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潤
今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一批專業從事中國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研究的工藝師、學者建議,規劃建設中國陶瓷國家文化公園。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復興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呈現出前所未有繁榮創新發展的局面。特別是近幾年來,黨和國家支持規劃建設的長城、長征、大運河、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在新時代重放光芒的標志性重大文化工程,在中華大地為民族精神樹立起一座座豐碑。
瓷器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和對世界文明的突出貢獻,是最具普遍意義的中國文化標志物,也是國際公認的具有顯著特色的中華文化符號。中國歷來被國際社會視作瓷器之國。古老的絲綢之路沿線交易的最大宗商品就是瓷器。中國瓷器因極高的實用性和藝術性而備受世人的推崇。19世紀之前,西方國家上流社會家庭普遍以能夠擁有一套中國優質瓷器為傲,全世界著名博物館中所藏中國文物中,數量最多的也是中國古代瓷器,雖歷經數百年,仍然熠熠生輝,為一代又一代觀眾所贊賞。
上萬年的陶器發展史,兩千多年瓷器的輝煌,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極為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址和遺存。在所有中華文化遺址中,與瓷器相關的文化遺產資源最普遍、最豐富,延續時間最長,遺址分布最廣泛。東漢時期,以浙江上虞越窯為代表的青瓷燒造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隋唐時期,以浙江越窯和河北邢窯為代表,我國瓷器生產形成南青北白的基本格局;宋代以汝、鈞、官、哥、定五大官窯為標志的官窯瓷器引領瓷器燒制走向文化審美高峰,同時河北磁州窯、陜西耀州窯、浙江龍泉窯等民間瓷器窯口林立,爭鋒斗艷;元朝以后,江西景德鎮一枝獨秀,成為瓷都,但各地窯口仍然延續發展。
目前,我國各重要瓷窯遺址已普遍開展了比較完備的考古調查和一定的發掘工作,對歷史、文化內涵和分布等,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一些重要遺址建立了保護陳列室或博物館,但總體上看,保護、研究和利用水平還比較低,作為歷史和文化遺產資源的總體性價值認識和挖掘不夠,由于遺址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多數遺址還處于“自然狀態”,未能更有效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華傳統文化弘揚傳承基地和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的作用。
今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由河北定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全國人大代表龐永輝,浙江龍泉窯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朝興,江西景德鎮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傅長敏,上海大學博物館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潘守永發起,河南汝窯、河南鈞窯、河北邢窯、河北磁州窯、陜西耀州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系主任白明、中國美術學院陶藝系主任戴雨享、北京大學考古與文博學院教授秦大樹、故宮博物院陶瓷研究所所長呂成龍、江西景德鎮陶瓷大學原校長、全國人大代表寧鋼建等專家、學者建議:
一、參照長征、長城、大運河、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模式,規劃建設中國陶瓷國家文化公園。以國家文化公園的形式,把散布在中華大地上的重要陶瓷遺址串聯起來,形成中國陶瓷文化歷史走廊和文化帶,全方位展示中華陶瓷的發展演化過程,打造面向世界的中華傳統文化新時代地標工程。
二、由國家統一規劃建設中國陶瓷國家文化公園。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設立專項,強化頂層設計,加強對陶瓷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和再利用,避免由于規劃標準不統一、開發利用不規范,影響中國陶瓷國家文化公園的整體展示效果。陶瓷國家文化公園以遺址保護為前提,以遺產價值為核心,以考古成果為依據,以文化體驗、科研教育、休閑觀光為特色,對遺址及陶瓷標本進行系統展示。同時要把遺址保護開發與名窯燒造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陶瓷文化產業復興結合起來,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三、建議分期、分批開展中國陶瓷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根據中國古代陶瓷遺址的規模、歷史影響、區域分布等因素,專家們建議: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分批開展考古研究和保護開發利用,首批納入的遺址不宜過多,初步考慮可以先期納入河北定窯、邢窯、磁州窯,浙江龍泉窯、官窯、越窯,河南鈞窯、汝窯,江西景德鎮窯、吉州窯,陜西耀州窯等11家窯址。在首期進行探索、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再逐步擴大到其他窯址。
(作者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光明日報原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