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形結合促進深度學習的研究是文章論述的重點。經過課題組兩年堅持不懈的研究,目前該研究已取得了階段性、豐富的成果。數與形具有緊密的關聯性,它們的結合,對深度學習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首先,通過數形結合,學生可以清晰把握概念特征;其次,利用數形結合,學生可以精準把握數量關系;再次,依靠數形結合,學生可以聚焦突破教學疑難;最后,領悟數形結合,學生可以發展自身高階思維。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積極做到利用數形結合開展教學,將會有力促進深度學習落實。
【關鍵詞】數形結合;深度學習;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霞浦縣教育科研2020年小學(幼兒園)立項課題—“數形結合促進深度學習的研究(2019x-11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林阿顯(1976—),男,福建省霞浦縣東關小學。
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是數學中的一對孿生兄弟。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雖然有各自的發展路徑,但它們又相輔相成,組成使數學發展騰飛的一雙翅膀。深度學習的教學是聚焦數學本質進行教學的重要方式,是當前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熱點之一。要實現數學深度學習,其中一條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做到數形結合。數不離形,形不離數,通過數形的相助、相解、相通、相悟,學生能更清晰地把握數學概念特征,更透徹地理清數量關系,更有效地突破教學疑難的局限,更快速地實現思維進階,從而促進數學深度學習的落地生根,實現數學素養的全面發展。
一、數形相助,清晰把握概念特征
數學概念是思維的產物,脫離一定的生活實際,具有抽象性。小學生因思維水平的限制,很難對抽象的概念有準確的把握。據此情況,有的老師試圖用舉例子或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概念,但效果都不是很好。實踐證明,數形相助能幫助學生實現思維與概念對接,清晰把握概念特征。
(一)以形助數,理清概念
以形助數,就是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成具體的圖形,這對學生理清數學概念的內涵有很好的效果。如講授“因數和倍數”時,由于學生要掌握的概念很多,即使教師在進行每個概念的教學時都循序漸進,學生還是會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原因在哪呢?一方面,是教師教學時多以講授為主,平白膚淺,學生無法深入體會其中含義;另一方面,是學生沒有建立清晰的概念理解框架。為了幫助學生弄清概念的內涵,筆者采用以形助數的策略。在課上,筆者向學生提問:“你們要找誰的因數和倍數?”學生說:“12。”筆者繼續說下去:“那我們就把‘12’當中心,在圖上找出它的因數和倍數。”學生畫圖時發現,“12”的因數除了它本身,都在“12”的前面;而“12”的倍數除了它本身,都在“12”的后面,線段圖中“12”的因數和倍數明顯分布在了兩邊。在圖中,學生還發現了因數和倍數的其他特征。一個學生興奮地說:“從圖上我還明白了為什么一個數的因數是有限的,而倍數是無限的。”另外一個學生說:“我發現‘12’有三種身份,除了是‘12’本身,它也是自己的因數和倍數。”這樣以形助數的教學方式使得原本容易混淆的因數、倍數概念變得清晰,學生就能夠很好地觀察,厘清它們的邊界點,從而很好地弄清概念內涵。
(二)以數助形,把握特征
小學生空間觀念薄弱,對于一些圖形的“隱性”特征不能很好把握。這時候就需要以數助形,用數的精確性來彌補形的模糊性。如講授“圓的周長”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測量幾個大小不同的圓的直徑長度,再把這些圓分別滾動一周,然后探究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通過測量,學生可以發現,圓的周長都是它直徑的三倍多一些。雖然“三倍”已經很明確,但是“多一些”就很模糊,到底是多少呢?這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數助形,把形的關系用數來表示,最后得出整個倍數準確的表達數字就是π。這樣把形的關系用精確的數來描述,學生就能很好地把握圓的周長是它直徑“三倍多一些”的內涵。
又如在講授“直線”時,教師可以出示一束光線,引導學生想象。光線的兩頭會向教室外延伸,穿過田野。通過觀察,學生可以發現直線是無限延長、沒有盡頭的。因此,數學中無法用任何一個數來表示直線的長度,學生可以由此領悟直線長度“無法測量”的特性。以數助形的應用,能使學生對幾何圖形的特征有更深入的發現,為他們深度學習的產生奠定基礎。
