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其積極參與其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文章聚焦初中英語教材的情感性處理與學生課堂參與度的相關性研究,引入心理學中關于情感教育的相關理論,探討如何將情感教育融入英語課堂教學的各環節中。通過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學生開展調查,再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解析引入情感教育前與后學生課堂參與度的變化,從而證明情感教育對于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英語;情感性處理;學生課堂參與度
作者簡介:徐麗莉(1979—),女,安徽省蕪湖市蕪湖薈萃中學。
課堂教學需要師生進行有效互動,尤其是需要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參與其中,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但是初中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的開始羞于表達,怯于參與課堂活動。此外,還有部分學生因為英語科目成績不好,變得不自信,從而不敢在課堂上表達。這些都會導致學生英語課堂參與程度的下降。因此,教師應積極調整課堂教學方法,促使盡可能多的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成為課堂的主體,從而取得進步。
要提高初中英語課堂學生的參與度,可以在課堂中引入情感教育。而如何充分利用情感教育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英語課堂教學,進而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已經成為當前英語教師必須要解決的問題[1]。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引入情感教學理論指導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改善學生的課堂參與狀況,提升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參與的概念及學生課堂參與的三維性
參與指的是人們在參加某種活動時,以主體身份和意識介入并影響這種活動的一種行為和過程。包括兩個要點,一是必須以主體身份和意識積極介入;二是這種行為和過程應能夠對所參加的活動施加一定的影響。由此可見,學生參與課堂不僅可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可以對教師的課堂教學產生影響。
學生的課堂參與包括行為參與、情感參與和認知參與三個維度[2]。
1.行為參與,即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行為。行為參與維度包括兩種觀察變量:第一,專心。即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專心與努力的程度,如聽課專心程度和參加討論專心程度。第二,鉆研。即學生在課堂小組活動中做習題時的鉆研程度。
2.認知參與,主要有動機和策略使用等。它包含了三個觀察變量:第一,元認知策略。即學生對學習認知活動產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體驗,主要包括計劃策略、監控策略和調節策略。第二,認知策略。是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借以調節自己的注意力、記憶和思維等的策略,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學習英語的方法,如每天英語課后主動對課堂呈現的詞匯、句型、話題等相關知識進行總結。第三,淺層次策略。這是一種表面形式的認知參與。這種參與主要體現為在學習中依賴老師或者消極對待學習中的困難,如忽略有難度的知識,只關注相對容易的知識。
3.情感參與,包括興趣、價值觀和情感等。情感參與主要有四種觀察變量:第一,樂趣感。如對于英語學習有樂趣感的學生會認為英語課上所學習到的內容很有趣。第二,成就感。有部分學生本身對英語沒有太大的興趣,但是考試成績好,這樣他們就會有一種成就感。第三,焦慮感。有一些學生對英語學習感到焦慮,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緊張狀態。第四,厭倦感。這一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精打采,不愿意背單詞,認為英語學習很枯燥,對學習新的知識毫無興趣,沒有求知欲。這些學生得過且過,沒有上進心[3]。
二、教材的情感性處理
教材的情感性處理,指的是教師從情感教育著眼,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加工、組織,使教材內容在課堂中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進而實現課堂教學的良好效果。針對不同教材內容,盧家楣教授提出了四條情感性處理的教學策略[4]。
1.展示情感策略。即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加工提煉,使其所蘊含的顯性情感因素得以充分展示,從而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發掘情感策略。即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加工提煉,讓其所蘊含的隱性情感因素得以充分展示,從而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誘發情感策略。即教師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加工提煉,讓其所蘊含的悟性情感因素被學生盡可能多地領悟到,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賦予情感策略。即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加工提煉,賦予課堂教學內容一定的情感色彩,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以上教學策略的啟發下,筆者有意識地發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利用其啟發學生,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比如在七年級A版教材的Unit 3“Welcome to our school”一課的教學中,筆者抓住學生剛到新學校,對新學校充滿好奇的心理,要求學生介紹學校有哪些功能教室、這些功能教室又在哪里、從教室出發應該如何到達這些功能教室等,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在Unit 5“Lets celebrate!”一課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通過小組競賽的形式向朋友介紹中國特色節日及其有代表性的慶祝方式,選出得分領先的學生,鼓勵學生競爭,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如此既能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在提高課堂參與度的同時,有效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5]。
三、前后測的數據收集與分析
為了得出關于教材的情感性處理與學生課堂參與度的相關性結論,筆者在蕪湖薈萃中學初中一年級兩個教學班級進行了問卷調查,參與人數共計95人,前后各發放問卷95份,其中男生54人、女生41人。問卷涉及行為參與、情感參與以及認知參與三個方面。問卷數據收集后,利用數據分析軟件SPSS進行分析。
(一)前測和后測組的數據分析
前測組得出的均分為61.7789,而后測組得出的均分為53.7789,可見,前后測組的數據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這就說明對英語教材進行情感性處理后,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發生了改變。FB695C75-81DD-46A4-BD4E-C4C4F4CFD9A9
(二)前測和后測組的獨立樣本檢驗分析
獨立樣本檢驗表中Levine齊性方差檢驗表明兩個變量顯著性概率(Sig.)為0.880,大于0.05,這就說明兩組數據在兩個變量上的方差是相等的;再檢驗Sig.(2-tailed)發現兩組變量之間的顯著性概率為0.000,小于0.05的顯著水平,這表明兩組數據在這兩個變量上有著顯著性的差異,說明認知參與水平得到提高。
