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艷
【摘要】當前,新課改的推進和雙減政策的出臺,對初中物理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摒棄以往的教學方式,努力提升教學成效.而作業是鞏固知識的有效手段,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在雙減的背景下,教師需要摒棄原來的“題海戰”,更為科學、合理地進行作業設計,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進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實現減負增效,
【關鍵詞】初中物理;雙減;作業設計
清代教育家顏元說過:“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可見,作業的作用不容小覷,有助于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便于教師進行教學診斷.而在傳統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采用重復、機械地“題海戰術”,禁錮著學生的思維,學生缺少自主學習的時間,無法進行物理思考,學習效率不高.而雙減政策的背景下,要求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為他們提供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釋放學生的學習個性,這就需要初中物理教師設計優質、高效的物理作業.教學實踐證明,實用性強的作業,既可以幫助學生減輕學習的負擔,又可以發展他們的思維,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判斷力、辨析力,讓他們經歷有意義、有價值的學習過程.
1 設計預習作業,激發學習熱情
以前的新知識都是教師直接進行講授,學生在聽講的過程中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對新知識沒有任何的印象,這就會使學生感覺到很茫然.而學生接受新知識是從已有舊知識基礎開始的,為了能夠讓學生對新知識做到心中有數,強化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教師可以從設計預習作業開始,把新知識與已學知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初步的認識,沿著預習的問題深入其中,誘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1].
例如 在教學《壓強》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學習壓強內容之前對新內容有一定的認識,教師精心為學生設計了預習作業,從學生已學的內容入手布置了作業.教師先向學生提出了前面所學的內容:a、力對物體會產生怎樣的作用效果?b、重力是怎樣產生的?它的方向如何?它的施力物體是誰?它的受力物體又是誰?c、壓力是怎樣產生的?它的方向如何?它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都是誰呢?d、你能說說重力和壓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嗎?這些問題顯然屬于舊知,學生在完成中,會對舊知進行回憶.后面的作業題目屬于新內容了.e、觀察一下你背的書包,在它的袋子上總會套有一個寬寬的帶子在上面,這是為什么呢?摘掉寬寬的帶子再背上書包你的肩膀會有怎樣的感覺?f、把空水瓶放在海綿上,觀察海綿形變情況;當把空水瓶中加入一些水并擰緊蓋子,你會發現海綿的形變怎樣?j、把裝有水的水瓶正立、平放、倒立在海綿上,請仔細觀察一下海綿的形變是否相同?說明什么問題?h、壓強是什么?公式怎樣?隨著問題的逐漸深入,使學生接近了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因為作業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識過程,學生對作業的完成,表現出了應有的熱情.
可見,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了預習作業.預習作業,重在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誘發學生完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以飽滿的狀態進入新知探索.
2 設計精準作業,提高學習指向
以前的作業,多是機械、重復為主,以多取勝,搞成了題海戰,這樣的作業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作業負擔,甚至有些題目還白白浪費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失去了作業應有的作用.新課標和雙減政策的實施,對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尤為重視,教師在設計初中物理作業時,應本著對教學目標、對學生學習時間負責的態度,設計精準地作業,讓學生能夠通過有限的題目,獲取到知識的本質,并能夠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提高學生學習的指向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2].
例如 在教學《液體的壓強》一課時,由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對液體的壓強公式能夠做到應用,所以在設計作業時,就要精準到液體的壓強公式P=ρgh.以往,教師會設計這樣的作業:把盛滿水的魚缸放在桌面上,已知魚缸的長為0.2m,寬為0.1m,高為0.1m,且魚缸和水的總重量為20N,求a.缸底受到水的壓強是多少?b.缸底受到水的壓力是多少?c.桌面受到魚缸的壓強是多少?這樣的作業看上去挺好,因為它涉及到了很多方面:既應用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內容——壓強公式P=ρgh,還讓學生利用了壓強公式的變形式求了壓力,又讓學生回顧了固體壓強的求法,可是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是要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液體的壓強公式,對于壓強公式的變換形式和固體壓強的計算就容易讓學生分不清主次,失去作業的鞏固作用.為了更精準地設計作業,可以這樣進行完善:把盛滿水的魚缸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魚缸高為0.1m,求a.魚缸底部受到水的壓強是多少?b.從魚缸中倒出一半的水,此時魚缸底部受到水的壓強又是多少?這樣設計作業,很明確地告訴學生對液體的壓強公式要熟練掌握和應用.
教師為學生設計精準作業,使學生能夠通過作業,精準地掌握哪些內容是重點內容,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指向.
3 設計分層作業,促進個性發展
陶行知先生指出: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差別的,如果教師給學生設計“一刀切”的作業,就容易出現有些學生解答不了,而有些學生覺得太簡單,這樣的作業設計,就失去了作業原本的作用,且增加了學生的作業負擔.為了能夠讓作業在學習中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在雙減政策的帶動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設計分層作業,這樣就能讓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相應的作業完成,讓各層次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不同的認知,促進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3].