二、數形相解,精準把握數量關系
數量與數量之間的關系,有時候是復雜、潛隱的,學生由于經驗或領悟力不足,很難按常規的思路去理解它。此時,若教師采用數形相解的策略,把內在不明的數量關系明面化、路徑化,學生就能順藤摸瓜,理清數量關系,較精準地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一)以形解數,發現關系
如題:“有兩個自然數甲和乙,如果把甲增加6,乙不變,甲乙的積就增加30;如果甲不變,乙增加15,甲乙的積就增加90,求甲乙兩數的積。”由于題目比較抽象,學生無法在大腦中進行運算,因此大部分學生都難以下筆。此時,教師不妨引導學生把題目轉換成圖形,以圖形來解釋題目,數量關系就會比較清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畫一個長方形,長表示甲,寬表示乙,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原來兩數的積。然后,根據條件把甲增加6,則長延長6,乙不變即寬不變;同樣甲不變即長不變,乙增加15,則寬延長15。從圖中學生不難發現:原長方形的長(甲)是90÷15=6,原長方形的寬(乙)是30÷6=5,則兩數的積為6×5=30。借助圖形的形象和可操作性,學生就能弄清楚題中數量關系的變化過程,很快地找到了解題方法。
又如這題:“鋪一條路,用每塊16平方分米的方磚鋪要800塊;若改用邊長5分米的方磚鋪,要多少塊?”不少學生錯誤使用“16×800÷5”解題,因為這些學生把“邊長5分米的方磚”理解成了“面積是5平方分米的方磚”。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題意作圖,重點強調邊長5分米的“邊長”兩個字,如此學生就會明白哪里計算錯了。這樣以形解數,將抽象的數量關系展示出來,變“看不見”為“看得見”,有助于學生更精準地發現數量關系,從而促進他們的深度學習。
(二)化數為形,理解關系
在講授“時、分、秒”時,許多學生對時、分、秒的關系掌握不清楚,容易混淆。此時,教師可以制作一個特殊的鐘,時針由烏龜代替,分針由兔子代替,結合學生熟知的“龜兔賽跑”,讓學生理解分針與時針的關系。烏龜和兔子繞著鐘面進行跑步比賽,一聲令下,龜、兔開始賽跑,當兔子也就是分針跑了60個小格的時候,烏龜也就是時針才走了1個大格。這樣把時、分、秒之間抽象的數量關系,用化數為形的策略加以詮釋,學生就能很準確地理解時、分、秒的關系。
三、數形相通,聚焦突破教學疑難
學生一旦進入了學習深水區,就會遇到各種疑難和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這是認知發展的必然現象,也是不斷提高、錘煉學生核心素養的必經之路,所以教師要教育學生不要有畏難情緒,要主動迎接挑戰。俗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此時,教學如果能做到數形相通,那將非常有利于疑難問題的成功解決。
(一)數形對比,化解難點
如講授“進位加法”時,許多學生很難明白為什么要“滿十進一”。為了讓學生形象、生動感受“滿十進一”的推導過程,筆者進行了以下操作:
1.先出示一道算式“25+28= ”,問學生這要怎么算,再動畫演示豎著擺的小棒,這些小棒捆與捆對齊,根與根對齊。
2.讓學生觀察整捆的小棒有幾捆(4捆),把它們圈起來。
3.問學生5根小棒和8根小棒加起來一共幾根(13根);按10根1捆,夠捆成1捆嗎。學生數一數,還是夠捆成1捆的。
4.相機出示動畫,演示5根加8根就是1捆剩3根。
5.讓學生數一數現在一共有幾捆,學生發現一共5捆。
6.繼續問學生,捆與捆相加,根與根相加,現在一共是多少。
筆者邊與學生互動,邊演示課件,使學生清楚地感知進位加法的過程,明白了進位加法“滿十進一”的算理。這樣把靜止的數與運動的形對應起來,不僅為接下來的筆算進位加法提供了支持,而且也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是發生深度學習的必要途徑之一。
(二)數形對照,突破疑難
如題:“客車和貨車分別從甲乙兩地同時相向而行,在離中點3千米處兩車相遇,已知客車和貨車的速度比是7∶6,那甲乙兩地的距離是多少千米?”根據筆者對班級學生的統計,題目中“速度比是7∶6”與“離中點3千米”這兩個疑難點,是學生認知上的障礙。在說不清楚、聽不明白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借助畫圖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理清脈絡、突破難點。對照圖形學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客車和貨車相遇時由于所花的時間相同,所以它們的速度比就是它們的路程比,即兩車所行的路程比為7∶6。從圖中還可以發現客車行駛的路程已超過中點3千米,貨車到中點還差3千米,客車比貨車多行的并不是3千米,而是兩個3千米,也就是6千米。一份是6千米,總共有7+6=13份,那么甲乙的路程就是6×13=78千米。通過題目和圖形的對照,題中的未知點、疑難點和關聯點就充分顯露出來,然后學生根據數量關系順藤摸瓜,就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這種數形對照的策略,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題目解讀層次,而且也會幫助教師解決教學疑難點,為學生進一步發生深度學習提供有效的支撐。
