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專業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進而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于翻譯人才的需求,在當前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社會發展對于翻譯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明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現階段的本科院校的教學之中都開設了相應的翻譯課程,但是學生的翻譯能力并沒有得到明顯提升,而且能夠主動從事翻譯工作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要提升翻譯人才的質量,就需要對現階段的翻譯教學進行改革,推動翻譯教學朝著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翻譯教學;教學改革;人才培養;實用型人才
翻譯教學的初衷是為了培養專業的翻譯人才,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之中,卻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翻譯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包括教學理念、教學目標、培養模式、課程設置、雙師型以及復合型教師的引進和培養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問題。因此,當前的翻譯教學未能較好地實現本科英語專業翻譯教學的目標。
一、翻譯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末實行對外開放以來,國內外交流日益頻繁。隨著對外交流的日益深入,翻譯工作者持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專業的翻譯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根據我國翻譯協會的資料顯示,我國的翻譯公司超過4000家,從事筆譯及口譯工作的翻譯人員超過70萬人,而專業性的翻譯人員僅有6萬余人,換言之,我國在專業翻譯人才方面的缺口是巨大的。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員數量巨大,但是專業的譯者卻少之又少,高級翻譯工作者僅占翻譯從業者的5%左右。在目前的許多高校之中都開設了翻譯課程,并且進行翻譯教學實踐,但是并沒有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學生也無法快速、高效地完成翻譯任務,翻譯教學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進入新世紀以來,翻譯工作的信息量迅速增加、涉及范圍愈發廣泛,且更新速度快,對于翻譯人才的培養和翻譯教學的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譯人員不僅要掌握專業的翻譯技能、具備高效翻譯能力,更要具備特定行業的相關背景,能夠將翻譯技能與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從而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翻譯能力。在此背景下,如何推進翻譯教學的改革,提升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為社會發展和國內外交流提供充足的實用型翻譯人才,成為翻譯教學改革的關注熱點。
二、翻譯教學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翻譯專業的招生規模持續擴大,翻譯教學也結合教學條件和教學需求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需要注意的是,翻譯專業的教學實踐依舊存在一些問題,目前的翻譯教學培養的翻譯人員無法滿足中國社會發展與對外交流的需求。
(一)教學觀念問題
在翻譯專業的教學實踐之中,部分教師在教學觀念上出現偏頗,將教學翻譯和翻譯教學混為一談。實際上,教學翻譯是語言教學的一種,教學翻譯可以看作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的教學工具,也是測試語言教學效果的一種手段,而翻譯教學則重視培養人才,強調對學生進行翻譯技能和翻譯知識的教育。教學翻譯的本質是教學工具,而翻譯教學的本質是教學方法,強調學習者對單詞、短語以及句子翻譯的理解,翻譯教學重在通過教學實踐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并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與此同時,翻譯教學關注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
翻譯教學對于翻譯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譯教學既要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又要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正確的翻譯態度和工作觀念,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翻譯習慣,熟悉翻譯理論,能夠在陌生情境下熟練運用自身掌握的翻譯技能。與之相對的是,在目前的翻譯教學之中,部分教師將翻譯教學與教學翻譯觀念混淆,將翻譯教學簡單地理解為教學工具,忽視了學生翻譯態度與工作觀念的養成,導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的翻譯能力和翻譯素養沒有得到有效提升。
此外,與教學觀念相對應的是教學目標,在當前的翻譯教學之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完成授課活動,而學生的學習目標是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能夠通過考試,獲得學分即可,沒有深入到翻譯素養、翻譯態度與工作觀念的層次,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只看到了翻譯教學的工具性,而沒有注意到翻譯教學的人文性。
