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信息化技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意義重大,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新陣地、教師精準把握學生思想動態、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針對性和感染力。但當前信息化技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對此,教師教學實踐中要牢牢把握課程本質,破解多元化價值觀的沖擊,并且不斷提升自身信息化綜合能力素養,協調各個教學環節,做好青年學生的價值觀引領,以期踐行好思政教師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
【關鍵詞】? ? 信息化? ? 思想政治理論課? ? 意義? ? 問題? ? 路徑
引言: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為各領域行業發展創造變革與轉型的契機。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肩負著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的傳授責任,因此與其他課程相比,它表現出更凸顯的意識形態性。怎樣適應時代需要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教學方式和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助力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價值觀引領的課程目標?[1]對此筆者進行了如下探索。
一、信息技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意義
(一)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新陣地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適應時代發展和學生需要,積極更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拓展思政教學的新陣地。
一方面,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使思政教學不再局限于教室,打破時空界限,思政教師可應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建立線上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平臺發布有關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同步的拓展內容,平臺資料也會定期更新,并系統進行管理和維護。
另一方面,思政教師還可以登錄校園論壇、公眾號、校園官方微博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教師可以在這些平臺上,通過大數據統計直觀地看到學生所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從而通過他們對于實事熱點的態度和評論,及時發現其價值觀點上存在的問題,可通過平臺發表觀點加以引導,也可與線下的思政面授課程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綜上,網上新陣地的拓展將有效助力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提升。
(二)教師精準把握學生思想動態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類又一次遷徙來到線上,數量龐大的網民當中,青年學生無疑占到很大的比例。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獲取外界信息和進行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網絡和手機更已成為大學生生活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網上也留下了他們最真實的學習與生活的痕跡,搜索記錄、購物習慣、個人興趣偏好、生活作息等等,都被大數據一一記錄。思政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去分析和研判學生在價值觀念上的狀況,去預測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動態走向趨勢,使思政教師更好地了解教學對象的思想動態,助力思政課線下課程中重難點問題的突破。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針對性
只有先明確問題才能有機會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一方面,通過信息化手段明確問題是什么。前文說到,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較,信息化技術手段的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能夠跨越時空界限為教師提供與學生溝通交流的平臺,同時提高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幫助思政教師及時去發掘教育教學期間存在的問題。
另一方面,通過技術手段明確問題的基礎之上,教師根據學生思想狀況、行為動態等實際情況,去制定科學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設計方案,這也將是更加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學設計方案,更加貼近學生現實需要,更加去注重解決學生的現實困惑,從而通過對問題的融入和解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提升課程的理論深度和實效性。
(四)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感染力
信息化技術手段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是利用新媒體技術,結合視頻、音頻、圖片等方式于一體的教學內容展現形式。展現的可以是現實中的場景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的內容,也可以是傳統古代文化素材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相結合的內容等。教師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的融入實現用圖文并茂的形式為學生呈現教學內容,將復雜深奧的理論知識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加以展現,或是通過線上平臺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如此不僅營造了更加輕松的課堂氛圍,而且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主動學、愿意學,去激發學生情感觸動的契機,從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的感染力。
二、信息技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實問題
(一)融合過程中過于重信息化形式輕課程質量
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融合,實質目的是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但是在現實的操作過程當中,卻往往會造成實質目標和操作手段的界限混淆。
網絡以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各領域行業發展創造轉型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當前以現代信息技術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是大勢所趨。[2]
鑒于此,各大高校都應時代要求,為推動信息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投入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比如建設智慧教師多媒體教室、錄播室,引進先進信息化設備等,并安排專門信息技術專業人員進行教室管理和設備維護。同時,也采取了多種制度與手段來促進教學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比如開展信息化研究案例評比、信息化技術教學能力比賽、信息化公開課展示等活動,以期能調動起廣大教師的參與積極性,但是現實并不盡如人意。為應對信息化所開展的眾多的活動和比賽,使得部分教師為了要完成活動任務而只是忙于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與信息化技術手段機械嫁接,把注意力放到了新技術手段的應用和學習上,卻忽視了應用信息化手段的初衷是要“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的理論知識進行深化與挖掘”。
信息化的急速建設必然會引起過分注重形式,可謂是舍本逐末,從而造成大量信息化資源的浪費,也造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效果的弱化。
(二)融合中教學環節協調統一性有待加強
信息技術手段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真正融合絕不僅僅是教學形式的改變,而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當中各個環節和要素的整體性融合。筆者認為所謂整體性,最基本的應該包含三方面:教學理念信息化、教學方式信息化以及教學評價制度信息化。但是現實操作當中,多數教師大多把注意力僅僅是放在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式的信息化上,卻往往忽視了信息技術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使用上只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方面。[3]
現實當中,一方面,引領信息技術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理念信息化”的問題往往未被重視,對于一線思政教師的理念更新和培訓更是未被關注。另一方面,也沒有專門針對信息化技術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核評價體系。
顯然,傳統的評價方式是不能夠適應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融合的新形勢的要求的,因而信息技術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各環節之間整體協調統一性有待加強。
(三)網絡信息多樣化對學生價值觀帶來多元化沖擊
