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珍珍
[摘要]突發事件背景下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十分重要,關乎我國網絡空間的安全與穩定。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環境是當前網絡空間建設的主旋律,即要形成符合人民利益與生態良好的網絡空間。文章梳理了突發事件中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三個風險因素。一是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性面臨多元社會思潮的考驗;二是主流意識形態的先進性面臨多變網絡輿情的考驗;三是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性面臨多元傳播格局的考驗。因此,要構筑突發事件中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安全線:一是堅定文化方向,增強網絡輿情引導意識;二是夯實輿論陣地,形成綜合性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風險防范機制;三是創新宣傳形式,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的公信力。
[關鍵詞]突發事件;網絡;意識形態;變量;增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1]當前,如何在突發事件暴發時使網絡空間風清氣正已成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全新命題。網絡意識形態指互聯網空間多元主體自覺反映社會關系而形成的認知系統,通過使用信息工具得以展現在網絡空間的觀念的上層建筑,其運動發展依然受社會經濟基礎的制約,并在一定條件下反作用于現實世界[2]。因此,把握好突發事件中網絡意識形態的各種變量因素,有助于不斷探索與創新網絡意識形態的增量路徑。
一、風清氣正:網絡空間建設的主旋律
突發事件背景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是關乎國家綜合安全與輿論環境安全的一項重要工作。因此,規避網絡意識形態的風險因素,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環境,才能為國家各方面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形成符合人民利益的網絡空間
當前,互聯網已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學習與生活的客觀工具,其工具性與技術性十分突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296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3.0%[3]。同時,網絡空間信息繁多,活動在其中的人和組織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烙印,賦予了互聯網鮮明的社會屬性。網絡意識形態是以網絡為載體產生的,是網絡時代人際交往方式新變化的真切回應,是意識形態工作在網絡空間場域的現實延伸與投射,集中反映了網絡時代的民情和民意。因此,建設好網絡空間,突出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與人民性原則,發揮人民群眾在網絡空間的主體作用,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這對網絡意識形態建設意義重大。突發事件中網絡意識形態建設具有深刻的人民屬性,網絡空間建設的價值導向要以人民的切身利益為中心,讓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中得到正確的話語表達,使網絡空間真正成為反映現實民意并得到人民廣泛認同、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的輿論場。
(二)形成生態良好的網絡空間
網絡空間具有強大的虛擬性、開放性與流動性特征,能投射與反映社會現實,嵌入人們的日常工作、學習與生活,集中表現了社會上多種不同意見,也構成了突發事件中網絡意識形態斗爭的新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4]意識形態工作具有價值導向與激勵作用,同樣,突發事件中網絡意識形態工作也發揮引導民眾思想觀念與團結民眾行動的重要作用。但不同于傳統意識形態工作,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由于復雜性、多變性、多樣性、互動性、碎片性等特征,面臨更大的風險與考驗。因此,構建生態良好的網絡空間是應對突發事件背景下網絡意識形態變量因素的題中之義,即要發揮互聯網的獨特作用,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凝聚民眾利用網絡平臺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的正能量,運用正確的輿論導向引領與激勵民眾在堅守公序良俗中表達意愿,在堅守法律底線中維護自身權利,在正面宣傳中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網絡議題與輿論,摒棄“去意識形態化”的錯誤論調,進而從容應對突發事件的各種變化。
二、變量因素:突發事件中網絡意識形態面臨的主要考驗
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多變性與危害性等特征,導致突發事件中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各種變量因素與風險的考驗。因此,梳理突發事件中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風險因素是堅守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的重要內容。
