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紅
為更好地提升高中生的閱讀能力,教師應對影響學生閱讀與理解的問題展開調查,根據學生的反饋以及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反映出的問題,轉變教育理念,確保閱讀教學的質量和豐富度。在其中,影響高中生閱讀水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其一是學業繁重,學生在課堂中缺少相應的閱讀時間。其二是學生的閱讀與理解,往往只停留于文字的表面,無法深究隱藏于文字背后的人文內涵。其三是學生無法堅持教師傳授的閱讀與理解方法,并將其應用于學習與實踐之中,最終提不起閱讀興趣。
一、與群文閱讀有關的教育概念
(一)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概念,在于保障高中生每節課的閱讀時間,并維持在固定的范圍之內,只有從教育中解決高中生閱讀時間不足的問題,才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升高。此外,研究高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態可知,閱讀能力與語言運用能力呈現出明顯的相關性,這是高中語文教師需要注意到的內容,也只有將人文主題類似的文章組織于同一主題中,并通過師生交流和閱讀方法傳授,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才能解決廣泛存在于高中生群體中的求同閱讀質量不高、聚合性思維不足等弊端情況。更重要的是,主題閱讀這一概念可以通過對文本內容的類型劃分,從固定的角度切入閱讀教學之中,這樣的改變可以讓高中生的閱讀思維和處理文本信息的方式發生轉變,以達到培養聚合性思維的目的,使學生在相似的閱讀主題研究中更好地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和闡述的問題。
(二)單元閱讀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一旦無法理解單元閱讀這一概念,并在其中運用教師指導的方法進入深度閱讀狀態,將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受阻,具體表現為:難以在閱讀中保持長久的專注力,也無法通過邏輯分析掌握文本內涵和寫作結構,這將使高中階段學生的思辨力有所下降,也會進一步影響到群文閱讀教學的成效。正因此,教師應以課本中固有的單元為主題,整合內容的同時,設計與編排教育教學計劃,使學生進入思維閱讀狀態,也能夠強化學生對文章之間潛在關系的了解。此外,思維閱讀狀態的概念,在于從高中生大腦提取文字信息的機制出發,提出閱讀與邏輯分析結合的概念,使學生能夠在單元關聯性閱讀中掌握文本閱讀的節奏以及分析文本內涵的方法,最終成為一個具備深度閱讀能力的學生,這是當代高中階段學生所必須具備的。
二、群文閱讀的特點
(一)模擬真實閱讀狀態
對真實的情景與氛圍進行模擬,是群文閱讀的第一個特點,這種概念的出現,解決了高中生課堂注意力、閱讀記憶力、文本理解力降低的問題,這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語文課堂必須具備的教育要素,也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在利于自身理解的氛圍中,整合文本知識,篩選和提取隱藏在文字中的重要意象。實現這一教育理念的工具和載體,是對信息技術的使用以及對教學呈現方式的轉變,通過教學信息化、教學可視化的融入,可將學生帶入真實的閱讀氛圍之中,幫助學生理解作者闡述的思想感情,使學生根據作者寫作的節奏,理解文本內容,掌握解答閱讀問題的技巧。
(二)重點突出閱讀能力的鍛煉
對文本內容進行概括,對作者闡述的思想進行邏輯分析,對文本內容的結構進行評價以及發現更多的文本要素,是訓練高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條件,也只有基于上述幾種教育教學要素,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重點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以及邏輯分析能力,才能從系統的層面拆解教育要素,從結構層面進行多種閱讀方法的指導。正因此,需要對群文閱讀和單篇閱讀的優劣勢展開分析,以便將教育重心落實于群文閱讀上,在講解知識的基礎上,幫助高中生克服固有的閱讀問題,使其能夠通過自主閱讀和群文分析,讀懂、學會高中生必備的知識。
三、借助群文閱讀提升高中學生閱讀水平的策略
(一)依托教材,確立群文閱讀的議題
從思維靈敏度和大腦的發育程度來看,高中階段的群文閱讀教學應拓寬研究范圍,以便從開放性、統籌性和延展性閱讀議題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能夠在開放性議題中思考時代背景與文本內容的關系,在統籌性議題中把握群文閱讀的焦點和要素,在延展性議題中探討更多的文學要素和知識內容。
例如,按照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第一單元《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綠記》的主題內容,確定群文閱讀的議題,可使學生在三篇文章的對比分析中,了解不同文章的意境美和結構美,并通過圖片、視頻等可視化信息,在文本分析之上形成不一樣的感悟和體驗,最終在個人的辯證思考中把握三篇文章的共同特點,從而具備深刻閱讀、辯證閱讀能力,以具備人文意識和從美學角度進行閱讀和文本分析的思維。正因此,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需要提煉教材中的主體,以確定群文閱讀的議題,并結合各種數字設備達到教育教學信息化、可視化的要求,使學生在感官體驗和邏輯分析中,在閱讀中掌握人文類、表達類、閱讀類文章的差異,提高自身的文本閱讀能力。
