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青
班級管理是一項復雜的工作。班級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工作的質量。因此,搞好班級管理非常重要。學生的思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諸如學習壓力、人際關系、經濟上的困難等等,使得學生管理工作更為艱巨。作為班主任,如果不能及時、準確地把握班級學生的思想脈搏,在管理中就會處于被動地位,管理效果就會不理想。
“望、聞、問、切”是中醫診斷疾病的傳統方法,簡稱為“中醫四診”。醫生運用這四種手段來收集疾病的癥狀,通過歸納分析,就可以了解疾病的成因、病變的部位、性質及其內在聯系,最后確定治療措施,下藥除病。根據筆者的體會,如果能把祖國傳統醫學中診斷疾病的基本方法——“望、聞、問、切”靈活地運用到班級管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望”
“望”就是運用視覺,通過察言觀色,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因為人的精神、表情、言語及動作等是其內心活動的外在表現。通過留心學生這些方面的變化,就能及時了解其思想變化,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有位女同學,剛入校時整天心事重重,少言寡語。我觀察到這些情況后,與其談話,了解到:其家庭經濟窘迫,父親年紀大,母親又生病;另外,她擔心自己成績不好,對不起父母。求學的費用有一部分是借來的,若成績不好,自己對不起父母,因此想退學。獲知這些情況后,我耐心地做她的思想工作:目前家庭的經濟困難只是暫時的,等你母親身體康復以后,困難就會小得多。班級有兩個免教科書的指標,一定安排一個給你,你現在應該做的就是放下包袱,刻苦學習,以優異成績去回報雙親以及所有關心你成長的人。只要你品學兼優,學業一定會完成的。通過這次談話,這位同學思想穩定下來,學習很刻苦,還擔任了班干,現在學習、工作都比較出色。班主任的“望”及時地了解了學生情況,使學生放下了思想包袱。
二、“聞”
“聞”就是運用聽覺,收集有關班級的信息,真實、快捷地掌握班級情況。有時班主任在班里,僅靠“望”還不能了解到所有的情況。因為班主任與學生在一起的時間畢竟有限,而且有些學生,班主任在與不在時的表現差異較大。這時,班主任就必須設立自己的信息渠道,而且這個渠道是多方位、多層面的,信息源有授課老師、班干部、一般同學、品學兼優的學生,也有雙差生,這樣才能做到“兼聽則明”。
有一次,我聽說班上有位同學過生日,當時也沒放在心上。傍晚,我來到學生宿舍,碰見了一場“奶油大戰”。事后了解到,這場生日聚會花去近200元。而且有同學還統計全班同學的出生日期,準備大興生日聚會之風。我意識到問題的普遍性,就在班級召開了一次主題班會:圍繞生日我們慶祝什么?該怎樣慶祝?錢從何而來?這幾個問題在班級展開大討論。此次活動同學們的觸動較深,最后大家達成一致意見,今后任何人不得以慶祝生日的方式鋪張浪費。之后,再也沒有同學興師動眾過生日了。
三、“問”
“問”就是噓寒問暖,關心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只有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時刻把學生的學習、生活放在心上,關心他們的學習,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學生才能相信你。在班級管理中,你才有更強的感召力。
班上有位男同學,本來家庭經濟就不寬裕,他的父親又因車禍去世了。知道情況以后,我找他談話,一方面安慰他,讓他化悲痛為學習的動力;另一方面,在經濟上幫他爭取學校的困難補助。通過做工作,這位同學的思想安定下來,學習也更刻苦。另外,班里有同學生病,只要我知道,我都去看望,安排同學照顧,指導就醫,讓學生在學校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從而更安心投入學習、工作,同時也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
四、“切”
“切”就是做學生的思想轉化工作要找準切入點,把握時機可以事半功倍。謬·詹姆斯說:“每個人都能成為富于思想與創造的人,一個有成就的人,一個成功者。”正因為這樣,每個學生都有可能具有一技之長。細心的教師會注意學生的“獨特方式”,一旦發現他的某種特長潛能,就滿腔熱情地因勢利導,運用肯定、鼓勵以及創設條件等手段強化它、發展它,這就是要找準的“切入點”。一次召開主題班會,題目是“我有一個夢想”。我特意坐在一位“雙差生”的旁邊,我發現他在聽,但自己卻沒有發言稿。我問他:“想好了嗎?”他說:“我想發明一種神奇的藥。”“好啊!”我說,“你先準備一下,等下上臺大膽地說吧。”他拿出筆紙寫了幾句,讓我看看。他寫到:“吃了這種神奇的藥,大家都可以精神飽滿地做事,特別是那些窮人,就不會餓肚子了。”我表揚他寫得很好,于是他勇敢地舉手上臺了。之后,我經常與他談心,鼓勵他有夢還需要努力學習,他慢慢地對學習有了興趣。
總之,“望、聞、問、切”在班級管理中各有其獨特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但在實際應用中,必須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全面、系統、深入地了解班級情況,才能對癥下藥、藥到病除,使班級全面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