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紫娟 李姍 李玉潔 趙獻敏 張振強 高愛社
摘要:隨著互聯網滲透于高等教育的多個層面,無形中對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手段對高等教育的沖擊需要施教者重新審視自己的學識以及視野,既要有基礎知識的儲備,又要有高瞻遠矚的開創性思維才能更加滿足“互聯網+”時代研究生培養的課程體系和培養目標。“互聯網+”時代下研究生《病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為國家培養醫學基礎理論知識過硬、思辨創新型醫學科技人才。課程改革使我校《病理學》研究生課程的教學更加有的放矢,從而帶動我校研究生其他課程的進一步優化組合,使中醫院校研究生培養質量達到更高的水平和臺階。
關鍵詞:“互聯網+”; 信息化手段;研究生培養;課程教學改革
《病理學》作為架起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中間橋和關系紐,不同于單純的以講授基礎理論知識為核心和以臨床治療為先導的其他醫學課程,《病理學》課程既需要兼顧基礎研究同時又需要考慮所學知識與臨床醫學的聯系和貫通。因此,該門課程是醫學高等院校各類專業研究生的必修課。無論是考量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分子生物學技術還是臨床病例分析,該門課程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深入系統地掌握該門課程既是醫學院校培養方案的主要目標,同時也體現了老師對該門課程最新前沿知識的把控和理解運用。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互聯網滲透于高等教育的多個層面,無形中對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手段對高等教育的沖擊需要施教者重新審視自己的學識以及視野,既要有基礎知識的儲備,又要有高瞻遠矚的開創性思維才能更加滿足“互聯網+”時代研究生培養的課程體系和培養目標。信息化時代下的研究生教育以及研究生本人對知識的渴求跟以往的傳統教育之間的鴻溝有目共睹,尤其是我校作為中醫院校,多年來形成的教學傳統偏重于理論教學。因此,“學者”如何學好這門課程,“教者”如何教好這門課程,以期達到與信息化時代相匹配的研究生培養素質教育,是筆者主要的考慮點,為此我們就該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改革與實踐的方向進行規劃和總結,以期為研究生《病理學》課程改革,培養創新型研究生提供參考和思路。
一、中醫院校研究生培養現狀及病理學課程存在的問題
相對于西醫院校,中醫院校多數研究生文科出身,對于理學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難度,而醫學中的多門課程尤其是《病理學》課程需要在本科階段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勤于動手的能力,而通過筆者對近年來帶教的中醫院校研究生調研發現,多數學生對本科階段所學《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課程一知半解,在這種情況下,帶教老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幫學生溫故本科階段的相關內容,無疑對研究生階段的培養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但近年來隨著信息化的普及,許多知識學生通過互聯網即可線下獲得部分知識,學生“學”的變化必然帶動老師“教”的變化。
(一)病理學基礎過于薄弱,學生重視度不高
隨著近年來研究生隊伍的不斷壯大以及國家對新興交叉學科的提倡和鼓勵,不同起點,不同專業的研究生隊伍是我校選修《病理學》課程的學生現狀,從而導致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參差不齊,除了臨床專業,部分生物工程,生物制藥等非臨床專業的研究生在本科階段并未系統的學習基礎醫學如《解剖學》、《生理學》等和臨床醫學如內、外、婦、兒科等。針對此種情況,在研究生第二學期學習《病理學》課程之前我們建議學生在第一學期根據自身情況選修一些較為薄弱的課程進行補習,避免在以往病理科開始過程中統一溫故以往知識,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約了資源。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相對于以往,學生通過互聯網對研究生教育具有初步了解,部分學生認為研究生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輔助導師做實驗,因此對于研究生一年級階段的課堂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發生此類現象的原因除了目前的課程體系偏重于理論教學的原因以外,學生對《病理學》課程應當學習和掌握的內容以及在整個研究生培養階段所起的作用并未真正了解,因此,《病理學》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缺乏科研創新思維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創新思維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創新是一個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但多年來的應試教育學生的思維已經固化,但研究生教育階段畢竟不同于本科階段的教育,這兒已經不需要通過大量考試來選拔人才,需要學生對以往所學知識并結合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進行歸納、總結概括并且提出符合邏輯的見解和推理。學生缺乏科研創新思維是研究生培養的難題和致命傷,研究生階段的特殊性在于導師不再手把手教授理論知識,許多課外知識的獲取需要學生利用互聯網自主閱讀文獻,科普實驗技能,提出科學問題并進行解答。因此,為了更好地助力研究生二年級和三年級的實驗選題,在本階段病理學課程的使命是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選題的方法和創新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教學方法單一
