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嬌
關鍵詞:“三全育人”;特征;實施路徑;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4 — 0028 — 03
在高等教育中,“三全育人”并非只是一種單一化的教育理念,更多的還是一種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及思政能力提升,且具有系統和全方位性的教育思想。它能夠直接將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作為核心措施,從時空與人物角度著手,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目標,為社會培育出更多綜合型人才。為此,在實際開展過程中,教師需重點對其具體特征進行詳細分析,探究更具有針對性的實施路徑。
對于“三全育人”而言,其本質就是圍繞育人開展,核心內容為“培育出什么樣的人才”“如何進行人才培育”“給誰培育人才”等,在實際開展時要求從目標、方法、內容及原則等層面上進行綜合性部署及規劃。其中,全員育人注重對培養者的探究,要能夠實現人人育人,具有一定協同性;全過程育人則重點是對培養方法的探究,要能夠實現時時刻刻的育人,具有一定系統性和連續化的特點;全方位育人則重點是對人才特性進行探究,要能夠實現各處都能育人的效果,也具有一定協同性特點[1]。從這之中能夠發現,該教育理念其本質上就是一個系統,主要特點體現在以下幾點:
該理念從時空及方式等層面進行分析,整體上存在著十分顯著的連續化特性,這與人才培養及成長的基本規律是完全相符的。首先,人才在成長過程中具有漸進性,這就決定了該理念的連續化特性。從育人過程來看,這完全屬于一種長期性的系統化工程,不但讓教育和受教育的人員產生密切聯系,還讓育人的具體時間與環境之間的關聯更加緊密。對于一個受教育者而言,其觀念與價值的形成、習慣的培養等都和自己日常接觸的人與物相關。基于此,育人是必須要完全融入學生成長與成才、教師教學與教育、學校辦學和治校的全過程之中的,這樣從時間以及具體內容上才能夠使整個育人工作形成良好閉環[2]。其次,人才的發展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無法預料的,多元化是其本色所在,因此這就使得其在空間方面出現了連續化特性。在日常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十分注重理實結合理念的傳遞,不但要在校園展開,還要完全和實踐場所聯系在一起,通過理論促進實踐,應用實踐豐富和支撐理論。最后,人才發展的階段特征使得育人方式展現出了十分明顯的連續性。一般情況下,各階段所使用的方式是不同的,要與時俱進,隨機應變,能依照工作環境、對象等方面的變化不斷對理念、方式和手段等進行改革與創新。
從該理念的作用形態層面來看,其具有十分顯著的系統化特征,核心就在于育人,主要方法是全員、全過程以及全方位。這幾項之間彼此聯系密切,相互促進和滲透。其中,全員屬于全過程與全方位的基本組織保證和人力前提;全過程之中則存在著全員和全方位的客觀性需求;全方位的實現除了要有所有教職員工的廣泛參與,還要以全過程的基本要求為核心,從中對各個方面的育人因素進行深刻探尋,由此更好地拉動全社會的教育資源,借助其合力,共同探索出各實踐載體之下的育人模式[3]。從其內部實現機制層面來看,并不是只需要以某個單項活動為軸心開展,而是要將所有環節全部調動起來,確保活動的全面化和系統化。除此之外,在進行系統化建設時,還應對相關因素的不同之處進行全面考量,從中吸收其精華所在。
對協同性進行詳細分析能夠發現,其核心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育人主體方面的協同性。在該教育理念中,由于它本身就是一種育人系統,所以開展過程中必須調動多個層面的資源,使學校能夠與家庭、社會之間形成合力,并與相關階層、部門及領域等聯合起來,共同開展大學生的思政工作,全面塑造思政格局[4]。第二,育人資源方面的協同性。也就是必須將各類育人途徑完全打通和調動起來,使學校內部和外部的優質化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給育人工作的全面開展提供助力。第三,育人方式方面的協同性。從當下的發展情況來看,關于育人方式的研究基本從科研、網絡、心理、實踐、綜合課程、文化等方式著手開展,這些方式之間具有良好的互補特性,能彼此帶來一定融通效應,促使目標、策略、資源以及評價等相關要素可以實現充分整合,進而推動人才能夠實現全方位發展。
該教育理念的提出,其本質目的就是將育人共識凝聚起來,在遵循基本育人規律的基礎上,對各方育人資源進行充分整合,最終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綜合型人才。這也就是要將思政工作落實到日常、個人以及各個層面上[5]。所以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就必須在完全掌握其內涵的基礎上,通過典型的時代特征落實頂層設計,真正意義上實現“三全育人”。即應該進一步強化當下的思政理論教學體系,基于新時代發展,重新確定出高校教育的宏觀定位,構建出科學性突出、整體性強化的育人體系,從而整合人員,使育人工作能夠被真正融入治學辦校當中,滲透在職工的職責之中,最終促使學生實現全方位發展。
