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珠
摘 要:主題式情境教學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感受和體驗,在新課改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學理念已經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這一點已深深地刻在教師心中。在研究新的教材價值的過程中, 主體情境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針對主題式情境教學的大量研究也逐步深入,但是也隨之出現了許多問題。本文主要以教師主題情境式教學的實踐過程作為研究內容,以小學一年級學生作為教學對象和載體,從微觀角度出發,在實際調查的基礎上來研究主題式情境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
關鍵詞:主題式情境教學;小學;道德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G62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16-0173-03
Thematic Situational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
ZHANG Mingzhu (Jinsha Primary School, Shaxian District, Sanming City, 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Thematic situational teaching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students'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in the classroo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teaching concept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student-centered, which has been deeply engraved in the hearts of teachers.In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the value of new teaching materials, subject-based situational teaching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es on topic-based situational teaching have gradually deepened, but many problems have also appeared. This paper mainly takes the practice process of teachers' topic-based situational teaching as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takes the first grade students as the teaching objects and carriers, from a micro perspective, on the basis of actual investigation, to study the topic-based situational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 application.
【Keywords】Topic-based situational teaching; Primary school;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在開展主題場景教學這一方法時,生活中的各種事物都可以作為教學場景,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體驗情感,改變以往注重學習成績和教材內容的思維,轉向提高教學的影響和質量。學生的課堂體驗以及感受是專題情境課堂的重點,對于文史類課程,《道德與法治》在進行授課時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情緒,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情感觀念。在新課改的不斷深化過程中,教師都將以學生為中心這一理念作為教學出發點。在新教材的研究與創建過程中,主題情境教學的價值也在不斷凸顯,教師對其重視度也在不斷提升。隨著主題情境教學的不斷深入研究,許多問題也逐漸顯露。作為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主題情境式教學可以充分利用生活當中熟悉的情境來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課堂不再只專注于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成績,最重要的是對教學的質量以及教學效果進行提升。在教授文史類課程時,學生的情感品質培養極其重要,尤其是在《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中塑造學生的良好情操應用價值巨大。本文結合廣泛的研究基礎,從微觀的角度研究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實踐。
1.道德與法治在小學主題式情境教學的問題
(1)教師在情境的預設和運用上存在差距
結合調查問卷結果可以得知,有46.2%的學生認為自己在課堂上表現不佳以及難以理解課本內容,是由于教師在教學時教學不注重創設情境造成的。對于這一調查問卷的結果筆者進行了深刻反思,認為情境創設不具備應用能力,是由于預設的情境過于理想化,導致實際情境與預設情境差距較大。要想上好一節課,最基本的就是要在課前備好課,如果教師不能設置較好的預設情境,那么必定會影響到教學效果和質量。預設一個理想的情境是每位優秀教師必備的能力,盡管預設情境比較重要,但是教師如何對預設情境進行合理的運用,才是最重要的。所謂情境運用能力,指的就是教師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揮出自己的情境運用能力。根據筆者的相關研究發現,大多數的教師在教學情境的預設方面都是比較理想的,但還是有部分情境不符合實際。教師設置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情境,但實際的教學情況卻遠不比理想情況,學生普遍參與度不高,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大多是教師運用情境時不合理、不到位,還有小部分是由于情境的設置背離實際,從而導致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佳,甚至不能充分理解課堂上的知識。
(2)課堂理論和實際相脫節
道德與法治課課程教育在圍繞主題式情境教學方面存在偏差,一些道德與法治課課程不重視實踐,課堂理論沒有和主題式情境教學實際聯系在一起。課堂上雖然是活躍的,但是不能有效記憶課堂上的知識點。造成這一現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師將精力集中在情境創設上,而沒有將重心放在學生的記憶落實和教學的內容。對于這一問題筆者進行了反思,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中,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課堂上的知識才是情境設置的目的,因此并一定要規定設計情境的數量。例如,在一節課當中,任何可以為學生理解帶來幫助的相關情境,教師都可以進行創設。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也要充分把握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課堂的有效時間。如果在短短的一節課內創設了大量的情境,可能會影響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教學的目標不能達成,學生的學習“走馬觀花”,導致一節課下來學生并沒有多少收獲。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情境創設的時間和數量,發揮其最大的教學價值和意義,不可忽視真正的教學內容。
(3)教學方式落后
問題的設計和情境的創設二者相輔相成,巧妙的設問也可以創造出良好的情境,問題設計的情境創建都能對教學活動的開展帶來實質性的幫助。如果設計過于困難的問題,會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學習的動力也會降低,相反,設計過于簡單的問題又不能促進學生思考,達不到啟發學生的目的。因此,要想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設置難易適中且合理的問題非常重要。然而這一問題卻被大多數的教師都忽略了,調查結果顯示有55.5%的學生都認為,教師在教學時用到了引導這一方法,但是引導卻缺乏清楚性,使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思維。