傳統針對本科生的單一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研究生階段教育。多年來通過多媒體等課堂教學手段進行授課,過于強調基礎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既無實驗技術的突破,亦無創新思維的培養,學生認為這些知識通過自學是完全可以獲得的,因此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測評的方式仍然采取期末考試制,考試結束后學生對所學知識仍然一知半解,認為自己并未有預想的收獲,長此以往,學生與老師之間不再進行積極的互動,學生的需求和薄弱點老師也無法了解,直接帶著本就該在一年級解決的問題進入實驗室開始科研實驗,依次形成惡性循環,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了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形成。
(四)教學內容滯后,缺乏統一教材
研究生階段的教育除了一些基礎知識的學習,主要的知識獲取途徑在于了解本學科最新的科研前沿進展和科學技術。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主要載體,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1]。目前大多數院校研究生教學缺乏統一的教材與大綱,教學內容較為隨意,甚至一些教師所講述的內容僅僅是對本科課程的橫向擴展,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學生對初次接觸的研究生教育產生懷疑,怎么跟本科教學如此相似?本科教學內容只是對本學科已有知識的初步了解,是人類已經解析并深刻了解的自然科學現象。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通過開發創新性思維找出并解決符合人類發展的自然規律和自然現象。對于醫學生而言,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人類無法治愈的疾病而奮斗,只有了解最新的科研前言知識,了解世界范圍內目前正在共同努力準備攻克的醫療難題,才能為人類疾病的解決做出貢獻,而這些通過書本內容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也不是一個國家培養研究生正在目標所在[2]。
(五)實驗課程內容較少,缺乏實際應用價值
研究生教育的實驗課程匱乏是國內許多高校的一個特點。我校作為中醫院校,實驗課程的實施和普及相對低于西醫院校,研究生實驗課更是趨之若鶩。實驗教學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在研究生階段更是需要加強應用型實驗教學,對于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以及更好地融入研究生二年級的自主實驗階段是至關重要的[3]。目前,許多院校的研究生培養或純理論教學或是在本科實驗教學的基礎上進行驗證性實驗的擴充,既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又偏離了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標。《病理學》作為與分子生物學技術聯系最為緊密的課程,一些常用的病理學實驗技術如最常規的石蠟切片術,無論是研究生二年級需要進行的科研實驗或是臨床診斷都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技術。
二、“互聯網+”時代下研究生《病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策略與實施
(一)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開展多元化教學模式
以啟發創新思維和主動學習教學法取代傳統“填鴨式”課堂教學法。通過對現有課堂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刪繁就簡,有針對性的保留部分與創新應用聯系較為緊密的理論知識,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將新知識引入課堂。微信、微博、慕課、課堂派等的應用均已充斥大學校園的方方面面,通過建立微信群,微博互動,充分利用慕課資源等互聯網技術手段打造“云教學”平臺[4]。教師通過“云教學”平臺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重點難點的答疑,最新科研動態的傳輸,以第二導師的身份引領學生在現有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啟發創新型思維。通過“云平臺”,教師能更加直觀且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精神狀態,從而有利于對不同學生進行針對性輔導并根據學生需求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內容。“云互動”的形成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開創性思維的建立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經過一段時間的“云教學”平臺的實施,所有參與任教研究生課程的老師集體備課,集中培訓,進一步精心篩選課堂內容,從而為培養“優質”創新型研究生添磚加瓦。
(二)自編教材,統一教學內容
針對目前國內各大院校對研究生課程均無統一教材和教學內容的狀況,我校病理學教研室在學科帶頭人的帶領下精選具有病理學特色的理論和實驗教學內容,結合國內外最新研究動態,耗時兩年完成研究生課程教材《基礎病理學研究進展》。該教材在充分考慮采納部分常用病理學分子生物學技術如各類染色和切片等方法的同時兼顧常用病理學理論知識,最為可貴的是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參編老師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性,查閱國內外最新科研動態,同時通過互聯網瀏覽國內外各大名校網址,汲取病理學相關教學經驗和同行對研究生病理學課程的歸納、總結和概括,最終形成以最新國際科研動態為基調的科研前沿板塊,并對各板塊在病理學研究生課程教學中重要性以及未來對學生科研輔助性的強弱進行分類如自噬板塊,凋亡板塊,炎癥板塊等。教材的編著成功極大地促進了后期教學工作的開展,學生亦可根據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前預習,不懂的問題通過線上互聯網手段與帶教老師及時溝通,既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增加實驗課程教學內容
