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藍翔 鄭雯麗 鄭穎
【內容提要】平南牛歌戲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有著桂東南地區地域文化特色的古老小戲。近年來由于受到傳統文化市場變化、社會審美觀轉變、新媒體技術極速發展等原因沖擊,平南牛歌戲作為一種地方戲曲,它的展示渠道隨之受到大幅縮減,受眾群體也日漸減少。本文以田野調查的方法,從傳播學角度探究新時代背景下平南牛歌戲的傳播與傳承困境,提出優化傳播策略的方式方法,以期助力平南牛歌戲的活態傳承發展。
【關鍵詞】平南牛歌戲 發展困境 傳播策略
地方戲曲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是居住在地方的人民群眾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意識形態的表現形式。它可以反映出當地民眾的長期生活方式、生存狀態及思想情感。廣西貴港市平南縣的地方小戲——平南牛歌戲,因其濃厚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幽默詼諧、熱鬧喧囂的表現形式,在桂東南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廣受歡迎。長期以來,牛歌戲的娛樂功能始終沒有改變,平南一帶仍活躍著數量不少的民間牛歌戲劇團。但通過深入平南當地走訪、觀察發現,牛歌戲聽眾出現斷層化、文化產業團隊市場盈利縮減,整體有著走向衰微的趨勢。牛歌戲該如何提升內涵建設、優化傳播策略、適應新時代發展等一系列問題,擺在了地方戲曲推廣者的面前。
一、廣西平南牛歌戲概述
平南牛歌戲是廣西貴港市平南縣現存的最古老的民間戲劇之一。平南牛歌戲的演唱語言為平南本地土白話,唱腔簡單,歌詞瑯瑯上口。平南牛歌戲于2008年5月入選廣西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于2012年授予平南縣“中國牛歌戲之鄉”榮譽稱號?,F今,平南縣的大新、大安、六陳、平山、寺面、大坡、大洲、鎮隆等鄉鎮仍活躍有一定數量的牛歌戲民間劇團。
(一)發展歷史
據傳說,牛歌戲起源于當地人唱春牛、舞春牛的習俗,結合本地山歌元素及采茶戲表演特點演變成牛歌戲。至上個世紀40年代,牛歌戲吸取粵劇表演手法及唱腔藝術后逐步走向繁榮。到80年代中期,全盛時期的牛歌戲從劇目、曲牌、服裝、道具上都得以豐富及完善,幾乎每個村都有牛歌隊,在周邊白話地區的各縣也迅速發展和傳播。
(二)平南牛歌戲的藝術特點
平南縣位于西江流域上游,處于珠江-西江經濟帶的中心地帶,古稱龔州,置縣已近1700年。其經濟基礎及文化交融使平南牛歌戲有著特性鮮明的藝術特點,形成了平南人喜歡聽、聽得起的社會通俗文化。
1.通俗性
平南牛歌戲為“小劇場”形式的“小戲”,表演場地一般在主家的大院、地坪等,主要在農閑節慶或誰家有紅白喜事時請牛歌隊來表演。傳統的牛歌戲演出布景十分簡單,演出時只需舞臺正中掛一塊橫簾布或屏風,擺上一張四方桌,便可開始演唱。演出過程無需更換布景。平南牛歌戲的劇本內容較為豐富,包含皇室類、婚姻愛情類、懲惡揚善類,以及緊跟時代變化的現代劇類等①。平南牛歌戲沒有劇本,沒有專場排練,只在演出前說明故事概況,由演員即興表演。傳統劇目有《明珠皇后》《出師表》《摸花轎》《芙蓉屏》等。作為一種通俗文化,牛歌戲是平南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具體體現,其表演形式與本土的民俗風情是一致的,與民間的祈安求福心態是相吻合的,具有文化身份認同的意義。同時,因牛歌戲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大眾娛樂中兼具著宣教的功能。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平南縣融媒體中心在微信公眾號推出了現代劇視頻《別當你是局外人》,通過牛歌戲的形式在基層宣傳防疫知識。
2.歌舞性
牛歌戲主要是唱功戲,唱詞多為七言韻句,上句落在仄聲,下句落在平聲,善長比喻、夸張、排比和雙關等語句,善用地方土白話進行“一語雙關”,喜聞樂見地表現出一種鮮明的地方特色。
傳統的牛歌戲表演角色分為生、旦、老、丑四類,從唱腔、姿態到道具、服飾、臉譜裝扮各不相同。演出通常以唱為主,配以做手、臺步、圓場等簡單演出動作。牛歌戲開場時,演員繞場一周后立定戲臺中央,向觀眾行禮作揖后便可起頭演繹。牛歌戲的音樂結構一般分為上、下兩個樂句,每兩句以簡短的鑼鼓聲作為間奏,循環反復。演員每唱一段,繞場一周,場外擊鼓奏樂人員要擊樂作序;兩人對唱時,唱完段子后交叉換位,每節結束,演員要面向觀眾倒退退場。平南牛歌戲有較強的情景演繹性,演員通過演唱、對白、做手勢等形式還原戲曲場景,生動、夸張但能淺顯易懂地表現給觀眾。
