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滕茜,女,湖南湘西人。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政工師,碩士,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設。
[ 摘要 ]
自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以來,我國一直在積極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作,力圖提高民族整體素質,提高全國精神文明水平。特別是就高校大學生而言,他們相當于祖國的名片,對于祖國的未來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加強對于高校大學生的公民道德建設能夠推動我國公民整體素質的提升,為提高整個民族的文明程度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祖國的未來,大學生應該具備正確、健康的價值觀念,具有社會公德和民族榮譽感。所以高校必須持續提高對于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的關注與重視程度,并且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推動大學生的公民道德建設,提升大學生的個人素養和道德修養。
[ 關鍵詞 ]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高校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2.012
在經濟和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當代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的競爭已經成為各個國家之間競爭的重要部分。當今國家更注重的是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政治建設協同發展、并駕齊驅,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提升文化軟實力,因為文化也是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而公民道德又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最直接的體現,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大勢所趨,也是刻不容緩的。在此背景下,加強高校大學生的公民道德建設就顯得更加重要。如果一個國家有許多高素質的、具有公民道德的人才,那么這個國家的發展必定是蒸蒸日上的,前途一片光明,反之,則后果不堪設想。因此,高校不能坐以待斃,而是要具有主動意識,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或者其他途徑來加強對于大學生的公民道德建設工作,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養,促進我國國民素質提升。
1 高校大學生公民道德的現狀
通過對當前部分高校的大學生公民道德現狀進行調查和研究發現,目前高校大學生整體的公民道德水平呈現高素質、高文化的現狀。
1.1 道德認知呈現高水平
道德認知是人們對道德關系及其理論、原則和規范的理解。它是道德教育的起點,對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具有指導、調節和控制作用,是公民道德建構的基礎和前提。經過多年的學習,新時代的大學生文化知識水平很高,具有廣泛的道德理論知識。大多數學生對公民道德有正確而深刻的理解。他們承認并接受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和社會主義道德觀,理解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主流價值觀的要求,他們把維護國家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把實現個人理想與實現中國夢緊密結合起來,正確地認識到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并堅決主張國家利益至上。
1.2 道德情感豐富正向
情感是在現實道德關系中評價自己和他人行為的一種內在經驗和對愛、恨的態度。它是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中間變量。從大學生愛國主義、責任感、誠信和承諾感出發,發現新時期大學生道德情感的發展呈現積極趨勢。他們愛國、誠實,敢于承擔責任;他們厭惡不文明的言行和社會丑惡;他們關心他人,履行社會責任;他們道德情感發展水平高,道德情感基調積極,道德情感態度積極。
1.3 道德意志稍顯薄弱
道德意愿是克服履行道德義務方面的困難和障礙的決心和毅力。道德意愿在德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可以升華道德情感,有助于將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可以按照行為準則在與他人和自然互動的過程中,行使道德意志,同時保持正確的判斷和堅定的政治立場。但是,一些學生表示,他們在個人生活、個人利益和人際關系中面臨善惡沖突時,缺乏堅持原則和區分善惡的勇氣和意愿。
1.4 道德行為偶有失范
道德行為是在道德意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意愿的控制下,在實際活動中履行道德義務的實際行動。它是道德的外在表現和全面體現,是衡量道德質量的重要尺度和標志。道德,特別是道德行為習慣是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絕大多數學生都能自覺遵守和實踐公民道德,他們在重大事件中表現出高度的意識形態和道德情感,可見學生對道德問題控制得很好,發揮領導、調控作用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礎和前提。經過多年的學習,新時期大學生的成績和文化知識水平很高,大多數學生對公民道德有著正確而深刻的認識,他們承認和接受社會主義的道德價值觀,理解國家、社會和個人主導價值觀的要求,將愛國主義、對黨的熱愛和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將維護國家利益置于重要地位,將實現個人理想與現實緊密結合起來。
2 新時代推進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的實踐途徑
2.1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歷史底蘊
儒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儒家思想的道德倫理精神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點和重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靈魂和主要生命線。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大師是中國道德教育的先驅,他們的思想理論和具體的德育實踐是中國德育史上的寶貴財富。儒家思想的自我道德修養思想是儒家思想寶庫中的瑰寶。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的風雨,表現出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受到全世界的欽佩。因此,我們有必要將當今中國公民社會的道德建構與儒家思想相結合,推動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
2.2 堅持傳統優秀家庭道德教育思想的創新性轉化與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傳統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體現在中國歷史的每一個時期,都是在前人的道德文化本質發展的基礎上,形成一條連續的線,其中儒家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傳統家庭道德與現代家庭道德有著同樣的文化積淀,即一些基本的家庭道德觀念,在社會實踐和生活中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是促進社會和文化發展的人文資源。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傳統家庭道德教育需要創新發展,以適應時代的要求。家庭道德教育的傳統思維有其時代局限性,必須以新時代公民的道德需求為關鍵,并通過繼承合理思想,將其應用于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
2.3 堅持繼承優秀革命道德成果與解放思想的與時俱進
