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保
【內容摘要】本文分析了2021年河南衛視精心打造的“中國節日”系列文化綜藝節目“破圈”、爆款頻出的原因,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要廣電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需要廣電人突破自身種種思維定式、與時俱進、學習和運用互聯網思維,學習借鑒當代年輕群體熟悉的表達方式和語言風格,以此來實現傳統文化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表達和融合傳播,并促成傳統文化與當代年輕人的有效鏈接。
【關鍵詞】傳統文化;互聯網思維;創新表達;融合傳播
從2021年的“唐宮夜宴”“元宵奇妙夜”,到“清明時節奇妙游”“端午奇妙游”,再到“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陽奇妙游”,河南衛視精心打造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一次次“破圈”、爆款頻出,深得網民和觀眾喜愛,成為社會關注的“現象級”節目。
在給人們帶來驚喜的同時,“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也讓人深深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與復興的氣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①對于傳統主流媒體的眾多從業者來說,這一文化現象也給當前正在深入開展的媒體融合從理論到實踐方面帶來重要啟迪。筆者認為,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文化綜藝節目的成功帶給電視媒體人的重要啟示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日新月異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然是影視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河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和民俗風情是當地影視機構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中原文化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干,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中共河南省委原書記徐光春曾對厚重的中原歷史文化進行了系統考察、梳理和研究。他在談到中原歷史文化寶藏的巨大價值時指出:“厚重的歷史文化對今天的河南來說,是一本深刻的教材、一面明亮的鏡子、一筆巨大的財富,為我們積累了寶貴經驗,帶來了深刻啟迪,留下了資源富礦,提供了精神支撐。”②“中原大地歷史遺存眾多,‘兩手一摸春秋文化,雙腳一踩秦磚漢瓦’,處處都是寶、拂塵能見金,是一座內容豐富、門類齊全的文化資源大寶藏。從儲量看,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跡,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世代傳頌的歷史典故,爭奇斗艷的文藝瑰寶,斑斕多姿的民俗節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開發利用這些寶貴資源,不僅有利于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而且能夠創造巨大經濟社會價值。從特色看,許多歷史文化資源具有深深的河南印記、濃郁的中原風情,一旦與時代元素有機結合起來,就能煥發出旺盛生命力和強大競爭力。”③
今天,互聯網新媒體的傳播態勢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即從前些年移動互聯網剛剛出現時的渠道稀缺、渠道為王的時代迅速進入到新媒體傳播路徑、傳播渠道過剩并再次回歸到內容為王的時代。尤其短視頻在移動互聯網的崛起和近年來社會上興起的“國潮”文化熱讓具備優質視頻內容創作能力的電視媒體人看到了新希望、找到了新“風口”。在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綜藝節目中,無論是“春晚”中的《唐宮夜宴》,還是“清明時節奇妙游”中的《紙扇書生》以及“端午奇妙游”中的舞蹈《祈》(網民稱“洛神水賦”)、《龍舟祭》,還有“七夕奇妙游”中的《龍門金剛》,其題材或故事原型都取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端午奇妙游”節目總導演陳佳在談及創作思路時表示,“雖然節目在全國八地取景、有7個攝制組跟拍,但故事素材均是植根于河南深厚的文化,然后結合端午節的傳統習俗進行再創作而成。節目‘出圈’既是傳統文化的魅力,也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自信。”④
二、廣電人需要運用互聯網思維觀照和理解我國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重新發現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閃光點、與當代年輕人的共情點、鏈接點,并學習借鑒當代年輕群體的思維方式、語言風格,以實現傳統文化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表達
