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戰虹
摘? 要:進入新時期以后,教育行業發展迅速,整體國民素質得到巨大提升,該種發展背景下,各種文化資源受到了更多的重視,比如科普場館資源,其因涉及到各個方面的科普知識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歡迎,對其進行有效地開發與利用,使其發揮出更大的效能已經勢在必行。文章就科普場館各種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科普場館資源;開發;利用
引言:探究科普場館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需明確科普場館資源的具體含義、優勢等,結合其發展狀況、社會需求等制定對應的開發與利用策略,實現各種資源整合的同時,發揮出其本身的價值,并在此過程中總結經驗,更好的服務于大眾。
1.科普場館政治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政治資源開發路徑。要實現科普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需將科普場館的各項科普活動送到學校,將各種場館資源與學校的研究性學習、實踐活動、科學課程等進行結合,實現場館資源與學校科學教育的無縫銜接,其中政策資源是關鍵,該種資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國家與各級管理部門制定的與科普場館相關的政策,其二是科普場館為謀求自身高質量發展而正確的政策支持。
(2)政治資源具體利用方式。實現政治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可從以下數點著手:其一,要求科普場館管理人員聯系文明辦、科協、教育局等單位制定利于場館發展的政策,讓各個職能部門有效配合,合理分工,攜手開發與利用各項館內資源;其二,科普場館主管部門與學校負責人負責政策的引導、督促,文明辦、科協、教育局等單位構建聯席會議制度、線上溝通交流機制,組織并開展各項以場館資源為基礎的教育活動;其三,科普場館主要作為“橋梁”連接起各個職能部門;文明辦負責各項工作的宣傳動員、協調督導,并將此納入文明單位建立目標考核范疇;科協主要負責的是整合線上+線下的科普資源,并引導構建資源共享機制、資源開發基地;教育局負責的是動員各級學生參與,并將科普場館資源利用當作學校科技教育的關鍵內容,鼓勵教師與專家學者探索如何實現學校科學教育課程與科普場館資源的有效銜接[1]。
2.科普場館科學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科技館活動進校園。其一,組織專家進校園。發揮科學教師、科普志愿者、科技專家的科普隊伍優勢,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在校園召開,在校園內引領研究性學習熱潮;依靠互聯網媒體平臺,定期開展科普大講堂活動,組織科學教育方面的專家網上輪流授課,讓校園科學教師協調好自身的時間,參與網上學習,以此來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更好地將各種科普知識滲透到其日常教學中;其二,科技實踐進校園。發揮科普場館科普設施與器材的優勢,與學校合作建立科學工作室,搭配科學課程進展情況,為其提供對應的科學實踐資源,指導其具體的科學實踐活動流程;并可以流動科技館的形式定期在學校展覽各種科普產品,擴充學生的見識,提升其對科學的興趣,鼓舞其通過各種方式來動手實踐。
(2)科普實驗。科學教育雖然以理論為主,但是仍離不開對應的驗證,否則會讓學生很難理解相應科學理論的具體含義,針對該種情況,科普場館可調查分析學生在各個階段的關注點、興趣點,利用學生的假期時間,開展各種主題科普實驗活動,線上與線下同步進行,擴大參與范圍,學生即可到館參與活動,也可網上以拍攝視頻的方式來參與,營造良好的科普實驗氛圍,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借助科普場館的資源來發揮自身的特長[2]。
(3)設計與開發科普項目。在與學校進行多次合作之后,可讓科普場館積累各個方面的科學教育經驗,可據此來申報對應的科普項目,比如結合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開發“流浪地球”項目,讓學生分為“飛船派”、“地球派”,前期可為學生提供場館存儲的科幻文本,比如《北京折疊》、《流浪地球》等,讓學生對此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與實踐,例如地球派的城市假設、未來居家生活等,地球派的則是文明遷徙、流浪行囊等,最后可展示各個小組創作的立體造型、小說、繪畫、結論等,讓學生在科普活動中增長見聞與知識。
3.科普場館社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社會人力資源。可聯系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等,邀請更多的科普愛好者加入這個大群體,構建一個覆蓋面廣、綜合素養高的科普隊伍,以此來實現社會資源的開發。
(2)社會財力資源。在科普場館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勢必會帶來過多的消耗,比如場館資源的修理與維護、活動經費等,若是只是爭取政策或者相關部門的支持,很難持續下去,針對該種情況,要求科普場館“走出去”,在社會范圍內籌集資金,比如可為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作出指導,或者是在各項科普活動中為企業冠名,抑或者是與企業達成深度合作關系,共同開展各種公益活動,以此來提升場館的服務范圍與企業的知名度,實現雙贏。
(3)社會管理資源。科普場館科學教育屬于公益事業,雖然不必斤斤計較通過各種方式來發揮出場館資源的科學教育價值,卻可在各項公益事業中學習與借鑒社會企業、學校、事業單位等在物力、財力、人力等方面的管理經驗與理論,應用在科普場館管理中,提升科普場館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效率[3]。
4.科普場館信息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以信息化技術與設備為基礎,搭建各種主題科普體驗館,比如健康與安全為主題的科普體驗館,運用聲像計算機仿真等現代科技手段,模擬各種災難和突發事件、意外傷害現場,讓居民在各類互動性、教育性、科普性的展品展項中,學會科學、及時、有效的自救、互救的應急救護知識和逃生避險技。
結語:綜述,文章就科普場館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進行了論述與分析,強調了其重要性與必要性,建議給與其足夠的重視,分析其當前的發展前景,基于社會的根本需求來完成科普場館各項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實現科普場館健康發展的同時,在社會范圍內營造良好的氛圍。
參考文獻:
[1]季民卿.如何構建區域科普聯盟的實踐與思考——以長三角科普場館聯盟為例[J].科技通報,2021,(5):5.
[2]朱鈺.基于科普場館資源開展科學教學——以上海自然博物館資源利用為例[J]. 湖北教育:科學課,2018,(6):4.
[3]馬華.依托大數據技術推進科普場館展教資源建設的思考——以河北省科學技術館創新發展為例[J].科學大眾:科技創新,20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