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娜
【摘要】目的:探究血栓彈力圖與常規凝血試驗指標評價腦梗塞患者凝血狀態的相關性。方法:以2021年1~12月腦梗塞患者50例為試驗組,同期5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均進行血栓彈力圖及血常規凝血試驗等檢驗,對兩組常規凝血試驗指標、血栓彈力圖參數的差異及血常規凝血試驗指標與血栓彈力圖參數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試驗組腦梗塞患者的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健康體檢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試驗組血凝塊形成后最大振幅(MA值)、血凝塊形成速率(Angle值)均高于對照組,其血凝塊形成時間(K值)、凝血反應時間(R值)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與血栓彈力圖R值之間呈正相關的關系,與MA值、Angle值之間呈負相關的關系,與K值無相關性;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與K值之間呈負相關的關系,與MA值、Angle值之間為正相關的關系;纖維蛋白原與R值之間呈負相關的關系,凝血酶時間與R值之間無明顯的相關性。結論:腦梗塞患者血栓彈力圖參數與常規凝血試驗指標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為腦梗塞患者實施疾病診斷中,可將血栓彈力圖與常規凝血試驗指標相結合,以此更好指導患者疾病的診治,意義重大。
【關鍵詞】血栓彈力圖;常規凝血試驗;腦梗塞;凝血狀態;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44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2)15-0143-04
腦梗塞是急危重癥的一種,其發生率較高,疾病的發生,與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有關,且與血管壁有關[1-2]。研究顯示,腦梗塞患者較易發生凝血功能異常,因此,應檢測腦梗塞患者的相關血液功能指標,更好評估疾病和預后情況[3]。常規凝血試驗是凝血功能檢測方法的一種,其應用較為廣泛,但是檢測結果片面[4]。血栓彈力圖可模擬凝血啟動、纖維蛋白形成、血塊形成、纖維蛋白交聯等來檢測患者的凝血功能[5-6]。本研究主要對血栓彈力圖與常規凝血試驗指標評價腦梗塞患者凝血狀態的相關性作觀察,具體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2021年1~12月腦梗塞患者50例為試驗組,同期5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均進行血栓彈力圖及血常規凝血試驗等檢查,對其檢查的結果進行分析。試驗組年齡49~82(59.86±11.28)歲,男31例,女19例。對照組年齡50~81(60.14±10.87)歲,男30例,女20例。兩組基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試驗組確診存在腦梗塞;發病時間48 h 內;年齡40~85歲;依從性較好者。
排除標準:合并血液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等疾病者;腫瘤、感染者;拒絕配合者;臨床資料不全者。
1.2 方法
1.2.1 血栓彈力圖檢測
安靜狀態下取受檢查的靜脈血2 mL,放置于含枸櫞酸鈉溶液(0.2 mL,109 mmol/L)的抗凝管中進行抗凝處理,15 min 后進行檢測。嚴格按照操作的標準以血栓彈力圖儀實施檢測,通過電腦,對相關數據,實時收集,并采用分析軟件,作數據的處理,以此進行血栓彈力圖圖像的描繪,得出測定值。
1.2.2 常規凝血試驗
采集受檢者的空腹靜脈血2ml,放置于檸檬酸鈉抗凝管中,離心處理,時間為10min,速度為每分鐘3200轉,取血漿,以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凝血指標水平。
1.3 觀察指標
(1)對兩組常規凝血試驗指標、血栓彈力圖參數作觀察,并分析血常規凝血試驗指標與血栓彈力圖參數間的相關性。(2)常規凝血試驗指標:主要為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3)血栓彈力圖參數:包括血凝塊形成后最大振幅(MA)值、血凝塊形成速率(Angle)值、血凝塊形成時間(K)值、凝血反應時間(R)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行 t 檢驗,用(x(—)± s )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用[ n (%)]表示。相關性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 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常規凝血試驗指標分析
試驗組腦梗塞患者的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健康體檢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兩組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血栓彈力圖參數分析
試驗組 MA 值、Angle 值均高于對照組,其 K 值、R 值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血常規凝血試驗指標與血栓彈力圖參數間的相關性分析