學習、運用和掌握互聯網思維是當代媒體人尤其是傳統主流媒體人的必修課和基本功。那么究竟什么是互聯網思維?筆者認為,互聯網思維的內涵主要包括專心做好一件事的專注性思維,追求最好產品和最佳用戶體驗的產品思維,追求快速迭代快速升級、對用戶意見快速響應快速反饋的用戶思維和追求口碑傳播、人際傳播的“口碑”思維,追求以快打慢、以高維打低維的“三體”思維等幾個方面,同時還必須具有引入內部競爭機制、允許適度“浪費”、不斷試錯的“試錯思維”等。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成功正是較好地運用了這些互聯網思維方式的成果。
“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中的互聯網思維和創新性表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現并抓住了“國潮”題材這個新“風口”
在論述什么是互聯網思維時,雷軍提出了著名的“風口”論,所謂“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他指出互聯網創業者一定要尋找互聯網發展新趨勢這個風口,只有站在風口上,“好風憑借力”才能“送我上青云”。⑤筆者認為,近年來在年輕群體中日益興起的“國潮”熱正是當下文化綜藝類影視節目應該找到的新“風口”。實際上,由于自身實力和條件的限制,河南衛視一直專注于在傳統文化領域耕耘和創作電視節目,多年來一直在挖掘地方傳統文化進行電視節目創作并制作了以《梨園春》《武林風》《華豫之門》等為代表的一批有影響力的電視綜藝節目,《唐宮夜宴》等“中國節目”帶給河南衛視最大的變化是讓它終于又出現在年輕人的世界中。
對于《唐宮夜宴》節目的爆紅“出圈”,河南日報社原社長、著名記者朱夏炎認為,正是“互聯網的發展和‘Z世代’的崛起共同改變了‘大眾語境’的范疇和定義。年輕人不再迷信大明星來選定晚會,人們的共識認為,一臺好的晚會應該要體現大部分人的精神需求,要有參與感、代入感。抖音、快手、微博、視頻號等源于互聯網社區和長短視頻平臺已經完成了內容與用戶之間的穩定聯系和統一認識,而用戶基于共同的內容消費又在彼此之間產生了更多的相互聯系”⑥。實際上,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文化綜藝節目正是因為首先受到所謂“Z世代”年輕群體的喜愛和追捧而迅速走紅網絡,繼而擴散到其他社會群體并引起廣泛關注,形成“現象級”傳播的。
(二)借鑒網絡劇和網絡綜藝的創作手法和敘事方式進行節目創作
創造性轉化的前提是要有創新性的表達。“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主創團隊主動學習、借鑒當代主流消費人群所熟悉的互聯網敘事方式和視聽語言表達方式,借鑒網劇加網綜的節目創作手法,將一臺晚會中若干個相互獨立的節目用劇情串聯起來,從而使觀眾形成沉浸式觀看體驗。他們還把中華傳統節日文化與當代年輕人中正在興起的“國潮”熱有機融合,在節目策劃和拍攝制作上使用了年輕人喜愛的漫畫、游戲角色并運用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⑦等當代最新的影視包裝技術手段,把各種“國潮”元素(國寶文物、藝術品、航空航天等)融入舞臺背景,從而增強了傳統文化的表現力、感染力,創造出新的視頻應用場景。例如在《唐宮夜宴》中,為了讓節目更好看,主創團隊在后期制作中大量運用5G+AR技術將虛擬場景和實景舞臺相結合,將舞蹈動作融入博物館場景之中,并在場景中展示了婦好鸮尊、蓮鶴方壺、唐三彩、《簪花仕女圖》《千里江山圖》等國寶級文物和書畫作品,這一創新場景在網上廣受好評并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
(三)認識互聯網傳播特點,掌握和運用互聯網傳播規律,追求社區傳播、社群傳播、人際傳播和多種媒體的協同傳播
“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從策劃到拍攝制作、播出的全過程中,在宣傳推廣上都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本地媒體和中央媒體、自媒體大號、微博“大V”和廣大網友的自主轉發與二次傳播等構成立體化的協同傳播、融合傳播,從而產生“1+1遠大于2”的傳播效果。“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導演組還十分重視與社會面的聯動、與網友和粉絲的互動,從節目的前期策劃開始就吸引網友全程參與到節目的創作和分享、傳播中。如“端午奇妙游”節目從前期策劃開始就邀請網友投票選出四位“唐小妹”并為她們征名,2021“元宵奇妙夜”節目的片尾,節目組專門打出一行走心文字“特別鳴謝:全國網友、觀眾及可愛的粉絲們”,這種溫馨互動讓廣大網友大呼感動。這看似普通平常的一句問候話語瞬間拉近了節目組與網友的心理距離,博得了廣大網友的點贊和好評,疊加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小小的設計卻為節目增色不少。這些都可謂是廣電媒體人自覺學習和運用互聯網思維的結果。
(四)虛心向網絡媒體學習,與B站、抖音、快手、微博、優酷、愛奇藝等互聯網平臺合作,學習它們的創作手法、話語體系、宣發方式、傳播手段
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多樣化新媒體傳播渠道將節目更快、更好地推送給觀眾和網友,從而獲取更加豐沛的網絡流量,產生更好的傳播效果。在策劃推出“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同時,河南衛視還深挖歷史文化題材,與社會制作力量和互聯網平臺合作,相繼推出了《隱秘的細節》《老家的味道》《舞千年》等一批文化綜藝類的創新節目。
(五)改革驅動,引入內部競爭機制
