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憲
微課作為當今時代的教學方法之一,是具有它本身特質的,信息化高度發展,信息技術時代的獨有特質即“微”。“微”這個詞的普遍理解為:數量、體型、范圍小,渺小,精細精致等。在當今時代,“微”所代表以及所包含的含義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微聊、微視頻、表情包等都具有一定“微”信息的內容。微課存在于信息化發達的時代,作為一種碎片化又集中化的存在方式,對于教育事業信息化、現代化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
一、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課程在小學的教育體系中,存在的位置也許有些邊緣化,但是信息技術的教學在小學階段是有一定必要性的。信息技術課程的存在,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大環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探索信息技術中的知識,讓學生在小學階段以一種好奇心理去探索未知的領域,也為學生在往后的信息技術認知領域奠定一定的理論及實踐基礎,使學生在往后的學習生涯中,可以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做好準備再出發。微課作為一種視頻類課程,其特征是視頻時長短小,知識強度較大,較為集中。因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教程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枯燥性,學生在閱讀相關書籍時具有一定的困難,哪怕是相關書籍中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將信息技術的內容呈現于學生面前,對于小學生而言,仍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所以將微課運用于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效果還是很顯著的,它可以將文字化的教學內容轉化為輕松易讀的視頻內容,將零散的知識轉化為高度集中性的知識,將困難的問題進行解碼,并使其碎片化地呈現。我們將目光再聚焦于小學生的特質和性格上,小學生群體具有一定的好奇心理,對世界的認識還處于初級階段,具有天生的活潑好動特性。小學階段的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的學習成長以及未來發展,紓解他們在學習中產生的各種問題困惑,將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根植于學生心中。小學生群體是基礎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該群體,需要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優化路徑,使課程與該階段學生的性格特征特質相吻合,得到路徑與教育教學效果相得益彰的效果。
對小學生群體而言,大多對某一件學習任務的關注程度是難將持續的,遇到困難問題,就會更加凸顯這一狀況,根本性問題在于小學生群體難以對某一關注點保持長久的關注度,所以在教育教學體系之中,教師群體以微課的形式,加入到日常教學課程之中,以輕松的視頻形式,加強學生群體對學習任務的關注程度。對于視頻的制作技巧、制作內容等方面,教師群體需要深入地對學生群體進行剖析,從而更加精準地找到學生所關注的興趣焦點,更好地將學習任務與微課內容進行完美融合,從而使課程質量達到最佳,讓學生真正喜歡上信息技術課程,達到課程與學生的完美鏈接。
二、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之中存在的意義
微課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進步。應用于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之中的微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擴展教育教學的方法路徑,擴展教師思維,提升學科建設與影響力,在學生群體中明確教學目標,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該課程的內容,使課程更加具有現代化特征,使本身可能處于邊緣化的信息技術課程重新返回至其課程本身的重要性位置。
現代互聯網建立后,具有新鮮教學方法的網絡課程與傳統型課程相比,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優勢的:在學生的學習資源方面,教師可以提供更加豐富的內容來達到既定教學目標,學生在學習理論方法的同時,可以直接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節約了理解理論知識的時間,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深度融合。曾經用口述理論進行教授的課程形式,代表著傳統特征的課程教學方式,在課程的進展中,由于學生的最初知識建構和前期出發點的不同,加上學生的個性特點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在課程教授過程中,有的學生可以快速地完成老師教授的內容,有的學生就會產生一定的困惑,如若困惑尚未解決,可能會打擊學生學習的興趣,導致其產生一定的厭惡感,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傳統教學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理論教授多于實踐活動。針對信息技術這一課程的教學,教師應當明確該課程所具有的實踐性特質,如若理論知識多于實踐活動,就會導致學生依賴對理論的理解,而實踐起來卻出現困難的情況,并且小學生群體大多具有活潑好動的特征,對于理論課程的學習會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的效率,導致老師在單方面傳授課程,而學生卻不愛聽,造成課程教學失效的結果,所以將微課引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快速地接受理論知識,在理論知識建構完成之后,再快速地進入到實踐活動之中,將理論知識盡快與實踐相結合,達到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全效狀態,這才是微課與現代教育教學的真正目標與期望達到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得到學生群體認可,也可以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更可以讓師生直觀地感受到信息技術學科所產生的影響力。
