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菊 鐘凌云 薛曉 童恒力 祝婧 黃藝 張青 解楊 李家晴 王卓

摘要 樟幫和建昌幫兩大特色炮制幫派均源自江西,其炮制器具、輔料、方法等獨具一格,由此炮制出的飲片特色鮮明,在業界極具代表性。現通過對樟幫和建昌幫特色炮制飲片在輔料的選擇及質量控制,水制、火制和水火共制關鍵工藝參數的質量控制,現代技術在樟幫、建昌幫特色炮制飲片質量控制中的應用等3個方面進行文獻綜述,以提高對樟幫和建昌幫傳統特色炮制飲片的認識,促進傳統特色炮制飲片在炮制方法和炮制技術上的傳承和創新,提高飲片質量標準,滿足臨床的需要。
關鍵詞 樟幫;建昌幫;炮制輔料;炮制技術;炮制工藝;質量控制
Research Status of Quality Control of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 Zhangbang and Jianchangbang Decoction Pieces
SONG Jinju1,ZHONG Lingyun1,XUE Xiao1,TONG Hengli1,ZHU Jing1,HUANG Yi1,ZHANG Qing2,XIE Yang1,LI Jiaqing1,WANG Zhuo1
(1 Ji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4,China; 2 Jianchangbang Pharmaceutical Co.,Ltd.,Fuzhou 344700,China)
Abstract Zhanggang and Jianchangbang are two characteristic processing representatives originating from Jiangxi province,China.With unique processing instruments,adjuvants and methods,the processed Zhangbang and Jiangchangbang decoction pieces hav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are highly representative in the industry.This paper reviewed three aspect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 Zhangbang and Jiangchangbang decoction pieces,including the selection of adjuvants,key parameters of water processing,fire processing and water-fire processing,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characteristic decoction pieces,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y,and improve the quality standard of the decoction pieces to meet the clinical needs.
Keywords Zhangbang; Jianchangbang; Processing adjuvant; Processing technology; Processing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中圖分類號:R283 文獻標識碼:A ?doi: 10.3969/j.issn.1673-7202.2022.09.002
樟幫遵循“術遵岐伯,法效雷公”這一古訓,獨創出屬于自己的炮制風格,具有中藥選料上乘、炮制技術精良、品種花色齊的特色,享有“南國藥都”的美譽。建昌幫與樟幫,并稱為江西幫,是全國十三大藥幫之一,更是旴江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便有“藥不過樟樹不靈,藥不到建昌不行”一說[1]。建昌幫以藥材集散交易、飲片切制風格鮮明著稱,擅長傳統飲片加工炮制,有“工具輔料獨特,工藝取法烹飪,講究形色氣味,毒性低療效高”的特點。本文以樟幫和建昌幫的特色炮制飲片為研究對象,歸納出其特色炮制輔料及質量控制的標準,列表總結其炮制技術及其優化炮制工藝的研究概況;分別從化學成分鑒定與含量多少的檢測技術、評價飲片質量的仿生學方法、表觀量化軟化程度的新技術等3個角度出發,整理歸納出傳統樟幫、建昌幫特色炮制飲片質量控制的研究現狀。
