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以高質量社會保障助推共同富裕:邏輯關聯、現實難題與關鍵路徑

2022-05-30 23:26:37白維軍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22年16期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白維軍

【摘要】社會保障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公平可持續、統一規范、系統協調、包容共享、法治化的高質量社會保障,在物質基礎、構建內容、分配邏輯等方面與共同富裕高度契合,馬克思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關系理論也通過社會保障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由此形成社會保障與共同富裕的邏輯關聯。針對當前社會保障發展質量不高的突出問題,需從整合優化制度體系、發揮反貧困和再分配功能、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提升社會保障質量,助推實現共同富裕。

【關鍵詞】社會保障? 高質量發展? 共同富裕

【中圖分類號】D6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16.004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深入研究不同階段的目標,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到‘十四五末,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縮小到合理區間”。[1]共同富裕已成為當前我國重大的理論和現實議程,是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關乎民心向背和能否筑牢黨長期執政基礎的政治行動。關于如何實現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2]遵循高質量發展思路,在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背景下,高質量社會保障應成為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和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的制度保證。因為,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3]

共同富裕有兩層含義,一是“富裕”,即要消滅貧窮;二是“共同”,即要消滅兩極分化。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4]共同富裕要求全體人民不論城鄉、不分地區都能平等地享有經濟發展成果,體現社會發展的公平與包容;要求在法治化軌道上,統一規范、持續有序地實現物質和精神富足,體現社會發展的進步與共享。但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時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需要運用系統思維協調規劃,在科學可行的行動綱要下分階段、分步驟漸次實現。而以公平可持續、統一規范、系統協調、包容共享、法治化為特征的高質量社會保障,既高度契合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又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路徑選擇,由此形成高質量社會保障與實現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和事實邏輯。

本文以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為切入點,探討其與共同富裕的邏輯關聯,在深入分析當前社會保障發展質量不高,制約共同富裕目標實現的基礎上,從優化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發揮社會保障反貧困與再分配功能、提升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等關鍵環節,提出高質量社會保障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具體路徑,為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理論依據和決策參考。

何謂高質量社會保障

高質量社會保障是指通過科學的制度安排,使社會保障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協調、規范、統一地運行在法治化軌道上,在城鄉、區域、人群間形成公平、高效、共享、包容、充分、可持續的制度體系,全面保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創造起點公平、維護過程公平、縮小結果的不公平是社會保障與生俱來的使命,塑造社會公平是社會保障不懈追求的目標;可持續則從發展的角度給社會保障注入不竭動力,是社會保障發揮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功能的根本保證。公平與可持續不僅是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的制度要求,也是堅持新發展理念的根本遵循。公平的社會保障要求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地享有社會保障權利,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則要求社會保障制度具有發展性、戰略性和前瞻性,既立足現實解決實際問題,又著眼未來解決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兼顧;要求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防止落入“福利陷阱”。

第二,統一規范的社會保障。社會保障是一個全局性、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的制度體系,要求有一套統一規范的運行法則予以指導、約束,不能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推動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上持續用力,增強制度的統一性和規范性,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把更多人納入社會保障體系。”[5]統一規范是社會保障制度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高質量社會保障的重要體現。打造高質量社會保障體系要強化頂層設計,保持制度的一致性,做到全國一盤棋;要強化制度的剛性約束,限制社會保障自由裁量權,以統一的制度規范向全國推廣,提升社會保障制度的效能。

第三,系統協調的社會保障。社會保障是各種具有經濟福利性的、社會化的國民生活保障系統,[6]回應高質量發展要求,新時代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需堅持系統觀念,在全局與局部、整體與要素的關系中找尋規律、建立秩序,打造完整、高效的社會保障體系。要在統籌發展視角下,均衡考慮保生存的社會救助制度、謀發展的社會保險制度、提水平的社會福利制度、補短板的補充保障制度,形成完整保障鏈,確保社會保障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在中觀和微觀層面,則要做到在某一領域或某一制度設計上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確保專項社會保障功能的充分發揮。同時要處理好各項制度之間的關系,清晰界定制度功能,相互補充、相互配合,提高社會保障統籌謀劃和協同推進能力,打造高質量社會保障體系。

