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龍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各類電子出版物、數字移動終端和新媒體改變了高校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方式,也給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帶來巨大的沖擊,校園實體書店面臨經營和發展的雙重困境。基于此,高校校園實體書店要通過轉型升級、創新服務再次回歸校園,發揮其在建設書香校園、推進高校文化育人、提升全民閱讀和拓展服務社會職能等方面的作用。高校可將校園實體書店打造成具有高校專業特色的新型閱讀文化空間,打造成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式校園文化活動場所,建設成具有時代情懷的精神家園,讓實體書店成為高校校園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關鍵詞] “互聯網+”;高校;實體書店;書香校園;文化育人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移動互聯技術日益成熟,使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各類電子出版物、數字移動終端和新媒體給人們帶來閱讀的全新體驗。與傳統的紙質出版物相比,數字化電子出版物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具有儲存容量大、檢索便捷、利于保存、成本低廉等優點,日益受到人們青睞,但它也給紙質圖書出版行業,特別是給實體書店帶來巨大的沖擊,高校校園實體書店也同樣面臨經營和發展的雙重困境。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國內不少知名實體書店紛紛倒閉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自中宣部、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11部門于2016年6月16日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實體書店的經營狀況和發展情況有所改善。但在“互聯網+”時代,受移動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數字化閱讀和網絡在線書店的沖擊,高校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方式都相應發生了變化,這促使紙質圖書出版和實體書店產生巨大的變革。高校學生的紙質閱讀率和購買力都持續走低,部分校園實體書店存在經營困難、經營不規范等現象[1]。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署要求,2019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的有序建設和健康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在“互聯網+”時代,重振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建設,政府、出版行業和高校都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實體書店通過轉型升級、創新服務再次回歸校園,既擔當起閱讀推廣的重任,又發揮文化育人和文化建設的作用。
一、重振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的現實意涵
(一)建設書香校園的需要
高校校園實體書店承載著與文化連接的紐帶功能,是高校獨具特色的學校文化“地標”[2]。高校校園實體書店通過營造學習的情境,讓學生置于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是文化滋生和文化交流的空間。對高校而言,實體書店不僅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且是書香校園建設的重要體現。通過書香校園建設,高校可從文化上啟迪學生、激勵學生、引領學生,更好地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二)推進高校文化育人的有效場所
淘書、選書和閱書、看書,應是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實體書店溫馨而濃郁的文化氛圍、獨特的購書體驗更好地滿足了高校學生日益增長的多樣文化需求,吸引了大批喜愛讀書的學生。高校校園實體書店成為高校文化建設的新陣地,并能夠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在“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更需要一種內在的定力和沉靜平穩的品格,這種定力和品格的形成需要有使人沉靜、心無旁騖的閱讀場所,而高校校園實體書店是塑造學生這種品格的極佳閱讀場所,這在無形之中推進了高校文化育人的進程,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全面養成[3]。
(三)推動全民閱讀的氛圍形成
在“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能接觸到海量的碎片化信息,電子出版物和新媒體所提供的零碎信息可能使學生在紛繁無序的信息、輿論和意見中無法準確判斷事實真偽。正因如此,高校學生有必要回歸傳統的紙質閱讀,閱讀是高校學生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其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全民閱讀關系一個民族素質的提高,在全民閱讀背景下,實體書店走進高校校園能夠引導和推動高校全民閱讀氛圍的形成。
(四)拓展服務社會的職能
19世紀下半葉,高等學校就具有了服務社會的職能。因此,高校校園實體書店要發揮自身作用,將業務和服務拓展到學校的周邊社區,讓高校的文化和精神既輻射社區群眾,又融入城市文化空間,共同推動全民閱讀氛圍的形成,傳播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二、“互聯網+”時代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的建設目標
(一)打造成具有高校專業特色的新型閱讀文化空間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推動校園實體書店不斷加大優秀出版物供給,發揮實體書店傳播先進文化陣地作用,采購供應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重點出版物、提高師生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的優秀出版物。鼓勵校園實體書店針對本校學科專業特點和師生實際需求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強化專業、特色服務,做精做大細分市場”[1]。高校要發揮實體書店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陣地作用,真正使高校校園實體書店成為廣大師生讀好書、好讀書的新型閱讀文化空間。
(二)打造成復合式校園文化活動場所
高校校園實體書店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符號,代表高校特有的文化氣息,其要積極承擔社會和高校文化建設有關方面的工作。因此,高校需要向學生廣泛宣傳,讓其用好身邊的這類資源。高校要不斷拓展實體書店的使用功能,通過定期“開展讀書會、學術沙龍等多種形式的讀書文化活動,努力探索把高校校園實體書店打造成集圖書銷售、閱讀學習、展示交流、聚會休閑、創意生活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式校園文化活動場所”[1]。
(三)建設成具有時代情懷的精神家園
一直以來,情懷是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的傳統,它不但緣于書店經營者對圖書事業的熱愛,更緣于高校學生對讀書的喜好[4]。做有情懷的書店人以及有情懷的讀書人,把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經營者和閱讀者匯集于此,這不是一種單純交往意義上的匯集,而是一種精神融合的境界升華,使喜讀書、想讀書的人找到精神“源頭”。在“互聯網+”時代,重振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建設尤為重要,高校要把實體書店作為重要的文化設施和文明載體進行建設,將其打造成具有時代情懷的精神家園,讓實體書店成為高校校園內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三、“互聯網+”時代高校校園實體書店轉型升級發展路徑
