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灼榮
【摘要】學生小雨因為原生家庭原因情緒不穩,出現持續請假,頻頻自傷、自殘等行為。為此,我校采取了“用心發現,合理傾聽”“多方聯動,合作開展”“調整思維,改變想法”三大措施幫助小雨走出心理困境,改善小雨家庭的人際關系。
【關鍵詞】小學;問題學生;家訪;心得
2021年6月1日,上午的好天氣沒有延續到下午,晴空萬里一轉眼卻迎來了狂風暴雨。今天小雨仍然沒有回校上課,雖班主任已經與家長溝通好,要求家長注意讓小雨在家休息,并關注小雨的安全情況。出于對小雨情緒不穩發生傷害事件的擔憂,筆者與朱老師原打算放學后去她的家里再一次家訪,也好敦促家長帶小雨到到專業的精神科醫院進行治療,現在也只能改為電訪了。
筆者撥通了小雨爸爸的電話,與他溝通小雨情況,并咨詢小雨下一步就醫計劃,她的爸爸表示要跟她媽媽好好再聊。然而,放下電話大約十分鐘左右,小雨媽媽打來電話,筆者只說了一句“小雨媽媽,您好!您打電話來是……”話音未落,小雨媽媽在電話那頭大聲責罵:“我的女兒沒有病,都是你們的老師慣著造成的,她在家里能吃能睡。怎么有病?你們再說她有病,我就去告你們。”
筆者試圖心平氣和地跟小雨媽媽解釋:“我沒有說她有病,是人民醫院的精神科曾醫生在上周建議她到更專業的醫院進行治療,醫生也向小雨爸爸說明嚴重性,當時開的藥現在也應該吃完了……”
“那個藥,我已經扔了,我是不會給她吃的,沒有病吃什么藥?你們總說她有神經病,最后有了病也是你們造成的。”面對這樣的話語,筆者知道說再多都沒有用,就趕緊停止通話,只能讓小雨媽媽接受小雨有精神障礙的事實才有可能繼續幫助小雨。
自從班主任向筆者匯報小雨的情況以來,從學校心理輔導教師介入談心,廣州市增城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黃老師的心理干預,到人民醫院精神科曾智醫生的問診,我們始終跟進關注著小雨的情況。曾經的小雨在電話那頭傳來求救聲,更傳來她媽媽揮棍敲打而小雨嚎啕大哭的聲音,小雨也因此離家出走過。尤其是她兩次準備跳增江河,并割傷自己的手臂,那深淺不一的刀痕,讓筆者沒有辦法不心疼這個孩子。是怎樣的生活經歷讓一個六年級只有12歲的小孩對生活如此絕望、這樣傷害自己?又是怎樣的過往讓她們母女間有如此大的彼此怨懟,讓她的母親如此厭惡自己的女兒?
經過多方面的了解,原來小雨的父母是再婚家庭,小雨是其母親未婚生育的小孩。小雨媽媽跟現在的父親因為家庭矛盾已經在鬧離婚,小雨母親已經搬離了原來的住處,而小雨則仍留在繼父身邊生活。小雨媽媽一直把自己人生的不幸歸咎于小雨,認為如果不是生養了小雨,自己的日子就不會變成這么潦倒,是小雨拖累了她,讓她不能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小雨的存在影響到她的正常生活,口中經常說“不要小雨”。
學校介入因為小雨媽媽的極度反對戛然而止,似乎沒有辦法繼續開展可能,學校也只能把相關情況向上級部門反映,爭取多方配合,讓小雨有一個正常的童年生活,卻在一個偶然事件中發生了變化。
那天是期中考試的最后一天,學校不放心小雨放學后獨自回家,讓筆者陪同送至家中。筆者問小雨:“爸爸最近都比較忙,弟弟中午也去了托管。那你中午怎么吃飯啊?”“那就吃快餐唄!”小雨無所謂地回答。
“那你有錢嗎?”
