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幽
摘 要:如今,部編版的語文教材中加入了許多文言文,這是當前語文教材中發生的顯著變化。教材中的文言文通常都是非常經典的文本,其中一般都蘊藏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還根據學生的特點加入了一些具有趣味性、人文性和淺易性的文學作品,較為簡單易懂。在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從人文角度入手,認真講解文言文知識,逐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本文主要基于人文視角分析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以期為相關學者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人文性;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19-0149-03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Classical Chinese In Primary Schools From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CHEN You (Tianruncheng Branch of the 29th Middle School,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Nowadays, many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have been added to the Chinese textbooks edited by the Ministry, which is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current Chinese textbooks. The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in the textbooks are usually very classic texts, which generally contai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some interesting, humanistic and easy-to-understand literary works are add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which are relatively simpl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nd classical Chinese in primary schools, teachers need to st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ies, seriously explain the knowledge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gradually improv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and classical Chinese in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ies, in order to bring som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scholars.
【Keywords】Humanity;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strategies
在文言文的日常教學中,教師必須從人文性的角度進行深入研究,聯系實際生活、構建教學情境、拓展教學內容,逐步喚醒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利用誦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感知文言文的內涵,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教師還需重視提升個人人文素養,為持續教學奠定基礎。
1.小學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性
如今,國際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外國文化逐漸滲透到我國方方面面中,給傳統文化帶來較大的沖擊和影響。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學生都比較了解西方文化和節日,對我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的了解較少,而這非常不利于傳統文化的有效發揚和傳承。小學是學生發展和成長的關鍵時期,對很多事物的認知和了解仍舊較為模糊,如果在該時期開展文言文教育,那么就可以帶領學生深入了解歷史、傳統文化,使學生能真正體會和感受到歷史文化、傳統文化的魅力。文言文中涉及非常多的知識,如文化、政治、歷史等,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從更多角度和多方面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還能了解古代的經濟發展情況與政治情況。此外,文言文還能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這是因為教師不僅要講解文言文的基礎知識,還要介紹作者的生平事跡、文言文的創作背景等,可讓學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文言文蘊藏的深層含義。
2.小學文言文的教學現狀
小學階段的學生尚不具備較強的理解能力,在語文學科中通常會接觸大量的現代文,很少會涉及較多的文言文。因此,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常會遇到更多的困難,認為文言文較為枯燥和復雜,在學習過程中缺少濃厚的學習興趣,無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內涵與內容。部分教師在講解文言文知識時,未能深入研究,未能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未能圍繞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拓展和延伸,而這就會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無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內涵與其中蘊藏的道理。因此,在講解文言文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進行教學,靈活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全身心地參與到文言文知識的探究中,真正了解和掌握傳統文化。
3.人文性角度下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的策略
(1)喚醒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
在文言文教學中,需要教師先重視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之所以缺少學習興趣,是因為文言文缺少良好的應用環境和語境,與當前的現代用語存在較大差異;文言文中的字詞普遍較為生僻,難以理解;因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很多學生無法真正產生濃厚興趣。在惡性循環的過程中,文言文教學逐漸陷入艱難境地。針對這些情況,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如認知能力、心理特征等,運用拓展資料、聯系生活等方式,逐步喚醒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情,逐步落實人文性教學。
第一,聯系生活,走進文化。教師需要逐漸拉近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產生“文言文并不遙遠”的想法。因此,教師需充分了解學生,從文言文的角度入手,選擇合適的生活素材,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運用文言吟誦賽、體驗會、記者招待會、猜讀會、辯論會等方式,增加文言文學習的合作性和趣味性,使歷史人物變得更加親近和飽滿。例如,在教學《司馬光》時,教師就可先帶領學生朗讀文言文,再創設情境。同時,還應當重視人物形象探究: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文言文,了解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模仿人物言行,以重現文中內容。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之間能認真閱讀和模仿,將文言文的故事情節、人物等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之后,教師可開展有趣的演講活動,鼓勵學生談談文言文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語句,并聯系生活表達自己獨特的想法和理解。在此過程中,現代文和文言文之間的距離逐漸拉近。同時,教師還可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利用更加生動的方式呈現文言文的內容,大大降低學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難度。
