校史資源,將“井岡山精神”作為辦學育人的重要理念,并將這一精神貫徹到學生培養全過程。再如,百色學院則編寫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推出紅色經典微課程。有些高校檔案館吸納學生參與檔案工作,將檔案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這些創新性的方式方法充分說明了檔案文獻能夠成為“四史”教育的重要素材,能夠契合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現實訴求。此外,由于檔案文獻具有真實性和原始性特征,發揮檔案在高校“四史”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增強“四史”教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有助于應對歷史虛無主義對青年學生的影響,真正起到正本清源作用。
檔案文獻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形式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原始記錄,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偉大的建黨精神;展現了民族存亡之際,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不懈奮斗、視死如歸的英雄事跡;展現了和平年代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發展經濟,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為人民謀福利的過程中涌現出的一大批英模及其先進事跡。這些鮮活的紅色教育素材完全可以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價值標桿和思想引領,正如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的,要用革命事跡教育我們的子孫后代。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黨史教育動員大會講話中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因此,高校在“四史”教育過程中,應將檔案中的紅色人物和時代楷模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將檔案中記錄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宣傳好、講述好,把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真實地展現出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歷史觀。
2檔案在高校“四史”教育融合中面臨的挑戰
新時期大學生的成長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互聯網已成為青年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對學生的思維方式、求知途徑、價值觀念產生重要影響,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這種單向傳授的方法已不適應網絡時代的開放式教育格局,在高校的“四史”教育中,要想真正發揮好檔案的育人功能,需要應對大學生個性化需求以及閱讀方式的變化。
首先,大學生的閱讀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依托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已經很難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在這一背景下,要求高校“四史”教育要具有即時性和交互性的特點。通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信息傳遞,才能夠更好地滿足大學生群體不同的閱讀需求,才能夠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四史”教育效果。檔案資源以文字、圖片、聲像為主,要想讓檔案在高校“四史”教育中得到廣泛應用并真正發揮育人作用,就需要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對其進行創造性的轉化,以契合大學生閱讀方式的變化,但顯然高校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開展[2]。一方面,高校在“四史”教育過程中沒有主動地與大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沒有充分認識到大學生閱讀和學習方式對高校“四史”教育產生的深刻影響,沒有結合大學生閱讀方式的變化采取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沒有充分了解學生在接受“四史”教育過程中的交互性意愿,導致高校“四史”教育在內容豐富性、時效性上略顯不足,檔案資源的融合性較低。另一方面,高校在“四史”教育開展過程中,教育方式方法相對簡單,在新興媒體利用方面還缺少主動性。當前大學生已經將新興媒體作為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渠道,而檔案管理部門在參與高校“四史”教育過程中并沒有將新媒體、手機App作為檔案資源開發的主要載體,難以滿足當前大學生的訴求。
其次,大學生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強。當前部分高校在“四史”教育過程中仍然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對檔案信息資源的利用不深、不透,單方面的檔案信息內容傳導難以激發起大學生學習“四史”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方面,當前大學生絕大部分都是“00后”,個性張揚,加之成長在互聯網環境下,無論是交流互動還是知識學習,對于網絡都比較依賴。但當前無論是高校檔案管理部門,還是高校思政部門,對網絡空間利用都存在不全面、不系統的情況,對大學生的個性化特征了解得不夠全面,這也就限制了高校“四史”教育方式的覆蓋范圍。另一方面,當前大學生在參與“四史”學習的過程中,對檔案信息了解得不多。因此很難結合“四史”教育實際情況提出意見建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四史”教育在檔案信息方面與大學生的溝通互動。
最后,檔案館在與高校“四史”教育融合過程中缺少有效契合點。現階段,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還沒有將“四史”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檔案管理部門在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提供的資料相對寬泛。而高校檔案館結合學校“四史”教育的具體需求,對館藏檔案中蘊含的紅色資源、紅色精神等相關黨史資料挖掘和整合得也不夠。沒有主動將高校在不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價值的黨史資料和校史文化資源融入到“四史”教育之中,缺乏參與性和主動性。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四史”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部分,開展的時間還相對短,對各類資源整合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方案和決策。另一方面,高校“四史”教育對于學生成長起著至關重要作用,雖然政府和高校各個部門都在支持“四史”教育的開展,并對思政教師提出針對性要求,但相應制度機制還不夠健全,需要進一步完善。就高校檔案館而言,檔案部門與高校“四史”教育主體缺少聯系互動,很少結合“四史”教育課堂需要對館藏的檔案信息資源進行梳理和整合,對館藏紅色檔案的深度研究不夠,還沒有形成檔案資源與“四史”教育融合的相關課題。基于此,在高校“四史”教育過程中既要充分認識到檔案管理部門所掌握的檔案信息資源的時代價值和育人價值,又要從多個層面入手,加強與檔案館的溝通互動,尋找檔案館與高校“四史”教育的契合點,發揮檔案館的資源優勢,進一步提升高校“四史”教育成效。