3.地域性
牛歌戲是地方小戲,有著極其濃郁的地方色彩。演出內容或是民間傳說,或是歷史人物事跡,或是社會倫理,大多為有深厚群眾基礎的農村傳統故事。例如,平南縣華藝牛歌劇團有唱到,“人種葡萄要搭架,若不搭架四處牽;嶺上種禾望天水,旱地種蔗也望甜……初一裝香望十五,不知我團圓在哪天……”,運用了借代、排比、雙關等修辭手法表達劇中人物的思君之情。但由于鄉音的差異,不同鄉鎮的民間劇團在語言發聲和表達上有一定的不同。
二、廣西平南牛歌戲發展困境
傳播與傳承是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兩大重要環節。隨著時代的變化,傳播與傳承受阻使平南牛歌戲從繁榮走向衰微。
(一)受眾對傳統舞臺依賴性降低
媒介的發展促成了娛樂的擴散。經由各種媒介,娛樂更便捷地進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打破了傳統娛樂對于節日或儀式的依賴。相比于以前盼望著傳統節日到來時搬上小凳子在村頭聽一出牛歌戲作為消遣,現代的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智能手機觀看不同類型的娛樂節目。
清代嘉慶年間的平南當地詩人袁玨在《平南風俗謠》中記錄了百姓看戲場景:“照路挑燈簇簇紅,茶娘結隊合茶公。沿村簫鼓迎門鬧,則劇今年處處同?!雹诳梢?,牛歌戲對于當地群眾來說長期有著濃重的儀式感。經過走訪村莊調查發現,牛歌戲現在的主要傳播方式仍以線下演出為主。但在實地調研中發現,舞臺下觀眾并不多,且大多為老年人。而在短視頻平臺的直播間里,平南牛歌劇團中較有影響力的華藝劇團,其抖音直播間同時在線人數有時能達3000多人。
可以發現,新媒體介入以后,傳統偏于社會經驗的娛樂更多轉變為一種受眾個體化的體驗。加之地方方言在語音語調上的差異以及非本地人口的融合,平南牛歌戲現如今較難給新時代的受眾一種主動選擇的愉悅感和滿足感。
(二)缺乏固定、長效的培訓機制
一方面,缺乏相對固定、長效的牛歌戲創作、表演、經營與管理等方面的培訓機制。目前大多數牛歌戲民間劇團的演員是因愛好而集合在一起,少有專業出身的全職演員。牛歌戲名師開館傳藝是傳承的主要方式,學藝之人可以選擇不同的館閣向不同的老師拜師學藝。但由于師資、經費、教材等限制,傳藝培訓的重點在于表演,較少涉及劇目創作和演出管理。加之開館傳授時間一般是在農閑時節的短暫時間內,學員們不能持續性、系統性地進行培訓。
另一方面,現有培訓機制的生源不穩定。平南牛歌戲作為地方小戲,靈活性、流動性、實踐性較強,業余學藝人員往往忙于奔走在各演出、排練場地,較難以課堂的形式在固定時間內接受培訓。隨著傳統牛歌戲日漸衰微,眾多老藝人因為種種原因不愿意再帶新徒弟。
(三)節目質量把關人缺失
通過觀察發現,采集、制作過程中對各個環節乃至決策發生影響的把關人的缺失,造成了目前個別改編或原創劇目中出現內容低俗、封建迷信等不良現象。首先,缺乏內容審核機制。民間小戲的演出時間、地點、演出內容有諸多不確定性,因此,除了常規性的“疫情防控”等報備外,對牛歌戲演出的審核與監控存在一定的盲區。再次,缺乏優秀作品激勵機制。目前,平南縣對牛歌戲優秀作品創作的扶持力度還較小,也鮮有舉辦相關競賽、競演的活動,民間牛歌戲劇團對創作優質作品的積極性不高。最后,衡量牛歌戲演繹好壞的標準較為模糊,未能形成統一的、具體的評價體系。缺乏把關人對演繹內容和節目質量進行把控,在地方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安全方面存在著一定的隱患。
(四)演員老齡化,傳承受阻
傳承是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重要話題之一。據平南縣文化館的不完全統計,平南縣現有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2人,牛歌戲劇團(隊)20多個,共有演員及樂手約200多人,且以老年人為主,存在青黃不接的現象。根據平南縣大洲蘆花劇團團長、牛歌戲第四代傳承人楊芝介紹,現在團內只剩表演了幾十年的少數老戲骨活躍在舞臺上,“平南牛歌戲缺少真正熱愛它的年輕人,年輕人沒有動力與積極性,因此牛歌戲的發展就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為解決骨干演員青黃不接的現象,小部分牛歌戲從業者、愛好者陸續在民間創辦起了文化產業公司,創新牛歌戲、排演精品劇目,并不定期開設牛歌戲培訓班。但這在短時間內無法調解“地方戲曲文化傳承發展”與“人才培養體系不充分、不完善”之間的矛盾。