《病理學》中分子生物學實驗是基礎研究以及臨床病理檢驗等科室最為常用的技術。互聯網時代下研究生對病理學實驗技術的重要性也略知一二。筆者在帶教研究生《病理學》課程的過程中通過調研,了解到學生在該課程學習過程中最為期待的是能夠學到一些在以后的研究生課題設計中最為實用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如免疫切片技術,HE染色,尼氏染色以及聚合酶鏈反應等技術。但由于各大院校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實驗課程所占比例較少,實驗課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本次研究生《病理學》教學改革我們適當縮減了能夠通過互聯網進行線下完成的理論課學習,增加了實驗課的比例,實驗課亦不再以傳統驗證性實驗作為課程內容,而是以實用性作為實驗課開課的基準。學生通過實驗技術的學習,最立竿見影的效果是在二年級進入導師課題組開始實驗時因為已經掌握了部分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而不再對導師實驗內容和實驗技術一臉茫然。學生的進步是導師指導學生的動力和源泉,從而極大地促進了研究生二年級階段師生關系的融洽和諧。
(四)增加病例討論環節
作為與臨床關聯最為密切的一門基礎類課程,《病理學》授課內容無疑會牽涉到一些臨床病理的討論和分析。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聯網資源查閱病理數據庫,如何對老師給出的病例進行合理的解析,是研究生課程培養的又一大板塊。我們通過給學生課前下發文獻資料,以文獻閱讀的方式引入或常見或罕見的臨床病理,結合學生本科和實習階段已有的臨床知識,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自主查閱相關資料,對本次課所要分析的病理具有初步的了解,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跟老師線上進行交流和溝通,或帶著問題進入課堂,通過課堂討論的形式與班級同學互相交流所學所查所見,共同提高。
(五)建立完善的考核體系
完善的考核體系的建立是對本次研究生《病理學》課程改革維度是否合理最有力的檢驗標準。為了更好地評估研究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效果,我們通過課堂內外對學生所學進行考核和測評。摒棄以往傳統的筆試測評,通過學生對實驗技術的掌握,病例討論資料的準備和參與度進行課堂內的評估,分值比例為50%。同時,全部課程結束后,我們要求根據本學期所學結合最新國內外科研動態寫出結業論文,分值為50%。部分具有創新性思維的學生受到啟發,測試論文部分的立題是以導師所研究的領域作為出發點,書寫一篇與研究生二年級課題較為接近的綜述性論文,既完成了《病理學》研究生課程的測試,又對導師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學習和領悟。
三、結束語
互聯網時代下對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了進一步的要求,高校教師只有緊跟時代步伐,時刻保持敏銳的頭腦才能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進步[5]。我校研究生《病理學》課程經過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實施,從教學方式到教學內容均得到進一步完善和學生認可。我們相信,將互聯網應用于研究生《病理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中,可以極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促進學生有“學會”向“會學”轉變,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了質的改變,從而使創新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老師亦需要在自身水平優化提高的基礎上才能更加自信地站在研究生帶教講臺,從而提升了老師的帶教水平,優化師生關系,使我校《病理學》研究生課程的教學更加有的放矢,從而帶動我校研究生其他課程的進一步優化組合,使中醫院校研究生培養質量達到更高的水平和臺階。
作者單位:張紫娟? ? 李姍? ? 李玉潔? ? 趙獻敏? ? 張振強? ? 高愛社? ? 河南中醫藥大學
參? 考? 文? 獻
[1] 葉曉力.高校研究生課程教學的困境省思與進路探析[J]. 現代教育科學,2019(7):134-138.
[2] 關碩,齊超,劉洪臣,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的研究生教學改革探析[J]. 教育教學論壇,2018(31):78-79.
[3] 張來斌. 認清形勢,把握關鍵,大力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創新[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0(1) : 58-60.
[4] 宋洪慶,姜琳婧,朱維耀. 基于互聯網思維的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8(15) : 64-65.
[5] 劉燕,蔣時紅,高劍峰,等.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中醫學研究生課程體系改革探討[J]. 時珍國醫國藥,2019,30(5):1224-1225.
[6] 許雪飛. “互聯網+”時代為課堂教學帶來深刻變革[J].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2(23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