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后疫情時代各種社會思潮圍繞疫情敘事,展開思想交鋒。思政課作為育人的主渠道,是應對各種社會思潮影響的關鍵所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各門思政課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分析應對各種社會思潮,需要將教學內容在價值、知識、能力和人格四個維度上具體化展開,引導大學生在疫情大背景下,理性分析、判斷和比較,樹立起更深層次的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深厚情感。
關鍵詞:后疫情;社會思潮;思政教學;思政課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6-0077-04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對生命、健康的影響,還有伴隨而來的多種社會思潮集中展現。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思潮交織中,既有積極的理性愛國主義的傳播,也有散布在網絡自媒體上的一些錯誤觀點。新冠疫情總有一天會結束,但是圍繞疫情各種思潮建構的敘事卻能超越時間持續產生影響。尤其在后疫情時代,各大社會思潮互相交織,在大學生日常生活和網絡生活世界交替上演,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后疫情時期社會思潮在發展中表現出種類多樣化、內容現實化、傳播網狀化等新特點。面對這一新動向,思政課教師應引起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曾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筆者認為,在后疫情時期,建設和發展高校思政課這一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是應對各種社會思潮影響的關鍵所在。思政課教師應深入分析,牢牢把握第一課堂主渠道,以深厚的理論和豐富的教學內容積極引導大學生。思政課教學內容存在價值觀、知識、能力、人格四個維度,在不同課程里有不同的具體側重,扮演著不同的功能角色。思政課教學應像抗擊疫情一樣,發揚“偉大斗爭”精神,研究當前各種社會思潮的根源、特征和表現,在教學內容中予以針對性回應,讓學生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引導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教會他們在疫情大背景下,理性分析、判斷和比較,樹立起更深層次的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
一、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四重維度
面對后疫情時期來勢洶涌的各種社會思潮,我們何以應對?關鍵在于堅守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思政課教師應立足高校思政課的性質與定位——“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陣地、主課堂和主渠道”,建設與發展高校思政課這一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是應對各種思潮影響的關鍵所在。
高校思政課要有效發聲和回應各種社會思潮,首先要“守正”,需要梳理思政課教學內容,形成合力。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道德和法治教育等。這些教學內容可以具體化為價值引領、知識探究、能力建設、人格養成四個相互支撐、各有側重的維度。思政課引導學生形成先進價值觀,需要“知”的支撐以認識規律和必然性;個體還需要基于“知”走向“行”,培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能力;而價值、知識、能力會進一步促進人格的發育。在這個過程中,價值引領起方向導航作用,知識探究起認識規律作用,能力建設發揮實踐切入作用,人格養成起心理塑造作用。
這四個維度相互支撐:從價值引領看,通過知識可以了解先進價值觀的規律和意義,對知識的運用檢驗使能力得到強化,并驗證價值觀。而人格可以鞏固強化先進價值觀。從知識探究看,價值觀決定知識探究的方向,能力基于知識并表現為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健全的人格為知識探究提供心理保證。從能力建設看,價值觀保證運用能力的方向,知識為能力提供直接基礎,優良人格有利于能力發揮甚至超常發揮。從人格養成看,價值觀是其核心,知識使人格自覺得到增強,能力強化人格內容,優化人格關系,使之與環境形成正反饋。
當教師有意識地把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圍繞這四個維度進行具體化設計,就能在培養青年大學生的價值預設上起到促進作用,有效抵御后疫情時代各種不良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
二、思政課教學內容四重維度的具體化建設
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于走出抽象和具體問題結合,采摘真正的果實。思政課抵御各種不良社會思潮的關鍵在于使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走出抽象,訴諸具體化的結合、轉化和運用。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思政課教學內容四重維度的研究和具體化,是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用以抵御各種不良社會思潮的關鍵。以飲食比喻:教學要點是“鹽”,具體生活是“食材”,教師是“廚師”,學生是“食客”。學生汲取思想營養是教學目標,鹽和食材的結合是教學內容,烹飪方式是教學方法。時間、場所、菜單好比課程體系。用餐咨詢反饋是評教質控體系。鹽的含量、食材選取、烹飪方式要根據食客特點。思政課要烹制新時代的“精神盛宴”,一要避免有口味、無營養甚至含“毒素”“添加劑”的快餐化;二要避免生硬灌輸、脫離生活直接“吃鹽”。
各門思政課教學課程內容在價值、知識、能力、人格四個維度的具體化如表1所示。
三、思政課教學對后疫情時代各種社會思潮的應對
后疫情時代,在對思政課教學內容四重維度進行具體化建設后,作為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各門思政課在教學內容上還需要針對出現的各種社會思潮進行針對性剖析和應對。
(一)基本原則
事物只有在與異質事物的比較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自身,只有揚棄異質事物才能堅持和發展自身。后疫情時代各種社會思潮在國際、國內碰撞激蕩。思政課要實現自身功能定位,就需要在教學中自覺強化斗爭意識,遵循思想文化領域規律,研究異質思想的社會土壤、內容邏輯,揭露其本質。在比較中突出先進性,在揚棄中實現堅持和發展。對各種社會思潮堅持知己知彼、己彼溝通、強己化彼,實現教學內容的具體化、具象化和“具對化”(具體地比較和揚棄)。