筆者通過對教材進行情感性處理,改善了學生課堂參與的整體水平。具體來說,三個維度中的多個觀察變量通過數據分析體現出顯著性變化,如行為參與維度的觀察變量鉆研,認知參與維度中的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淺層次策略以及情感參與維度中的樂趣感都得到了顯著改善。由此可見,對教材進行情感性處理,能夠拉近講授者與聽課者之間的距離,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結論及反思
1.《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6]提到,英語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與價值取向,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因此,英語教師要重視對教材進行情感性處理。
(1)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需要進行情感教育
初中生處于生長發育的特殊時期,同時也是心理發展的轉折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因為生理的快速發展而強烈渴望獨立,又因為心理的發展程度不夠而保留了兒童時期的部分依賴性。因此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更需要教師關心、支持與鼓勵,需要教師進行情感教育。
(2)發揮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情感能夠驅動行為,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提高認知活動的效果。夸美紐斯說,能夠讓兒童感官產生愉快體驗的東西,可以促進其身體和智力的發展。教師在教育中應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
(3)重視人的全面發展需要
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既包括人的智力、體力的充分和諧發展,也包括人生觀、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發展。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情感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穩定的心理素質,從而實現學生“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
2.從此次實踐研究中,筆者總結了一些利用情感教育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方法。
(1)成為學生的朋友
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愛是情感教育的核心,只有心中有愛、心中有學生的教師,才樂意與學生進行更多的交流。教師只有真心實意地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才能成為學生的朋友,由此才能獲得學生的尊重、信任。這樣教師才會更了解學生,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2)做一名有魅力的教師
教師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技巧是使其課堂充滿魅力的主要原因,學生會被教師的魅力所吸引,進而喜歡其課堂。而如果教師沒有扎實的知識底蘊做基礎,學生就很難看到教師的魅力。尤其隨著課堂教學內容的增多、教學難度的提升,教師只有展現出廣博的知識、靈活的教學藝術才能吸引學生聽課。
(3)努力創設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
課堂上輕松、幽默的氛圍能使學生放松緊張的情緒,激發學習動力。為了活躍課堂氛圍,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挑一些簡單的問題來讓知識水平較低的學生回答,如果他們答對了,教師就及時加以肯定與鼓勵,進而增強他們的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對于一些開放性、拓展性的題目,教師可以讓知識水平較高的學生回答,讓他們去感染更多的學生,激發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帶動更多的學生思考問題。學生在教師的鼓勵與引導中,會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進行復習、鞏固、實踐、自我提升,從而以更大的信心面對英語學習,不斷進步。
(4)結合生活實際,搭建情感橋梁
教師應注意聯系生活實際,搭建情感橋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譯林牛津版初中英語9B Unit4“Great People”的閱讀部分講述了第一個實現太空漫步的宇航員(astronaut)Neil Armstrong 的故事。教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可以給學生展示中國的宇航員(taikonaut)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2021年10月15日在軌執行任務的英語視頻,由此聯系到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激起學生的興趣。接著讓學生以此為題,創作小短文對此事件進行新聞播報,從而加深對相關詞匯的印象,提高運用相關詞匯的能力。
(5)豐富學生課堂參與形式
課堂參與形式不應拘泥于師生問答,課堂參與形式還應包括學生個人能力展示、生生互動、小組成員合作交流以及小組之間的互動等。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活動,并及時給予幫助,從而培養學生信心,讓學生學會在活動中運用所學知識。比如譯林牛津版初中英語8B unit3的Task部分是英國的介紹內容,包括地理位置、著名景點、風土人情等,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布置學生介紹中國的相關情況。教師可以制作信息卡,信息卡上有關于國家不同景點的介紹,讓學生組成小組,并派代表進行抽取,然后按照卡上的主題開展合作寫作,最后在課上展示學習成果,接受同學及教師的評價。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夠了解更多關于祖國的地理、人文知識,同時提高了對英語的實踐應用能力,增強學習信心,體驗到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樂趣。
3.英語教材的情感性處理的確可以促使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從而促成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但是有以下問題值得反思:
(1)學生課堂參與的三個維度雖然總體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具體來說每個維度中都存在個別觀察變量并沒有達到數據分析所需要的顯著差異水平。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挖掘更深層次的情感教育,從而進一步實現每個觀察變量的優化呢?
(2)對教材進行情感性處理僅是實現有效改善學生課堂參與的一種嘗試,如何能夠深挖課堂潛能,更加充分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呢?
結語
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身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能夠深度參與課堂教學,因此,身處教育一線的老師們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張奇勇,盧家楣.學生的首因效應對教師情緒感染力的影響:情緒真實性判斷的中介作用[J].心理與行為研究,2020,18(01):60-66.
[3]王婷婷.情感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英語,2021(22):79.
[4]馬燕.情感激勵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家長,2021(21):80-81.
[5]武天生.情感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性探索[J].天津教育,2021(19):114-115.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R].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FB695C75-81DD-46A4-BD4E-C4C4F4CFD9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