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摘 要:中國藝術創作者們嘗試則將歌劇與舞蹈、歌舞等各種中國特有藝術形式進行融合,從而展現同時具備中西方藝術特征的新型歌劇表演類型。本文主要介紹了中國歌劇表演的藝術類型,并針對其價值體現進行了深入分析,希望為中國歌劇藝術表演從業者以及想要了解中國歌劇表演者們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歌劇;中國;表演;藝術形式;價值
自從十七世紀意大利藝術創作者們創作的《奧菲歐》問世,歌劇這種藝術表演形式,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流傳了超過四百余年。作為一種融合了舞蹈、舞臺美術設計以及音樂等等藝術形式的綜合性劇藝術,其核心內涵以及戲劇形象都是通過表演者完成塑造的。歌劇傳入中國后,中國表演者們結合中國藝術表演特征與特點,進行了進一步的本土化創作
一、中國歌劇表演的藝術形式
為了更好地完成歌劇表演,往往需要精心布置舞臺場景。優秀的場景布置,有利于拉近觀眾與表演者的距離,為歌劇表演者們提供一個充分展示表演內容的良好平臺,也能夠讓觀眾們更容易將個人情緒沉浸其中,對歌劇表演的精彩部分有更為深刻的印象并且注重體會歌劇表演內涵。在具體表演中,相關場景布置人員還需要根據表演場所、演員具體要求等等情況,盡可能選擇最適合歌劇表演的場景。
其次,中國歌劇表演十分注重情感表現,歌劇表演者需要將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其中,帶有真情實感地完成表演內容,比如,在歌劇《風蕭瑟》表演過程當中,為了呈現出更好的表演效果,演員自己在內心中就要構建一個“秋風蕭瑟,落葉飄零”的秋天景色,從而通過對個人氣息的控制,用比較飽滿、帶有一定流動性的聲音展現蕭瑟的氣息。并且,隨著歌劇劇情的不斷展開,演唱者用一種更富有爆發力的聲音,體現主人公子君由于暴風雨的到來,導致了他對愛情的向往與憧憬被打斷,很自然地將主人公的情緒過渡到對生活的不滿上來。
由于歌曲實在近代才流傳到中國的藝術形式,所以歌劇表演還存在很多需要本土化改變的地方,尤其是中國歌劇的臺詞、演唱方式等等,都應當嘗試著將其與中國特色演唱風格與技巧向結合,充分展現中國漢語歷史悠久、語言結構復雜的特點,將中國文化的音韻之美呈現給觀眾。所以,中國歌劇創作者們就需要在西方傳統歌劇唱腔與唱詞基礎上面重新研究適合中國歌劇表演者的唱法與發聲方式,展現中國現代歌劇的勃勃生機。
二、中國歌劇表演的價值體現
(一)中國歌劇表演的社會價值
中國現代的歌劇發展有著比較強的社會性,因為中國歌劇引入時間比較玩,而且在整體發展過程當中經歷了多個時代的變遷,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中國歌劇的表演內容與特征也在隨之發生改變。到了現代,中國歌劇表演所具備的時代特征尤為明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迅速增強,中國人民急需建立區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歌劇表演需要肩負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宣揚責任,通過對傳統歌劇與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深入了解,充分吸收多方文化特色,從而滿足中國觀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求,引導觀眾在欣賞歌劇精彩表演的同時,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體會中國近些年來時代變遷之不易。
比如,字創作《孫中山》這部歌劇的時候,創作者們要在從孫中山先生這一生傳奇一般的諸多經歷當中選擇出最具代表性、最具戲劇性的經歷作為創作素材,演員們則需要切切實實從孫中山所處時代背景下進行思考與表演體驗,在表演之前閱讀中國近現代史,嘗試著對這位歷史偉人的性格特點與思維方式等等揣摩,進而在表演的過程黨總以心理活動作為驅動,充分結合中國傳統美學的特點,將歷史環境中的傳奇人物呈現在舞臺上。觀眾在關注歌劇精彩表演的同時,也能了解孫中山先生的偉大之處,并且對中國曾經那一段傷痛歷史有更清晰的認知,引起觀眾們情感上共鳴,達到更好的演出效果。
(二)中國歌劇表演的審美體現
中國歌劇表演臺詞簡潔明了,表演轉換技巧性更強,節奏更加質樸,更加注重對觀眾情緒的引導。因此,這就對了中國歌劇表演創作者們的編曲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雖然觀眾們在欣賞歌劇作品的時候,可能覺得整個歌劇作品節奏時比較舒緩的,但這是因為中國歌劇表演高頻詞的節奏轉換其實是通過音調、節奏變化完成的,創作人員需要通過一系列復雜的編曲與旋律變化,實現歌劇表演節奏的改變。演唱者們也經常會利用肢體動作語言與申請變化實施歌劇節奏變化,在不同的情節部分用對應的表演方式,隨時對觀眾情緒產生無形中的影響,在向觀眾們展示美的同時,也不過于強調對觀眾個人欣賞中國歌劇表演節奏的改變。
(三)中國歌劇表演的人文主義價值
無論是中國歌劇表演還是國外的歌劇表演,無一例外都十分注重對人文主義價值的體現,中國歌劇表演發展過程當中,越來越關注中國整體以及各個地區的政治經歷發展,從而以社會變遷而導致的音樂發展歷程作為中國歌劇表演創作線索,積極將歌劇創作工作與社會現實以及人們的精神本質作為創作題材,從表演中讓觀眾更明顯地了解人性本質是什么。另外,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文化特點、風俗習慣都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地區的歌劇創作都有著各地區鮮明的民族文化,真真正正地呈現出中國歌劇表演創作的百花齊放。
以《白毛女》為例,民族歌劇《白毛女》,表演藝術家王昆在傳統美聲唱法的基礎上融入了富有中國特色的藝術表演形式,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演唱方法—“戲劇唱法”,這種唱法將腹式呼吸法與戲曲唱腔相結合,并在后續的多年歌劇表演中得到完善與優化,最終形成了更具備民族特點的演唱方法。王昆老師的演唱,完美地將戲劇與歌曲表演相結合,《白毛女》歌劇極具神韻,體現了極其濃厚的民族色彩。并且,在后續眾多音樂類院校,比如中央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等等,都開設了民族聲樂專業課程,可以說王昆老師在《白毛女》歌劇表演中開創了一種新的“民族唱法”,獨創了一種“透亮、集中、穿透力強、傳神”的全新發聲技巧,這種發聲技巧后續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影響了彭麗媛、孫麗英、吳碧霞等等一大批優秀的中國歌劇表演藝術家,“民族唱法”在世界范圍內都得到了廣泛傳播。
綜上所述,歌劇作為一種最早流行于歐洲的藝術形式,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也十分曲折,一部優秀的歌劇作品,跟歌劇表演者們精彩的演繹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可以說歌劇表演者們通過在舞臺上實現的個人創作,賦予了歌劇全新的靈魂內涵。所以,歌劇表演充滿了戲劇性與音樂性,有著比較高的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安曉燕.現代中國歌劇表演的藝術形式與價值體現[J].藝術科技,2016,(9):1.
[2]鄭玄.現代中國歌劇表演的藝術形式探討[J].東方藏品,2018,(4):1.
[3]馬莉.現代中國歌劇表演的藝術形式與價值體現[J].藝術研究,2018, (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