“比武招親”,導演團隊競聘上崗。筆者認為,河南臺“節日奇妙游”系列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正是推出了導演工作室制和項目競標制。臺內有重大活動或重大選題時,各位導演或制片人團隊拿出自己的方案參與公開競標。2021河南衛視春晚以及“元宵奇妙夜”“清明時節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節目都是通過公開競聘選出了不同的導演團隊。正是通過這種“公開競標”方式,讓以“80后”為主體的一批年輕新銳導演脫穎而出。作為“80后”導演,他們屬于既熟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熟悉互聯網傳播規律和特點的新一代電視人。在創作過程中,從節目策劃、選題階段就開始征集網友意見和建議,與網民進行互動。在節目拍攝制作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敬業精神、工匠精神,即要做就做最好、追求精品、追求極致用戶體驗和令人驚艷的播出效果等,這些都是互聯網思維的充分體現,目的是通過競爭激發組織的活力,創造出高質量的產品。
三、在互聯網時代,傳統廣電媒體的綜藝文化類節目要實現“突圍破圈”首先要突破自身的各種思維定式,尤其要破除廣電媒體自身長期以來形成的各種條條框框
過去電視臺綜藝晚會節目大多采用的是“大場面、大明星、大編排、大投資、大制作”的大而全的模式,像河南衛視這樣的地方臺,由于經濟實力有限,無法在這種模式下成功“突圍”。2020年起,河南廣播電視臺在內部推出了項目競爭上崗制和導演工作室制,一些思維活躍的年輕編導人員一直在關注近幾年火爆網絡的諸如“雙11”晚會和各種網絡春晚,2021年春節期間,他們希望能有機會做一臺“非典型”春晚,這也正是近年來不斷推進的廣電內部體制機制改革給河南臺帶來的新思維、新氣象。窮則思變,正在困境中尋找突破口的河南臺給了年輕人這個“試錯”機會,于是就有了舞蹈《唐宮夜宴》的火爆“出圈”并帶火了整臺河南衛視春晚節目。這臺“奇妙”的春晚主打地方特色和傳統文化,節目取消了主持人串場,并在其中大量融入了“國寶”“國風”“國潮”元素,節目以“奇妙游”的形式和沉浸式的劇情演繹擺脫了之前的傳統套路,沒有大演播室、沒有大牌流量明星、沒有主持人串場、沒有現場觀眾、沒有頻頻出現的觀眾鼓掌鏡頭、沒有“大而全”的節目編排,節目組完全靠從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中尋找創作靈感,挖掘創作素材,用接地氣的內容引發網友共鳴,靠節目本身的精彩絕倫吸引觀眾眼球,靠超出人們意料之外的美輪美奐的視覺體驗帶給觀眾和網友強烈的心靈震撼。
四、堅持“融合傳播、先網后臺、移動優先”的發展戰略和傳播路徑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信息時代,傳統文化要得到更好地弘揚、傳承和發展的前提之一是必須借助互聯網進行融合傳播,這樣才能更好地貼近人民群眾,才能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因此,在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上堅持“融合傳播、移動優先”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學會運用互聯網思維和現代科技手段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表達,通過形式、內容和傳播方式的創新使傳統文化與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欣賞口味、消費習慣、生活方式相適應,才能使傳統的廣電綜藝節目“破繭成蝶”,進化成為當代主流消費人群喜聞樂見的文化新產品,進而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為更好地推進融合傳播和移動優先戰略,河南廣播電視臺于2020年下半年整合內部資源,成立了全媒體策劃營銷中心。該中心負責全臺媒體資源,包括傳統媒體和互聯網新媒體資源的統合協調,實行“融媒體統籌、新媒體首發、全媒體跟進”的運作模式,負責全臺各類新聞發布和重大活動、重大項目的統籌推進。實施“移動優先”戰略,要求從節目策劃、構思階段開始就考慮其形式和內容首先要適合、適應在移動互聯網上傳播。從河南衛視“2021春晚”和“元宵奇妙夜”節目開始,“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在網絡平臺和河南衛視播出前,會將節目播出信息、預告片等先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快手、抖音、大象新聞客戶端等互聯網平臺先行發送造勢并開通直播互動窗口,在網上進行預熱推介。同時,晚會節目的單個視頻提前半小時在合作平臺和河南臺所屬各大新媒體平臺播出,形成網友“先看到短視頻然后想要到電視上收看完整節目”的收視期待。其后,完整版節目在河南衛視播出后又能引發觀眾在移動端的二次、三次轉發和傳播。如此,在微博、抖音、快手等互聯網平臺上,“如何評價河南衛視端午奇妙游”和“河南衛視殺瘋了”等多個相關話題迅速登上各平臺熱搜榜第一或前列。例如“端午奇妙游”的開場節目《祈》,2021年6月12日在河南衛視播出的當晚即成為網絡“爆款”,被網友贊為“水下飛天”“洛神水賦”。這是一段水下中國風舞蹈,雖然呈現出來只有不到2分鐘的節目,但據導演介紹這段舞蹈共經歷了三次拍攝過程,演員何灝浩在水下表演超過26小時,每50秒就得出水換一次呼吸,可見拍攝過程之不易。視頻播出后因其美輪美奐的藝術效果極具視覺沖擊力,被廣大網民大量轉發,迅速火爆全網。有網友留言驚嘆:“我是看到神仙了嗎?!”⑧由此可見,堅持“融合傳播、先網后臺、移動優先”的傳播策略對提升傳播效果的重要性。