(一)全面加強領導,推進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的轉型升級
在“互聯網+”時代,各種新媒體和電子出版物使高校學生易沉浸于數字化閱讀和碎片化閱讀的習慣中,致使他們普遍遠離紙質書本,從而導致他們的理論素養獲取不足,影響其全面發展。對此,高校要高度重視,引導學生加入傳統的紙質閱讀隊伍。高校領導要充分認識到“互聯網+”時代校園實體書店建設的重要意義,給予實體書店更多的扶持,吸引他們積極進駐。另外,“各地要加強領導,指導高校根據本校實際,建立健全由學校領導組織牽頭,宣傳、資產、財務等多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明確任務分工,細化落實各項支持措施”[1],以全面推進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的轉型升級。
(二)合理有效選址,促進實體書店成為高校學生生活園區重要的公共服務載體
在選址方面,高校可將校園實體書店設立在學生生活園區。據相關數據統計,高校學生生活園區作為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在校學生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都是在該場所度過。同時,生活園區也是學生日常生活、社團活動、休閑放松和情感交流的活動區域,是高校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平臺。因此,高校將校園實體書店設立在學生生活園區,通過舉辦讀書分享會、閱讀推廣、文化體驗、文創產品設計大賽等線下活動,近距離地為學生提供精神文化盛宴。校園實體書店在方便學生閱讀的同時,又成為學生生活園區的公共服務載體,對高校學生生活園區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另外,高校學生生活園區人員密集,這又為實體書店提供較大的客流量,促進其更好地發展。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合理有效的選址,能促進學生、高校學生生活園區和實體書店達到“三贏”的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快“智慧書店”建設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作為矛盾統一體而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正如在“互聯網+”時代,層出不窮的新媒體和電子出版物改變了高校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方式,這給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機遇。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只有在危機中孕育新機,積極應對新媒體、數字讀物的沖擊,“在發揮實體書店不可替代的空間優勢的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手段,拓展網絡發行銷售業務,推動實體書店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網訂店送和‘網訂店取等形式的圖書配送業務,實現線上線下精準對接、融合經營、協調發展”[1]。同時,實體書店通過電子化設備來增強店面中圖書的展示效果,引進智能查詢終端,方便師生查找圖書;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實現線上平臺與線下實體店面的無縫對接、融合經營,可加快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向“智慧書店”的目標邁進。
(四)開展舊書業務,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舉措
第一,高校校園實體書店要依法依規開展特色化、多元化經營。例如,通過開展舊書業務,回收和循環利用學生使用和閱讀過的各類教材和圖書,這不但可以增加書店的收益,也可以聚集書店的人氣。第二,高校要加強協調,支持校園實體書店設置相應的櫥柜和攤位,可讓學生自主交易或者低價轉讓閑置的圖書。從環保的角度來看,這能夠對促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建設低碳環保的“綠色學校”做出積極貢獻。第三,高校教師要廣泛宣傳,積極引導學生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傳播者、引領者和踐行者,并通過開展舊書回收利用業務,在高校學生的實際行動中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舉措。
(五)探索多元發展,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相結合
在實體圖書市場生存嚴峻的今天,高校要全力支持校園實體書店的建設,實體書店也可以為高校學生提供相應的勤工儉學和實習實踐的機會。同時,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高校要鼓勵學生參與實體書店以及與實體書店相關衍生產業的創業過程,并為實體書店爭取在《意見》中有關創新創業的扶持政策,而實體書店在自身的建設發展過程中要落實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空間和文化平臺[5]。
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校園實體書店要改變以往單一賣書的經營格局,順應時代潮流,探索多元發展模式,為高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產品。據相關研究,為了吸引顧客,國外實體書店從賣書向“賣生活”轉變,他們的經營出現從看書到“品”書,從“啤酒炸雞”到“啤酒圖書”,從“服務大家”到“服務你”的創意改變,另外,更多的小書店為適應市場的變化,向著專業化、特色化方向發展,正在做精、做大細分的圖書市場[6]。
(六)深入高校周邊社區,強化實體書店服務社會職能
高校校園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的聚集地,校園內擁有豐富的學術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土壤。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校園實體書店面臨經營與發展的雙重困境,其應充分運用好校園文化資源優勢,通過線上線下的“網訂店送”和“網訂店取”的銷售配送形式,積極為高校學生及周邊社區民眾提供精神文化產品。一方面,實體書店通過深入高校周邊社區,拓展更大的市場,服務更多的人群,能夠獲得更加穩定的收益,以更好地立足高校校園且服務好師生。另一方面,實體書店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是其在新時代、新形勢下拓展服務社會職能的具體表現。
四、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高校要倡導大學生讀好書、好讀書,更好地營造校園內的閱讀氛圍,大力推進書香校園建設。目前,政府、相關出版社和高等學校對校園實體書店的政策扶持力度很大。對此,高校校園實體書店要不斷加強科學設計和精密規劃,思考今后如何經營和管理,如何嘗試突破傳統、找準定位、全面拓展新功能,形成具有特色、多元經營的良好發展格局。同時,高校要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加強對校園實體書店的監督和管理,引導校園實體書店有序經營、依法經營、誠信經營,讓校園實體書店更好地滿足高校學生日益增長的多樣文化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19-07-24)[2022-06-27].http://www.gov.cn/xinwen/2019-07/25/content_5415100.htm.
[2]姜天驕.校園書店 不可光講情懷[N].經濟日報,2018-11-18.
[3]高延偉.打造校園實體書店建設管理與經營新模式的探索和實踐[J].出版發行研究,2017(06):54-55.
[4]何皓.大學校園書店的困境與發展路徑選擇[J].現代出版,2018(06):28-29.
[5]程洲.民營校園書店現狀及發展方向試析[J].出版廣角,2018(18):31-34.
[6]中工網.國外實體書店從賣書到“賣生活”[EB/OL].(2016-07-07)[2022-06-27].http://www.sohu.com/a/102023277_25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