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英
摘 要: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新課程改革的發展也在快速推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能持續使用傳統教學模式,而是要創新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這符合小學科學這一課程的特點,可以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目前,科學知識已經普遍地應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過程中。開展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現階段小學科學的一種教學趨勢。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小學科學課本中涉及的科學內容豐富多樣,對于閱歷尚淺、知識基礎薄弱的小學生而言,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同時小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都較為有限,照本宣科式地開展教學很難激發其學習興趣,甚至容易使其產生厭學心理。生活中處處蘊含著科學。并且小學科學課文中的內容大部分都源于一些生活常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契合。因而,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時,可深度挖掘教材內容,創設生活化的科學教學方針,組織生活化的科學教學活動,以此提高科學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發展。
一、教學方式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學生在正式學習科學課程時其自身已經對一些事物形成了自己的認知,對某些現象也有自己的看法,例如,向日葵總是面向太陽,含羞草一觸碰就會縮回去……這些實踐內容有利于科學教學的生活化,讓學生更加高效地學習科學。小學生有了 這些生活實踐的加持,對科學的學習興趣會有所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加強引導,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將生活中的內容與科學知識相結合,自己進行消化和吸收,形成自己的見解。
例如,在學習植物的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前普及植物的相關知識,然后在授 課過程中輔導學生進行強化學習,在這之后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植物進行種植。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生需要有足夠的精力去照顧它們。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教師要督促學生寫觀察日記,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這樣一來就能夠將科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將科學知 識更好地融入生活,使學生對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把生活常識融入學科的學習過程中。無論是對哪一個學科來說,合作學習都是十分必要的,對科學來說,合作學習對生活化教學的實施有重要作用。作為教師,要將合作學習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例如, 學習生物多樣性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在校園內開展尋找生物的實踐活動。各個小組可以組內自發地推選組長,組長給組員合理地分配任務,有人負責尋找,有人負責記錄,各司其職。這樣的話,小組的每個成員都可以發揮自身的優點和長處,有益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團隊意識與集體協作能力。為了增強生活化的課堂氛圍,教師可以針對小組活動制定比賽規則,在一定時間內找到生物最多的一組可以獲得獎勵,這樣可以在增強活動趣味性的同時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進行科學探究學習
科學探究是通過研究,將某一事物作為科學研究對象,并對其進行深入的學習與探索,掌握具體的規律變化以及生長特性,促進探究活動的進行。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對于學生來說能夠快速掌握有關的科學概念,構建科學體系框架,其在科學課程生活化教學中也有重要作用。教師在探索教學策略的過程中,要利用實踐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并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豐富的科學探究資源和完善的設備,重視學生的實踐探究。
例如,在學習“水溶解”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在課前可以為學生準備好燒杯、玻璃棒、漏斗等相關實驗設備。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將事先準備好的食鹽溶解在水中,并使用玻璃棒不停地攪拌,觀察食鹽消失的過程。在實驗的過程中,各小組可以對食鹽的質量進行控制,進而觀察不同質量的食鹽的溶解速度,并進行總結。在安全的前提下,學生也可以通過品嘗水的味道體驗溶解的概念,更加深入地體驗科學生活化探究的樂趣。
四、基于生活化教學增加課外閱讀輔導
把生活化教學融入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如在每年的植樹節,學校可以組織植樹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植樹,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交流能力,也能借植樹活動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學校也可以請環境保護志愿者來給學生普及環境保護的基本知識,如愛護環境應該怎么做,植樹造林的重要性,多植樹可以給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帶來什么樣的改變等。讓學生貼近科學,了解自然,才能夠更好地進行科學實踐。多讓學生接觸室外的新鮮空氣,為學生營造豐富多樣的校園生活,可以使其陽光、自信、熱愛生活。
五、聯系生活,拓寬學生科學視野
學習的目的是將理論知識應用在生活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出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科學知識,拓寬學生的科學視野。比如,教師可以布置“保護水資源”的課題,讓學生通過實地采訪、居民調查問卷和互聯網等方式了解河流是如何被污染的,原因是什么,進而探索如何保護水資源,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節約用水。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也可以自發地上臺講述自己搜集到的資料,闡述自己的觀點。
六、課堂互動,活躍氛圍
嚴肅、緊張的學習氛圍不利于科學知識的學習,教師可以嘗試將課堂氛圍調整至輕松愉快的狀態,讓學生放松下來,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提升對科學學科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把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更好地融入學習過程中。
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游戲,在學習“光的反射”這一章節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由組內一名成員講述想法。這樣的學習方式既可以活躍學習氛圍,又可以增強學生對光的特性的了解。將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以及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融入學科教學中,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放下緊繃的狀態,完全投入到課堂中。活躍的學習氛圍可以帶動學生學習,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七、結語
綜上所述,科學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將學習的科學知識有效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還可以提升他們運用科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從而確保學生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峰. 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 小學生,2017(09):32.
[2]范淡祥. 關于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分析[J]. 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