1炮制輔料
樟幫選用的炮制輔料講究地道且用量適度,其固體輔料有糙米、麥麩等,液體輔料有鹽水、酒、姜汁、米泔水等;建昌幫選用的輔料更有制備考究、一物多用的特點,尤其以輔料麩和糠的運用獨樹一幟,用途最廣。樟幫和建昌幫均使用蜜麩炒炮制飲片,建昌幫多使用糠炆、蜜糠炒、糠煨等炮制飲片,使得“南糠北麩”成為南北藥幫炮制流派的一個顯著區別。為嚴格把控炮制飲片的質量,不少學者研究輔料及其用量對飲片的影響,并為輔料建立質量標準做出了提案。
1.1蜜麩的炮制工藝及麥麩的質量控制有學者選用正交設計法,結合水分、醇浸出物、水浸出物、總黃酮、阿魏酸含量和外觀形狀多個指標,以考察炮制溫度、炮制時間、加蜜量和加水量對蜜制麥麩質量的影響,優選出最佳炮制工藝參數為加蜜量為麥麩量的30%,加蜜量為加水量的2倍,在炮制溫度為90 ℃狀態下炮制1.5 min[2-3]。
為建立麥麩的質量標準,容艷芬[4]通過顯微和薄層實驗得出麥麩的性狀、鑒別特點;實驗得知檢查項水分不超過10.0%,總灰分不超過7.0%;微生物限度測定需氧菌總數不超過104 cfu/g,霉菌和酵母菌總數不得過102 cfu/g;含量測定選擇氨基酸、總膳食纖維,并提出氨基酸含量不得少于10.0%和總膳食纖維含量不得少于35.0%的建議。6316EE3E-390C-4355-81EF-9E64DC6C3B7D
1.2制備蜜糠的關鍵工藝參數及糠的質量控制王文凱等[5]選用多指標正交設計法,結合水分、醇浸出物、水浸出物、總黃酮、阿魏酸含量和外觀形狀多個指標,以考察炮制溫度、炮制時間、加蜜量和加水量對蜜糠質量的影響,優選出最佳炮制工藝參數為加蜜量為谷糠量的30%,加蜜量為加水量的2倍,在炮制溫度為90 ℃狀態下炮制2 min。
為達到控制糠的質量,張金蓮等[6]采用直觀描述法分析糠的外觀性狀,實驗測得檢查項中,糠的水分不超過10.0%,總灰分不超過17.0%,酸不溶性灰分不超過15.0%,總黃酮質量分數以蘆丁計,不低于0.16%。
2炮制技術及特色飲片炮制工藝研究
中藥炮制技術是根據中藥材的自身特性,以降低中藥材的不良反應、提高臨床療效為原則,采取一系列特色技術對中藥材進行加工處理的制作過程[7]。樟幫炮制為達到不同的應用需求,在炮制技術上講究“三個不同”,分別是方法不同、輔料不同和炮制程度的不同。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優勢為樟樹生產出了大量的道地藥材,如枳實、枳殼、車前子、吳茱萸、延胡索等全國著名的大宗藥材。建昌幫的傳統炮制技術注重輔料運用,更注重加工炮制的分寸,如水量、時間、火候、火力的把控,使飲片、形、氣、味俱佳;有炒、炆、煨等特殊炮制技術品種。
2.1水制洗藥四季水、潤藥看水頭。樟幫把潤藥作為切制飲片的重要環節,除了特殊浸潤、噴等有調理藥性者外,均為使藥材軟化,便于切制,認為“切藥的徒弟,潤藥的師傅”,有“三分切工,七分潤工”的說法[8]。潤又有浸潤、伏潤(悶潤)和露潤之分,其中伏潤是指經過洗、浸或其他液體輔料處理后的藥材,裝罐加蓋悶潤,使藥材內外軟硬一致,使得切片光亮美觀,例如潤白芍等。漂則是藥材在寬水或長流水中停留長時間,并經常換水的方法,其中用米泔水漂可以去油分腥氣,如米泔水漂蒼術、白術等。見表1。
2.2火制炒法是“雷公炮炙十七法”之一,屬于火制法范疇,在中藥炮制中應用最廣,是炮制的基本操作方法。不加輔料的炒焦法,應用于建昌幫山梔子中,具有緩和其酸性的作用。加液體輔料炒的姜汁炒厚樸,能去厚樸對咽喉的刺激性,黃連水炒吳茱萸能增強寒性,用于治療腹痛發熱;加固體炒的麩炒和蜜麩炒目的在于矯味矯臭和賦色,也具有吸收油分、減少飲片的刺激性,增加健脾胃的功效。建昌幫蜜糠炒白術、白芍和山藥,旨在增強芳香健脾、利濕作用[14]。見表2。
2.3水火共制炆法,系將凈藥材潤透后,裝入陶制炆藥壇內加水和輔料,置糠火中用文火慢慢煨煮至熟的制法,又稱煨煮法[7,14],與“雷公炮炙十七法”之一的蒸法,同屬水火共制法范疇。建昌幫傳統炮制多注重加工炮制的分寸,如時間、火候、水量,力戒太過與不及。例如炆法和蒸法,對炮制時間和炮制程度的把控要求尤高,就蒸而言,便有蒸至上氣、蒸至上大氣、蒸至熟透和反復蒸之別。見表3。
樟幫、建昌幫特色炮制飲片關鍵工藝參數的把控,在設計方法上有由正交設計逐步轉向星點設計效應面法的趨勢;考察因素緊緊圍繞飲片炮制工藝中所涉及的輔料及其用量、炮制時間、炮制溫度;指標參數以藥典規定的相關檢查項為主,胡志方[17]研究四制香附的工藝時,引入了考慮藥理效用的新視角。研究發現蜜糠炒白術、白芍和山藥的共性工藝為炒制溫度260~270 ℃,炒制時間3~4 min[27]。
3現代技術在樟幫、建昌幫特色炮制飲片質量控制中的應用