3檔案在高校“四史”教育融合中達成的方法
高校“四史”教育的開展離不開檔案信息資源的支持,因此有必要通過加強理論研究,強化校館合作,創新教育方式等多種形式,對檔案信息資源進行深入挖掘,進一步提升高校“四史”教育效果。
3.1加強理論研究
檔案信息資源在高校“四史”教育中的運用屬于嶄新領域,急需加強相關理論研究。高校有必要結合“四史”教育要求,將紅色檔案文獻研究作為當前高校科研工作重點方向,鼓勵思想政治教師對紅色檔案文獻進行挖掘研究,將紅色檔案真正地融入到“四史”教育之中,進一步提升“四史”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檔案管理人員也應該主動地與思想政治教師進行對接,掌握高校“四史”教育中對相關檔案資料需求,整合零散的檔案信息,積極出版編研成果,實現檔案資源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同時,高校也要加大對思政課教師的教學培訓,進一步提升教師教學改革能力,支持教師積極申報黨史研究課題,為高校“四史”教育開展提供重要理論支撐。此外,高校思政教師還應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覺地查閱和學習與“四史”教育相關的材料,對本地區檔案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有效利用,進一步增強“四史”教育的針對性、鮮活性,讓廣大學生在“四史”教育學習過程中加深對紅色文化理解,夯實大學生的紅色文化底蘊,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黨史觀。
3.2強化校館合作
新《檔案法》明確指出,各級檔案館要充分發揮文化服務職能和文化育人職能。檔案館應主動利用檔案數量豐富、政治性強的資源優勢,加強與高校的聯系互動,拓寬思想教育渠道,通過校館合作方式進一步發揮檔案資政育人的作用。首先,檔案館應結合高校“四史”教育的具體需求,積極開發館藏資源,為“四史”教育提供真實生動、形式多樣的學習教材。一方面,既要對檔案館保存的各類革命戰爭年代的文書、影像資料進行系統開發,形成一批有價值、有影響力的“四史”教育資源。另一方面,高校檔案館本身也會珍藏關于高校發展的各類有價值、有意義的檔案資源,這些檔案資源很多本身也屬于紅色教育資源,是高校“四史”教育的鮮活素材的來源。應對這部分教育資源進行合作開發,集中展現高校的發展歷程,加深廣大學生對高校紅色文化的理解,形成熱愛學校、熱愛集體、熱愛祖國的情懷。其次,檔案館應通過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打造紅色教育基地,開辟“四史”教育第二課堂,用檔案史料給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引導青年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為建設祖國刻苦學習,貢獻青春力量。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檔案館要圍繞紅色教育基地的具體要求,向相關部門申請必要資金和政策支持,對當前檔案館的空間布局進行優化,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和藝術相融合的制作手段,精心打造紅色檔案展覽,讓包含紅色基因的一張張照片“動”起來,一個個故事“講”出來,讓參觀者的眼睛“亮”起來,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教育大學生自覺筑牢對紅色信仰的堅守。總之,高校與檔案館通力合作,能夠更好地實施資源共享,通過針對性的檔案服務,使高校“四史”教育落到實處。
3.3創新教育方式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的出現使大學生的閱讀興趣變得更為廣泛,閱讀內容變得更為豐富。在閱讀過程中大學生對于即時性和交互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四史”教育在檔案信息資源利用方面,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技術優勢,實現檔案資源與多媒體技術的有機融合,增強師生互動交流。采用網絡直播、微視頻、短視頻等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增強教學的吸引力,確保“四史”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同時,高校檔案館要結合自身優勢,發揮好檔案館的育人功能。用好、用活校史檔案資源,把身邊人、身邊事融入“四史”教育。通過舉辦校史展覽、紅色作品展演、英模事跡宣講等活動,使其成為“四史”教育課堂教學的輔助載體,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進一步增強高校“四史”教育的針對性[3]。
3.4做好后勤保障
檔案館參與高校“四史”教育具有其現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主要領導應結合當前高校“四史”教育的具體情況,為檔案館參與高校“四史”教育“牽線搭橋”,提供平臺和必要的政策支持。一方面,高校主要領導應召開專門會議,邀請檔案專家、黨史專家、教育專家對各級各類檔案館如何參與高校“四史”教育出謀劃策,并形成一系列有價值的方案,為下一步高校與各級各類檔案館通力合作、資源整合、活動方式創新提供理論依據。另一方面,高校在“四史”教育開展過程中也應該主動與檔案部門取得聯系,加強雙方的溝通互動,充分利用各級檔案館館藏資源優勢,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開發,為高校“四史”教育提供素材。高校檔案館也要主動作為,充分了解“四史”教育課堂所需,結合館藏資源,精心組織編研,形成文字、圖片、短視頻等各種形式的編研成果,使學校檔案館成為“四史”教育的“資料庫”。同時,高校其他部門也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主動地參與到人才培養之中,從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層面出發,為檔案融入高校“四史”教育提供扎實的組織保障、經費保障、人員保障,切實保障檔案在高校“四史”教育中育人功能的發揮[4]。
4總結
總之,新形勢下,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高校在“四史”教育中要充分認識到檔案資源的價值和作用,把檔案資源作為開展“四史”教育的重要素材,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檔案資源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用青年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提升“四史”教育實效,引導青年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堅定理想信念,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虞志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三重邏輯[J].江淮論壇,2021,(06):17—21.
[2]宋儉,廖玉潔.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0(7):24—29.
[3]徐婧婧.“四史”教育與高校高質量資助育人理論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教育論壇,2021,(7):83—84.
[4]任彩紅.高校思政課加強“四史”教育的多維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21(24):3.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