教師通過在互聯網中搜尋課程所需知識,結合課程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教學內容,制作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優質課件,供給學生日常學習。教師在海量的互聯網信息中找尋教學資源的相關資料,豐富了課程的呈現力,根據每一節課程內容的既定目標有針對性地展開課程內容的制作,通過對理論知識分階段拆分以及對互聯網資源的挑選甄別,制作出每節課相對應的教學課程。在此之前,教師可以深入了解學生偏好的興趣點,將課程內容以更貼近性的設計,來贏得學生的喜愛。與傳統教學相對比,傳統教學模式下師生間具有一定的距離感,而微課的應用可以大大降低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感。在平時教學活動中,教師處于一個主導課堂的角色,由于視頻內容具有一定的貼近性,處于微課之中的教師,可以將平時無法展示出來的教師的各方面特質,全方位地展現于視頻內容之中,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形成與學生共同進步的發展模式。而這種貼近化的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和教師帶來更加自由自主性的學習氛圍,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微課本身具有傳播性特質,針對當天因故未來參加課程的同學,微課的內容可以跨越時間以及空間,將課程內容傳播給學生群體,學生可以更加自由自主地進行課程學習,減少因學生未完成教學目標而導致學業水平下降的意外情況。這種跨越時空的課程,也凸顯了時代性特質。校方也可以把優質的微課內容進行跨越校區、跨越地域傳播,使更多的師生群體接受到教育,正所謂優秀的學校是沒有圍墻的,從而提升學校影響力。
三、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應用領域的優化路徑探索
對于微課的教學適用性推廣來說,其作為相對于傳統課程的新鮮血液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其課程的存在還處于整個教學體系的應用之初,未有前車之鑒,這樣會造成在新技術加入至教學體系之中時,造成一定認知障礙的情況。有的教師未能全面接受課程創新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輕視創新意識的理念,缺乏一定的創新認同感,所以作為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師,應當以更加現代化的創新理念對課程進行改革與創新,使課程與當今時代的發展相融合。首先,校方需要將創新意識內化至整個教學體系之中,只有校方具有全局性意識,才能將整體性改革的創新意識傳達至每一位教師,影響到教師群體對于學科創新意識的認知。校方可通過舉辦創新教學大賽、創新教學宣講會等方式,使創新意識內化于教師群體,從而達到一定的影響力。
當今的教師群體及學生群體,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課程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相互銜接。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在持續性關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同時,也要關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注重技術性動手能力的課程,學生需要將所學的知識跳脫出課本所教授的思路之外,將課本內容內化于心,才能更好地實現操作性的實質目標。教師的教學大綱中要包含課本中的基礎信息技術知識,而且教師需要將自己所感受到的信息技術技巧、操作方法路徑等,與學生作深入地交流,使學生理解到信息技術課程的精髓,所以教師在制作微課的過程中,需要擴展眼界,雖然針對的是小學生群體,但是作為一名負責任、具有發展性眼光的教師,不應當將目光僅僅聚焦于課本知識,這樣會將自己的教學水平桎梏于某個領域,不能具備全方位發展的思維。現代的信息技術發展已經讓更多的學生群體,甚至還未入學的幼兒群體以前置化的時間地點,開始與現代信息技術相接觸、相關聯,學生在教師教授課程之前也許已經提前在互聯網中獲得了該方面知識,隨之而來也對教師產生了一定的壓力,所以教師在微課選材、制作、完善、分享的過程中,要在廣闊的互聯網天地尋找更多有建設性意義的資料進行課件補充,將教學任務完美完成,以對學生負責任的態度,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水平,擴展學生眼界,使學生群體對信息技術的認知能力得到提升。
結束語
微課的教學形式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在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體現著一定的優勢,對小學教育的整體教學框架具有補強之效。在我國教育領域,微課因其具有高效化的教學效果,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因其具有信息化的特質,培養的是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良好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可以充實學生的課堂學習內容,也可以將課堂所學之知識學以致用,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
(730729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丁家溝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