“沒有。”
“給她買個快餐吧!”在筆者的腦海里閃過這樣一個念頭。但很快就被筆者否決了,試想小雨這樣的原生家庭,別人的幫助只能是一時的,只有讓她自己學會自強自立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
剛到她的家里,筆者便提議讓小雨給自己煮一次飯。筆者和她一起翻找,看看小雨家有什么食材,終于找到一包米粉。筆者教她放水、下面、放配料,做成了一鍋熱滾滾的面食。在等待她媽媽回來的片刻,筆者發現她的家到處凌亂不堪。于是,筆者建議她收拾自己的家。開始她很不情愿,筆者鼓勵她說:“你總說媽媽不愛你,媽媽不要你。你得有一個讓人愛、讓人疼的理由。”她似乎有點明白,自己動起手來收拾。
過了三十分鐘,小雨媽媽終于回來了,人還沒站穩就對小雨說:“你怎么要老師送回家?太麻煩老師了。”轉過來對筆者說:“老師,辛苦你了,我們一起出去吃個飯吧!”
“不用了,小雨已經煮好面條。你們在家吃就行,我回學校繼續工作了。”筆者連忙揮手拒絕,把小雨拉到一旁,輕輕地跟她說,“你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好好跟媽媽談。”到了晚上,小雨微信告訴筆者,她的媽媽說她很乖,很滿意她今天的表現。
后來,街道辦聯系了廣州市三甲醫院的精神科醫生給小雨和小雨媽媽一起做一個療程心理咨詢。小雨媽媽慢慢地接受了小雨的行為是因為家庭因素、親子關系、情緒問題引起的,而沒有責怪學校、教師。在最后一次的咨詢中,小雨媽媽主動地跟筆者說:“老師真抱歉!周六都要你上班,影響了你正常休息。”
2021年7月14日傍晚,經過多方努力,小雨媽媽終于同意由街道辦出資送小雨到廣州市育明青少年培訓中心進行行為矯治。一路陪同,筆者與小雨媽媽都沒有太多言語交流。一直等到深夜,小雨媽媽發來微信說:“老師很抱歉。我之前那樣對您。”筆者安慰小雨媽媽,“沒事,你也只是一時沒有辦法接受。小雨能變好就成。”
在學生小雨個案里,筆者感受良多,面對這樣一個家庭,這樣一位家長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方法,現總結有以下三點:
1.細心發現,用心聆聽。小雨的問題開始是小雨主動跟班主任談。隨著談話的深入,我們發現的問題越來越多,朱老師已無法輔導時,轉由學校心理輔導張老師進行談心談話,后來學校也已無法進行輔導,就與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黃老師取得聯系進行心理咨詢,最終由人民醫院精神科醫生介入治療。面對這樣一位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學校的教學資源已沒有辦法進行有效教育,通過專業人才介入,能讓學生及家長認識問題的嚴重性,爭取早日幫助小雨。
2.多方聯動,合作開展。小雨媽媽開始時的極度反對、敵視到后來的同意,和學校聯合多方部門合力勸導密不可分,學校上門輔導功課,居委每天中午探視,讓小雨媽媽真正認識到我們都是一心一意幫助她們的人。街道辦聘請心理專家跟小雨媽媽商談,更是讓她認識到小雨的問題都是因她而起。這些都為轉變小雨媽媽的思想奠定了情感基礎,讓她接受小雨患病的現實。
3.調整思維,改變策略。從小雨的問題,我們可以知道,原生家庭的不幸足以毀滅一個人。尤其是小雨媽媽對小雨的情感與態度最為重要。為此,街道辦專門邀請了廣州市專業的醫生跟小雨媽媽做咨詢、輔導,讓她認識到問題的癥結在何處,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小雨,正因為有了小雨媽媽的思想改變,我們才能送小雨到專業機構進行治療。
每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有富裕的、窮困的、幸福的、不幸的。怎樣才可以轉變他們,讓他們跨過荊棘,邁向康莊坦途?需要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用心用情用智去關懷,不舍不離不棄去陪伴密不可分。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