(五)文化產業模式亟待轉變
平南縣的地方文化產業起步時間相對于周邊市縣來說較早。2005年8月,經平南縣文聯報請,廣西文化廳音像出版社對牛歌戲審定并同意錄制出版。同年9月攝制組到平南實地錄制3個劇目,制成光碟2萬多套發行,深受觀眾歡迎。2006年開始,當地某文化公司會同平南縣文聯向文化廳申請了平南縣牛歌戲光盤專利。該文化公司對牛歌戲進行專場攝像、刻錄生產、發行,平南牛歌戲光碟遍及桂東南及粵港澳地區。然而2021年年初通過走訪發現,隨著光盤市場逐漸黯淡,平南縣城銷售影碟的商家已基本不再賣牛歌戲光碟了。傳統的音像制品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群眾便攜式、可視化、互動性的實際需求。
三、廣西平南牛歌戲傳播策略
對于地方傳統戲曲的傳播而言,戲曲本身的古老與傳統使得年輕人對于戲曲的認識存在一定距離,加之語言的差異,地方傳統戲曲的傳播途徑和傳播范圍受到了局限。因此,優化傳播策略對于平南牛歌戲的傳承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新”“老”平臺“唱”起來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其中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44億。③可見,信息文化傳播中的受眾大規模聚集在了網絡新媒體平臺之上。新媒體是傳統媒體技術的創新,在信息文化傳播中有著快捷、高效、表現形式多樣等優勢。平南牛歌戲應利用現有新媒體的傳播條件,如縣級融媒體中心的融媒體矩陣、民間歌隊自建的短視頻平臺賬號、廣播電視點播系統、村級文化信息室等,既要滿足已有受眾即時收看的需求,又要利用新興媒體廣泛宣傳,吸引不同類型的受眾。
目前,平南牛歌戲的統計數據、圖片資料等多為陳舊數據,展示形式偏向靜態。牛歌戲的文化信息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亟待更新與創新。一方面,政府要設立充足的牛歌戲保護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牛歌戲的數字化記錄、創作生產、人才培養和藝術交流。政府可通過公開采購的方式組織牛歌戲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新媒體平臺。另一方面,民間劇團需要吸納具有新媒體思維的宣傳人員,抓住新媒體平臺創造的便利傳播機制,貼合大部分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同時,還可以用“直播+話題”的形式,邀請本土直播紅人深入牛歌戲臺前幕后,煥新傳統戲曲文化。地方戲曲文化工作者還應加強內容審核,創作貼近現代價值觀與當代生活的戲曲作品,促使牛歌戲在新媒體平臺和傳統舞臺上都能“唱”起來。
(二)數字化手段“靚”起來
平南牛歌戲是在過去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誕生演化而來的,但如今的生活習慣早已無法與過去兼容,當時的傳承方式在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脆弱。④目前,平南牛歌戲仍以人際傳播為主,而這種傳播模式信息容積小且缺乏效率。受眾了解牛歌戲文化應該從多方面展開認知,用數字化手段實現傳播的多級互動。
一是優化舞臺設計。搭建現代化演出劇場,用LED顯示屏取代傳統單一的布景,通過電腦程序調控燈光與背景畫面,并不斷優化場景氛圍設計。同時,還可以優化音樂表現形式。音樂創作者可以選擇性地吸收新的、能夠和傳統牛歌戲曲調和諧共存的、符合現代化審美的流行音樂元素,演繹新戲曲。
二是改善傳承硬件條件。牛歌戲傳承機構可以運用數字化手段搭建牛歌戲數字資源庫,記錄平南范圍內不同地域的曲譜、唱詞、妝容、服飾、道具、歷代傳承人資料等內容。同時還可將相關名師教程、演出實況、新聞報道、紀錄片等相關信息保存在資料庫中。這樣既容易保存和整理,也有利于展示與開發。
三是打造數字化教材。在現代戲曲傳承視野下,系統的戲曲文化培訓與傳承離不開標準、系統的教材。可以組織權威藝人、非遺傳承人編撰并錄制數字化教材,以有聲、圖像的形式確定標準,促進平南牛歌戲持續傳承。
(三)助力鄉村振興“實”起來
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時代背景下,可以適時適度引入地方傳統戲曲表演,使地方戲曲與文化旅游有機結合,提升旅游活動本身的文化品味,開拓新的表演場域,助力鄉村振興建設。平南牛歌戲可以從以下幾種可行的方式入手:
