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尚
◆摘? 要: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當前高校勞動教育中存在學生主體勞動觀念和素養不高,高校勞動教育模式、資源和路徑不完善的現實問題。基于此,通過調研和總結分析,提出“勞動+”課程矩陣、“勞動+”教育模式、“勞動+”育人平臺、“勞動+”評價機制的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策略。
◆關鍵詞:高校;勞動教育;教育模式;實踐路徑
高校勞動教育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在勞動教育過程中應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就目前高校勞動教育實際情況而言,青年學生勞動素養不高、勞動技能不強、勞動教育內容匱乏及形式單一等現實問題。基于此,以天津某高校為例,通過調研學生勞動教育認知、高校勞動教育開展現狀,積極探索新時代勞動教育實踐路徑,完善勞動教育模式,提升勞動育人實效。
一、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現狀剖析
為準確了解當前高校勞動教育現狀,在總結以往學者研究基礎上,針對天津某高校2019級、2020級和2021級本科生600余人進行問卷和訪談調研,深入了解當前高校勞動教育在學生認知、整體素養、高校建設和育人效果四個方面的實際情況,通過調研結果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1.高校大學生勞動認知和觀念不強
通過對在校學生勞動教育課程、內容、形式、意義等方面的調研發現,32.3%的大學生認為勞動教育課是必修課,對于自身成長具有重要意義;61.1%的大學生認為當前勞動教育課就是考察課,只要能完成基本要求內容就可以;6.7%的大學生認為勞動教育課沒有必要,對于自身的成長和能力提升幫助不大。就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而言,有81%的學生認為勞動教育主要為校園衛生清潔等方面的體力勞動,對于勞動教育的內涵理解不清。整體而言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知性不強,未形成主動勞動、熱愛勞動觀念。
2.高校大學生勞動素養和能力不高
通過對在校學生參與勞動教育方式、時長和實踐感受等方面的調研發現,僅有71%的大學生能夠主動承擔家庭勞動,可以看出大學生勞動習慣有待提高;在主要參與途徑方面,54.7%的大學生主要通過學校規定內容參與勞動實踐,36%的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參與勞動實踐,11.3%的大學生通過專業實習、企業鍛煉參與勞動實踐。分析發現當前大學生勞動實踐主要集中為校內組織的勞動內容,缺乏專業性、科技性勞動教育,大學生自身勞動素養和意識不高,承擔高要求勞動內容的能力不足。
3.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化不健全
通過對勞動教育課程方式和師資等方面調研發現,91.3%的勞動教育理論知識和實踐鍛煉來自高校輔導員,其他課程中滲透講述勞動教育的僅占比4.7%,可見在高校當前勞動教育中未形成勞動教育矩陣,其教育引導作用也會受到一定影響。并經過走訪了解,目前部分高校未開設勞動教育理論必修課,從側面也反應出高校勞動教育專業師資隊伍的匱乏;勞動教育評價和激勵機制不完善,對于個體性勞動教育時長認定和賦分未形成標準性指引。因此,當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化有待進一步提升。
4.高校勞動教育有效路徑資源不足
通過對高校勞動教育組織形式、頻次等方面的調研發現,64.3%的大學生參與勞動實踐頻次不足每月2次,且多數為參加內容為院系組織集體活動;73.1的大學生表示校內勞動和農場勞動為主要的勞動實踐內容,形式較為單一。通過與其他高校訪談了解,校內勞動實踐基地與校外勞動實踐的數量難以滿足學生需求,且在專業實習、企業兼職等方面附加值勞動崗位缺口較大,在有效開展勞動教育過程中需要學校-企業-社會的三方聯動,進一步豐富高校勞動教育的資源和路徑。
二、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現狀原因分析
1.學生主體層面
結合調研情況,當前學生勞動觀念和素養與新時代勞動教育目標存在差距,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家庭“重智輕其他”的片面觀念,未能形成崇尚勞動精神和良好勞動習慣,造成大學階段的勞動教育處于“補課”的境地。二是大部分學生所接觸勞動活動多為學校家庭的簡單體力勞動,單一的機械化勞動很難使學生從思想認知中對于勞動價值觀產生認同。三是在面對勞動教育時長和學分考核的要求下,大學生被動式參加勞動教育活動,主體參與勞動教育的意識比較薄弱,難以形成培育勞動精神和勞動技能的目標。
2.學校勞動教育與管理層面
自2020年3月中共頒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來,勞動教育逐步納入學校教育培養體系,由于建設時間和重視程度等因素仍存在短板和不足。一是勞動教育在教學體系中被邊緣化對待,勞動教育課程建設資金和人員投入不足,現有的勞動教育內容由各院系結合自身實際開展,內容和質量差異化較大,系統性不夠。二是學校缺乏勞動教育頂層設計,未建立健全配套的激勵機制,難以形成課程教育-評價反饋-改進提升的閉環機制。三是學校搭建全方位勞動教育路徑層面存在乏力現象,尤其是搭建校內外勞動實踐基地,暢通常態化勞動教育路徑方面建設力度不足,未行成教育合力。
3.家庭教育和社會支持層面
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發揮基礎性作用,能夠通過日常生活潛移默化培養學生良好勞動習慣和觀念,但通過調研了解接近30%的大學生未承擔家庭日常勞動,一方面是學生自身的勞動意識和責任意識不強,家庭勞動的主動性缺失,另一方面家長對學生勞動習慣和技能培養意識不足,未充分認識到家庭勞動也是教育子女的必要環節。社會在勞動教育中的支持作用覆蓋性不足,一方面是高校學科特點和學生需求的種類和數量巨大,因此在與企業單位、社區等對接過程中存在供需關系偏差;另一方面社會性組織在開放實踐場所,滿足高校大學生共同參與勞動實踐的承載力不足,究其原因是前期的聯動建設不足,在一定程度阻礙高校勞動教育路徑和形式的拓展。
三、新時代高校培育勞動教育模式及路徑
1.完善全域“勞動+”課程矩陣,健全勞動教育模式
一是勞動教育課程化,教師配備專業化。要想形成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良好氛圍,加強大學生勞動精神的培育,高校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大學生勞動意識的零散教育或對大學生勞動教育理論進行闡發的層面,而是要針對時代特征、學校類別學生特點建能夠落地生根扎實有效的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機制。