馬克思說:一個理論一旦支配了大眾,它也將成為物質力量。只要理論說服人們,我們就能支配群眾,中國的傳統革命道德隨著實踐而發展,在革命過程中逐漸得到人民的承認。例如,延安精神、長征精神、紅船精神等傳統的革命精神,促使具有強大現實力量的共產黨取得勝利,為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偉大勝利作出了貢獻,并提供了強大的支持。中國傳統革命道德觀的內容在各個時期和階段都不盡相同,但本質是一樣的,具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生命力。中國傳統革命道德觀不會一成不變,而是將繼續吸收新思想,進入新的階段,正是因為中國傳統革命道德的穩定,中國人民人才有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在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我們將學習先進的思想來發展自己,同時為公民的道德建設和發展作出貢獻,并將優秀的道德文化深深扎根于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中。21世紀的學生是在中國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時期成長起來的一代。這是團結的一代,他們必須繼承中國青年自“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愛國主義、進步、民主和科學的優良傳統,以及革命烈士和無數具有崇高理想的人開創的優良革命傳統。
3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高校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的具體措施
公民的社會公德是推動社會文明和進步的加速器和推動器,社會公德對于引導和約束公民的日常行為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全社會公民都能夠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那么將會進一步推動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是社會當中文化水平較高的一個群體,社會和國家對其的整體期望和要求是很高的,國家希望把他們培養成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新時代青年。因而,大學生必須承擔起這份責任和使命,自覺維護與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斷增強社會公德,爭做社會公德和精神文明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3.1 培養高校大學生的的科學理性精神
當今社會形式復雜多變,各種思想和觀念及價值觀層出不窮,在充滿誘惑的當代社會,需要高校大學生能夠堅定自我,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和獨立判斷能力。在各種誘惑面前,如何抉擇也是自己人生的一道必選題,而且一旦選擇就要自己承擔后果。在浮躁的社會,對于大學生來說拒絕誘惑是很難的,打游戲還是學習,看電影、約會還是去圖書館,這些還都是小的選擇,而當面對金錢的誘惑和違反道德底線甚至是法律的大是大非面前,一旦選擇錯誤那么前面可能就是萬丈深淵。因此,在平時的思想政治教育當中,一定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理性精神,讓大學生學會明辨是非,學會取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讓他們體會到科學理性精神對于人生的重要價值。
3.2 提升對于公民道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
要想讓高校大學生能夠遵守社會公德,改變他們的行為,首先要從思想層面入手。只有讓他們發自內心地提高對于公民道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才能更好地對他們進行指導。要不斷加強大學生對于社會公德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與認知,深入了解才能夠內化于心。要讓他們潛移默化地形成以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為榮的心理,并且以此來規范和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為,時刻提醒自己要做出正確的抉擇。同時,還要不斷鍛煉大學生的意志力,讓他們不斷反省自己,堅定自己的信念,讓他們有足夠的定力和決心抵御不良誘惑,堅持本心,讓他們不允許自己做出任何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
與此同時,大學生要盡可能地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際行動來強化自己的責任意識和道德行為。可以鼓勵大學生多多參與一些公益活動或者志愿者活動,讓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社會,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讓他們體會實現自我價值的快樂與充實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大學生需要嚴格要求自己,時刻謹記“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每件小事都能做好那么必定事事事都能做好。
3.3 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講究方式,結合實際情況做到因材施教。因為大學生不同于中小學生,比較容易遵守老師和學校提出的各項規則。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很成熟了,獨立性更強,因而單純地說教對他們是行不通的。這就需要高校教育者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被尊重、被重視的,從而以引導為主,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幫助他們進行自我教育與自我學習,這樣比被動地讓他們接受教育的效果更好,效率也會更高。
3.4 注重實踐,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長遠性
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眼前這段時期,而是要為了學生更長遠的發展做打算。同時,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單單靠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就可以實現的,只有學生在實際行動當中能夠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教育的目的才算最終得以實現。因而,高校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局限于課堂里,而是要延伸到課堂之外,觀察與引導學生自覺地做出與社會公德要求相符的行為舉止,同時要考慮到教育效果的長遠性,想辦法讓社會公德內化于學生心中,使他們在走出學校,走向社會以后,仍然能夠以此來要求自己。
4 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完全發揮提升學生社會公德的作用,對此問題,各個高校都予以高度的重視。高校要提升對培養大學生公德的重視程度,同時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結合現實情況因材施教,一切以為學生更好地發展為出發點,為國家培養出具有社會公德的、有學識、有理想的優秀青年。
參考文獻
[1]韓俊彥. 新時期大學生道德觀教育的若干思考[J]. 學術探索,2003(S1):216-268.
[2]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等.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劉登學,王廣云. 談大學生道德觀教育[J]. 山東電大學報,2000(2):27-28.
[4]李志強. 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大學生道德觀教育[J]. 消費導刊,2008(14):155;157.
[5]潘烈,周燕. 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與行為調查[J]. 當代青年研究,2010(5):38-41.
[6]王偉林. 論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的現狀及教育方法[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28(10):134-136.
[7]周碧蓉. 論新一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素養的培育探究[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49-151.
[8]宗淑花. 大學生公德意識與行為的實證分析[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