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雨
摘要:信息化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改革,將信息技術與學校課程深度融合是教學改革的必走之路,幫助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工具進行教學;另一方面,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學體系具有先進性,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是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事情。故本文將從改變教學理念、拓展教學環境、創新教學模式三方面淺析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下的教學改革。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融合;教學改革
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大重點內容就是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互聯網技術發展,為許多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許多發展契機,尤其是在教育改革過程中,信息技術對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推動性。現代教育要求學生接受最新、最全面的知識,但是課本教材知識較為固定,改編出版也比較困難,信息技術運用到課堂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最新的知識,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
但是現階段學校教師在授課觀念、方式、方法存在一些問題,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師需要不斷學習信息技術,為學生帶來現代感和新奇感。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將主要從教師的教學層面出發,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的教學改革提供幾點有實際意義的建議。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促進教師改變教學理念
教育改革首先改革的就是教學理念,思想的轉變是行為轉變的先導。信息技術在課堂的運用,更能體現出學生在一堂課中的重要性。傳統教學理念中,課堂主要依靠教師講解知識點,用的教學材料有限,除了教材,就是簡單的教學工具,但是依托信息技術的課堂便可借助現代化信息平臺,讓學生在平臺上了解最新、最全面的知識,補充課本沒有的知識點,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感,學生通過教學平臺,自主學習相關知識,教師只需為學生選好知識點,并在學生有疑惑時解答學生問題就可。
例如: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打造現代化課堂氛圍。教師需要在課前為學生在教育信息平臺選好符合本節課的課程知識點,并制作一份獨特的課件,補充解釋學生不易理解的重難點知識。課上,教師首先讓學生打開教材,大致了解本節課的知識在課本的具體位置以及對知識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然后教師讓學生結合課本和信息平臺學習知識點,當學生產生疑問、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時,不是直接詢問教師答案,而是主動與同學討論,提高學生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技能;接著,教師講解課本重難點知識,讓學生在經過一番自主思考之后才給學生進行講解,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主觀想法,不會過度依賴教師的講解,培養學生學習的好習慣。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有效拓展了教學新環境
受技術限制,傳統教學課堂無法為學生創設出課本中的情境,學生光靠生活常識以及薄弱的知識儲備很難理解特定時期的特定事件,對學生課堂效率產生不利影響。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度融合可以高效解決學生融入不到課本情境的問題。現代化教學工具可以為學生創設出任何學生想看的場景,方便學生了解課本內容。
例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有時需要創設出特定的教學場景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課本內容,傳統教學環境自然無法還原這些場景,但是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為學生打造出最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問題解決時,可以運用虛擬技術,為學生實際還原生活中的場景,利用遠程技術,讓學生和現實進行有效互動。
三、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促進教師創新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在課堂的應用,是深化教學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不僅能讓學生在信息化社會重新了解以前未涉及的知識領域,也能讓教師積累很多教學新經驗。教師以前想要提高課堂效率,但是受技術限制,無法有效改進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讓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運用新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改正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例如,教師在進行課程講授時,就可以運用微課、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模式。通過創新教學模式,教師能為學生帶來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也能幫助學生發揮在課堂的重要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并在課后懂得如何高效復習課堂學的知識點 。
四、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已經運用到各級學校的各科課堂之中,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信息技術憑借自身優勢,改變了教師舊的教學理念,讓教師了解到最新的教育政策,并在政策影響下不斷改進教學策略,以學生最能接受、學得最快的方式指導學生學習;另一方面,信息技術拓展了教學環境,與傳統教學環境不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為學生創設課本中的情境,方便學生理解課程內容;信息技術也創新教學模式,幫助教師提高課程質量。教師需要全面、系統掌握信息技術的優勢,在此基礎上,深化教學改革,促進整體教學水平提高。
參考文獻:
[1]毛建西.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課程改革實踐[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4):91-94.
[2]張義軍.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下的教學改革[J].新課程研究,2020(11):75-76.
[3]鐘海剛.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分析[J].讀寫算,2021(2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