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
摘要: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當中,中國紅色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占據著關鍵位置。通過在語文教學工作中,對紅色文化進行弘揚,能夠使其不斷地傳承,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本文主要分析了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黨章,該如何利用好信息技術,對紅色文化進行有效的傳承和發揚。期望通過本文的所言所講,為相關同行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信息技術;紅色文化
目前,信息技術在教學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和應用,尤其是農村小學中也引入了大量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對于信息技術而言,具有明顯的優勢,在教學過程科學合理的應用能夠使得課堂教學質量明顯提升。通過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上融入紅色文化,不但滿足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同時也是當今素質教育中所需要的。并且,隨著國外文化的強烈沖擊,也影響著我國本土文化的發展,文化危機的現象已經越來越明顯。因此,在這樣的情況更需要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將紅色文化融合進小學語文課堂從而進行有效的傳遞。
一、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傳承紅色文化的原因
人生觀教育,是任何時代、任何地區的教育過程中,都不能忽略的重要內容。而對于處于農村小學的學生,更需要接受這樣的教育,培養正確的人生觀。隨著時代發展的不斷加快,各種新型的理念和觀念層出不窮,如果不借助信息技術對其進行有效的解說和教學,就會使得農村小學的學生面對這些事物更加的迷茫。由于所處時代和年齡的不同,教師和家長在面對學生的時候,無法感受到學生內心真正所想,也無法教導他們,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誤的,或者說以后他們該過什么樣的生活。如果學生缺乏正確的人生世界觀,就會對教師和家長所說的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面對這樣的情況,學校必須通過有效的措施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從而縮小學生與教師、家長之間價值觀念的差距。在建設校園文化的時候,最不能忽略的部分就是紅色文化,因為其中蘊含著我國革命先輩的精神氣概和民族精神,具有極其深刻的歷史內涵。通過信息技術將紅色文化融入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當中,不但能夠加強校園文化的構建,還有利于學生在德育方面的培養工作。
二、借助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傳承紅色文化的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術增大課堂容量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新課程改革工作的快速推進,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課堂教學的需求。通過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上,科學的應用信息技術,可以使得課堂的知識容量變得更大,從而擴展學生的知識儲備。尤其是在對紅色文化進行講述的時候,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在課前播放一些相關的知識影片,從而為教學的開展打下基礎。例如在講解《飛奪瀘定橋》這節課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之前,系統的整理一些關于這部分的知識以及相關問題,通過學生對影片的觀看然后進行提問,例如飛奪瀘定橋這個戰役的結果如何,表現了革命烈士什么的精神等。讓學生根據這些問題去展開思考和探究,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本節課知識的理解,從而更好去感悟這節內容中所蘊含的紅色文化。
(二)借助信息技術展開微課教學
信息技術教學,不是說局限在某一個教學方式,而是一個寬廣的概念。教師要在這樣的概念當中,尋找合適的方法去開展紅色文化教育,那么這樣一來,教師的教學質量就會得到明顯的提高。而“微課教學”就是屬于信息技術當中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關于紅色文化的歷史知識相對而言比較零碎,不夠系統,如果強行加入課堂教學中,則會顯得比較突兀。但是有的知識又非常的關鍵。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將“微課教學”這種方式充分利用起來。教師可以在一些關鍵的知識點像“遵義會議”這一節的內容,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只需要將遵義會議的參與人物、 會議原因、 過程以及結果和整個會議會帶來什么影響傳遞給學生便可。但是,有關這個小節的知識點其實是很多的,由此,教師便可以將這些知識有效整理出來,制作成一個 5 分鐘左右的視頻,讓學生在學校的時候隨時播放觀看。 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讓學生的歷史視野得到拓展,還能很好地傳遞紅色文化。
三、結語
總的來說,信息技術具有很大的優勢,想要借由此種方式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傳遞紅色文化,還是極為可行的。但是在傳遞過程中,最好還是需要將這一方式進行合理利用,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以此使得學生將紅色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呂甜甜.新時期高校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索——評《新時代紅色精神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5):1.
[2]小少文,無.傳承紅色基因 不忘使命初心——鹽道街小學少先隊紅色文化創新教育[J].少年時代:中高年級,2021(11):4.
[3]張海南.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的價值及路徑研究——以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為例[J].大學:社會科學,2021(5):4.
[4]陳威亞.紅色文化融入鄉村教師職業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以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小學教育1906班為例[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