(二)課堂教學活動問題
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必須建立在學生積極學習、主動思考的基礎上,在翻譯教學期間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認識、理解、掌握以及運用基本的翻譯理論和翻譯技能,并且讓學生能夠在陌生的翻譯情境下對文章進行流利翻譯。翻譯教學應當培養學生靈活翻譯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此,在翻譯教學期間,應該保護并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之相對的是,在目前的翻譯教學之中,教師在翻譯課堂上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不論是教學計劃的制定還是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設置,都由教師一手操控,教師缺乏對學生學習需求的了解,甚至一些教師錯誤地認為學生學會了翻譯理論和翻譯技能就能夠具備翻譯能力,而實際上則導致了學生主體地位的喪失,沒有讓學生以譯者的身份進行學習實踐。
在部分學校的翻譯教學中,教師過度關注對翻譯技巧的傳授,認為學生只要掌握了理論和技巧,并且通過一定練習,就能順利翻譯任何內容,在這一觀念的影響下,許多學生也認為翻譯技巧的學習是提升自己翻譯能力的捷徑,然而這些翻譯技巧,大多是在翻譯之后將原文和譯文對比得出的“技巧”,既沒有體現譯者的翻譯思路,有沒有體現譯者的翻譯態度,當此類翻譯“技巧”被用來教學的時候,學生就難以真正以譯者的身份去進行學習。與此同時,在這種課堂教學形式下,學生認為翻譯教學較為枯燥,難以主動對翻譯行為進行思考和總結,對翻譯教學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作用。學生們也普遍認為自己在翻譯教學之中沒有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地位,而學生們也希望在接下來的翻譯教學中,教師能夠尊重自己,在課程設置、選擇教學內容以及制定教學規劃等方面更多地考慮自己的需求。
(三)課程培養模式不合理
長期以來,文學作品翻譯是我國翻譯教學的主要素材,大多數教師在進行翻譯教學的時候通常會在講解基礎的翻譯理論之后讓學生們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從而使得學生掌握翻譯技能和翻譯知識。然而,當前社會發展普遍需要實用型翻譯人才,例如檔案技術、外貿、文秘、管理等職業,需要大量的實用型翻譯人才,而以文學作品為翻譯教材的教學活動無法培養出實用型翻譯人才。
現階段的市場上有大量的翻譯工作者,然而專業的實用型翻譯人才卻一直呈現較大的缺口,目前翻譯課程的培養模式中也缺乏翻譯實踐教學,大多數翻譯教學都過于重視理論教學,學生掌握了理論與書面知識,而在面對實踐或者工作的時候則往往表現出手足無措的情況。此外,即便有部分學校開設了翻譯實踐教學的相關課程,課程也大多設置在三、四年級,而且課時較少,既無法完成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又無法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和實踐能力。
在翻譯教學中,教師需要在講解基礎理論與翻譯技巧的基礎上結合市場需求對學生展開教學,而在有限的課時內,教師只能進行選擇性教授,甚至直接省去這一環節,這必然導致無法培養實用型人才。目前的大多數高校的翻譯教學中也都缺乏實踐緩解,課程培養模式的設置并不合理,培養模式和教育定位存在偏差。例如,在當前的市場中,經貿翻譯人員的缺口是非常巨大的,而要成為合格的經貿翻譯人員,除了要學習基本的英語知識、翻譯理論和翻譯技能之外,還需要學習經濟學原理、西方經濟學、國際商法、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經濟合作等一系列課程,必須在具備優秀翻譯能力的基礎上掌握國際經貿的相關知識,才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經貿翻譯人員,但是翻譯教學之中幾乎不可能開設如此之多的有關國際經貿的課程。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市場中的許多專業的經貿翻譯人員大多是在從事經貿翻譯之后通過自學掌握的經貿知識,而非在學校的翻譯教學中學習的。
(四)教學資源建設有待加強
教學資源主要包括教師隊伍、教學內容和教學設施。翻譯工作者的翻譯工作可能涉及文學工作、外事工作、技術工作、國際經貿、文秘管理等多個領域。例如,文學翻譯工作者要具備翻譯能力和文學知識,外事翻譯工作者需要掌握口譯能力和外事知識,國際經貿中的翻譯人員則要掌握筆譯、口譯能力和貿易知識,這就要求培養實用型翻譯人才必須要配備專業的教師,而教師既要掌握扎實的外語和翻譯知識,又要掌握文學、外事、技術、國際經貿等領域的知識,因此,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與此同時,當前大多數高校的翻譯教學中,教師只進行翻譯知識與技能的教學,這與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培養實用型翻譯人才的教學目標不符。
許多高校翻譯教學的教學課程較為籠統,課程目標不夠明確,并沒有規定學生必須達到何種程度的翻譯能力,在教學實踐之中,教師的翻譯教學的自由度較高,而且喜歡采用學校自身組織編寫的教材,通過對這些教材的分析可以發現,部分教材的編寫并不合理,教材內容較為老舊,沒有結合社會發展的特點和需求。在教學設施方面,教學設備不夠先進也對翻譯教學的效果產生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響,無法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此外,在翻譯教學之中,部分學校的教學活動和考核標準較為松散,而教師為了避免掛科率過高,大多選擇一些主觀性較強的題目,或者讓學生撰寫一篇期末論文,期末考核的內容大多是簡單的單句翻譯和段落翻譯,無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有效考核,也無法切實有效地考核學生的翻譯能力、翻譯態度和工作觀念。
