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龍
摘 要:教師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對時事熱點信息的深度應用與討論,是促進學生認識國家體制及經濟發(fā)展形勢的重要途徑。時事政治信息不僅能幫助學生拓寬知識視野,還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文章從多媒體教學、合作小組、分層教學、生活化教學以及創(chuàng)新教學五個方面對此展開論述,以期為高中政治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政治;時事熱點;應用意義;有效策略
一、開展多媒體教學,拓寬學生的學習思路
從目前高中政治教學情況來看,很多教師依舊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進行“填鴨式”教學,沒有把課本理論知識與時事政治有效融合,使得學生認為政治課程十分枯燥。針對這些現(xiàn)象,教師需要從素質教育改革方向出發(f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教師在高中政治教學中融入時事政治,能幫助學生把握社會的發(fā)展方向,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成為順應時代的高質量人才。多媒體教學是基于互聯(lián)網技術開展的一種常見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在政治課堂上展示時事熱點信息,改變傳統(tǒng)政治課堂的枯燥死板,利用圖片、視頻和PPT等形式,讓學生對知識點展開深度探究,拓寬學生的學習思路,從而不斷地加強教學活力[1]。
例如,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十九屆六中全會的相關熱點信息。首先,教師讓學生了解十九屆六中全會的基本信息: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于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全會提出,過去一百年,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yōu)異的答卷。現(xiàn)在,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接著,教師在此基礎上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現(xiàn)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屆中央六中全會,讓學生了解各屆會議的時間和相關議題,教導學生重視國家大事,提高政治教學活力。最后,教師再從經濟生活的角度出發(fā),利用視頻、圖片等向學生展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具體內容,讓學生認識到,國家今日的繁榮富強,離不開人民的努力和黨的領導。時事熱點信息往往涉及復雜多元的領域,不易為高中生理解,教師借助多媒體對時事熱點信息進行生動、直觀的展示和說明,能讓高中生進一步認識時事政治,拓寬其國際視野與學習思路。
二、采用合作小組,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政治
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關注時事政治,使其形成“時事在身邊”的思想意識。從政治這門學科的本質來看,政治教育就是針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政治教育通過實踐教學,能不斷增強自身的活力,深化學生對于政治知識點的認知和理解,更好地開展課堂探究活動。[2]例如,教師向學生展示一則時事熱點信息:2021年4月20日,港澳同胞代表、臺灣同胞代表以及社會各界人士代表等匯聚浙江省紹興市,參加2021年公祭大禹陵典禮。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相關視頻和圖片,讓學生感受典禮的盛況,從而快速引入課堂主題。然后,教師將學生劃分為學習小組,要求學生從生活與哲學的角度出發(fā),對這個熱點信息進行分析。這就需要小組成員運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深入探究這一時事材料。有的學生從社會意識的角度出發(fā),認為這一祭典是弘揚大禹治水精神,宣傳大禹豐功偉績的體現(xiàn),進一步推動浙江省的“五水共治”政策,說明了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有的學生則從價值觀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宣傳大禹的道德操守能啟示我們——要實現(xiàn)人生價值,砥礪自我,走向成功,需要堅定的理想信念作為指引;有的學生則從辯證的否定觀出發(fā),認為祭典這一形式在市場運作下有新的突破,我們可以通過祭典活動帶動市場經濟,并提出要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的問題,確立新的理論。
高中生面臨高考,要學習的課程較多,其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高中政治課程的內容較為繁瑣和枯燥,教師一味地灌輸理論知識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為了能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對知識點進行探究,教師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布置相關任務,讓小組成員在自主探究討論中對知識點進行分析討論,營造積極、活潑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主動關注時事政治。
三、利用分層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分層教學指教師依據學生的差異對其進行層次區(qū)分,進而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進行區(qū)別教育,使教學能夠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由于每一個學生的智力發(fā)育、興趣愛好和學習情況均有所不同,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更好地對知識點進行探究。要想把時事政治融入高中政治教學,教師教學的立足點和著眼點應該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僅關注部分學生,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分層教學,加強課堂教學活力[3]。
例如,在進行“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點的講解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教師引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對民法典有初步的認知。接著,教師從基礎知識出發(fā),導入課本內容:“我國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從而讓學生探究,為保證權力屬于人民,我國憲法做出了哪些規(guī)定。以此讓學生學習憲法的基本知識點。第二層次,教師讓學生結合實際經驗談一談,國家是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從憲法層面看,我國憲法規(guī)定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法律也進一步明確了公民享有的各項具體權利,規(guī)定侵害權利的法律責任;從行政機關層面看,行政機關在執(zhí)法過程中需要尊重和保障人權,嚴格做到公平公正,文明執(zhí)法;從社會層面看,國家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進一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努力將人權理想變成社會現(xiàn)實。第三層次,教師再一次引入民法典,讓學生體會國家對于人權保障的重視,并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對人民與公民兩個定義進行區(qū)分——人民是政治概念,是相對敵人而言的,而公民是法律概念,通常指有國籍的,享有該國權利和承擔相應義務的人。分層教學最終的目的是使所有學生都能夠共同進步,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在課堂中融入時事政治時要做好教學內容設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從而加強教學活力。教師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做好備課工作和課程計劃,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政治教學課堂。