信息化媒介和手段的應用是把雙刃劍。對還未踏足社會、身處象牙塔中的學生而言,社會經驗甚少,更談不上深層次的了解,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通過信息化網絡媒介。而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格局也在深刻變革過程中,意識形態斗爭形勢嚴峻。
我國社會本身又處于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轉型的過程中,各方面都在經歷著深刻變革,因而當代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極為復雜。面對數量龐大、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青年學生的認知程度常常只是停留在表層意義上也就極易被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所左右和影響,甚至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或利益集團所利用。因此,在信息化技術手段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過程中,也會帶來學生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問題。在網絡信息多樣化的背景下使青年大學生自身的價值取向上產生了許多矛盾之處,比如對中國傳統價值觀與西方價值觀、個人主義原則和集體主義原則、功利主義價值觀和非功利價值觀等問題的認識上,存在模糊不清,阻礙青年大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
(四)教師信息化素養有待提升
思政教育者對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水平不足。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加快了社會生活的節奏,同時,在思政教學領域,要實現信息技術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對思政教師的信息化素養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是目前,盡管思政教師都可以認識到信息技術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實際操作當中,一方面,仍有部分教師存在信息化手段不熟練,使用不到位、不合理的情況;另一方面,存在著為完成任務和信息化的要求,重形式而輕課程質量的問題。從而導致信息技術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程度并不深,也并未通過融入真正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質量的有效提升。
三、信息技術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
(一)融合中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本質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它專業課程相比,其教學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其第一要義是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前文講到,信息技術的融入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增強了針對性和感染力,這是在知識傳授層面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促進與創新。但是在價值引領層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又有著很強的理論性、抽象性,其理論之間也有著非常強的邏輯性。在實際操作中,信息技術手段的靈活多樣、大眾化生動化的展現形式有時會減弱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的思想性、邏輯性。所以在教學過程當中,思政教師對于一些網絡信息資源的使用,要嚴格細致得加以甄別,選擇合適的信息化素材。在此基礎上,將形象的信息化資源與扎實的理論講授之間建立很好的銜接,以理服人,從而既實現了讓學生通過信息化素材形象的認識理論,又通過巧妙的銜接實現過渡,體會到理論本身的邏輯魅力,幫助學生增強對理論的深入理解,提升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二)融合中要注重教學環節的協調統一性
在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帶來了巨大沖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信息技術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既是當下現實的時代需要,更是思政教育變革發展的內生需要。要不斷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就要宏觀把握、有序整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以協調統一的視角來推進二者的融合。筆者認為,要真正實現深度融合的協調統一性,就要從教學理念、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三個層面著手。
首先,教學理念上,要始終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意識形態性,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信息化的融入只是手段,無論是用什么樣的信息化形式,都要服務于這一目的。比如利用大數據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和把握,實質目的是思政教師要運用信息化手段及時去發掘教育教學過程當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學生思想中的現實困惑,只有明確了問題才能更好地讓教學貼近學生需要,突破教學過程當中的重難點內容,從而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強化其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和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其次,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豐富教學資源,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理論內容以形象生動的信息化形式加以呈現,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參與率。但是需要牢記,信息手段的應用最終是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服務的,要始終堅持以這一根本原則指導信息化素材的選取、信息化手段的選擇等。
最后,強化教學評價的過程性。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要研究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盡可能精準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課堂表現、意志品質、學習效果等。比如云班課平臺的經驗值統計就是可以借鑒的過程性評價方式,結合設計調查問卷、訪談反饋等方式,提高評價的精準度和信服力。
(三)破解多元化價值觀的沖擊
信息化時代下青年大學生面臨多元思潮文化的沖擊。面對數量龐大和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大學生還處于價值觀形成階段,其價值取向極易受到影響。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堅決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做好學生價值觀的引導者。思政教師應該以思政教育為載體,借助信息化手段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比如可以借助校園網站或是官方的校園論壇來實現。
在信息化技術手段與思政教學相融合的過程中,牢牢把握住“意識形態領導權”這一根本原則,思政教師須及時將這些官媒的聲音通過學校官方媒體、思政教育工作平臺予以發布,并且將之及時引入課堂教學,把鮮活的時政材料與縝密的邏輯理論講授結合起來,針對上述實例,尤其要從“新時代公民要增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要培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上深入講解,做好學生價值觀的引導。
(四)提升思政教師信息化綜合能力
瞬息萬變的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于教師綜合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信息化素養的高低也直接影響著信息化技術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深度。
首先,要加強對思政教師信息化能力水平提升的培訓,線上可以開設一些系統性的課程,在線下可以邀請信息技術方面的專家到現場舉辦講座,邀請走在信息技術發展前沿的相關企業走進校園,為老師們進行現場培訓。
其次,教師本身也應該提高自身的信息敏感度和捕捉信息的能力,使自己的信息更新速度不斷增強,如此才能更好地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
最后,教師自身也要不斷提高新媒體平臺的使用熟練程度,要有一股不斷探索求知的精神,對于新事物要勇于去嘗試和開拓創新,不斷提高信息技術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從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質量,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作者單位:許鳳偉? ? 天津交通職業學院
參? 考? 文? 獻
[1]何靜.信息化技術融入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實踐探究——以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知識文庫,2021.10(下): 100-102
[2]黃欽,關鵬. 信息技術支撐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智慧課堂構建研究.[J]. 現代職業教育,2021(50): 22-23
[3] 馬俊峰,劉殷君.信息技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選擇.[J].思想政治教 育研究,2020.2: 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