三、翻譯教學改革分析
通過前文的論述,不難發現,當前的翻譯教學并沒有培養出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實用型人才,也沒有填補社會發展對于翻譯人才的巨大缺口,因此,需要推動翻譯教學的改革,明確實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通過一系列措施提升翻譯人才的培養質量,提升教學效果。
(一)明確教學目標,做好教學定位
現階段的翻譯教學僅僅是讓學生掌握翻譯理論和翻譯技能,從而通過考試,拿到學分,而且翻譯實踐教學的課時短,缺乏讓學生鍛煉自身翻譯能力的機會,學生也很難培養自己在翻譯領域的綜合素養,對此,應當轉變教學目標,推動翻譯教學的改革,做好對翻譯教學的定位,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上。
增加課時是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翻譯實踐能力的有效方式,但是翻譯人員的從業場景是多種多樣的,學生所需要的翻譯實踐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統一增加課時是不可行的。對于這一問題,學校方面可以通過雙學士學位加以解決,將翻譯專業的教學作為第一學位,同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課時安排和個人特點選擇第二學位,既能夠滿足翻譯教學的基本需求,同時也能夠通過較少的投入獲得較高的回報,充分利用了高校自身的教學資源。與傳統的高等教育模式相比,雙學士學位可以使得翻譯專業的學生在掌握翻譯理論、知識和能力的同時,具備其他專業的知識,并且嘗試在其他專業的學習中培養自己的翻譯能力,既契合了實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又提高了高校教學資源的利用率。
在目前國內的高等院校之中,部分高校已經開始將英語專業或者翻譯專業與其他專業結合,設置雙學士學位,例如,山東大學就通過法律系和外語系的合作,設置“法律與英語”雙學士學位,對此,其他高校也應該結合自身的辦學情況,發揮自身優勢,開設雙學士學位,培養復合型、實用型的專業翻譯人才。此外,第二學位的開設也可以充分利用周末時間,提高學生的時間利用效率,緩解授課時長不足的問題。
在接下來的翻譯教學改革中,也需要做好翻譯教學的定位,立足高校自身發展和理論基礎授課,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并鞏固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形成正確的翻譯態度和工作觀念,在實踐中錘煉自己的翻譯素養并提升自己的翻譯能力。實用型翻譯人才應當是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并能夠分析解決問題,而且掌握其他領域專業知識的翻譯人員,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翻譯教學的定位的時候,必須結合學校自身的辦學特點,發揮高校自身的辦學優勢,從而揚長避短,否則很難實現實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二)結合市場需求進行教學改革
近年來,高等院校的招生規模逐漸上升,高校畢業生大多面臨著較大的競爭壓力,而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畢業生就能夠順利找到理想的工作,高校也能夠為社會輸出符合需求的優質人才,對此,高校在開設翻譯教學以及進行教學改革的時候,勢必要考慮當地以及區域的人才需求。我國的部分高職院校就針對社會需求開設專業,因此,本科院校的翻譯教學也可以借鑒這一思路,通過“以需定教”來進行辦學,對人才需求進行準確分析,堅決避免盲目擴大招生規模的情況。與此同時,高校要做好對翻譯人才的短期、中期和長期需求的預測,找出自己在翻譯教學之中的突出優勢,使得翻譯教學及教學改革能夠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匹配,能夠使用市場對于翻譯人才的需求,能夠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避免學生出現就業難的問題,做到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
在進行翻譯教學改革期間,可以適當增加實踐教學在教學活動中的比重,讓學生通過實踐學校來夯實自己的理論知識,提升自己的翻譯能力。針對學生缺乏實踐機會的問題,高校可以借鑒高職院校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合作讓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習,在企業實習之中鍛煉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導學生進入企業實習的時候,要以學生的利益為核心,切實保障學生的主體利益不受損害,如果企業和學生對實習結果都比較滿意,則可以讓學生順利進入企業就業。此外,除了翻譯教學和其他專業的教學之外,學校方面還要對學生開展就業指導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和“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精神,讓學生養成愛崗敬業的良好品質,這也是實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之一。
(三)推動課程培養模式與評價標準的變革