第四,包容共享的社會保障。社會保障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民生工程,涉及的都是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牽系民心,關乎政治。社會保障需以一種包容的姿態和方式,將所有主體納入進來,形成共建共治局面,最終實現人人共享。包容性社會保障要求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在制度全覆蓋的基礎上實現人員全覆蓋;要求將政府、企業、社會、個人等主體全面納入社會保障治理體系,形成共建共治局面。共享型社會保障則要求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持續加大再分配力度,提高共享份額,處理好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的關系,讓社會財富在全體社會成員間合理分配;要求利用數字技術和信息平臺,為共享創造便利條件,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第五,法治化運行的社會保障。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社會保障治理同樣需要在法治的軌道上穩步前進。高質量社會保障必須有健全的法治體系,應遵循立法先行、以法定制、依法實施的國際通行慣例,制定完整的社會保障立法規劃并付諸行動。[7]加強社會保障立法工作,既要與時俱進對已有法律進行修訂完善,又要填補法律空白,使各項社會保障制度都能有法可依;實施過程中要做到有法必依,增強社會保障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對發生的矛盾糾紛能及時通過法律途徑妥善解決,對各種社會保障違法行為嚴厲懲處,做到違法必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要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加強社會保障工作,在法治軌道上推動社會保障事業健康發展。”[8]

高質量社會保障助推共同富裕的邏輯關聯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9]美好生活既包括物質層面的滿足,也包括精神層面的富足,這與共同富裕的目標追求是完全一致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0]高質量社會保障以公平、可持續、統一規范、系統協調、包容共享、法治化等特質,全面回應了共同富裕對“富裕”和“共享”的要求,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環節有力地推動著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形成了高質量社會保障與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和事實邏輯。

馬克思指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11]彰顯了社會主義追求共同富裕的價值與目標。中國共產黨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對共同富裕進行中國化闡釋,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理論。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社會保障制度,不斷改善和發展民生,積極推進人的全面發展,走共同富裕之路。中國共產黨走高質量社會保障道路與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在邏輯上具有連貫性,與通過社會保障實現共同富裕在理論上也具有一致性。

高質量社會保障也以其強大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功能,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條件、夯實基礎,彰顯出二者緊密的邏輯關聯。社會保障是勞動力再生產的“保護器”,當勞動力再生產遇到障礙時,社會保障能給予勞動者最基本的生活保證,維系勞動力再生產需要,保證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進行。社會保障也能發揮經濟發展“調節器”作用,當經濟過熱或過冷時,國家往往會通過社會保障來調節經濟發展,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社會生產是經濟發展的前提,經濟發展則為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這也是實現共同富裕中“做大蛋糕”的基礎環節,高質量社會保障通過可持續、統一規范、系統協調的制度安排,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經濟條件。

高質量社會保障通過公平、統一規范、包容共享的制度安排,及時回應和解決社會問題,起到社會運行“穩定器”作用。以社會保障這一“柔性”制度,舒緩社會張力,打造富有彈性的包容性社會空間,從而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共同富裕的實現離不開社會分配正義的存在,分配正義既包括經濟利益的分配公正性,也包括非經濟利益的分配公正性。在社會保障利益分配中,以包容、共享的理念和方式,既對高收入者進行收入調節,也對兜底性民生進行特殊保障,同時對公共安全、生活環境等予以營造,通過社會保障優化社會結構、分配社會利益、緩解社會情緒,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社會條件。

