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提出,對于學生的培養不能局限于學科知識傳授上,更重要的是加強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將智育和德育結合,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因此,物理教學應該與德育有效結合。現行的初中物理教材中蘊含著較為豐富的德育元素,教師要認真地研讀物理教材,深度挖掘其中的德育資源,在向學生傳授物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注重對其進行積極、正向的道德情感培養和引導,使其樹立正確的思想認知和優良的人生態度,最終成長為能適應社會發展的人。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施德育;有效策略
作者簡介:黃瑩(1984—),女,江蘇省鎮江市江南學校。
德育即陶冶學生情感,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初中階段對學生實施德育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物理教師必須發揮自己的“育人”作用,在物理課堂中滲透德育,對學生進行恰當的道德思想引導,讓學生在掌握物理知識的同時發展優良的道德素養。因此,教師要遵循“教學為主,德育為先”的先進理念來開展物理教學,轉變以往“重智育、輕德育”的錯誤教學思想,利用物理教材中豐富的德育素材,充分發揮德育優勢,使學生獲得綜合性發展。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提出在初中物理課堂實施德育的幾項策略,希望可以為相關教師提供相應的借鑒和參考[1]。
一、在初中物理課堂實施德育的基本原則
(一)導向性原則
在物理教學中融合德育時,教師能否憑借自己的教學行為將初中生引導至正確的發展方向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既直接又深遠,學生受教師長時間的熏陶和感染。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塑造的重要時期,他們有著很強的可塑性,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物理學科知識,還必須為學生的健全發展指明正確的方向。
(二)疏導原則
疏導原則,指教師在物理課堂滲透德育時必須要保持耐心,能夠循序漸進地向學生傳授德育知識。教師的言行舉止會影響學生,教師應該盡量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做到循循善誘。教師要準確把握本班學生的發展特點及其認知水平,在物理教學中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向學生講明某個現象或事物中蘊含的道理,以此強化學生的道德認知。在融合德育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刻意“灌輸”,而是要尋求恰當的時機,找準德育和物理知識的“切合點”,在合理的情境中對學生進行自然而然的德育引導,避免突兀。教師在物理課堂上可以適當地對學生進行正向的德育,通過表揚、激勵評價來引導學生,使其形成積極的道德情感[2]。
(三)因材施教原則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一千個人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學生在智力因素、學習基礎、家庭環境、認知水平以及思想認知等方面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在物理課堂融合德育的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盡可能地依據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德育實施方法,以此提高德育的針對性,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德育思想的把握和內化。在落實這一原則時,教師必須充分了解本班學生的特點,包括其認知水平、思想狀態以及品德表現等,還要擺脫“一刀切”的傳統做法,采取有針對性的德育實施策略。
(四)知行統一原則
知行統一原則是指在德育過程中,教師既要對學生曉之以理,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認識,又要對學生導之以行,培養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3],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形成知行統一、言行一致的品格。只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思想并不是德育的最終目的,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把自己的道德思想或素質品德體現并應用于生活實踐中。曉之以理,就是通過各種適當的方式,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正確的思想政治理論和道德知識,曉理不能脫離實際,要有針對性;導之以行,就是組織和引導學生把一定社會思想準則和規范付諸實踐,讓學生不斷內化優秀的道德思想,并將其體現在自己的行為上,從而實現言語和行動的一致。因此,教師要設計豐富的實踐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踐中養成具體的品格或品質,從而強化德育實施效果。
二、在初中物理課堂實施德育的有效策略
(一)介紹現代科學技術,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態度
物理學科不僅涉及許多物理現象和知識,還包含許多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教師可以通過適當地向學生普及或介紹科技來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體會到我國科技的發展以及科研工作者的艱辛,并向科研工作者學習,從而形成熱愛科學的思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引導學生將個人學習與祖國前途聯系起來,培養學生學物理、愛物理、用物理的熱情,激發其學習動力。
例如,在教學《聲的利用》一課時,教師向學生講述了“聲”在軍事上的有效利用。首先,教師介紹雷達(無線電定位器)的原理,即模仿蝙蝠身上的超聲波回聲定位,以此創造出在軍事上用來定位的雷達,然后向學生展示蝙蝠的圖片,使學生深入了解蝙蝠是如何憑借超聲波來辨別方向和位置的。其次,教師介紹聲吶系統。聲吶系統可用于海洋深度探測,還可以用來勘測海底的地形等。最后,教師進一步點出蝙蝠和科學技術之間的聯系,告訴學生:自然界的動物或植物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科學啟發”,科學家們利用它們的優點來創造出適合人類使用的工具,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這一教學方式將德育蘊含于物理知識介紹中,可以使學生逐步形成熱愛科學、尊重大自然的正確思想。
(二)借助榜樣的力量,培養學生堅強不屈的品質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宛如一座燈塔,為我們指引方向,帶給我們動力。無數科學家在其科學探究過程中的艱辛付出、執著堅持讓人感動。教師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先進人物的事跡作為輔助教學手段來進行德育滲透,傳揚先進人物吃苦耐勞、鍥而不舍的精神,使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讓學生從小樹立起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學習品質[4]。