二是“一二課堂”齊發力,打造多元融合勞動教育。充分發揮第一課堂思想引領和第二課堂實踐育人功能,打造課堂內外齊發力的兩面支撐,“四維路徑”共融合的勞動教育局面,實現文化氛圍上營造熱愛勞動的價值觀,學科建設上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育人模式上形成多元融合的統一的協同育人的綜合模式體系。
三是遵循學生發展規律,勞動教育定向培養。針對學生特點不同建立更加針對行的培養方案,例如對大學一年級學生重在全面深刻認識和理解“五育”的關系,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對大學二年級學生重在教育學生“愛勞動”,培養勞動興趣,激發其熱愛勞動的動力;對大學三、四年級大學生重在教育學生“會勞動”,提升大學生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使他們努力向新時代創新型專業人才的目標邁進。
2.搭建多維“勞動+”教育模式,培育新時代勞動精神
一是推動塑造青春奮斗與社會奉獻的勞動精神,提升學生勞動素養。以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為指導,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勞動精神,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營造良好的校園勞動文化氛圍,打造沉浸式校園勞動環境,彰顯沉浸式思想引領,將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相融合,通過錘煉青年大學生的意志品格,培養奮勇爭先的進取精神,歷練不怕失敗的心理素質,保持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等,塑造大學生的奮斗精神。
二是開展多元化融合下的勞動教育實踐鍛煉,提升學生勞動能力。重視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學理念,將“理論研究”與“實踐鍛煉”聯動實施,從課程資源、高校資源、社會資源、自給資源等多元化融合視角下開展勞動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增長新時代下勞動實踐能力。
三是夯實勞動教育在綜合素質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在大學所開展的勞動教育中,勞動并不是最終目標,而是需要學生在勞動過程中,通過勞動加強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大學生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在勞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形成獨立思維,勞動也有助于學生的身體鍛煉,通過構建全面培養的教育新模式,加強人才培養效率,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發展。
3.搭建多維“勞動+”育人平臺,拓展勞動實踐路徑
一是依托校內資源,營造崇尚勞動的校園文化氛圍。建立校內勞動育人實踐中心,作為高校勞動教育常態化教育機構,統籌規劃設計校內勞動教育體系,通過開展勞動模范進校園、先進事跡宣講等方式,培育崇尚勞動的文化氛圍;通過校內勞動課程和實踐環節,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推動“勞動+”課程矩陣建設,涵育積極的校園勞動文化氛圍。
二是設計多樣化的勞動實踐形式,培養大學生的實踐品質。高校應充分重視將勞動教育納入“三全育人”和“五育并舉”工作體系,構建多樣化的勞動實踐內容,在日常勞動教育課程和勞動內容基礎上,重視拓展勞動教育形式,將勞動教育融入課程實踐、專業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積極引導學生從事與他們所學專業相關的勞動崗位工作,側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應用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勞動教育主體的勞動自覺和內涵發展。
三是統籌“學校-社會-家庭-個體”四維的勞動教育理念,充分結合社會、家庭與學校的多維資源,共同拓展勞動教育新平臺。積極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實習實訓、社團活動、創新創業教育和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建立規范化、常態的勞動實踐基地,滿足勞動教育的綜合性、實踐性和情景性等特征需要,使勞動教育入腦入心。
四是組織開展創新思維訓練與實踐。勞動在本質上是人的積極的、創造性的活動,創造性勞動能力不僅是勞動教育適應新時代、滿足國家發展的體現,更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備能力的描述,因此在勞動教學教育過程中,重視創新性勞動思維和實踐教育,不斷提升學生新時代勞動理念和思維更新,滿足新時代國家的社會的發展需求,在創新中提升勞動技能,在服務中實現個人價值。
4.完善“勞動+”評價機制,激發勞動創新創造
一是圍繞勞動的精神追求,樹立典型,激發勞動熱情,引導學生總結、交流,促進學生形成反思交流習慣,提升日常勞動行為習慣的養成,提升單次勞動教育活動質量和育人效果,使學生在勞動中獲得成長。
二是通過運用大數據、日常記錄等形式做好數據統計和分析,合理運動數據結果,對學生個體綜合表現和勞動素養客觀評價,為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完善調整提供數據支撐,使勞動教育貼近學生,貼切時代要求,彰顯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和效果。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
[2] 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
[3] 吳瓊,習近平勞動教育觀的理論基石、現實依據與實踐路徑[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121(10):(1-6).
[4] 吳素紅,新時代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知研,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J],2021(10):(51-53)
[5] 馬福全.新時代教師勞動教育素養提升路徑探析[J].教師教育學報,2021(11):(60-69).
基金項目: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地(南開大學)2021年度大學生‘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專項課題(TJSZJYKT2021—Y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