高質量社會保障也以法治化的運行和公平正義的制度設計,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政治條件。社會保障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我們黨自建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視發揮社會保障的政治功能。高質量的社會保障法制建設和法治化運行,既保障了公民分享經濟成果的權利,也強化了政府的社會保障責任,為通過社會保障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保障。而且,民生連著民心,通過社會保障提升民生福祉,贏得民心、夯實執政基礎,是鞏固黨的領導以及團結全體人民共建社會保障,最終走向共享和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高質量社會保障對實現共同富裕還有文化引導和價值引領作用,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文化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2]在長達幾千年的社會保障實踐傳承中,我國社會保障蘊含著豐富的集體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也體現著勤勞致富的理念主張,高質量社會保障將上述優秀品質和優良傳統發揚光大,對糾正共同富裕中的一些錯誤認識和不恰當做法具有積極意義。通過社會保障傳承優秀文化、創新文化形式,能豐富共同富裕內涵,助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馬克思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關系理論,對高質量社會保障與共同富裕之間的邏輯關聯同樣具有強大的解釋力。馬克思指出:“生產創造出適合需要的對象;分配依照社會規律把它們分配;交換依照個人需要把已經分配的東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費中,產品脫離這種社會運動,直接變成個人需要的對象和仆役,供個人享受而滿足個人需要。”[13]社會保障雖然不直接從事生產活動,但其可以通過投資和調節等手段,對經濟發展施加作用,從而促進社會總產品的增加,為共同富裕提供物質保障。社會保障通過調節社會總需求,平抑經濟波動,保證生產活動的順利進行;通過社保基金的投資,繁榮資本市場,激發社會生產活力,產出更多生活必需品;通過津貼、補助等,保障人的生存發展權,為社會生產提供高素質勞動力,確保生產、再生產的持續進行,這些都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高質量社會保障推動共同富裕的分配功能主要體現在再分配中,尤其是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通過包容共享制度的設計,社會保障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慈善捐贈等形式,實現了社會財富再分配,使經濟發展成果通過社會保障更多地惠及普通勞動者,縮小收入差距,推動人人共享,最終走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社會保障交換功能廣泛體現在鄰里互助、代際分擔、“時間銀行”等實踐中,其以一種“互通有無”或“投資—回報”方式,在相互交換中調配社會保障資源。保障程度的提升和生活質量的改善,對推動共同富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消費也是體現富裕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社會生產四要素中,馬克思指出:“生產表現為起點,消費表現為終點,分配和交換表現為中間環節。”[14]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也決定著共同富裕的程度,高質量社會保障通過對社會成員生老病死殘等生活風險的預防,能消除人們的后顧之憂,使人們敢于將更多收入用來消費,縮小與富裕群體的生活差距。高質量社會保障通過對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調節,能有效推動共同富裕,彰顯社會保障與共同富裕的邏輯關系。

我國社會保障發展的短板與不足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但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仍有差距,推動共同富裕的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

一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有待提升。在新的社會主要矛盾下,社會保障領域同樣面臨著地區、群體、制度之間的不平衡,以及居民需求難以有效滿足、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不充分等問題。總體來看,城市居民的保障程度遠高于農村居民,不同保障項目也面臨不同的財政境遇,社會保障還存在諸多不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社會保障統籌層次有待提高,平衡地區收支矛盾壓力較大;城鄉、區域、群體之間待遇差異不盡合理;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能力同人民群眾的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地方社保基金存在‘穿底風險”。[15]這些均與高質量社會保障的要求相去甚遠,對推動共同富裕的作用有限。此外,我國社會保障還存在突出的“碎片化”問題,損害著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無論是宏觀層面的制度林立,還是中觀層面的統籌層次阻隔,亦或是微觀層面的制度缺陷,都造成不同區域、不同群體在享受社會保障待遇中的不公平,損害著社會保障的可持續發展,對推動共同富裕形成了制度障礙。

二是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實現“全國一盤棋”,統一性和規范性有待加強。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發展,制度的統一性和規范性被提上重要日程,過去“先行先試”“多點試錯”的做法須作出調整,以強化制度的規范性,壓縮自由裁量空間,做到全國一盤棋。以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為例,當前社會保障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管理機構,社保、民政、稅務、公安、銀行等各自掌握著不同的居民信息,若某一機構出于工作需要想調用另一機構掌握的居民信息,存在繁瑣的行政程序和制度障礙。社會保障信息共建共享機制缺失,導致社會保障互聯互通難、資源共享難、業務協同難,降低了社會保障行政效率和精細化管理水平。社會保障制度缺乏統一規范,不僅降低制度效能影響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而且會造成新的不公平,無助于縮小貧富差距和推進共同富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堅持國家頂層設計,做到全國一盤棋。要增強制度的剛性約束,加強對制度運行的管理監督。各地區務必樹立大局意識,嚴肅落實制度改革要求,不得違規出臺地方‘小政策。可以允許一定時期內存在區域間社會保障水平上的差異,但不能動搖統一制度的目標,不能自行其是、搞變通。”[16]

