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學峰



摘要:目的 分析腦動脈瘤介入栓塞患者的睡眠情況及護理應對措施。方法 選2020年7月~2021年7月腦動脈瘤介入栓塞患者60例進行研究,以隨機法分為觀察組(綜合護理)與對照組(常規護理),每組30例。對比兩組患者負性心理情緒、睡眠質量、生活質量、疼痛程度、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SAS、SDS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睡眠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綜合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消極心理情緒、睡眠質量,提高生活質量和對護理滿意度,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腦動脈瘤介入術;護理措施;睡眠質量
顱內動脈瘤破裂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多因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所導致,若未能及時治療,可導致患者出現腦功能異常,甚至對生命造成威脅。臨床主要通過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但傳統開顱手術會導致患者受到較大創傷,可能出現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對患者預后造成不良影響[1]。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腦動脈瘤介入術被運用到對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研究發現[2],該治療模式雖然具有創傷小、操作簡便等特點,治療效果較為顯著,但對護理的要求相對較高。常規的護理干預缺乏對患者心理與細節的關注,導致患者在治療中存在較為嚴重的消極心理情緒,對預后造成較大的影響。綜合護理則加強對患者心理狀態與細節的干預,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3]。本文就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睡眠質量進行分析,現作出如下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腦動脈瘤介入栓塞患者60例進行研究,以隨機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56.27±6.16)歲;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57.09±7.53)歲。兩組對比,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腦動脈瘤介入治療相關指征。
排除標準:手術禁忌證;患者家屬不愿配合;嚴重昏迷者。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加強對患者生命指征的關注;主動與患者家屬就術后相關注意事項進行講解,同時指導患者采用正確的體位休養;加強對患者并發癥的預防與干預,耐心對患者及家屬的疑問進行詳細解答。患者完成手術后,護理人員需要將患者床頭抬高15~30°,以促進機體靜脈回流,降低腦水腫程度與顱內壓力;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絕對臥床靜養,直至術后第2d,同時限制患者術后3~4周內的體力活動。護理人員需要定時給予患者下肢腓腸肌按摩,以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患者休養中,需要確保病房環境的安靜,同時囑咐患者避免用力排便與劇烈咳嗽,切不可過早下床活動等。護理人員需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并定時對患者進行翻身、拍背等措施,促進痰液排出。確保患者日常飲食有足夠的熱量、維生素與蛋白質,注意清淡易消化,必要情況下可給予緩瀉劑促進患者排便等。
觀察組聯合綜合護理。(1)腦血管痙攣(CVS)的觀察。通常情況下,患者出現腦血管痙攣等情況多發生在腦出血后2~3d,而在7~10d內會達到高峰,并于2~4周內逐漸緩解。通常情況下,腦血管痙攣的發生與患者上腦池內積血量具有較為密切的關聯,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及時對患者進行觀察,并對以下幾點特別關注:①是否存在CVS前驅癥狀。研究指出,SAH癥狀在經治療或休息好轉后再次出現或加重,患者白細胞可出現持續增高表現,并伴有持續發熱。②患者意識可由清醒逐漸向嗜睡或昏迷轉變。③根據患者腦血管痙攣部位的不同,患者可表現為偏癱、失語等癥狀。④患者伴頭痛、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等表現時,則需要注意其瞳孔大小以及光反射表現,并做好相關的記錄。(2)加強對患者各項指標的監測。①血壓監測:當患者完成手術治療后,其血壓的變化可導致腦灌流量發生改變,從而誘發CVS的發生。因而術后,護理人員需要給予患者持續心電監護,并對其生命體征變化進行監測。對于無高血壓史的患者,則需要將SBP控制在高于基礎血壓10~20mmHg水平,同時關注患者臨床癥狀變化,避免反常惡化現象。護理人員需要每日對患者心電圖進行檢查,確保其無心肌缺血癥狀。對于存在高血壓史的患者,可采用硝普鈉微量泵進行血壓控制,期間需要注意避光注入,并控制患者術后SBP于160~180mmHg。②血氧飽和度監測:對患者吸氧濃度進行控制,維持血氧飽和度在0.95左右;患者吸氧治療時不可吸入高濃度氧,避免腦血管痙攣癥狀的加重。③中心靜脈壓監測:充足的血容量可使患者心臟負荷達到最佳水平,有利于增加心排量,從而維持血壓穩定。同時,術中或術后需要對患者實施鎖骨下靜脈穿刺以及深靜脈置管監測CVP。④紅細胞擠壓(HCT)監測:護理人員需要通過給予患者靜脈輸液的方式,降低血液黏稠度,從而加快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與組織供氧情況。護理人員需要每日控制對患者輸液量在3500~4000ml,從而對血液進行稀釋;每日對患者血常規指標進行監測,控制紅細胞比容在27%~33%之間。(3)腰大池置管護理:腰大池置管主要目的在于對血性腦脊液進行排除與顱壓監控。將血性腦脊液排出后,可有效減少CVS的發生風險。護理人員需要密切關注患者腦脊液性狀,并對引流袋位置高低進行調整,從而達到對引流量進行控制的目的。(4)用藥護理:在對患者藥物治療時,腦組織鈣離子拮抗劑能有效對腦血管痙攣導致的缺血性神經損害進行預防。但由于該藥物對血管刺激相對較大,輸注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患者血管是否存在刺激反應的觀察,查看是否存在疼痛或靜脈炎等。
1.3 觀察指標
(1)負性心理情緒對比。包括焦慮度評分(SAS)與抑郁度評分(SDS)。
(2)睡眠質量對比。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對兩組患者睡眠質量進行評估。
(3)生活質量對比。采用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對患者進行評估。
(4)疼痛程度對比。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進行評估。
(5)護理滿意度對比。采用滿意度問卷調查表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負性心理情緒對比
觀察組患者SAS、SDS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睡眠質量對比
觀察組患者睡眠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生活質量對比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疼痛程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5? 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3討論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介入手術廣泛應用于腦動脈瘤栓塞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其具有創傷小、患者痛苦少、操作簡便、安全性高等特點。研究指出[4],優質的護理干預對提高患者術后恢復具有重要的作用。綜合護理通過對患者病情、生活環境、并發癥、疼痛等實施全方位的護理干預,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模式,對提高患者術后康復具有重要的影響。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加強了對患者各項指標的檢測,從而及時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與不良反應進行控制,顯著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風險;通過加強對患者疼痛護理與心理干預,有效緩解了患者消極心理情緒,降低了患者疼痛感,對提高患者護理依從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加強對患者生命指標的監測,給予藥物治療干預,改善了患者臨床癥狀,有效縮短康復時間,顯著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和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在腦動脈瘤介入栓塞患者的護理中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康慨,黃昌仁,陳禮剛,等.不同時期血管內介入栓塞對Ⅲ級顱內動脈瘤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20,28(6):36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