(二)圍繞議題,組合群文閱讀的文本
由于越來越多的高中生在閱讀中開始出現注意力和思辨力不足的問題,語文教師必須在群文閱讀中重視議題的選擇和從議題中進行教育延伸,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整個閱讀教學課堂緊緊圍繞議題進行人文性的探討和文本結構的分析??梢?,基于議題進行文本內容的解讀,反而能讓高中生有動力通過自身的邏輯分析去探索群文閱讀中文本組合之間的差異化特征,使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更加多元,教育教學方式更加立體,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也更加充分。
例如,閱讀感受力和文本分析能力的提高,是由大量的文化知識積累所帶來的,只有高中生的閱讀總量達到了萬字左右,才能使其更好地掌握進行閱讀與理解的要素,并使自身的文化視野擴大和邏輯分析能力逐級提高,這就需要語文教師進行群文閱讀的文本選擇時,根據高中生的能力發展曲線,循序漸進地提升群文閱讀的難度,并緊緊圍繞群文閱讀的議題,鍛煉學生的認知力,這樣才能將群文閱讀課堂的難易程度控制在學生可理解的范圍內,避免高中階段的學生出現探索力缺乏、學習體驗感不充分的問題。最后,閱讀文本的來源以及群文閱讀議題的確定,可依照現有教材選擇,也可以按照學習順序在課外讀物中補充,其重心在于確定閱讀提議和教育板塊,并通過對內容的編排,起到加強閱讀能力的作用。
(三)緊扣議題,開設閱讀實踐活動
在群文教學期間,學生往往無法將教師傳授的閱讀知識應用于課后實踐之中,這種問題的出現,反而讓高中生的閱讀能力受到了局限,為了使高中生有更多的時間對教師傳授的閱讀方法進行內化和吸收,教師應通過教育信息化、教育可視化的手段,為學生創設出真實的閱讀實踐情境,使學生緊扣議題,分析群文閱讀中各篇文章的類型以及教師提出的問題。此外,教育可視化這一概念的出現,更利于高中階段的學生沉浸在教師虛構出的閱讀情景之中,這將加深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但從側面進行研究,也能創設出作者進行文本創作的社會背景,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文本中作者表達的英雄主義或激昂的精神。
例如,有一種曠達叫醉臥沙場的群文閱讀教學案例中,指導教師為更好地將學生帶入情景,首先通過教學可視化的方式,將奔馬、馬踏飛燕的圖片融入教學之中,這種調動感官的體驗不僅使學生的大腦認知發生了變化,還為后續的閱讀教學工作進行了情景鋪墊。在此后,教師引出《涼州詞》《使至塞上》等群文閱讀文章,并通過播放音頻等方式,強化學生對時代背景的認識,可不斷對高中生的思維狀態產生刺激,使其能夠結合時代背景要素,分析群文閱讀中的問題,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和闡述的精神。所以,教師在進行實踐活動研究時,需要不斷對教育可視化的概念進行思考,以開發出情景氛圍感充分、教學主體結構劃分分明的課堂關系。
四、結語
為更好地將群文閱讀應用于語文教學之中,首先,應對主題閱讀、單元閱讀概念進行探討,以加深高中生的閱讀感受,并從教育研究中解決高中生文本閱讀不投入的問題,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其次,從高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態層面進行教育探討,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思維分析能力的聯系密切,往往呈現出明顯的相關性。這就需要語文教師依托教材,制定群文閱讀的議題,給予高中生充足的閱讀時間。最后,為了將教育教學的重心落實于群文閱讀上,教師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還需幫助高中生克服閱讀與理解層面的問題,以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王俊俠.關于高中語文群文學習樣態的思考:以《禮拜二午睡時刻》中的“看客”形象分析為例[J].新課程,2021(41):3.
[2]魏彥平.借助群文閱讀策略 培育四個核心能力: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J].甘肅教育研究,2021(5):61-63.
[3]李育祥.常和變: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初探[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9):11-13.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藏漢雙語模式下群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實踐研究——以合作市高級中學為例”(批準號:GS[2020]GHB1680)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