一是開展牛歌戲文化旅游節慶活動。以節慶聚人氣??梢栽谄侥现皡^開展節慶活動,例如可以在當地的大鵬北帝山、龔州公園、奇湖山莊、狀元祠廟等景區,開展牛歌戲文化體驗、牛歌戲擂臺比賽、牛歌戲文創一條街等,這些活動或舉措可以讓牛歌戲成為旅游景區新的亮點。
二是建立牛歌戲生態博物館。政府可以整合民間資本,在牛歌戲的發源地范圍內選取一個具有傳統耕作文化的村落建立生態博物館,有目的地去展現牛歌戲誕生、發展的原生態環境,讓游客直觀感受牛歌戲的魅力,體驗平南人傳統的生活方式。
三是開發牛歌戲周邊文創產品。文創產品在現代文旅產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早有部分文化產業公司開發了牛歌戲傳統劇目的音像制品,但是關于牛歌戲文化的紀念品并不常見,也尚未有相關文創品牌出現。政府可以以文化立項、高校合作等形式引入文創設計團隊,編印一些關于牛歌戲的人物臉譜工藝品、泥塑、剪紙、畫冊、紙扇等,或者開發一些舞臺演出小道具等作為文創紀念品出售,以創意周邊的形式將牛歌戲推廣開來。
(四)校園課堂“走”進去
校園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有效途徑之一。校園教育能解決牛歌戲傳承中授課機制、生源、場地、經費、教材等問題,也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藝術教育,培養當地青少年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一方面,將牛歌戲文化融入學校美學情操培養。學??善刚埮8钁蛩嚾俗鳛閷嵺`課教師,分解地方戲曲文化元素融入課堂教學。臉譜繪畫、服飾制作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臺詞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接收和言語信息編碼、解碼能力,音樂韻律和樂器演奏可以增強學生音樂素養,劇本創作可以提升學生的生活感悟力與文學創作能力,學習和表演牛歌戲能全面提升學生的表現力和膽識。
另一方面,促進地方戲曲還原藝術本質。牛歌戲進入校園,便擺脫了商業等因素的干預,可變為一種非功利性的藝術教育,讓地方戲曲文化回歸藝術的本質。平南牛歌戲的表演程序、舞臺布景、唱詞唱腔都較為簡單,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門檻不高,容易在學習中習得技能、獲得成就感。這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自信。
四、結語
戲曲是中華文化之瑰寶。面對地方戲曲傳播者和傳統受眾逐漸老去,地方戲曲的傳承方式和傳播模式亟待做出改變。只有掃清傳承工作中的障礙,用大眾化、年輕化的媒介手段來發展傳承牛歌戲,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內容進行傳播,才能讓牛歌戲文化重煥生機。
【本文系廣西民族師范學院2019年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專項項目研究成果(編號:2019FW006)】
注釋:
①黃海蓮,陳金燕,謝紅.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研究——以廣西貴港市平南牛歌戲為例[J].歌海,2020(05):49-52.
②平南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平南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29.
③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1-09-15.
④吉琳玄,馬知遙,劉益曦.新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J].民族藝術研究,2020,33(04):137-143.
作者簡介:莫藍翔,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青年教師;鄭雯麗,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本科生;鄭穎,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本科生
編輯: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