三是社會保障共建共享、協同供給機制尚不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已進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階段,這就要求政府、市場、社會、個人都參與到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來,改變過去政府“一枝獨大”局面,形成共建共治、協同共享局面。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實現對經濟發展成果的共享,要求以高質量社會保障為手段,讓全體社會成員能在參與中實現自身利益,實現社會保障共建共享,助推共同富裕。但是,當前我國社會保障“政府主導并負責管理的基本保障‘一枝獨大,而市場主體和社會力量承擔的補充保障發育不夠”。[17]個人和企業參與社會保障更多地體現在繳費和履行義務以及理論與形式層面,真正能在社會保障事務管理和監督檢查中發揮作用的空間極為有限。即使在政府層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某些項目上也存在職責不清和職責失衡現象,沒有在全社會、全過程形成真正的共建格局。共享方面,再分配制度不完善,當前不管在國家與個人,還是富裕群體與普通民眾之間的財富共享均存在不足,減損著社會全體成員對經濟發展成果的共享度,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實現。共建才能共享,以共建為手段,在共建中形成共識,最終實現共享,是高質量社會保障助推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四是社會保障法治化建設需大力推進。社會保障的規范運行離不開法律法規約束,更需要在良好的法治環境中穩步前行。但是,當前社會保障法制建設較為滯后,且處于碎片化狀態,與高質量社會保障和以法治化為手段推動共同富裕的要求尚有差距。我國有關社會保障的制度被分散規定在不同的法律規范文件中。例如,法律層面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行政法規層面有《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失業保險條例》等,法律文件有《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國務院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等,尚無一部綜合的《社會保障法》統一規范各種社會保障行為。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碎片化、立法層次高低不一,導致全國性立法和地方性法規大量并存,弱化了社會保障的統一性和規范性。此外,還會導致社會保障立法之間的重復與沖突。部門體制驅動下,相關部門各行其是,從各自職權和立場出發,紛紛出臺法律條文和制度規定,由于目標和定位不同,經常出現法律之間互相重疊,甚至互相沖突,這些均與高質量社會保障法治要求不符,也不利于共同富裕的推進。

高質量社會保障助推共同富裕的關鍵路徑

“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財富的創造和分配是各國都需面對的重大問題。[18]共同富裕就是要處理好財富的創造和分配問題,協調“做蛋糕”與“分蛋糕”關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如何通過高質量社會保障推動共同富裕,需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整合優化,提升制度質量,形成制度合力;需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反貧困、再分配功能,實現財富在不同群體間的合理流動,滿足人們對物質富裕的需求;需大力發展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滿足人們對精神富裕和服務保障的需求。上述幾方面是通過社會保障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點和著力點,需深入把握、精準施策。

第一,進行制度整合優化,提升制度質量,形成制度合力,增強社會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為推動實現共同富裕打好制度基礎。社會救助領域,在消除絕對貧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擴大農村低保制度覆蓋范圍,將低保邊緣戶納入制度空間,形成相對貧困人口生活“兜底網”。鄉村振興背景下,需將農村社會救助制度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統籌謀劃,實現二者相互銜接、相互促進。城市社會救助方面,需打破戶籍限制,在共同富裕、共建共享背景下,以“常住”為依據,將城市低保制度和農村低保制度進行整合,讓持有農業戶口但常住在城市的貧困者,也能被城市低保制度覆蓋,增強其生活保障性。在社會保險領域,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合并實施,條件成熟的地方,可以將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進行整合,建成統一的國民醫療保險制度。生育保險已經實現了與醫療保險的整合,接下來需考慮如何將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從業者納入社會保險制度,尤其是職業傷害和勞動權益保障問題,將目前他們所能享受的各種保障待遇進行整合,統一規范到以國家為主體的社會保險制度上,增強保障性。在社會福利領域,剝離針對婦女、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救助性福利安排,將其歸并到社會救助制度中。以提高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為目的,對養老、醫療、生活等服務以及全民福利項目進行整合,將原來隸屬社會救助系統的福利性項目剝離出來,納入社會福利,形成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制度。