對于育人時段而言,可以適當在入學前和畢業之后進行延伸,以實現各階段育人工作的相互銜接,使立德樹人能夠貫穿學生發展的各個階段中,實現全程覆蓋。
1.入校前后
直接與高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結合起來,開展社會思想道德教育。例如,可以將學生入學之前的暑假時間利用好,在發放錄取通知書的過程中,列示出詳細的書單,劃出重點,讓學生在入學之后可以進行分享,或者對所學內容展開考核,以提升自主學習的意識。入學的時候,可以圍繞專業認知以及大學學習的相關核心重點,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業規劃教育等。同時從專業課程、方向等方面著手強化認知教育。鼓勵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出大學期間的學習計劃,進而高效化完成學業目標。另外,輔導員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養成自律自強的生活習慣,形成優良作風,樹立起當代大學生的美好形象。
2.在校期間
大學期間,學生思維活躍,敢于嘗試各種新鮮事物,所以教師可以在專業課的引領下加大專業興趣培養,始終圍繞提升專業技能的教育目標,將思政育人和專業教育結合在一起,使更多思政元素能與專業課程融合起來,確保價值觀能夠被寓于專業知識的教授之中[6]。同時還可以在社團活動、道德與社會實踐活動等開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知和了解社會,從而樹立起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及道德品質。
3.畢業離校
第一,針對大四學生群體開展職業道德與創業就業教育工作。當下絕大多數高校對于大四學生的安排基本上是以就業和繼續升學為主,忽視了基本的職業道德教育及思政教育,導致整體教育效果難以真正被延伸到社會上。所以在大四期間,學校可以適當開展關于職業道德及就業創業類的教育。
第二,構建校友跟蹤及再教育的專門服務機制。例如建立校友聯絡群或者信息庫等,始終與其保持基本聯系,并提供線上線下的教育服務、圖書資源、學術交流活動等,在促進校友進一步發展的同時,使其能更好地反哺母校,得以實現共同發展。
落實頂層設計其本質目的是為了強化凝聚力,將認識方面的差異性盡可能消除。為此必須實現相關資源的統籌協調,加強對“三全育人”的有效認識。
首先,建立良好的領導工作機制。在院校層面上,以學校和院系為領導,建立專項工作小組,樹立起組織保障,以實現科學的頂層設計及政策的精準制定。同時在相關政策文件的指導下,制定出與自身相符合的工作方案。同時,要真正確立出責任清單,全面落實主體責任,強化對過程的監督管理,促使各項工作能夠得到全面貫徹。
其次,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即構建專門的隊伍建設平臺,促進思政人員業務能力的全面提升。
再次,形成持續性的協同育人機制。學校中的相關教學單位,如團委、學生處、教務處等部門相互之間加強聯系,將彼此的工作互通共融起來,以形成協同多元化的育人機制[7]。
最后,構建精準化的評價考核機制。將強化育人質量作為主要目標,并給該教育理念的實現制定出針對性的評價指標,將最終的考核結果和獎懲制度結合起來,以充分發揮出激勵和監督作用。
一個人“三觀”的形成與其成長環境息息相關,同時還和自我教育、自主學習以及自我認知等有關。所以在實際育人過程中,必須加大對環境的關注度,全面整合育人資源,同時重視起育人主體的多元化,相互之間形成有效合力。
1.強調育人合力
第一是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會給學生人格發展及思想品質的形成帶來重大影響的,并且也會給學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開展帶來巨大推動效果。為此,這就需要高校和學生家庭聯合起來,通過“致家長的一封信”等相關活動邀請其參與到學生的成長成才過程中,建立專門的平臺以供家庭之間進行充分交流,由此建立起和諧穩定的家庭氛圍,使家長通過帶頭引領作用配合好學校的立德樹人工作,促進學生成長發展。
第二是高校。要培養出更多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就需要高校先進行立德,言傳身教,建立一支極具創新思維、深刻情懷、廣闊視野、高尚人格、嚴明紀律的育人隊伍。在這之中,不但要以專業課教師、思政教師為核心,還要聯動輔導員、行政干部、后勤人員等,各方形成合力[8]。其中,輔導員需要將自身的親和力展現出來,使立德樹人能夠被完全融入每次的輔導活動中;行政干部則要帶著精煉、高效的工作態度給學生提供更多便捷性服務,營造出輕松和諧的校園環境;后勤人員則要通過良好的言行舉止,發揮出模范帶頭作用,進一步優化校園環境。
第三是學生。學校應重點以學生的自我認知、控制、體驗和鍛煉等提升其自我教育能力,使其能開展不同程度的自理與自治,強化自我意識及自控能力,進一步提升理想水平,加強自我激勵和調節,不斷塑造出更為強大的性格特征。