3.1色譜檢測技術色譜檢測技術在中藥炮制領域大多用于量化鑒定飲片的化學成分,建立指紋圖譜、鑒定中藥材和比較中藥材炮制前后成分變化及含量的增減情況,分析炮制對飲片成分的影響,進而評價飲片質量的優劣性和穩定性。在樟幫、建昌幫特色炮制飲片的研究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建立樟幫梔子和枳殼的指紋圖譜[32-33],隨著技術的發展,先后利用反高效液相色譜法(RP-HPLC)和HPLC測定枳殼不同炮制品的成分變化情況,為枳殼藥材質量的控制提供了新思路[34-35]。王蟬等[36]采用頂空氣相色譜-質譜法(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GC-MS)發現北蒼術和茅蒼術各自獨有的揮發性成分,且經米泔水漂過后,北蒼術和茅蒼術飲片的揮發性成分均發生顯著變化,并由此提出HS-GC-MS法可用于鑒定北蒼術和茅蒼術。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聯用技術和模式識別技術研究黃連水炒吳茱萸[37],比較分析吳茱萸炮制前后成分變化情況,可知炮制輔料的加入和熱水浸泡是造成吳茱萸物質基礎差異大的主要原因。張霞[38]等采用GC-MS技術研究姜天麻的揮發性成分,發現引入了生姜的5個藥效成分且對人體有害的1,1-二甲基肼、糠醛等成分含量較生品而言有所降低,從成分物質基礎變化這一角度,初步揭示了炮制減毒增效的科學內涵。
3.2仿生學技術傳統感官鑒定方法依賴鑒定者的經驗[39],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鑒定結果的準確度難以評判,仿生學技術的出現彌補了這一短板,使得鑒定結果更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方小華等[40]使用照相機和Adobe Photoshop軟件發現了麩炒枳殼色澤信息和有效成分間的關聯性,由此提出將色度差作為評價不同發酵時間對麩炒枳殼質量標準的指標。隨著視覺仿生技術的出現,鄧桂珠等[41]采用色差儀技術將麩炒枳殼的顏色信息數字化,建立了關于枳殼的L、a、b色度空間的數學判別模型,為規范枳殼、麩炒枳殼和制枳殼的質量提供了新視角。
3.3低場磁共振成像與成像技術和質構儀低場磁共振成像與成像技術(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LF-NMR/MRI)可以從分子水平直觀顯示出樣品中水分流動遷移過程[42],可運用于中藥炮制水制法中的潤藥環節,監控水分流動遷移的去向,發現潤藥的內涵。質構儀又稱“物性分析儀”,作為一個感官化測量儀器,具有準確化表達產品的物性特質的功能[43],可運用于智能化監控并揭示中藥潤制“藥透水盡”背后的軟化過程動力學特點[44-45]。劉慶珊等[45]利用LF-NMR/MRI技術發現白芍潤制過程中水具有一定的遷移規律和水相特點,使用質構儀可分析白芍在潤制過程中硬度、表面韌性、內部韌性的變化情況,質構儀的使用可替代傳統的“彎曲法”以判斷潤藥得當與否。基于此,張新瑞等[46]研究延胡索樟幫傳統軟化法時發現,質構儀壓縮模式中的觸發力、測時速度和壓縮度這3項指標的數據,可用于判斷延胡索的軟化程度;該項技術可用以替代判斷潤藥得當的傳統“手捏法”。6316EE3E-390C-4355-81EF-9E64DC6C3B7D
4小結與展望
本文從輔料、炮制方法、現代技術在分析和炮制程度的把控3個角度出發,綜述了樟幫、建昌幫特色炮制飲片質量控制的研究現狀。如特色炮制輔料的研究,整理了蜜麩、蜜糠的工藝研究,麥麩和糠的質量標準;炮制技術及特色炮制飲片的工藝研究,以炮制三分類法的水制、火制和水火共制進行歸類,并發現蜜糠炒制藥物的共性工藝為炒制溫度260~270 ℃,炒制時間3~4 min。隨著新技術的涌現,在飲片成分指認和含量測定、炮制程度的控制和飲片質量評價上,均可實現客觀化和科學化。秦宇雯等[47]提出基于“性狀-質量標志物-生物效應”的飲片質量整體識別研究思路,探索適用于中藥飲片質量的專屬識別技術,這為探索炮制對飲片質量的作用特征及科學內涵提供了新方向。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涉及步驟較多的炮制工藝,在進行考察因素的選擇時,該遵循什么原則?中藥成分構成復雜,炮制前后成分和含量變化差異大,采用藥典規定的指標成分作為工藝優選的指標參數這一方法,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可代替?從源頭開始控制飲片的標準操作規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質量控制體系該以何為抓手?