(4)學生認識不足
教師在開展主題情境式教育時,由于教師經常引用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出現學生很感興趣出現哄堂大笑的情況,導致教師無法控制課堂紀律。根據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有將近50%的學生認為在應用情境時會導致課堂紀律變差。在新課改中明確要求教師要與學生成為良師益友,許多教師在“良師”“益友”兩種模式切換時把握不好度,部分教師對學生過于嚴厲,導致學生對教師很疏遠,盡管有著很好的課堂紀律,但是卻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有些教師課堂情境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該情況說明了目前主題式情境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滲透教育的現狀發展形勢不容樂觀。
2.道德與法治在小學主題式情境教學的策略
(1)加強對情境教學知識的學習
主題式情境教學發展到現在已經衍生出許多知識,對于這些知識可以結合實際的應用原則和情況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情境教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方面下功夫。前輩們的大量實踐總結出許多優良的理論知識,廣大教師需要多對其進行研究學習。如果一個教師缺乏情境教學相關理論知識,就無法從正確的角度切入開展情境式教學,因此提高教師的情境教學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對于教師來說掌握該方面的相關理論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中包括充分了解情境教學的運用原則、情境教學的特點以及相關策略等,還有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廣大教師如果沒有牢固的情境教學理論知識作為支撐,那就很難把控和利用好情境教學課堂,相反還會造成一系列教學事故。教師除了要加強情境教學相關理論和經驗的學習之外,結合實踐教學非常重要,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不斷地加以實踐,才能更好地總結適合自身的教學方式。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廣泛收集查閱各種優秀的教學案例,并加以總結,形成適合自己的一套理論,也可以去旁聽優秀教師的優質課程,多進行學習吸收。
(2)教師主動進行教學反思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波斯納曾經說道,在教學的過程中提高主題式情境模式應用,對于一個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問題發生的原因,并時刻保持教學記錄的習慣,形成具備自身特色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對于道德與法治來說,教學反思需要專注側重于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教師在反思過程中,首先要回想一下態度、情感等是否能夠達到目標要求,其教育性和科學性是否得到體現。相較于其他的知識目標來說,《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程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明辨是非,同時還要學會為人處世的一些道理。一堂課結束之后,知識點的記憶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學生在這一堂課結束之后在思想領悟上有新的感悟和認知,只要這一目的達到了,那么這堂課的意義就得到了體現。因為相較于其他課程來講,道德與法治主要在于學生的德育,培養學生優良的品德和思想,因此教師要時刻反思自己教課過程中有沒有達到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等目標要求。第二,教育的知識目標是否達到,對知識點是否掌握。在教學課堂如果學生的反饋中發現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或者是有部分知識點大部分學生都不能很好地掌握,那么教師就要對相對應的部分進行反思和總結。其中包括對主題式情境教學的創設、帶入課堂的方式以及相關的論點論據等進行反思,甚至對整個教學的過程進行反思。第三,教師也要反思學生是否對本堂課感興趣,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是否有效被激發。無論任何事,有興趣才能將其辦好,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才能運用到學習中去。上述幾點都值得廣大教師對自身進行反思,對不足之處加以改正,做得好的方面要總結經驗,爭取做到更好,進而使教育水平提升。
(3)綜合運用多種提問方式
目前許多課堂上都存在提問方式死板單一、難易度控制不好等問題,教師在課前要對問題進行精心設計,并嘗試不同的提問方法。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道:“課堂上的思維活動始于學生有回答問題的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積極主動地思考和回答,這才是一個好課堂的體現。因此,教師在課前需要精心準備好課堂提問內容,提問時也要注意問題質量,不僅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能力,問題的難易程度也要逐步增加,從簡到難,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的思維。教師要結合比較明顯的語言對其進行提示,把握好所提問題與課本內容之間的聯系,給予合理的提示。此外,提問方式不可單一死板,要靈活變通進行提問,將書面上的問題用巧妙的方式表達給學生。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往往比較單一,學生也只是刻板地回答問題,這樣對學生的思維造成了很多局限。使用多元化的提問方式,可以讓學生逃離傳統的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思維來思考問題,從多個角度對事物進行分析,擴大學生的思維范圍。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充分結合各種方式與渠道,讓學生期待教師提問,渴望回答問題。教師可以充分結合當前熱點問題進行提問,或者可以讓學生之間互問互答、在課堂上開展搶答活動等。
總而言之,教師在課堂上提問要掌握好方法,將“四維度”時刻牢記在心中,即在對學生提問時要把握好問題的“高度、廣度、深度和角度”。小學課程《道德與法治》的主要內容是要培養小學生的情感以及思想,其中包括對于未來的夢想、未來的學習以及親情、交友等方面的問題,在進行這些內容的教學時融入情境故事是非常容易的。因此,在小學課堂中融入主題式情境教學非常有用,同時教師也要讓學生養成問題意識,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來進行提問。
(4)教師要加強引導和控制
在進行提問的過程中,教師在對學生加強正確的引導時,同時也要注重對提出問題質量的控制。在課堂上,許多學生不敢主動站起來回答問題,甚至有部分學生害怕被教師叫起來回答問題,這一現象主要還是由于學生對教師提的問題沒有興趣,教師缺乏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小學生的好奇心非常強,應讓學生聽到問題之后心中激起疑惑,教師在問題中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回答問題。例如,教師在講授“認識自己是一個過程”時,可以一步一步地設置一系列問題,“為什么他在二十歲和四十歲兩個階段會對自己產生不同的認識?”“那么年齡會對自己的認識產生影響嗎?”這樣一步一步的循序引導,讓學生深刻地明白“認識自己是一個過程”。
3.結語
道德與法治包括四個方面:即道德、心理、法律和國情。它的根本任務在于實現育人和道德建設,并發揮道德的價值。教師的作用就是將這些高于生活的知識內容,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式來傳達給學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讓學生更熱愛現實的生活。在小學的道德和法治教學中創設主題式情境,可以讓兒童沉浸其中,很自然地融入學習,也讓“習得”過程自然發生。主題式情境的創設應緊密關注學生生活的現實,緊密追求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提高道德素質,規范學生道德行為。只有如此,主題式情境才能成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活力之源。
參考文獻
[1]呂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案例的創新應用[J].名師在線,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