現階段的一些高等院校在翻譯教學中依舊采取語法導入模式和語法學習模式,這就導致學生的口譯能力達不到標準的要求,學生在畢業之后大多只能進行文學作品以及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翻譯,而實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要求人才必須具備其他技能,學生不僅要掌握外語知識、翻譯理論和翻譯技能,還應該掌握其他學科的基礎知識,例如文學、管理、國際經貿、文秘等等,這就要求高校需要改革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更新自己的課程設置,使得翻譯專業的學生掌握自己從事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達到實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高校應該圍繞社會發展需求和自身辦學情況,培養跨學科、專業型、復合型、實用型的高層次人才。為了培養實用型人才,翻譯教學的課程設置應該綜合考慮學科知識體系、市場需求情況和行業標準體系,教學活動應當以人才培養為目標,重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建立校內、校外相聯動的“理論—實踐”教學體系,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參加相應的比賽,或者在暑假期間自主聯系企業進行實習,不斷筑牢自己的翻譯能力。
在本科翻譯教學之中,教學評價與考核應當以翻譯理論、翻譯知識、翻譯能力為基礎,創新翻譯教學的評價體系,邀請專業部門或者專業人士設計翻譯考試題目,轉變傳統的評價思路,采取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例如,在學生畢業年度,要進入企業進行畢業實習,就可以讓學生的實習單位對學生的翻譯能力進行評價,從而使得評價更加全面。評價的方法和內容也應當趨于多樣化,綜合定量與定性評價,使得教學評價能夠督促學生提高自身的翻譯能力。
(四)加強教學資源建設,助推教學改革
在實用型翻譯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水平對于教學效果起著關鍵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之中,翻譯內容急劇增多、覆蓋范圍明顯增大,翻譯教學的改革既是為了培養實用型翻譯人才,也需要教師成為實用型翻譯教師,對此,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就顯得很有必要。教師應當具備雙重專業素質,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重視學生翻譯能力的提升,注重學生翻譯態度、翻譯習慣和工作觀念的形成,認識到自己的教學活動應當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在教師隊伍建設期間,學校一方面要推動在崗教師的學習和培訓,提高在崗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與教學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引進實用型教師,為教師隊伍注入新鮮血液,此外,學校還可以邀請專業的翻譯工作者進入校園為學生們授課,讓學生們提前了解翻譯工作的相關內容。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看,除了基本的翻譯課程之外,還可以增加以下課程:筆譯與問題、口譯導論、同聲傳譯、翻譯專項研究、口譯專題研究等內容,不斷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譯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四、結論
現代社會對于翻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譯從業者既要掌握翻譯能力,也要掌握所從事行業的基礎知識,成為專業的復合型、實用型人才。對此,就必須推動翻譯教學的改革,綜合考慮市場和社會發展需求,通過對教學觀念、教學目標、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評價以及教學資源等方面的改革,推動翻譯教學朝著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前進。
參考文獻
[1]汪冉.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背景下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改革探究[J].校園英語,2021(39):21-22.
[2]趙振強.應用型本科院校翻譯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8(14):31-32.
[3]李曉超,孔博.基于市場化導向的高職翻譯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7(11):23.
[4]吳小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改革[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8):195.
[5]汪冉.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背景下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改革探究[J].校園英語,2021(39):21-22.
[6]趙振強.應用型本科院校翻譯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8(14):31-32.
[7]李曉超,孔博.基于市場化導向的高職翻譯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7(11):23.
[8]吳小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改革[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8):195.
作者簡介
賀舒娉(1990.10—),女,回族,籍貫山東省聊城市,現就職于聊城大學東昌學院外國語系,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翻譯實踐、翻譯教學。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2020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語言類社會成果轉化特色的外語專業'政校'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研究”(課題編號:2020JGB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