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海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基礎性課程,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計算能力的培養是重中之重。結合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該階段的學生易于記憶學習。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無論是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還是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有積極意義。因此,教師還需要及時審視教學現狀,積極對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進行優化調整,使學生在數學計算中得到不斷提升,能夠將所學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計算興趣
興趣是人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人類前進的重要動機。倘若學生能夠對學習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不僅能夠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還能夠源源不斷地激發其熱情和潛能,進而在學習過程中取得突破與進步。因此,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在積極參與和探索發現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情境創設是數學教學中的一種有效方式,結合所教學的內容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一方面能夠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便于學生準確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數學理論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為生活化教學的開展打下基礎。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加減法”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超市購物的場景,并引導學生進入這一生活情境:同學們,現在讓你們去超市采購物品,需要購買3.5元的筆記本、15元的水果、13.4元的牛奶以及20.6元的牛肉,那么請問一共要花多少錢呢?在買完這些物品后,發現筆記本的型號購買錯誤,于是回到超市退掉,請問最后一共花了多少錢呢?這樣的方式能夠帶領學生迅速進入情境中,學生通過想象自己在超市購物的場景,對相關數據進行加減計算,同時積極地進行探討交流,這樣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還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最終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加強日常練習,鞏固計算基礎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需要不斷的練習,只有通過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才能達到對知識的鞏固。同樣,在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中,學生也需要加強計算訓練,不斷鞏固計算基礎。傳統形式單一的計算練習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進而可能導致學生產生敷衍的態度,既花費了時間和精力,又難以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可以不斷豐富計算練習的形式,通過游戲、競賽、搶答等方式帶領學生開展日常練習,不斷增強數學計算的樂趣。例如,在學習了“四則運算”后,為了鍛煉學生的口算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口算接龍”的練習活動。教師將不同的計算題展示在多媒體課件上,從第一位學生開始,對第一道題目進行口算,需要起立快速說出答案并坐下,再由第二位學生接著計算第二道題目,直到最后一位學生完成。在第一輪練習結束后,由教師總結計算錯誤的題目,然后由出錯的學生繼續開展第二輪接龍練習,直到所有學生都能做到正確口算。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在刺激的氛圍中增強參與興趣,同時,緊張的環境也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逐漸學會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到沉著冷靜、仔細答題,這樣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在數學計算中進步,同時對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還有積極作用。
三、培養良好習慣,提高計算能力
許多學生容易在數學計算中出現錯誤,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計算習慣,小學階段正是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對學生有更加嚴格的要求,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促進數學學習的進步,同時推動其學習整體情況的完善。首先,認真審題是前提。教師應當要求學生在解答計算題時看清每一個數字和符號,同時保證抄寫在草稿紙上的數字、符號準確無誤,避免出現簡單的錯誤。其次,書寫規范、認真計算是保障。許多學生由于書寫不規范,在計算過程中容易出現數字看錯、小數點移位、符號寫錯等情況,這樣就會導致下一步計算錯誤,最終花費了時間,但無法得出正確答案。最后,驗算步驟不可缺少。養成驗算的習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計算中的錯誤,同時也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過程,還能夠不斷加深學生對相關計算方法的印象。因此,在開展計算教學之初,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解答完計算題后將驗算步驟寫下來,培養其良好的驗算習慣,從各個方面提高其計算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方式種類眾多、優勢各異,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學習的基礎能力,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從多角度、多層次入手,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宋景平.淺析小學數學教學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策略[J].學周刊,2021(4):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