第二,發揮社會保障反貧困功能,以高質量的救助、保險、福利制度,共享經濟發展成果,通往共同富裕之路。隨著絕對貧困的消除,我國進入相對貧困治理階段。解決相對貧困問題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當務之急,只有科學地解決了貧困難題,才能真正達到共同富裕。[19]在社會救助制度中,需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健全社會救助待遇自然增長機制,確保社會救助對象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并適度共享社會發展成果。要創新救助對象“瞄準”方法,積極探索主動發現、主動救助、主動幫扶的工作機制,不斷提高社會救助的精準性。要在社會救助制度中逐步增加就業激勵因素,促進有勞動能力的救助對象盡快進入勞動力市場,鼓勵支持其勤勞致富。[20]在社會保險制度中,在養老保險實現全國統籌情況下,需提高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的統籌層次,以更具統籌和支付能力的財政政策,提高待遇享受群體的報銷額度,在消弭地區差距的同時,節約保險對象求醫問藥成本,防止“因病返貧”等現象的發生。養老領域則需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改變目前基本養老保險“一家獨大”局面,健全基本養老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擴大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覆蓋范圍,規范發展個人養老金制度。同時,根據每項社會保險基金儲備情況,“開源”“節流”雙管齊下,提升社保資金的可持續性,為推動共同富裕注入不竭動力。面向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的社會福利制度同樣具有顯著的反貧困功能,需健全完善針對這些特殊群體的物資補貼制度,提高其社會保障待遇,共享經濟發展成果,與其他群體一道走向共同富裕。

第三,增強社會保障再分配功能,以社會保險、慈善捐贈為重點,不斷提高共享份額,助推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繳費型社會保險中的個人繳費和補充保障制度中的慈善捐贈都是重要的財富再分配手段,其以互助共濟為特點,在“做大蛋糕”后的“分蛋糕”環節發揮著重要的收入調節作用,對實現共同富裕有極大影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要發揮再分配的調節作用,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提高精準性。要發揮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和社會群體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但不能搞道德綁架式‘逼捐。”[21]為提高共享份額,社會保險領域首先需提高統籌層次,實現更大范圍內社保基金的互助共濟,避免出現“苦樂不均”。受利益羈絆短期內無法提高統籌層次的地區,則應實行調劑金制度,并逐漸加大調劑比例。另外,強化二次分配中個人繳費的互助功能,借鑒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中關于個人賬戶改革的做法,在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中逐步“做小”個人賬戶,擴大社會統籌賬戶,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共享份額。遵循制度的統一性和規范性要求,加大企業年金工作力度,通過薪資結構調整和政府稅惠政策,鼓勵、吸引更多企業為職工建立企業年金制度,加大職工的共享份額,不讓“第二支柱”成為特殊福利,而要具有普享性。慈善事業作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方式,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補充,對促進共同富裕具有積極意義。[22]這一過程中,首先應看到慈善的對象已發生變化,從原來的絕對貧困人口變成了相對貧困群體,慈善對象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求及時調整慈善內容,走出經濟型慈善的傳統思維,樹立全面慈善觀,提供豐富多樣的“慈善產品”,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生活需求。其次要更新慈善手段,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慈善也應改變傳統的線下模式,大力發展線上慈善,讓社會上的極富裕群體和普通富裕群體能便捷地參與到慈善事業中,為推動共同富裕貢獻力量。要改變慈善行為和慈善捐贈的價值評判與認可方式,通過稅款優惠、表彰宣講以及“溢出政策”等靈活方式,褒獎和鼓勵慈善行為、激發慈善熱情,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慈善文化,發揮慈善事業的共同富裕功能。

