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速、結構、驅動都在發生轉變,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促進大學生就業、推動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立足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的現狀,分析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工作的現狀,結合高校工作的實際情況,剖析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的重點,并提出針對性的指導策略,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與較強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重點;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7.3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3-0136-03
引言
經濟新常態是不同于傳統的、穩定的經濟高速發展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狀態。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然步入到全新的發展狀態,呈現出以下發展特點:第一,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轉為“中高速”。目前我國社會市場經濟增長速度降至7%~9%。新冠疫情影響下,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均陷入滯緩,我國經濟仍能保持如此增速,也充分展示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大實力。第二,產業發展結構由“粗放型”轉為“集約型”。產業發展注重高效益、高質量、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第三,經濟驅動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要素”驅動向“服務”驅動轉變。注重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低能耗”和“綠色環保”成為經濟發展的基點,并在此基礎上發展中國經濟的新體系、新業態和新結構。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大學生的就業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增速放緩后就業崗位需求減少,新冠疫情引發一股“編制熱”,大學生就業形勢日漸嚴峻。同時,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 ? ? ?也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高校是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基地,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是高校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也面臨新的挑戰。
一、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的現狀
分析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的現狀是探究應對策略的基礎和前提,筆者基于自身的實踐經驗,重點分析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工作面臨的現實情況。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情低迷
受“官本位”“鐵飯碗”等就業思想的影響,大學生往往以“穩定”“體面”作為找工作的重點和首要目標,加之近年新冠疫情影響下,大批企業倒閉,職工下崗,穩定的鐵飯碗更受社會、家庭和大學生個人所推崇。此外,社會壓力和競爭壓力不斷增大,“喪”文化逐漸成為大學生的主流文化,甘愿“躺倒”做“咸魚”,新一批的大學生缺乏攻堅刻苦、艱苦奮斗的創新創業精神,面對創新創業,大學生“不敢做”“不想做”“不能做”。也有部分具備條件、能力和素養的大學生愿意進行創新創業活動,但往往又囿于缺乏經驗和資源,導致進程緩慢。
(二)指導教師教學力量不足
經濟新常態和“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要求顯著提高,市場紛繁復雜、瞬息萬變,學生無法精準掌握市場發展和變化規律,這就對創新創業指導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新創業課程的特征決定了其具有較高的實踐性,指導課程不僅涉及理論教學,還涉及實踐教學和心理教學。然而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創新創業指導教師師資力量薄弱,一般多由輔導員等教師兼職,缺乏專業性,影響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三)高校雙創教育重視度不高
盡管國家政府和相關教育部門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培訓的部署由來已久,但是由于認知層面的偏差以及社會需求、教學資源的安排差異,部分高校對雙創教育的關注度和重視度仍舊不高,更為注重對學生專業能力、科研能力等素質的培育,有些高校甚至沒有將創新創業教育列為學校必修課程,未形成雙創教育體系。部分設置了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的高校,也在課程內容的設置和安排上脫離社會現實,缺乏校外合作體系,致使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被市場邊緣化,無法應用在課堂中的所學所識進行創新創業。
二、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的重點
(一)靈活運用線上互聯網技術
在互聯網信息時代,網絡成為大學生創新和高校教師對大學生創新創業進行指導時必不可少的工具和重要的資源之一,疫情影響下的市場和高校發展極具不穩定性,上網課和居家辦公屢見不鮮。創新創業指導是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指導課程,如何通過互聯網線上技術及時、周到地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進行指導,按時按期上好指導課程成為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的重點之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應當在以下三個方面充分、靈活地運用線上互聯網技術,提高指導效率和效果。
1.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利用互聯網上的海量信息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應當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重點之一。課堂是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搖籃,教學內容的好壞、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高低。在互聯網信息時代,海量資源盡待檢索,教師不應一味局限于傳統教材和書本知識,要善于檢索網上信息,將其內容納入教學內容之中,豐富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盡可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此外,指導學生靈活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進行專業創新創業知識和平臺的檢索對于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也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2.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創新教學形式。傳統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的教學形式局限于課堂,局限于書本,局限于理論,局限于教師口述。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創新教學形式提供了極好的工具。首先,應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將理論知識更好地運用于實踐。實踐是創新創業中的關鍵一環,如何提高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能力,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提供更多的實踐學習機會是經濟新常態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課程提出的難題。其次,應運用互聯性信息技術留存課堂教學信息。市場環境紛繁復雜,創新創業的方式和面對問題的應對方式并非一成不變,需要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實踐中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和應對,傳統的課堂教學并未能留下存檔,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將優秀課程存檔分享,不僅可以突破師資壁壘,也能方便學生隨時查看回顧。
3.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加強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指導注重實踐性,但是對于高校教學工作來說,與企業聯動合作教學的難度較大,企業工作時間與高校教學時間難以協調,互聯網信息技術可以成為溝通高校與企業的橋梁,還可以與各行各業成功的創新創業人士做好溝通聯系,通過線上會議等形式邀請行業代表人、企業代表人為學生進行專項創業訓練,傳授實踐知識,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充實教師團隊資源,也能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的興趣、熱情與信心。