(一)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性面臨多元社會思潮的考驗
當前,在互聯網中,人們的思想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呈現多元化與差異性的全新特點,且以多元化尤為突出。因此,當突發事件暴發時,人們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極易受到影響、干擾。一方面,民眾在紛繁復雜的各類信息中希望及時獲取突發事件的前因后果與動態走向;另一方面,各種社會思潮圍繞突發事件產生交匯與碰撞,從不同的理解視角延伸新的網絡熱點,部分不良的網絡思潮則由此侵蝕民眾的價值觀念,讓民眾極易在突發事件中迷失方向,這對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產生不良影響,甚至超出突發事件本身,對主流意識形態安全性造成一定隱患。
(二)主流意識形態的先進性面臨多變網絡輿情的考驗
網絡空間的輿情信息具有多變性特征,而網絡輿情信息應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保持動態一致性。當突發事件暴發時,突發事件的各種信息極易在短時間內通過互聯網平臺大量聚合,其中的負面信息一旦形成放大的“雪球效應”,就會導致裂變式的廣泛傳播與聚焦,甚至引發網絡輿情危機。當前,網絡輿情面臨復雜態勢,民眾不再被動地接受各種思想觀點,也不太認可僵化的傳播方式,而是傾向于自主、自發地判斷突發事件的走向,形成自身的看法,在思想觀點上體現一定的獨立性與差異性。值得注意的是,每當突發事件發生后,“網絡水軍”會通過文章、視頻、漫畫等形式在網絡中編造和散播謠言,煽動網民情緒[5]。可見,突發事件往往暴露社會治理中潛在的一些問題和工作失誤,網絡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會成為負面信息傳播的溫床,這會對民眾的思想意識造成不良影響,不僅使民眾思想消極、情緒恐慌,還導致突發事件中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被淡化。
(三)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性面臨多元傳播格局的考驗
與以往的信息傳播環境相比,當前意識形態建設的輿論環境與傳播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信息傳播渠道更加便捷、廣泛、多元、即時與開放,網絡中通過海量視頻、圖片、文字等形式傳播的碎片化信息更加富有全球性、高流動性、自發性與高效性。一旦網絡信息監管不足或任其隨意處之,一些不良信息就會通過網絡進行大范圍傳播與同步擴散,使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性受到影響,而這種隨意性的錯誤言論與不良信息也會經過網絡輿論場域快速蔓延與發酵,甚至演變為煽動性言論,擾亂社會秩序,影響民眾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民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
三、增量對策:構筑突發事件中網絡意識形態的安全線
筑牢突發事件中網絡意識形態的安全防線關乎社會穩定的大局,對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意義重大。因此,各地各部門必須加強突發事件的網絡意識形態建設,提升網絡意識形態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使突發事件的網絡意識形態變量因素轉化為正能量。
(一)堅定文化方向,增強網絡輿情引導意識
各地各部門要順應互聯網時代發展,有所作為,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方向中全面提升管網、用網的理政能力,持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增強突發事件中領導干部的網絡意識形態治理能力,避免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在突發事件中出現無法應對的不良局面。首先,各地各部門要積極主動引領,敢于宣示網絡主權。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各地各部門應第一時間積極回應民眾關切的熱點問題、敏感問題、重點問題、難點問題等,通過有力的正面宣傳搶占輿論的制高點,使昂揚向上的主流思想發出最強音。同時,各地各部門要加強信息公開,通過公開事件原貌達到答疑解惑與溝通民眾思想的目的,穩定突發事件中民眾的心理狀態,在信息傳遞與有序工作中強化權威性,尤其在面對網絡錯誤思潮時,要有力發聲、敢出利劍,進行有效辯駁、批判,從而解決實際問題。其次,各地各部門要強化大數據思維與互聯網思維,在走好新時代網絡群眾路線中持續深化網絡輿情引導意識、網絡安全意識與網絡文化意識。各地各部門要明確互聯網是民眾進行思想交流與意見表達的重要平臺之一,要增強對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引導力,透過突發事件的網絡表象尋找本質要素,把化解深層次矛盾作為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導向,從而解決突發事件中凸顯的民生問題。最后,各地各部門要密切關注突發事件中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動態走向,搭建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平臺,建設相關數據庫,構建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多元高效治理體系,使輿情信息治理工作健康有序運轉,凝聚網絡正能量。