例如,在教學《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課時,教師向學生講述了著名音樂家貝多芬的事跡。貝多芬是歐洲古典主義時期的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稱為“樂圣”“交響樂之王”。貝多芬27歲時就患上了耳疾,30歲之后耳疾日漸嚴重,在45歲時完全喪失了聽力,這對于一名摯愛音樂的藝術家而言是無比殘酷的。但喪失聽力的貝多芬卻沒有因此放棄創作,他想了一個辦法:把一根木棍插在鋼琴的共鳴箱里,然后用嘴咬著木棍的另一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聽”琴聲。貝多芬將他的全部精神投入他的音樂活動中,他在失聰后指揮《第九交響樂》時,完全沉浸在優美的音樂中。但由于完全聽不見聲音,貝多芬的指揮有點混亂甚至滑稽,但全場觀眾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動。演奏結束后,觀眾對貝多芬報以長久的雷鳴般的掌聲。這是對貝多芬執著精神的肯定,是對貝多芬身處逆境依然頑強不息的鼓勵,是觀眾內心波濤洶涌的感動。著名音樂家貝多芬的事跡,不僅讓學生知道通過木棍可以感受鋼琴產生的震動,經過骨傳導能感知到聲音的聲音傳播案例,還讓學生體會到了名人身上不服輸、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從而使學生形成堅強不屈的品質。
(三)多媒體展示具體事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如果教師一味地通過“口授”的形式向學生傳輸德育理論,難免會損耗初中生學習優秀德育思想的熱情,甚至還會讓學生對物理課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其掌握物理知識,更不利于培養其道德品質。因此,教師可以加強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利用多媒體的視聽優勢向學生展示具體的事例,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學《聲音的傳播》一課時,教師在課前利用PPT向學生展示了我國宇航員登上太空、月球的視頻和資料。宇航員在有氧船艙內可以直接開口與伙伴進行交流,但是出艙之后就需要依靠無線電和人交談,學生通過這一現象能加強對聲音傳播特性的認識。教師甚至可以利用娛樂信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在講授“聲音傳播需要介質”這一知識點時,可以讓學生觀看《地心引力》這部科幻片的某個片段。這部電影對白不多,以此烘托出外太空寂靜無聲的特點。這一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傳授物理知識和原理,而且還能讓學生體會科學家和宇航員的默默付出,他們用自己的犧牲換取人類科技文明的進步。初中生不僅要積極主動地努力學習,而且還應從小樹立為科學付出的抱負。
(四)挖掘生活真實素材,培養學生遵守規則的意識
物理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應該將物理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從生活中挖掘豐富的、有意義的教學素材或德育資源,在課上向學生講述真實發生的故事或學生熟知的事物,以此來調動學生的認知經驗,有助于學生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來學習先進的德育思想并將其應用于生活,將德育真正地落實到學生實際行動中。
例如,在教學《噪聲的危害和控制》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生活圖片:第一張是“禁止鳴笛”的標志。學生在學校、醫院等場所均可以看到,這一標志要求人們不能鳴笛,不能對學生的學習、病人的休息等造成影響。第二張是公路上的隔音屏障。隔音屏障的設置主要是為了減少公路噪聲對附近居民的影響。第三張是帶著隔音耳包的起飛指揮員。起飛指揮員為什么要佩戴隔音耳包呢?因為航母在起飛時會產生巨大的噪聲,給人帶來不適……通過觀看生活中的真實素材,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與現實世界的密切連接,對物理課程的“陌生感”會降低,理解物理知識會更輕松,同時還有助于其形成遵守規則、自我約束的意識。
(五)設計物理課外實踐,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師要將課堂理論與課外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重視課外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做中學”。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實踐體驗;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形成尊重科學的態度,提高其團隊協作的能力,使其形成較強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聲現象》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課后實踐活動。教師要事先調查好本班學生的興趣,比如有熱愛宇宙、航天的同學,也有覺得海洋神秘莫測的同學,還有對環境有著自己獨特思考的同學,等等。接著,教師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項目主題,選擇相同主題的學生可以組成一個探究小組。比如有一組學生選擇了“噪聲的危害”這一項目,以此開展自主合作式探究活動。首先,該小組成員通過閱讀書籍、網絡查閱等方式收集與噪聲危害相關的資料,為調研做好充分準備。其次,小組成員在組內討論對項目主題的認識,并合作設計調查問卷,了解人們對于噪聲的了解以及噪聲給他人帶來的不適或危害等。最后,小組整理、分析和匯總調查到的數據,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得出課外實踐成果。這一類課后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初中生獲取信息、綜合實踐以及團隊協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強化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明白:減少噪聲污染應該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聲現象》一課中就隱藏有如此多的德育資源,那么整套初中物理教材中蘊含的德育資源更是不勝枚舉。初中階段德育的實施對于學生發展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初中物理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這一原則來開展物理教學活動,利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德育資源,充分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生活基礎以及認知水平來設計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實踐探究活動。在教學實踐中構建德育情境,一方面可以為物理教學增添亮點,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把握物理知識的同時形成美好道德品質,穩定地提升其綜合素養,最終實現物理教育的育人目的。
[參考文獻]
王堰魴.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實施德育教育[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4):71-72.
鐘建軍.關于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德育教學的幾點思考[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2):152-153.
史愛華.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物理學科德育實施課堂教學實踐:以“平面鏡成像”為例[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8,47(17):25-27.
尹海波,魏金娉,姚夕忠.初中物理教學中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的路徑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17):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