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與血栓彈力圖 R 值之間呈正相關的關系,與MA 值、Angle 值之間呈負相關的關系,與K值無相關性;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與K 值之間呈負相關的關系,與MA 值、Angle 值之間為正相關的關系;纖維蛋白原與R值之間呈負相關的關系,凝血酶時間與R 值之間無明顯的相關性,見表3。
3 討論
腦梗塞是臨床常見疾病,其有著較高的發生率、殘疾率以及死亡率[7]。患者疾病發生后,臨床主要是采用腦保護、抗腦水腫、改善腦循環等方法進行治療,雖然可獲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患者經治療后,若不能對疾病各類危險因素防控,則可能導致并發癥,使得病情加劇或復發[8-9]。腦梗塞治療中,需要采用抗凝、溶栓等方法減輕腦動脈粥樣硬化,清除其血管內存在的血栓,以此改善患者的腦組織血液循環,使得血氧功能恢復正常,控制疾病的進展,減輕疾病癥狀[10-11]。腦梗塞患者治療中,會受到血液高凝等的影響,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栓形成風險增加,影響康復的進程[12]。因此,為腦梗塞患者治療中,應強化其凝血狀態的關注,以準確、高效的方法進行檢測,及時發現異常并處理[13]。
常規凝血試驗中,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等指標較為常用,其中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指標,可對內外源凝血途徑反映[14];凝血酶時間是血漿中相關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所用的時間;纖維蛋白原是凝血途徑中,纖維蛋白原轉變纖維蛋白時,所需原材料,可增強血小板的相關聚集性,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15]。血栓彈力圖參數中,R 值可綜合評價凝血啟動過程中相關凝血因子的活性,Angle 值、K 值可對血凝塊形成速率等反映,MA 值可對血凝塊穩定性表示,且可表示強度,可評估血小板的數量和功能[16]。
本研究中,凝血酶時間相比,纖維蛋白原水平相比,試驗組均較對照組更高(P<0.05);兩組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試驗組 MA 值、Angle 值均高于對照組,其K 值、R 值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與血栓彈力圖R 值之間呈正相關的關系,與MA 值、Angle 值之間呈負相關的關系,與K值無相關性;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與 K 值之間呈負相關的關系,與MA 值、Angle 值之間為正相關的關系;纖纖維蛋白原與 R 值之間呈負相關的關系,凝血酶時間與R值之間無明顯的相關性。即代表血栓彈力圖、常規凝血試驗指標在腦梗塞患者凝血狀態評價中應用均有著一定的價值,且血栓彈力圖與常規凝血試驗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本研究中,腦梗塞患者纖維蛋白原水平升高,K 值降低,MA 值升高,代表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增強,纖維蛋白原功能提高,或是血小板的數量出現升高的情況,使得血凝塊生成速度加快,即患者患病時,伴有凝血功能異常的情況。有研究顯示,高凝狀態下,R 值陽性檢出率相較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陽性檢出率更高,即代表R 值對血液高凝狀態評估的敏感性更高,可能是常規凝血試驗離心的血漿,將凝血時,可提高凝血因子所需的白細胞、血小板等磷脂表面載體,對于凝血,則是多種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僅有凝血所需凝血因子,且有細胞的血小板、組織因子等,因此,難以正確對機體內的具體凝血狀態變化反映[17]。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僅為凝血級聯反映中的一部分,并不能反映全部的凝血變化。常規凝血試驗中,纖維蛋白原僅能夠對反映受檢者,其血漿纖維蛋白的水平,對于功能、結構等的評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血栓彈力圖的應用,相較于凝血指標,更具有優勢[18-19]。常規凝血試驗,是通過體外凝血反應中孤立終點的監測進行,實際應用中,難以準確反映凝血塊強度、纖溶強度、形成的速度,需要血栓彈力圖等凝血試驗輔助,以此更好反映腦梗塞患者的凝血狀態[20-21]。本文通過相關性研究顯示,腦梗塞患者血栓彈力圖R 值可準確反映內外源性凝血途徑的凝血因子,纖維蛋白原與凝血因子含量可對腦梗塞患者血凝塊形成速率影響,且MA 與纖維蛋白原之間的相關性較高,分析原因可能為MA 值是血塊由纖維蛋白原、特異性受體GP Ⅱ b-Ⅲ a,經血小板結合后,共同作用的指標,血小板的作用為80%,纖維蛋白原的作用主要為20%,因此,纖維蛋白原變化會導致 MA 值出現變化[22-23]。血栓彈力圖可檢測體外全血標本的具體黏彈性變化,為患者凝血功能動態過程,制定曲線圖,記錄初始血凝塊的穩定度,且可記錄血凝塊的形成情況、纖溶過程、強度變化、纖維蛋白形成、血小板活化,獨立完整反映腦梗塞患者的血液凝血功能狀態[24]。
綜上所述,血栓彈力圖與常規凝血試驗指標均能夠檢測腦梗塞患者的凝血功能,且兩者間有著顯著的相關性,臨床可將兩者結合,以此更好反映腦梗塞患者的凝血狀態,為疾病的診治、病情的評估,提供參考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張楊,鐘家寧,鄭英,等.血栓彈力圖與傳統凝血指標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凝血功能的監測價值比較[J].河北醫學,2022,28(2):263-267.
