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先峰
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區域開學節奏,學生不能如期返校上課,各校第一時間制訂了“一校一策”線上教學方案,瞬間就將線上教學從原先的外掛或應急角色轉變為與線下教學并重的教學方式。
三月中旬,為準確了解學生對線上教學工作的改進意見和建議,隨機抽取了部分學校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線上學習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學生聽講時容易走神分心,師生、生生間交流受限;最大的優勢是可以通過回看視頻實現“哪里不會點(倍速、拖動、暫停)哪里”。反觀線下教學優勢,對學生而言,有同伴合作互學的真實情境,能面對面進行多種形式的情感交流;對教師來說,有直接抓手組織教學,能最大限度收集學情、利用學情、讓學情主導課堂教學。而從日常教學調研了解的情況來看,回歸學校后的常態課堂教學并沒有很好地發揮線下優勢,依舊是“填鴨式”逐題講評,“滿堂灌式”就題論題講解,師生問答“一對一”、其他學生“正襟危坐”等低效率課堂教學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有余力的學生不能突破學習瓶頸獲得真知識、真技能、真能力;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僅僅知道答案是什么而不明白為什么;學有困難的學生“習得性無助”,大多時間處于人在心不在的課堂狀態。
剖析上述問題背后的成因,還是多數教師沒有準確認識到教學研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一部分教師認為教學就應該以教為主,但在實踐中缺少了研,就不能從更高層次去俯瞰和理解下位的知識,直接導致學生不能高水平地學;另一部分教師雖意識到了以學為核心,卻走向了去教師化的極端,學生自主學到的大多是符號化、形式化的知識,沒有理解知識背后所含的邏輯依據、思想方法和價值意義。
近期,教育部正式頒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教育需求正從有學上轉向上好學,需進一步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對教與學的內容、方式等進行改革,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因此,就聚焦“雙減”增效減負,融合線下線上教學各自優勢,著力提升常態課堂教學質量,建議如下。
一、抓好教學設計研修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
“磨刀不誤砍柴工。”首先,各備課組在認真研究課標、教材與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規劃好下一周各個時段的教學設計,包括每天的授課內容、課堂組織形式、配套作業習題及課堂檢測、鞏固補練、個別輔導等,形成教、學、測、研、輔、糾等閉環管理。
而后,各教師充分考慮任教班級學情特點,進一步優化教學活動流程和方法(二次備課),充分研判哪些節點需要穿插進師生討論、小組學習、交流展示、實驗探究、歸納整理、拓展練習、補充釋疑等,做到教學目標、學習方法和學習結果的協同共進,實現價值觀、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的協同發展。
二、激活生師協同學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關鍵
1.問題鏈讓思維可視化
聚焦基礎知識整合關聯,重視思維建構過程。教師指導組織開展協同學習,通過精心設計的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問題鏈,將大問題小臺階設計,在障礙處提供支持。學生有了學習支架的支持,可有效避免課堂上小組討論的隨意性,可充分發揮學生朋輩互助的效能。特別是學有困難的學生,在師生、生生互動評價中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進而建立知識關聯、獲得成功體驗。
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共性問題點撥釋疑,實現精準靶向治療;同時,對有更高水平的問題見解,分享其優秀解法,注重課堂實時生成,引領學生從舊知走向新知、從新知走向未知,夯實雙基。
2.施工圖讓知識結構化
聚焦知識重難點瓶頸,提煉學科思想方法。教師依據精心設計的典型例、習題教學施工圖,講練結合、協同學習、技術融合,將高價值、重難點問題梳理總結、講深講透,并注重一題多解、多題一解,對不同解題策略指點迷津,做到條理清晰、環環相扣,并注意梯度層次,幫助學生掃除知識盲區、提煉解題方法、形成能力體系架構。
三、提供多樣學研路徑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力補充
一般而言,白天課堂教學中的難點,部分學生囫圇吞棗聽講一遍后真不一定能理得清、道得明;晚上寫作業時,遇到不會、不懂的習題得不到及時點撥啟發,往往使得問題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不經意間就深陷泥潭,這也是產生“學困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學習遇到困難—發出求救信號—無回應—未完成學習任務—受到負面評價—失去信心—放棄)。
依托信息技術,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教師精心制作微視頻,提供對教學關鍵環節可回溯、可翻轉的學習途徑,在鮮活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居家學習時能有自主時間來研究疑難問題的通性通法,真正實現學習的泛在化。這個環節的核心價值在于:第一,可整合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獨特見解,做好課堂重點、難點突破的場景重現;第二,可做好舉一反三,錄制壓軸題微視頻,指導學生借助所學知識、方法、技能來解決更高水平的疑難問題,培養遷移和應用能力。
此外,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各種網絡交流工具已經為人際溝通提供了更便捷的平臺,能讓溝通隨時隨地發生。如利用某App的超鏈接文檔,實現教師、師生、生生之間課前、課中、課后的協同學習,既可以自由選擇時間進入文檔提供自己的材料、觀點,又可以約定時間同時在線集中討論,并由平臺同步完成視頻和文字的記錄,共享集體討論成果。
后續,還可進一步利用信息技術做好日常作業分析診斷,打通“課前預習反饋+課中交流討論+課后鞏固提升”為教學方式的全過程管理,進而更好地撬動課堂教學深層次改革創新,實現從“生”“動”到“生動”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