(二)夯實輿論陣地,形成綜合性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風險防范機制
各地各部門要防止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盲目化傾向,持續筑牢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網絡前沿陣地,搭建感染力強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平臺,形成綜合性的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風險防范機制。首先,各地各部門要不斷豐富與發展主流意識形態工作的話語存在意義,提升突發事件中主流意識形態在社會治理中的權威性與話語權,特別是對西方一些社會思潮要秉持理性思維與辯證思維,防止錯誤思潮迷惑民眾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在主流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造成沖擊。其次,各地各部門要建立突發事件的網絡意識形態風險預測機制、網絡信息跟蹤機制、輿情信息評估機制等,要科學判斷網絡意識形態風險等級、分析苗頭性問題,避免不良思想與錯誤思潮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與滲透,通過網絡監測機制隨時掌握網絡動態,在第一時間發現網上與本地有關的突發事件信息,并將信息反饋給相關部門,做到信息搜集及時、快捷、暢通,為各級黨委、政府的及時、果斷、科學決策打下堅實的基礎[6]。同時,在突發事件中,網絡輿情往往相互疊加與交錯,這也要求各地各部門定期分析網民所反映的問題與情況,全面澄清關于突發事件的網絡謠言,依法打擊造謠傳謠行為,使社會民眾及時了解突發事件發展的走向,疏導民眾情緒,避免恐慌。最后,各地各部門要依法解決突發事件中出現的網絡意識形態問題,堅決消滅網絡空間中威脅國家安全的錯誤意識形態,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增強突發事件的風險預測與防范。
(三)創新宣傳形式,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的公信力
在網絡時代,各地各部門要創新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形式,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與意識形態工作的傳播規律,增強突發事件中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中的公信力。一是網絡意識形態治理要善用大數據,運用大數據相關信息管網、治網,推動突發事件中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邁上新臺階。面對突發事件帶來的大量社會輿論與社情民意,依托大數據技術,各地各部門可以對不同的治理群體進行科學分析和精準研判,創新馬克思主義話語表達方式,使其更親民、更接地氣,更具價值觀黏合力[7]。同時,大數據也有助于準確判斷突發事件的性質和演變發展,在海量網絡輿情信息中體現真實的網絡民意、匯集民智,提升網絡意識形態工作效能,開展互聯網意識形態建設。因此,各地各部門既要加強對突發事件中網絡意識形態的關鍵數據的挖掘與分析,制定針對性與個性化的意識形態工作策略,增強突發事件中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實效性,也要加強突發事件的人文關懷,善于通過互聯網把應對突發事件與中國價值、中國精神、中國力量聯系起來,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多元社會思潮的作用。同時,各地各部門要以喜聞樂見的創新形式激發民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情感共鳴,從而凝心聚力消除突發事件可能引發的輿情危機,構建網絡空間的“情感共同體”,避免民眾被碎片化的負面輿情信息干擾,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二是網絡議題要科學規劃與設置,在把握輿情的發展節點與傳播規律中促進主流意識形態的高效傳播。當突發事件發生后,各地各部門要圍繞突發事件,以人民利益為中心,正確引導網絡輿情,與民眾平等交流,在春風化雨中滋養人心,使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中的引導力得到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人民日報,2018-08-23.
[2]郝保權.網絡意識形態治理新趨勢[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01):127-135,156.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2-02-25)[2022-07-19].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202/t20220225_71727.htm.
[4]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26.
[5]盧黎歌,岳瀟,李英豪.當前我國網絡意識形態的博弈與引導[J].思想教育研究,2017(06):75-79.
[6]朱繼東.新時期領導干部意識形態能力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付安玲,張耀燦.大數據助力網絡意識形態治理及提升路徑[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05):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