(二)思政課對各種思潮的應對布局
后疫情時代各種社會思潮交織,較為集中地表現為民族主義、生態主義、民粹主義、泛娛樂主義、個人主義、反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宗教思潮主義和實用主義等。(下文分別以原理、概論、綱要、德法、形勢的簡稱代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政策”課程;以研究生的簡稱代替研究生期間的思政公共課。)
1.民族主義。在疫情時期,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得到了充分弘揚和彰顯,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不斷提升。我國在應對疫情和疫情防控、治理等方面的出色表現使中國模式得到了更多的認同和尊重。民族主義思潮在帶來諸多積極性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規避其狹隘的一面。疫情在全球散播之后,西方媒體出現了一些反華言論,某些民眾也以“中國秒殺某大國”等激烈言論予以回應。對此,教師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理性愛國,避免狹隘的民族主義。對于民族主義思潮,思政課教學設計可參考見表2。
2.生態主義。近幾年生態主義思潮一直受到較多關注,其主張重視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提倡保護生態環境,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此次疫情爆發后,再度引起民眾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再思考。學術界也掀起從生態哲學層面展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以及公共衛生和生命健康的大討論,引起民眾對生態環境的廣泛重視。對于生態主義思潮,思政課教學設計參考見表3。
3.民粹主義。民粹主義有非理性、無政府主義、煽動性、反精英、反權威的特征,打著“民意”的旗號,經由如今網絡新媒體等平臺進一步擴張了其影響力。民粹主義者常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造謠傳謠,理解分析問題的視角片面且極端。對于民粹主義思潮,思政課教學設計參考見表4。
4.泛娛樂主義。隨著文化市場的發展,娛樂產業帶動了經濟發展。但在資本邏輯驅動下,娛樂功能被過度放大甚至向嚴肅領域滲透,容易使部分民眾喪失敬畏感。娛樂產品短時、淺薄的刺激導致主體需要被錨定在低水平,使創造性生產活動時間被排擠,阻礙人的思想發展和境界提升。同時,沉溺于感官刺激使人的理性思維能力受到侵蝕,導致其對主要矛盾問題的關注產生弱化引離效應。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也出現了不少疫情之中的娛樂化傳播。事實上,媒體如果適度使用“娛樂化”的表達方法確實能夠起到緩解焦慮和恐慌情緒,吸引大眾注意的作用。但是一定要注意“度”,一旦過度,娛樂化的狂歡就會遮蔽理性,走向反面。對于泛娛樂主義思潮,教學設計參考見表5。
5.個人主義。在此次疫情中,民眾對生命健康和安全的關注不斷提升,易受到個人主義思潮的侵蝕。個人主義思潮以民眾對生命健康的需求為其掩護,表現出強大的傳播力。比如在課堂討論中,就有大學生提出新冠肺炎病毒太危險,所以居家期間他不愿意去社區做志愿者等想法。對于個人主義思潮,思政課教學設計參考見表6。
6.反智主義。“反智主義”最早源于美國歷史學家霍夫斯塔特的《美國生活中的反智主義》一書中。在當今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反智主義以反對知識和知識分子、反對理性社會秩序為主要內容,對科學理性的社會共識有著較大沖擊。在此次疫情中,反智主義披著科學的外衣,利用新冠肺炎病毒剛開始傳播之際人們產生的恐慌心理,謠傳一些似乎是科學實則是謠言的信息,蠱惑了一些民眾。比如高溫沐浴可以殺死新冠肺炎病毒、某種常見藥物可以治愈新冠肺炎病毒等。對于反智主義思潮,思政課教學設計參考見表7。
7.歷史虛無主義。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持續發酵和擴散,病毒的傳播率和感染率引發全球關注和擔憂。全球視野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會走向何方?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引起不少大學生的高度關注。不少歷史虛無主義者在網上以點代面,以片段化歷史來進行所謂的對歷史進行再分析,從而得出具有偽裝性和欺騙性的觀點。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社會制度的優越性、中國疫情防控的突出成就、中國人民的團結一心有目共睹,此時,尤其要防范歷史虛無主義沉渣泛起、借“疫”生事。對于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思政課教學設計參考見表8。
8.實用主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實用主義思潮在世界范圍內變得更加突出。疫情的沖擊加劇了不同國家、民族和文化之間的矛盾,實用主義的勢力更加顯現出來,引發了民眾的反思和批判。實用主義突出了人的主體性在存在論意義上需要的實效性,但由于其對主體需要的非歷史、非辯證的處理,卻造成更嚴重的遮蔽和異化。對于實用主義思潮,思政課教學設計參考見表9。
四、結語
在后疫情時期,教師除了關注新冠肺炎病毒的常態化防治防疫,還須切實關心大學生的思想動向。大量的社會思潮隱藏在生活中向大學生滲透,此時此刻思政課教師要有所作為。思政課教學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發揚“偉大斗爭”精神,使思想教育和現實問題解決之間形成協同之勢。思政課教學需要回應時代之問,在時代的洪流之中不斷發展和前進。廣大思政課教師肩負重任,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不斷拓寬學術視野,重視思政課教學的內容建設,要把思政課內容的思維建設具體化到每一門課中,針對后疫情時代較為典型的各種社會思潮,進行有針對性地剖析和應對。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今天,為大學生點亮心燈、摒棄干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N].人民日報,2019-03-19(1).
[2]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
[3]賈立政,王慧,王研卓.全民抗疫時期主要社會思潮的動向及特征[J].人民論壇,2020(8).
[4]陳鵬.實用主義思潮在2020年的新表現、新特征[J].人民論壇,2021(3).
[責任編輯? 巴登其其克]
收稿日期:2021-11-23
作者簡介:毛天虹(1979—),女,江蘇揚州人,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世界變局下強化中國精神生產機制研究”(20BKS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