五、“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突圍成功離不開大的時代背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要廣電媒體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中國風文化類節目興起的一個背景是近年來社會上興起的“國潮”熱,這種“國潮”熱大約從十多年前開始出現,到近年來逐漸形成,其中最明顯的一個標志就是漢服的興起。而據2021年5月10日發布的《百度2021年國潮驕傲搜索大數據報告》,對“國潮”熱關注度最高的主要是年輕消費群體,其中48.6%是“90后”,25.8%是“00后”,16.9%是“80后”。這些年輕群體也正是“國潮”熱背后的驅動力量。《報告》顯示,“國潮”概念在過去十年來關注度(搜索熱度)上漲了528%,如今“國潮已進入3.0時代,新時代的國潮不再局限于新國貨,而是包括文化、科技等領域背后中國力量的全面崛起”;“文創IP、國漫、綜藝、大國科技、電影”成為國潮3.0的標志性熱搜關鍵詞,綜藝文化類節目已成為國潮時尚的重要內容。⑨打造出《唐宮夜宴》的河南衛視2021年春晚的主題就是“當潮不讓·你好·牛”,可見節目創作團隊精準地把握住了當代年輕群體的興趣和思想脈搏。其實,早在2013年河南衛視就在文化類節目上進行過探索和嘗試,曾經與愛奇藝聯手策劃制作了《漢字英雄》《成語英雄》兩檔文化類節目,這兩檔節目播出后在當時都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受到業界同行的關注。由于多方面原因,這一創作方向沒有在河南臺持續下去,但其后其他媒體相繼推出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遠方的家》《舌尖上的中國》《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等一大批文化類節目并掀起了收視熱潮,這些節目與社會上興起的“國潮”熱互相影響,客觀上也對“國潮”熱起到了推動作用。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百年來的艱苦奮斗,中華民族徹底告別屈辱,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如今正堅定走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前進道路上,而偉大復興必然包含著文化復興和文化自信的建立。這個大時代背景正在呼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價值的進一步回歸。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也激發了作為當代主流消費人群的年輕群體的文化自信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好奇心和再認識。他們在內心深處需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從中尋找中國崛起的密碼,重新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在這個背景下,一旦傳統文化找到適合他們的表達方式和出口,就很容易引發當代年輕群體的思想共鳴,實現同頻共振,從而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形成“現象級”傳播效應。
六、小結
如果說《唐宮夜宴》的火爆“出圈”有些出人意料,那么《唐宮夜宴》之后,“元宵奇妙夜”“清明時節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系列節目相繼引爆“現象級”傳播則有力證明了河南衛視的成功并非偶然。其對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堅守,不僅彰顯了廣電人的文化自覺和對國人日益增長的文化自信的敏銳感知,也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標志著廣電人正在找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新表達方式,并努力搭建起傳統文化與當代互聯網文化之間的有效鏈接。
注釋:
①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學習出版社2018年版,第206-207頁。
②③徐光春:《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微信公眾號“長安街讀書會”,https://mp.weixin.qq.com/s/M8lqHlxKNZCDNOqex-svtg,2020年12月6日。
④梨視頻:《總導演回應“端午奇妙游”炸圈:是文化自信的魅力》,新浪網,http://k.sina.com.cn/article_6004281123_m165e20f23020011or8.html,2021年6月14日。
⑤《楊瀾訪談錄:“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新浪網,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7614640102er5v.html,2013年11月28日。
⑥朱夏炎:《輿論治理有關問題的研究與思考》,《新聞愛好者》2021年第9期。
⑦參見百度百科“增強現實技術”詞條,http://baike.baidu.com/l/iqcwQg9I?bk_share=copy&fr=copy.
⑧《驚艷!又雙叒叕“出圈”了,網友:這是什么神仙?!》,光明網,https://m.gmw.cn/baijia/2021-06/13/1302356599.html,2021年6月13日。
⑨《國潮3.0時代到來!2021國潮搜索大數據報告發布》,人民數據官方賬號,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340268889375178&wfr=spider&for=pc,2021年5月10日。
(作者系河南廣播電視臺新聞節目制片人、主任編輯)
【特約編輯:李艷華;責任編輯:王 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