2.育人資源聯動
一方面,要注重三個課堂的聯動性。具體應該將第一課堂作為核心主線,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延伸出第三課堂,促進網絡、實踐和課堂三個維度的發展融合,使立德樹人的基本任務被完全貫穿到這三個課堂當中。首先,開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立第一課堂。尤其要對思政課的創新策略進行探索,不斷強化其理論性、思想性;在專業課當中積極融入思政元素,以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核心,打造出堅實可靠的課堂形式。其次,開辟第二課堂,建立立德樹人任務平臺。這主要是指在第一課堂之外的時間開展的且與第一課堂有關的教學活動。其中,需要重點圍繞黨的教育方針豐富校園文化,創設極具趣味性及思想性的社團活動,以此來展現文化育人的基本作用。最后,延伸第三課堂,創設出實現立德樹人任務的新型載體。在信息化的迅速發展下,網絡成為了除課堂內外教學的第三課堂,為此則需進行科學利用,通過新媒體給學生定期推送相應的思政內容,確保當下的主流思想能夠真正給學生成長帶來影響。
另一方面,要注重資源整合。重點從學校、社會及政府等方面著手實現資源整合,并以實踐、課程和文化三項育人層面為基礎開展協同育人。首先,加強社會力量整合。即在政府的作用下,通過立法、行政等措施加強社會力量和學校之間資源的充分流動與共享,以促進學生社會實踐工作能夠實現高效率運轉與執行。其次,高校自身必須發揮出主動性,積極尋求社會上的各項支持與幫助,以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例如可以直接給學生建立專門的實踐信息平臺等,利用網絡的作用尋求社會力量來支持學生展開社會實踐活動。最后,對校友資源加以整合,通過應用校友的智慧及資源給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機會以及就業創業幫助。
進入新時代,高校開展“三全育人”不僅是其教育理念上實施的現實需求,還是教育教學改革、育人體制強化與創新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動大學生實現創新發展的教學需要,能夠促使高校在基于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理念下不斷優化自身工作,使學生獲得更好的成長與發展。為此,實際開展過程中,高校需要在堅持該理念系統性、持續性和協同性特征的前提下,基于持續性,實現全過程育人;基于協同性,整合育人資源;基于系統性,落實頂層設計,以促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1]胡守敏.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4):68-70.
[2]高歌,趙麗娜.構建“三全育人”新平臺的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19(20):32-34.
[3]武貴龍.聚焦點線面 構筑“三全育人”新格局[J].中國高等教育,2019(03):1.
[4]何少群,程東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模式研究[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9(21).
[5]吳玉程.新時代高校落實“三全育人”的理論與實踐探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8(13):35-37.
[6]劉瑞,周海亮.以立德樹人為根基的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機制建構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594(03):84-86.
[7]陳瑤瑤.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路徑探索與實踐[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0,41(23):253-255.
[8]張文風.對高校“三全育人”的若干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4):60-61,68.
〔責任編輯:侯慶海〕
收稿日期:2022 — 04 — 12
基金項目:2020年度福建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校輔導員研究專項)“新時代紅色基因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編號:JSZF20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