例如 在教學《質量》一課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采用了分層作業的方式.學習能力差的學生,需要理解和記住質量的概念,因此教師就以填空題和選擇題的形式布置了作業:
(1)質量是指 ,通常用字母 表示,國際單位是 ,符號是 ,常用單位還有 、 .
(2)100g= kg= mg.
(3) 是測量質量的常用工具.
(4)當一個銅球從距離地面10m高處落下,在它到達距離地面2m處時,它的質量將()
(A)減小.(B)增大.
(C)不變. (D)無法確定.
這些題目,讓這個層次的學生完成時,就不會感覺很難,反而會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激發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針對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難度略大些的題目:
(5)下列哪種情形會改變鐵球的質量()
(A)將鐵球銼成一個圓柱體.
(B)將鐵球加熱到50℃.
(C)把鐵球融化成鐵水.
很明顯這個題目就把有關質量的內容加深了,涉及到了對質量的物理含義的認識.針對學習能力高的學生,教師在5題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選項:
(D)把鐵球從赤道送到兩極.
(E)把鐵球由宇航員從地球上帶到月球上.
學生在完成后,不僅對質量有了更加準確的認識,還能提高學習的自信心.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分層作業,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作業的完成,對所學知識有深層次的理解和認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最大化課堂教學效益.
4 設計開放作業,激活思維品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好奇心極強的階段,只有學生感興趣了,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雙減政策的落地,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引入開放式作業,作業內容不拘泥于課本,取材很廣泛,學生面對開放式作業時,學習情緒高漲,自然會進行主動、積極的思考,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實現了雙減的目標[4].
例如 在教學《運動的描述》一課時,本節課講到了參照物的內容,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就布置了開放式作業:(1)在一首紅歌中唱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 如以江水為參照物,竹排怎樣?若以江岸為參照物,竹排怎樣?若以竹排為參照物,江水和江岸又怎樣運動?(2)西游記是大家喜歡的電視劇,尤其是劇中的孫悟空武藝高強,能上天入地,會七十二變更是大家所羨慕的.他在劇中的情景你還記得:孫悟空駕著筋斗云在天空中快速的飛行,你能說出以誰為參照物孫悟空是運動的?以誰為參照物孫悟空是靜止的?(3)你能列舉出跟參照物有關的詩句或故事嗎?這三個開放式題目,能很好地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使學生對參照物的概念有深刻的認識.尤其第三個題目給了學生更為開放的空間,題目是富于挑戰的,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開闊性.
可見,教師針對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了開放性作業,使學生在開放性作業的引導下,產生了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活學生的思維,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形成結構化的認知,讓物理課堂更加高效,更加精彩.
5 設計觀察作業,提升理解能力
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是離不開實驗教學的.可是有些實驗在操作中,其現象是在一瞬間發生的,這就很難讓學生對實驗現象產生深刻的印象,給學生理解物理知識制造了障礙.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教師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提前錄制了相關的實驗內容,并進行了慢動作處理,然后通過技術手段發放給學生,讓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并完成好預留的問題.學生在觀察作業的引導下,對視頻進行慢放,對實驗內容進行詳細、放大的觀看,拉近學生與所學知識的距離,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 在教學《內能》一課時,本節課講到了改變內能的另一種方式——做功,先是列舉了搓手、滑滑梯,使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了由于摩擦力做功,使內能增加,接下來的實驗即便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了演示,由于實驗現象是一瞬間的,因此,教師可以把實驗錄制成視頻,并通過信息技術進行了處理——在需要仔細觀察的部分進行了慢動作處理,這時教師就給學生布置了觀察作業,讓學生仔細觀察實驗并完成其中的問題.
學生拿到觀察作業后,開始很仔細、反復地觀看視頻內容,學生觀察到在活塞壓下的一瞬間硝化棉燃燒了起來,為了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學生邊觀察邊繼續放慢、放大圖片,經過仔細地觀察學生最后發現活塞下壓的過程中,對玻璃筒的空氣做了功,使其內能增加了,溫度升高點燃了硝化棉,這樣就完成了教師布置的第一個作業:棉花為什么被點燃?
學生繼續觀察第二個實驗,經過學生仔細、反復、放慢、放大的觀察,最終學生也順利完成了第二個作業:瓶內會出現什么現象?由于不斷地向瓶中打氣,導致內部空氣把瓶塞頂出,瓶中的空氣體積變大對外做了功,那么內能就會減少,溫度就會降低,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水蒸氣就會液化成小水滴——白霧.學生完成觀察作業,對做功也能改變內能,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
教師設計觀察作業,讓學生觀看經過處理的視頻,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地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從內心更加親近物理,更愿意學習物理.
6 結語
在新課標和雙減政策的雙重要求下,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初中物理作業,讓學生樂在其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形成結構化的知識結構,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宿萬周.“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學科作業的設計[J].甘肅教育,2022(01):62-66.
[2]黃小利.“雙減”背景下的初中物理作業設計策略分析[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05):64-66.
[3]張國碧.談“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作業設計策略[J].知識文庫,2022(04):148-150.
[4]孫明.基于“雙減”政策的初中物理作業布置原則及控制策略[J].教書育人,2022(0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