四、數形相悟,促進高階思維發展
數學深度學習的一項重要特征就是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數形相悟則是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師要利用圖形的形象性和可變性,使用多種方法構建數學模型,讓學生領悟生成多樣的解題策略,促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靈活、更富有創造性,不斷向高階思維發展。
(一)形來悟數,發展思維
如題:“霞浦游泳館原有一個長30米,寬20米的長方形游泳池。游泳館擴建時,游泳池的長和寬都增加了10米。游泳池的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這是一道形的問題,如果以形解形,學生們只要畫個圖,問題就解決了。但以形解形的思路過于常規,沒有新意,因此為了進一步挖掘本題的思維價值,讓學生體驗數的深刻性,筆者鼓勵學生,不斷重組圖形,去尋找更多富有思維挑戰性的做法。學生邊畫圖,邊探索,悟出了以下多種解題新方法:
1.游泳池增加的面積是40×10+20×10=600(平方米);
2.游泳池增加的面積是30×10+30×10=600(平方米);
3.游泳池增加的面積是30×10+10×10+20×10=600(平方米);
4.游泳池增加的面積是(30+10+20)×10=600(平方米)。
隨著圖形組合的不斷創新,學生對數的感悟也在不斷升級,利用形來悟數的過程,就是學生主動探索和思維積極生長的過程。教學是否有深度,首先得看學生的思維是否有深度,學生對問題解決的多元性和創新性是否有足夠的感悟。
(二)數來悟形,增長智慧
當學生對事物的認識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就會擺脫形的束縛,上升到理性認識,但這個理性認識還不是很成熟,學生需要進一步借助數來領悟本質,增長智慧。如教授“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筆者讓學生擺各種三角形來領會“三角形三邊關系”,體現用數來悟形。教學片段如下:
師:通過擺三角形,我們發現了3+4﹥5這樣的關系式,你還有其他關系的發現嗎?
生:3+4﹥5,3+5﹥4,5+4﹥3
師:總結起來呢?
生:“任意”兩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就可以圍成三角形。
師:換一個三角形也有這樣的關系嗎?算算看。
生:3+8﹥10,3+10﹥8,8+10﹥3,另一個三角形也是存在這樣的關系的。
師:3厘米、4厘米、8厘米的這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但是4+8﹥3,也兩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呀,怎么不能圍成三角形呢?
生:因為存在一組兩邊長度之和小于第三邊,沒有滿足“任意”兩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所以不能圍成三角形。
學生原先認為能圍成三角形的,僅僅是“兩短邊長度的和大于最長邊”的這一關系。通過操作、辨析,學生能抽象出“三角形任意兩邊的長度的和大于第三邊”這層更深刻的關系。就在學生們思緒高漲的時候,老師提出個質疑,這個質疑看似“回馬槍”,實際上是提示學生用數來悟形,進一步推動學生思辨,以使學生達到對形的最高理性覺悟,閃耀智慧之光。
結語
深度學習是當前課改的重要理念。深度學習,深在概念的清晰、關系的明確、疑難的解決、思維的提升、智慧的增長。數學課堂要實現深度學習教學,離不開數與形的結合教學,這不僅是數學發展的特性,也是學生認知發展的需要。數與形,一表一里、一顯一隱,互相交織,相得益彰,能有力地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把數形結合與深度學習教學交融,為學生學好有價值的數學服務,為提高學生全面的數學素養服務。
【參考文獻】
[1]楊奇星.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形結合”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02):68-70.
[2]林穎.寓數于形,以形解數—論小學數學中的數形結合法[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06):24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