第四,促進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富足、服務保障的需求,推動實現共同富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有物質富裕,還有精神富足,不僅有經濟保障需求,還有服務保障需求,是一個全面的保障體系。公共服務的普惠和普及是共同富裕的評判標準之一,尤其是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是衡量共同富裕的重要指標,其均等化水平直接決定了社會成員對經濟發展成果的共享程度。因此,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充分重視和扎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豐富社會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務內容。共同富裕是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共同滿足,依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原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應高度重視人的精神富裕問題。因而,需豐富基本公共服務內容,著眼于人民群眾休閑娛樂、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以社區為依托,通過政府財政轉移,在城鄉大力發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差距,提高精神財富共享度。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生活需求多樣化,需大力發展生活照料、養老服務、精神慰藉等社會服務事業,滿足人們對服務需求的愿望。同時,回應人們對教育、就業、住房等的新需求,需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完善相關領域服務體系,均衡地區和人群差距,以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提高共享份額,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增強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及性”。[23]基本公共服務可及程度,同樣是衡量共享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非常完善,但城鄉居民享受到的服務卻差距很大,同樣不是共同富裕。在社會保障領域,應依據《關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的指導意見》,以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為綱要,明確人社領域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國家清單及服務標準,并以靈活多樣、方便快捷的方式遞送到群眾手中,提高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可得性。需根據人口規模、空間特征、居民素養,合理布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擴大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范圍,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質量,提高人們享受公共服務的便利性。同時,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盡量統一服務標準,讓城鄉、區域、人群間能享受到大體均等的一體化公共服務,從而實現共享成果、共同富裕。

社會保障是實現共享發展和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徑與制度保障,社會保障與共同富裕在價值理念、制度內容、實踐運行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以公平、可持續、統一規范、系統協調、包容共享、法治化的高質量社會保障為統領,通過制度整合優化,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反貧困和再分配功能,并以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手段,不斷提高全體社會成員對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的共享度,能有效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共同富裕的階段性目標,最終走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與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研究”和“邊疆民族地區社會治理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互構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21STA002、21BMZ016)

注釋

[1][10][12]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2]《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統籌做好重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人民日報》,2021年8月18日,第1版。

[3][8][15][16][17]習近平:《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求是》,2022年第8期。

[4]《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111頁。

[5]《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推動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上持續用力》,《人民日報》,2022年3月7日,第1版。

[6]鄭功成:《社會保障學:理念、制度、實踐與思辨》,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年,第11頁。

[7]鄭功成:《面向2035年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基于目標導向的理論思考與政策建議》,《社會保障評論》,2021年第1期。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9頁。

[11][13][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87、688~689、689頁。

[18][21]習近平:《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求是》,2022年第10期。

[19]付文軍、姚莉:《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學理闡釋與實踐路徑》,《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21年第5期。

[20]何文炯:《建設適應共同富裕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評論》,2022年第1期。

[22]周翠儉、劉一偉:《共同富裕背景下居民慈善捐贈的同群效應研究》,《社會保障研究》,2022年第1期。

[23]《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9年11月6日,第1版。

責 編/肖晗題

猜你喜歡
高質量發展
關于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思考
中國市場(2018年18期)2018-06-13 05:41:22
加快建設適應與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理論探索(2018年3期)2018-05-31 09:15:22
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工業經濟
理論探索(2018年3期)2018-05-31 09:15:22
加快發展現代種植業 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大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人民論壇(2018年9期)2018-04-20 07:21:56
完善制度體系,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人民論壇(2018年9期)2018-04-20 07:21:56
2018:中國會展業“高質量發展”之年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遼寧省綠色增長水平提升路徑及對策分析
北方經濟(2018年3期)2018-04-08 07:36:16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欧美在线伊人|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毛片在线看网站|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大片|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欧美性天天|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欧美在线导航| 国产不卡在线看| 国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久久精品电影| 91热爆在线|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福利| 99精品欧美一区| 国产视频欧美|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黄色一及毛片|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欧美一区国产| 欧美久久网|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 欧美啪啪一区| 午夜a级毛片|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精品19p|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免费欧美一级| www.亚洲国产|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95在线 | 色综合成人|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99re经典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