特色炮制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珍寶,我們要采用新型的現代技術與傳統的主觀判斷相結合,對炮制程度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充分借鑒其他學科新理論、新方法,將其與炮制相結合,優化成分檢測技術和分析方法,深入挖掘炮制前后中藥飲片成分及含量的變化情況,揭開炮制機制的神秘面紗,最終使得炮制飲片能夠安全有效地運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 顏冬梅,李娜,張金蓮,等.江西傳統炮制技術的研究進展[J].中藥材,2016,39(2):447-450.
[2]王文凱,張正,翁萍,等.樟幫炮制輔料蜜麩的制備工藝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5,26(5):1136-1138.
[3]童恒力,鐘凌云.蜜麩炒炮制法研究概述[J].時珍國醫國藥,2017,28(7):1725-1727.
[4]容艷芬.炮制輔料麥麩質量標準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藥大學,2018.
[5]王文凱,張曉婷,張正,等.多指標正交設計優選建昌幫炮制輔料蜜炙谷糠的制備工藝[J].中草藥,2016,47(14):2460-2464.
[6]張金蓮,謝日健,劉艷菊,等.建昌幫輔料糠的質量標準[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6,22(22):31-33.
[7]宋金菊,鐘凌云,解楊,等.中藥特色炮制炆法的歷史考證與現代研究[J].中成藥,2021,43(11):3108-3112.
[8]范崔生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編著.樟樹藥幫中藥傳統炮制法經驗集成及飲片圖鑒[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25-26.
[9]羅晶,雷志強,王雅琪.正交設計優選白芍的樟幫法炮制白芍工藝研究[J].熱帶農業科學,2018,38(7):85-89.
[10] 趙玉霞.樟幫特色米泔漂蒼術工藝及藥效學研究[D].南昌:江西中醫藥大學,2019.
[11]王文凱,張正,翁萍,等.建昌幫米泔水漂蒼術工藝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5,26(9):2157-2159.
[12]龔鵬飛,于歡,龔千鋒,等.效應面法優選建昌幫米泔水漂蒼術炮制工藝[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0(3):56-59.
[13]黃小方,鄢慶祥,龔鵬飛,等.星點設計-效應面法優選米泔水漂白術炮制工藝[J].中草藥,2017,48(1):109-113.
[14]梅開豐,張幀祥.建昌幫中藥傳統炮制法[M].南城:江西省南城縣整理建昌幫中藥傳統小組,1986:70-74.
[15]彭紅,付建武,黃麗蕓.建昌幫法焦梔子炮制工藝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5):940-941.
[16] 胡志方,胡律江,郭慧玲,等.基于均勻設計法的建昌幫四制香附炮制工藝評價[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16):39-41.
[17]胡志方,金鑫,胡律江,等.以藥理效應為指標考察建昌幫四制香附炮制工藝[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24(4):28-30.
[18]文小女,鐘凌云.正交試驗優選樟幫姜黃連的炮制工藝[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6,22(15):18-20.
[19]霍慧君,鐘凌云.星點設計-效應面法優選江西樟幫厚樸炮制工藝[J].中成藥,2012,34(1):105-108.
[20]張崇佩,龔千鋒,于歡,等.樟幫特色黃連水炒吳茱萸炮制工藝研究[J].中草藥,2019,50(13):3065-3070.
[21]葉喜德,羅金燕,馬琳,等.樟幫麩炒枳殼炮制工藝的正交設計法優選[J].時珍國醫國藥,2016,27(9):2164-2166.
[22]張金蓮,謝一輝,何敏,等.多指標正交法優選樟幫枳殼飲片炮制工藝[J].中成藥,2011,33(2):287-290.
[23]祝婧,鐘凌云,劉禮平,等.樟幫特色酒潤麩炒柴胡的炮制工藝優化[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5,21(20):9-12.
[24]謝一輝,余無雙,周麗姣,等.澤瀉不同炮制工藝及評價方法的研究[J].中成藥,2010,32(10):1736-1740.
[25]張金蓮,何敏,謝一輝,等.正交法優選蜜麩炒樟幫枳殼炮制工藝[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10):8-10,14.