[2]? 王冰斌,周藝燕,洪國粦.肝癌患者血栓彈力圖與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計數的相關性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2,19(3):338-340.
[3]? 朱家佳,高宜川,王趙洋,等.血栓彈力圖與常規凝血指標對腰椎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測價值[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21,50(3):347-353.
[4]? 周東銘,張蘇偉.傳統凝血功能試驗和血栓彈力圖在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診斷中的一致性分析[J].山東醫藥,2021,61(23):76-79.
[5]? 張彤,董夏昕,雷娜,等.血栓四項指標與血栓彈力圖參數檢測對膿毒血癥合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早期診斷價值比較[J].陜西醫學雜志,2021,50(1):100-102,110.
[6]? 朱玲.血栓彈力圖、凝血功能4項及 D-二聚體在不同孕期孕婦凝血功能評估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1,18(10):1424-1426,1430.
[7]? 吳潔玲,黃鑫.常規凝血檢測與血栓彈力圖對產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評價的研究[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21,49(6):725-728.
[8] 徐亞敏,梁曉瀏.血栓彈力圖與凝血四項、血小板計數在評估輸血患者凝血功能上的一致性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21,18(19):106-109,117.
[9] 劉念,徐曉玲,舒會英.紅細胞懸液與血漿不同比例輸注對急性創傷患者凝血功能、纖溶功能及血栓彈力圖監測結果的影響[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21,18(2):96-99.
[10] 黃小慧.不同孕期產婦凝血四項、D-二聚體、血栓彈力圖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21,18(5):187-191.
[11] 馮彥華,任強,毛振,等.血栓彈力圖對兒童嚴重急性骨關節感染后膿毒癥并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刊,2021,56(12):1316-1319.
[12] 馮彥華,張放,邵智利,等.血栓彈力圖在兒童嚴重軟組織感染后膿毒癥并發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誤診誤治,2021,34(6):91-95.
[13]? 胡遵,彭建強,郭瑩,等.血栓彈力圖評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術后凝血狀態的臨床應用[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20,30(19):82-86.
[14] 黃越,蘇平,謝代剛.血栓彈力圖、凝血功能、D-二聚體、血小板聚集、同型半胱氨酸檢測對急性腦卒中患者診治價值[J].中國醫藥科學,2021,11(13):210-213.
[15]? 張偉,劉同剛,呂志華,等.血栓彈力圖評估結果與葉青蛇咬傷致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凝血功能的相關性分析[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21,26(4):421-423.
[16]? 張鑫,皮雨博,周榆,等.血栓彈力圖聯合凝血四項檢測對評估股骨頭置換術中出血風險的臨床價值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21,37(18):3189-3192.
[17]? 潘錫紅,陳麗華,賴鵬飛,等.急重型顱腦損傷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圍手術期血栓彈力圖監測的臨床意義[J].黑龍江醫藥,2021,34(5):1015-1018.
[18]? 李愛明.凝血四項與血栓彈力圖在原發性肝癌圍術期凝血功能檢測中的應用對比[J].現代診斷與治療,2021,32(13):2079-2081.
[19]? 王曦薇,滕凱.血栓彈力圖試驗在腦梗塞患者凝血狀態中的價值[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24):160,213.
[20] 廖湘成,孫可,莫柱寧,等.下肢創傷性閉合骨折患者圍術期血栓彈力圖參數與凝血功能炎癥及血液流變學指標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臨床新醫學,2021,14(12):1225-1228.
[21]? 湯希煒,郭濤,曾清,等.血栓彈力圖與常規凝血指標檢測在妊娠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評價中的應用對比[J].基層醫學論壇,2021,25(22):3126-3128.
[22]? 米紅艷,張婷,陳慧君,等.腦心通膠囊聯合瑞舒伐他汀對腦梗塞患者血脂代謝的影響[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22):115,117.
[23]? 陳前萍,匡新.常規凝血檢測與血栓彈力圖評價急性腦梗死患者近期預后的價值[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1,25(2):36-39.
[24]? 朱華芳.血栓彈力圖聯合凝血功能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繼發腦出血的預測價值研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1,34(24):4339-4340.
(收稿日期:2022-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