四、開展生活化教學,將時事與生活相連接
教育來源于生活,并且應用于生活。高中政治的課堂內容也離不開生活,其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就是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為了能夠給學生普及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的知識內容,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進一步拓展課堂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生活化的教學形式多種多樣,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將理論知識與生活現(xiàn)象相結合,可以讓學生可以從法律角度對時事政治進行分析,也可以讓其從哲學角度對個人的行為和思想進行分析,從而使其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念。將政治知識變得通俗易懂是開展政治教學的有力武器,教師不應把理論知識原封不動地交給學生,而要通過一系列教學方法將教材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對知識的了解更清晰,讓教學更生動。
例如,對“矛盾”哲學相關知識點進行講解時,教師首先可以引入生活常識,將互聯(lián)網技術作為例子,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互聯(lián)網技術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讓學生感受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如可以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但與此同時,互聯(lián)網也使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耽誤了學業(yè),甚至走上不歸路。在展示這一社會現(xiàn)象后,教師提出問題:互聯(lián)網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地看待互聯(lián)網技術,又如何正確地運用網絡?接著,教師讓學生學習矛盾哲學的原理,學生利用剛學習到的有關矛盾的哲學觀點對上述問題做出回答: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內部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正如互聯(lián)網技術,其既可以帶來積極的影響又會帶來消極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復雜的事物發(fā)展過程中包含許多的矛盾,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只有堅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tǒng)一,在普遍性指導下研究特殊性,才能夠認識事物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更好地開展研究。最后,學生通過運用哲學分析方法,辯證地看待事物的兩面性,從多個角度出發(fā),對事物建立全新的認識。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可以更新現(xiàn)有的教學理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為時事政治的教學注入新的生機,加強教學活力。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只有把生活實際與理論知識融合在一起,才能夠更好地對知識點進行探究,才能夠對政治學習樹立自信心。
五、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創(chuàng)新是國家與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教育事業(yè)前進的動力。在高中政治教學中融入時事政治,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念,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政治學科的優(yōu)勢,將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目標與政治課堂教學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利用政治學科知識來分析當代社會的熱點信息,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新想法,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學習中不斷地發(fā)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還可以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營造良好的教學范圍,引導學生對理論知識做深入分析。教師還要注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多元化的教學,不要把教學內容變得狹隘,而是要邁開步伐,讓學生結合熱點信息勇于創(chuàng)新。
例如,在教學“認識論”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從我國的革命道路出發(fā)講解這一知識點,從歷史角度出發(fā),讓學生了解正是由于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zhàn)略,共產黨才開辟出了一條屬于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帶領人民奮勇向前。十九屆六中全會對中國社會過去的發(fā)展作出了總結,又對中國的未來發(fā)展做出了規(guī)劃。教師應用認識論的相關規(guī)律,讓學生借助認識論解讀國家方針。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人的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目的;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科學理論對實踐也有著指導作用。最后,教師再把認識論的理論知識與當下時事熱點信息相結合,讓學生認識到,中國未來的發(fā)展道路是合乎實際的,我們只有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才能夠防止自身思想僵化,使中國不斷地向前發(fā)展。教師通過這樣的教學流程,讓學生利用所學理論知識對熱點信息進行創(chuàng)新性思考,幫助學生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是新課程改革對高中政治教學的基礎性要求,也是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師一定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不斷地加強高中政治教學活力,豐富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認知和理解。雖然熱點信息的導入會占據一部分課堂時間,但教師利用熱點信息開展課堂教學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愿意聆聽教師的講解,使其更好地對知識點進行探索,增強課堂效果,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六、總結
綜上所述,為了能更好開展課堂教學,加強教學活力,教師需要把時事熱點融入高中政治教學,對這一目標進行教學探究,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開拓現(xiàn)有的教學途徑,激發(fā)學生學習時事政治的興趣。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把握我國發(fā)展現(xiàn)狀,為其指明發(fā)展方向,為促進我國人才向著創(chuàng)新型和實用型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從而為我國社會發(fā)展輸送優(yōu)質人才。基于此,教師需要積極進行課堂創(chuàng)新,加強自身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張河珍.巧用時政 妙趣橫生:時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9(11):62-64.
王波.時事政治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9):57,62.
郝俊芳.淺談時事政治教育和高中政治教學的結合的重要性[J].亞太教育,201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