[26]祝婧,鐘凌云,龔千鋒,等.樟幫特色升麻炮制工藝的星點設計-效應面法優選[J].時珍國醫國藥,2015,26(9):2147-2149.6316EE3E-390C-4355-81EF-9E64DC6C3B7D
[27]鄒紅,童恒力,孟振豪,等.建昌幫特色輔料蜜糠制藥的工藝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7,28(11):2662-2666.
[28]王文凱,翁萍,張曉婷,等.建昌幫蜜糠炒白術炮制工藝優化[J].中草藥,2015,46(6):857-860.
[29]葉喜德,彭巧珍,李旭冉,等.正交設計法優選建昌幫姜制天麻炮制工藝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8,29(2):347-349.
[30]張金蓮,張文然,劉明貴,等.多指標正交法優選建昌幫炆遠志炮制工藝[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0(2):59-62.
[31]易炳學,周毅,顏干明,等.正交試驗優選建昌幫炆熟地炮制工藝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6,12(23):14-16.
[32]周強,彭紅,羅光明,等.樟幫梔子飲片HPLC指紋圖譜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4):54-57.
[33]蔣以號,楊武亮,陳海芳,等.枳殼炮制前后高效液相色譜指紋圖譜的比較研究[J].中藥材,2008,31(7):963-965.
[34]張金蓮,曾昭君,李志強,等.HPLC法測定枳殼不同炮制品中活性成分[J].中成藥,2014,36(11):2355-2358.
[35]蔣以號,呂妍,曹旻旻,等.HPLC法測定枳殼不同炮制品中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含量[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3):601-603.
[36]王蟬,趙文燕,向茜,等.基于HS-GC-MS考察蒼術米泔水漂制前后揮發性成分的變化[J/OL].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1-11[2022-04-27].DOI:10.13422/j.cnki.syfjx.20212150.
[37]趙文燕,向茜,王蟬,等.基于UPLC-Q-TOF/MS和模式識別技術闡釋樟幫特色黃連水炒吳茱萸的炮制科學內涵[J/OL].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1-14[2022-04-27].DOI:10.13422/j.cnki.syfjx.20220147.
[38]張霞,高慧,謝宇璐,等.建昌幫姜天麻炮制前后揮發性成分差異的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分析[J].時珍國醫國藥,2021,32(2):336-339.
[39]劉爽,孫慧峰.中藥質量控制常用技術及其應用[J].化學工程師,2019,33(2):60-64.
[40]方小華,謝一輝,姚冬琴,等.不同發酵時間對樟幫枳殼飲片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9):17-19.
[41]鄧桂珠,藍文煜,竇佩丹,等.枳殼及其炮制品色差值與化學成分的相關性[J].中成藥,2017,39(6):1228-1231.
[42]劉沁榮,韋睿斌,張志強,等.低場核磁共振與成像技術在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的應用[J/OL].中華中醫藥學刊:1-11[2022-04-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46.R.20211111.1546.002.html.
[43]羅斌,趙有斌,尹學清,等.質構儀在果蔬品質評定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食品研究與開發,2019,40(5):209-213.
[44] 連傳運,徐冰,趙亞楠,等.基于針刺壓力傳感器的人參潤制“藥透水盡”科學內涵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20,45(2):267-273.
[45]劉慶珊,何雁,曹秋芳,等.基于LF-NMR/MRI的白芍潤制過程水分狀態及質構相關性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20,45(20):4882-4888.
[46]張新瑞,楊婧,張堯,等.延胡索樟幫傳統軟化法的科學表征[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1-9.[J/OL].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1-9[2022-04-20].DOI:10.13422/j.cnki.syfjx.20212151.
[47]秦宇雯,費程浩,毛春芹,等.基于“性狀-質量標志物-生物效應”的飲片質量整體識別研究思路[J].中草藥,2022,53(5):1294-1302.
(2022-03-10收稿本文編輯:吳珊)
基金項目:江西省中藥標準化項目(2020B01);江西省中藥標準化項目(2020B04);“江西省雙千人才計劃”項目[贛才辦字(2019)9號]作者簡介:宋金菊(1996.10—),女,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藥炮制研究,E-mail:1530324541@qq.com通信作者:鐘凌云(1971.10—),女,博士研究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中藥炮制機制及飲片質量標準研究,E-mail:ly1638163@163.com;薛曉(1980.04—),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中醫藥文化研究,E-mail:642358915@qq.com6316EE3E-390C-4355-81EF-9E64DC6C3B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