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世有
摘 要:幼兒園的教育需要家庭的配合以及社會的支持。在種植區域中,充分地利用家長資源,通過“請進來”“帶回家”等形式開展種植活動,不僅培養了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促進了勞動素養的提升,同時還能夠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可見,把種植活動作為家園合作的途徑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種植活動;家園共育;幼兒勞動
一、研究背景
(一)引進家長資源為幼兒園教育改革提供方向
從古至今,我國的學者都比較關注家長資源的利用,《幼兒園指導綱要(試行)》的頒布更是讓家長資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目前幼兒園的教育還不能最大限度且較為有效地發揮家長資源的作用,并普遍存在以下問題:隨意性強,計劃性弱;灌輸性強,商討性弱;階段性強,連續性弱。
(二)種植活動對促進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種植活動是幼兒園的重要課程,同時也是實現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徑。種植勞動活動不僅使幼兒獲得簡單的勞動知識、勞動技能,更是能促進幼兒勞動價值觀、勞動素養的提升。在種植、護理、收獲的過程中,幼兒能觀察到植物的生長、發育、死亡的現象,習得生物科學的經驗,樹立愛護植物、保護自然的意識。
二、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目前,關于區域活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學區、數學區,種植區的研究較少。另外,通過家長資源的利用開展種植活動,在以往的研究中更是極少出現。所以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內容的創新,同時豐富了家長資源利用及種植活動開展的相關理論。
(二)實踐意義
本研究對家長資源利用進行相關理論的梳理,一方面為幼兒園利用家長資源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另一方面也為教育行政部門和幼兒園更有效地利用家長資源進行課程開發提供參考。
三、利用家長資源開展種植活動的現狀
(一)家長委定期提供種植區材料
該班種植區分為植物觀賞區、小型植物區、大型植物區三個板塊,各板塊的材料較為豐富,而這些材料的提供者正是該班的家長們。家委會組織家長根據班級教學需求,定期為區域活動的開展提供相應的材料。
(二)家長參與種植區活動
該班級最具特色的是每周一次的親子護理活動。活動當天,農藝家委會帶領志愿者家長提前準備好材料帶回班,與孩子一同參與種植活動。在進行過程中,家長會指導孩子如何護理植物,分享種植經驗。
四、利用家長資源開展種植活動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一)利用家長資源開展種植活動存在的問題
1.種植活動中家長作用發揮不夠充分
家長多數都是缺少教學經驗的人,他們會對活動的價值、規則等理解不到位,有時候會出現包辦的情況。比如,家長在教孩子松土時,會覺得孩子還小不夠力氣就主動幫助孩子使用。孩子只是看到了使用工具那一刻的效果,反而沒有真正地體會到這個過程。
2.家長資源的利用是粗放型
該班的家長資源是根據班級種植教學需要進行利用的,時常會出現“機會均等”的情況。“機會均等”,雖然表面上是一種公平,但是這種方式忽略了家長的能力、水平,種植活動的整體質量難以保證。
(二)種植區利用家長資源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重政策,輕理論實踐
在實施過程中,班級太過于注重跟著《指南》等政策走,不斷地改進種植活動,一直停留在活動本身的優化,從而忽略了種植區的整體規劃和長遠發展,沒有對于每一次活動進行記錄分析并整理成文字理論知識進行深化。
2.家長受支配的地位未改變
在種植活動中,教師仍然占主導地位,把控活動的方向目標。家長設計活動主題,目前來說還不能夠實現。因為設計活動主題必須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對幼兒的發展水平有充分的了解;二是對于幼兒的學習發展特點比較清晰。但是,現階段家長對于這些認識不夠深刻,無法為孩子制定適合的種植內容。
五、利用家長資源開展種植活動的建議
(一)創新家園合作載體,充分調動家長資源
經過調查了解發現,該班級目前主要的短板在于沒有將現有的家園教學成果整理成文字資料保存。在種植活動中,可以讓家長在教師的協助下嘗試設計活動主題,同時讓家長對自己所上的課進行整理、匯總,再由班級以及年級教研組進行優化升級。該班家長的教育水平多數都處在本科以上,班級應利用好這些優秀的教學資源,進行文檔資料的收集工作。
(二)多效并舉,提高家長參與種植活動的積極性
教師調動家長參與活動的主動性,才能夠使活動效果達到最佳。第一,在開展種植活動前,教師要先和家長闡述要求再征集活動援助;第二,教師對家長的付出進行及時的贊賞。家長感受到尊重及被需要,才會更加積極地參與活動。
(三)豐富多種渠道,增強家長與教師的溝通
教師通過建立班級微信群、QQ群相冊等途徑,將班級種植區情況反饋給家長,讓他們參與到班級種植討論中來。同時,教師要做好家長的培訓工作,讓家長明確活動準備的方向。另外,還可以培養種植組長,讓“家長帶家長”,這樣既提高了家長的積極性,又減少了教師的負擔。
(四)家長要“帶回家”,鞏固家園共育工作
家長在家里選擇合適的地方,和幼兒一起參與種植。比如開設家庭小果園。一方面,可以種植與班級相同的農作物,創設對比種植的環境,使能幼兒持續觀察農作物的生長變化。另一方面,可以種植與班級不同的農作物,豐富和發展幼兒對果蔬種植的認知。把種植“帶回家”,有利于家長對幼兒進行及時的指導,提高幼兒學習的連續性和積極性。
【本文系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廣東省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廣東省學前教育師資培訓中心2020年度課題“中班體驗式種植勞動課程研究” (課題編號:20GDZZ030)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蘭生.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虞永平.種植園地與幼兒園課程[J].幼兒教育,2020.6E7B4600-6CA2-4154-BA82-6A0B00FF5AC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