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通過書法綜合藝術素質的培養,來提升學生書法文化素養。廣東省中山市東區朗晴小學在開展書法教育時,將代表中華藝術精髓的“國寶”的美學鑒賞,適當地安排到課堂教學中,輔助說明書法藝術美的特征,以此來提升學生整體的美學涵養,感受漢字和書法的魅力。
【關鍵詞】書法育人;國寶;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37-0007-03
【作者簡介】劉珺,廣東省中山市東區朗晴小學(廣東中山,528400)校長,一級教師,全國百佳美育校長,中山市優秀教師,中山市閱讀推廣人,全國語文課堂教學大賽、全國主題班會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獲得者。
巍峨的五桂山下坐落著一所新落成的充滿現代化氣息的學校,這就是廣東省中山市東區朗晴小學。學校按廣東省一級標準建設,有完善的現代化網絡系統、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優美的校園環境及雄厚的師資力量。尤其是學校的校園環境,個性鮮明,極富生機。就是在這樣一所精致、靈動且富有文化氣息的校園中,學校秉承“朗言朗心、晴霽晴曦”的校訓,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核心素養培育的課程建設,堅持每班每周開設一堂書法課,以書法普及作為堅守傳統文化教育的起始和開端,充分發揮書法育人的獨特功能,培養具有“朗晴心、民族魂”的朗晴學子。
一、建構陣地,創設氛圍
教育部頒布的《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書法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當我們進入被中國書法浸染的芬芳墨色的大門時,就會發現那一筆一畫或規整或流動的線條,深深地植根于民族久遠的文化血脈之中,蘊含著千年的情感,昭示著文明的年輪。寫一手好字,不僅是素質和修養的體現,更能催生學生的愛國情感,是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強有力的保障。因此,朗晴小學把書法課納入課程方案,全校每周每班都開設一節書法課,低年級以硬筆書法的教學為主,中高年級則每周開設一節毛筆書法課,且由專職書法教師任教。學校還從校園文化環境的營造、校本學習材料的編撰、書法課教學研討、校園書法社團的組建、多元的活動展示等多方面構建書法課程體系。為了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學校讓每一片區域都充滿濃郁的書法文化,讓每一堵墻都會“說話”:這里有精致的專用書法教室,有精美的書法碑帖欣賞長廊,有可供學生隨時書寫的水寫石板……師生處處都能參與書法欣賞、感受書法氛圍。
二、精心設計,多元操作
(一)編寫有“國寶”的書法校本學習材料
自2018年元旦起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放的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啟迪了學校開展書法教育的新思路。這些堪稱“國寶”的文物產生于中國歷史的不同時期,其藝術特點、審美規律與同時期的書法藝術作品往往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了保證書法教學與“國寶”相融,學校的書法教研團隊編寫了《國寶陪你學書法》的校本學習材料,逐步形成了書法美和文物美相融合的系統教程。在編寫學習材料的過程中,書法教研團隊處處注意依據書法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層次,緊緊圍繞《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基本理念,結合校情,并關注國寶文物與書法作品在時代特征和藝術特色上的貼合度。在此過程中,教研團隊緊扣以下幾點在學習材料中作精心編排。
1.選擇最典型的“國寶”素材
泱泱華夏五千年文明,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先人留下無數智慧和詩意棲居的證明。文物,可以與一個時代、一群人產生聯結,穿過這層層厚重的歷史,找到與書法課堂相關但又不顯突兀的重量級國寶尤為重要。
例如,《國寶陪你學書法》里有關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象形特征的內容,所有的甲骨文“鼎”字被一一羅列在其中。由于甲骨文處于漢字演變過程中最早期的一個環節,因此許多字都有很多種寫法。“鼎”字的樣子雖然大體相像,但是甲骨文里每個“鼎”的筆畫安排都是略有差異的。由此引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子龍鼎”與“后母戊青銅方鼎”。校本學習材料中還初步介紹了青銅方鼎的用途以及分類等等,讓學生在了解到古人造字方法中的象形特征的同時,還牢牢記住了“國之重器”的模樣,為學生了解三千多年前的歷史打開了一扇小小的窗口。
2.緊扣“國寶”特點開展教學
書法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引領學生感受和欣賞書法的結構、筆法、章法和韻律之美,體會書法作品中蘊含的書者的藝術匠心與特色,包括情感的流露和持守的理念。但在以點、線構造的書法作品中,這樣的美卻是遙遠的、抽象的。如何使書法之美生動具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恰到好處地把握契機,巧妙地運用國寶文物為教學輔助素材,便能突破難點,化抽象為形象。