第二,拓展材料,探尋文化。首先,教師拓展。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擁有更加寬廣的知識面、扎實的專業功底,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能夠在上課時為學生展示更多的信息和資料,進行有針對性的拓展和延伸,最大程度地提高文言文教學的人文性。例如,在教學《芙蓉樓送辛漸》時,教師就可從自身的角度為學生搜集各種資料,帶領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古詩詞的創作背景等。該首古詩詞是王昌齡創作的,講述的是作者在江邊送別辛漸的場景,教師需要提前準備好學習資料,學生需要自行閱讀并分享自己對作者、古詩詞的理解和想法。其次,學生拓展。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是啟蒙階段,重點需要放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切勿過多地限制學生,而是要保持一定的克制。教師需要將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為學生布置一些人物,使學生能主動去搜集作者概況、寫作背景、引申故事等。在這樣的課堂中,不僅可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改變學生的惰性和依賴性,有效降低學生的心理壓力。在正式教學前,教師可為學生布置一些較為具體的學習任務,留給學生自由學習和搜集的機會。在上課時,學生可在小組中分享自己收集的資料,共享信息。之后,教師可讓學生自行總結和分析文本之外的人文價值,激活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熱情。
第三,激活想象,感受文化。小學階段的學生尚未積累充足的生活經驗,但具有較強的想象能力。在具體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切勿采用逐字逐句教學的方式,而是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想象空間。例如,在教學《鐵杵成針》時,教師可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現代文和文言文之間存在怎樣的差異呢?有何不同之處?”在學生發表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可再次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文言文通常會用簡短的話語去描述一個故事,你能否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運用自己積累的語言重新講述故事內容,填充故事中的細節部分呢?”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充分想象和聯想,運用自己的語言更加詳細地講述故事內容。在學生處于想象階段時,教師可為學生播放文言文的誦讀音頻,使學生能設身處地地感受文言文的語氣變化、斷句方式、音調起伏等,深入理解和把握古代文化,感受到文言文中隱藏的文化內涵。
(2)引導學生感受文言韻味
誦讀的方式可讓學生真正體會和感受到文言文的人文性,在不同的年級中誦讀材料的范圍、內容、篇幅、數量和類型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難度逐漸增加。誦讀應當盡力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先從準確誦讀入手,能夠熟練、通順地誦讀,能真正誦讀明白,最終誦讀出韻味。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先帶領學生掃清文言文中的文字障礙,再鼓勵學生認真閱讀文言文,能做到朗朗上口、文從字順,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內涵,感受文中蘊藏的情感。當學生能從整體的角度誦讀課文內容后,教師需要及時發現其誦讀過程中的問題,進行適當指導并充分利用個別讀、范讀、齊讀等方式。當學生能真正熟讀文言文后,其中的道理自然能呈現出來。這時,教師就可帶領學生再次閱讀文言文,使學生能產生更深刻的感悟和理解。在實際誦讀時,教師需要注意以下三點:第一,放慢朗讀速度。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其經常接觸現代文,較為畏懼文言文的學習,因此,在實際誦讀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適當放慢誦讀的速度,語速過快將會影響學生語感的形成。第二,誦讀停頓得當。文言文中原本沒有標點符號,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和學習才在文言文中加入標點。在學習新的文言文時,教師需引導學生分析文言文的斷句,嘗試帶領學生根據文言文的節奏去搖頭晃腦、拖長音地進行誦讀。例如,在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時,教師就可先做好標記,并提出要求:“認真朗讀畫線部分,針對拖音部分可以適當地夸張一點。你們在看一些古代電視劇時,是否曾看到學生搖頭晃腦地閱讀文言文,這次咱們也嘗試利用這樣的方式閱讀文言文吧,將文言文中的韻味借助誦讀的方式呈現出來。”之后,教師就可為學生示范誦讀,鼓勵學生去模仿,體會現代文和文言文之間的差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自然領悟到文言文中的人文意蘊。第三,讀出不同語氣。在文言文的日常教學中,教師必須格外重視語氣的指導,使學生能準確把握文言文的語調、節奏等,體會文言文的節奏美和韻律美。文言文中通常擁有濃厚的情感,可幫助學生體會和感知文言文中各種人物的心理、感受作者的表達意蘊、體會文言文的韻味,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教師需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允許學生擁有不同的想象和理解,這樣才能有效落實文言文教學的人文性。
(3)教師接通人文活水
要想在文言文課堂中落實人文性,就需要教師重視選擇文言文篇目和合適的教學方法,同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目前,部分教師在教學時出現缺失人文氣息的情況,而這將會嚴重影響文言文教學的人文性。為了取得更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秉承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小學階段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師的文化修養、古文功底將會直接影響人文性的發揮。
(4)教師增強自身的人文底蘊
文言文的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師所具有的人文素養、古文功底將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對人文性的發揮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文言文的教學需要教師能夠投入更多的情感,借助自己的能力、素養和魅力去感染每一個學生。教師需要秉承終身學習的意識,能主動學習和探究,利用多種渠道和方法去學習語文知識、豐富知識體系、掌握更多開展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和技巧,保證學生能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順利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和內涵。因此,針對當前教師不具備較強文化修養的情況,需要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大量積累。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認真學習和了解更多的文言文,汲取更多哲學、歷史、民俗等方面的文化知識,深入分析文學經典,而這是學生從人文視角分析和解讀文言文的重要方法。通過閱讀大量的文言文作品,教師的文化底蘊、人文修養等都會得到有效強化和提升。第二,用心涵泳。在反復誦讀文言文的過程中,教師能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能對文言文產生更加獨特的感悟和體會。作為教師,需要在正式教學前認真閱讀文言文,得到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感悟,這樣才能深入探究傳統文化的內涵,帶領學生感知文言文的獨特魅力。
(5)改變文言文的評價方法
第一,引導學生觀其大略。語文教材中所選擇的文言文通常是一些較為經典的作品,教師不應將教學重點放在字詞的理解和教學中,簡單拼讀課文中的語句和字詞,要從整體角度去鑒賞和感知文學作品;第二,鼓勵并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因文言文中的內容、背景與小學生之間存在較遠的距離,學生難以順利理解文言文的內容。教師切勿從成人的角度進行講解,而是要在完成文言文的講解后鼓勵學生談談自己獨特的想法與觀點。由于受到經驗、年齡、知識基礎等多方面因素等影響,學生難以準確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詞,也無法掌握文言文中的內涵。但隨著學生閱歷的增加、年齡的增長,語文素養將會得到有效提升,也會漸漸理解文言文中的內涵,因而教師不應采用強塞的教學方式。
總而言之,文言文對于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影響,可以發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需利用情境教學法,結合生活素材去拓展教學內容,激活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學習欲望;運用誦讀去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能細細品味文言文內涵。同時,教師還需重視提升個人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葉方群.新課改下構建小學語文人文性課堂的策略探討[J].語文課內外,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