(二)發展可持續指導體系
經濟新常態下,應當注重發展可持續的雙創指導體系的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貫穿中國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高校發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可持續發展指導體系切實符合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滿足教育未來發展的需求。
1.創新創業指導教育結構需要可持續發展。目前,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依舊存在一些歷史殘留的教育痕跡,例如與實踐脫節較為嚴重,學生服務于實踐及社會的能力偏低,目前雙創教育的結構遠遠不能滿足經濟新常態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提出的新需求。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力求將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學校、社會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順應經濟新常態的發展結構,變粗放型教育結構為集約型教育結構,這就需要從教育規模到教育質量等方方面面都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
2.大學生雙創素質的培育呼喚可持續發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絕不僅僅是要指導大學生如何就業、如何創業發展,更多的是要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人才。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的培育賦予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更多的職能和屬性,在這種情況下,教育指導切忌急功近利,急于將學生推入社會發展的洪流,而是應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追求人才長久的經濟效益,注重培養人才的雙創素養。
3.雙創教育功能的多元化要求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發展是呈體系化的,無論是對外同企業和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還是對內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都是一個十分龐大且復雜的體系,這個體系要想和諧、高效能地運轉和運用,就要不斷進行信息的更替和資源的交換。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相結合,可以在體系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調試和完善,積累經驗,達到課程指導最優化,將學生的個體雙創素質的發展、學校培養模式和培養體系的建立與創新以及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學生和教師、學校、企業、社會的有機互動,有助于發展可持續教育體系。
三、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的策略
(一)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努力激發學生熱情
1.高校應轉變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課程的態度,加強重視程度,逐步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的學分和在其在高校整體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比重,正確認識和把握創新創業指導課程對全面發展型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優化課程結構,將經濟新常態下市場對高校人才的要求融入高校課程建設,根據創新創業教育的要求,構建新型教學模式,突出高校辦學特色。高校要以服務學生創新創業素養為導向,逐步完善教育教學體系,將鼓勵創新創業的思想滲透到高校日常教育的方方面面之中,利用“潛在課程”對學生進行耳濡目染式的創新創業教育。
2.高校應積極采取各類形式激發大學創新創業熱情。高校可以經常性主動或鼓勵學生主動組織創新創業類的學生活動和學生競賽,定期開展全校級別的創新創業大賽,組織開辦創新創業社團,開展創新創業月、創業季等活動,開辦創新創業基地、論壇、沙龍。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通過微信公眾號、創新創業服務網站、宣傳欄目等互聯網媒介宣傳校園創新創業優秀典型人才,并給予一定的學分和獎學金獎勵,帶動學生興致,激發學生創新創業參與的熱情。定期開辦校園典型雙創人物的交流會,讓學生主動傳授自己的經驗和心得,通過學生帶動學生,激發學生的交流欲望,促進學生更好地了解創新創業的意義與方法。
(二)加強教育載體建設,加快進行平臺培育
構架創新創業成果依托的線上項目系統。高校要靈活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加快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載體建設,建設囊括大學創新創業活動的課題申報、項目審批、立項、考核、追蹤、基金申請、論文報告、成果展示等一系列操作的線上載體,承托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制度化發展。系統還應當對大學生的創業項目進行記載和觀測,為日后的工作和指導留下經驗和參考的數據,對于已經畢業的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進行持續的跟蹤,幫助學生在轉型期更好地過渡,在市場發展的洪流中挺立而起。
構建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社會實踐機制。加快建立實踐教育平臺,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加強與企業的合作,進行產教融合,縮減“社會需求”“市場實際發展”同“學生素質”之間的差異,邀請企業同高校一起共建人才培養方案。通過線上平臺多方位為學生直觀展示實踐過程,通過線上平臺進行實踐授課,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整合培養手段,彌補師資力量不足帶來的教育欠缺。企業方可以從市場實際發展角度,將創新創業過程中的問題、成因以及具體的要求進行系統的整合,幫助院校更好地開展指導教育工作。
(三)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優化外部教育環境
高校的教育資源是有限的,在“學而優則仕”思想影響和社會分工的需求下,高校將較多的資源用于大學生專業知識的培育,創新創業指導的資源就相對減少。若為提高創新創業指導水平而忽視專業知識培育,占用其他教育資源也非長久之計。這個時候,在大學生創新創業素養提升后可以獲得紅利的社會企業就應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價值。首先,政府部門可以牽頭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資基金,高校設立各種類型的創業基金,為符合條件的大學生提供無息貸款,降低大學生抵押擔保方面的要求,降低大學生獲得創新創業基金的門檻,整合社會資源,發展高校創新創業指導。
除此之外,外部教育環境還可以為創新創業的大學生提供持續的創業孵化園地的支持,為大學生提供土地、場所、稅收等多項優惠政策,通過實施房租補貼、全方位創業服務等政策扶持大學生。政府還可以與高校聯動,為過渡期的大學生提供持續的后續創新創業培訓工作,使得高校的創新創業指導工作效果不止步于學校內,而是拓展到學校外,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過渡,發揮指導的作用,激勵大學生創業創新。
參考文獻:
[1]? 崔甜,劉炯.經濟新常態下管理類專業學生就業的問題、誘因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9,(18):177-181.
[2]? 夏清華.學術創業[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3]? 劉文杰.高校創新創業文化建設的三維向度[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41-47.
[4]? 趙麗娟,張成飛,周宏,王文寶.高校創新創業文化建設對策研究——以石家莊市區域內的高校為例[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65-69.
[5]? 黃美嬌,章月萍,涂秀峰.創業教育對創業意向的影響——創業文化的調節作用[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96-103.
[6]? [美]凡勃倫.學與商的博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 張小燕.歐洲創業教育模式對我國創業教育的啟示[J].長春大學學報,2020,(8):58-61.
[8]? 楊達.基于“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149-151.
[9]? 滿炫.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6):6-8.
[10]? 康麗穎,任紀遠.在擴張與融合中尋找校外教育發展之路[J].中國教育學刊,2018,(2):1-6.
[11]? 王育橋,李志昌.新形勢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6):64-68.
[12]? 邱珉.“六位一體,三創融合,開放共享”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思考[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7):177-179.
收稿日期:2022-01-04
作者簡介:薛霽(1993-),男,河南商丘人,助教,碩士,從事學生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