例如,在講到中國書法字體中漢代的隸書時,我們熟知的漢代官方的書寫字體,都是以石碑上端莊秀美的隸書為時代書風的代表,而同時期在竹木上書寫的簡牘文字,卻有另外一種審美的意蘊。對于簡牘上古老的文字,小學生當然沒有必要去解讀或臨摹,但是簡牘書法古樸而又浪漫的書寫風格,確實是學習中國書法、欣賞書法早期審美特征十分重要的內容。
在書法校本學習材料中,學校教研團隊選編了四川博物院的一組和簡牘書法同時期的漢代陶俑圖片。這些民間工匠用泥土捏制的陶俑,有的是英姿颯爽的武士,有的是風姿綽約的仕女,更多的是勤勤懇懇的勞動俑和載歌載舞的說唱俑,甚至還有成群成組、栩栩如生的動物俑。相比秦始皇兵馬俑剛硬的線條和肅殺的軍陣之氣,漢代陶俑的線條明顯柔和許多,他們眉目寧靜,表情從容,雖然出自民間工匠之手,但同樣代表了當時人們的審美風尚。漢代陶俑和簡牘文字相契合的美學特征,使學生能更多地了解漢代這個偉大時代的方方面面,由此也能深刻體會這一時期書法的獨特魅力。
書法是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源遠流長。因此,在同一歷史時期一定能找到一些與當時書法相類似的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的時代特征。如漢代書法與漢代的畫像石、雕塑都集中反映了時代的事功、行動;魏晉的書法如魏晉文人的文學作品一樣表現了當時士子的精神、思辨;唐宋書法同詩詞、山水花鳥畫一般展示了時人的襟懷、意緒;明清書法猶如小說和瓷器、花梨紫檀等描繪的是世俗人情。那么,我們在以“國寶”作為教學資源時,就可以選擇與書法具有相通的時代特征及美學特征的文物,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書法藝術特色和情感的理解。
(二)設計、開展與“國寶”相關的書法活動
有特色的書法活動往往能十分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提高教學成效。例如,學校開展了三到六年級講述“國寶里的書法史”的比賽活動,學生以自述的方式講述書法史里的國寶。它們分別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商代“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西周“大盂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石鼓”以及唐代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集序》;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秦李斯《嶧山刻石》、東漢《曹全碑》、唐代《顏勤禮碑》;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博物館的西漢“居延漢簡”;山東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的北魏《張猛龍碑》;遼寧省博物館的唐代張旭《古詩四帖》 等等。這些鎮館之寶都是學習中國書法的重要素材。學生除了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國寶的珍貴,還自己嘗試著去寫寫這些國寶上的書法,最終由獲獎的學生將稿件錄制成“國寶里的書法史”系列短視頻,通過學校公眾號向社會推送。如一位選手這樣講述西周大盂鼎。
大家好,我來自三千年前的西周,我的主人叫作“盂”,所以我的名字叫作“大盂鼎”。我在剛剛制作出來的時候是金光閃閃的,主人喜歡拿我煮肉。你們看,我的身上饕餮紋和弦紋。當然珍貴的還是我身上的“金文”了,一共有291個字,記錄的是周康王訓誥我的主人盂的事情。我身上的文字線條蒼勁有力,有些字的筆畫還很“肥”,這是西周早期金文獨有的裝飾特點。這么多字的銘文排列在我身上,一點都不顯得擁擠,因為布局非常規整。請大家注意,我身上的字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工匠鑄刻在我身上的,這在三千年前可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技術!最后,我還想感謝我的恩人潘氏家族。我在1849年出土于陜西寶雞楊家村,之后在戰爭的歲月里歷經磨難,是在金石收藏大家潘祖蔭家族的全力保管下,才得以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捐獻給了上海博物館。1959年我又來到了我現在一直居住的家——中國國家博物館。
學校還成立了“國寶陪你學書法”社團,注重培優工作,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級各類的書法比賽。在學校的書法長廊上,經常會出現學生的優秀作品。每學年學校還會收集各班學生的書法作品,擇優制作成學生書法作品集。
朗晴小學“讓國寶在書法課堂里‘說話’”的書法教育實踐只是一個開始。在不斷的探索與完善中,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財富,才是我們每一個書法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我們必將用一顆顆熱愛中華文化的赤誠之心,不斷開拓創新,讓更多傳承中國之美的“國寶”在書法課堂里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