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義玉

在小學階段,語文是一門基礎且關鍵的學科,而閱讀與寫作作為該門學科的關鍵部分,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閱讀是教材文本的輸入階段,寫作是思想認知的輸出手段,閱讀與寫作共同組成一個有機整體。但教學現實并非如此,讀寫現景不容樂觀。為此,本文參照小學語文讀寫教學現狀,指出讀寫結合的必要,闡述讀寫整合教學的策略,以期讀寫結合教學能夠真正落到實處,學生亦能夠得到更好發展。
小學語文讀寫教學的現狀剖析與整合必要
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的現狀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部分,學生多存在泛讀之狀,而缺乏深耕之心,注意力難以全面集中,由此很有可能使得學生難以習得正確閱讀的方法,也未能使之養成正確閱讀的習性。被動的閱讀不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不能產生真正的效用,也無法促發積極主動的閱讀習慣,最后達不到所要求的課堂效果,課程學習形同虛設。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部分,學生多無從下筆,存在知識的匱乏情況。原因在于其并未養成積累素材的習慣,也缺失寫作的興致,僅僅將寫作視為一種課程任務,被寫作負擔所充斥。在小學語文讀寫結合部分,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常存在思想上的缺乏,體現在教學形式的機械呆板、教學內容的單一無趣,僅僅將閱讀與寫作流程化、模式化。
由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幾大弊病:第一,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致不高。枯燥乏味的閱讀教學與好動愛鬧的學生心性相排斥,滿堂灌的教學機制更與隨意性的學生行為相違背。第二,小學語文教學的讀寫脫節。閱讀與寫作本應是相互促生的有機整體,卻被強行割裂開來,如此學生無法將教材閱讀中的內容、情感與寫法應用于寫作,寫作便無從進行。這就是所謂的形式上的讀寫,也只能產生形式上的效果,落不到實處,在閱讀教學中只強調閱讀,在寫作教學中單重視寫作,并未將閱讀的價值應用到寫作中,也沒有把寫作的意義回饋給閱讀。
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優勢
一是增進學生讀寫素養。教師可借助合理的教學設備,采取引導方式,吸引學生閱讀的注意,調動學生課堂參與興致,讓學生能夠切實感受閱讀的樂趣,從而以一種高度自覺的意識深入到文本中去,并且能夠真正做到體悟個中情感、累積寫作素材,在增進閱讀能力的同時提高寫作水平。
二是奠定后期學習基礎。閱讀與寫作能力作為語文學習中必備的技能,在小學階段一經習得,會極大地提高學習的效率,增強學習的實效,而這僅僅是就學業而言。在未來的發展中,讀寫能力的增強會有助于學生知識內容和精神視野的擴充,也會為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乃至想象力的生成創設條件,從而提高綜合素養,養成良好習性,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三是推進讀寫教學水平。在讀寫整合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吸引學生興趣,需要及時發現教學生長點,需要提升教學相應能力,也需要根據學生特點選取相應讀物,這些都對教師自身素養提出訴求。而在教師專業知識、專業素養提升時,更容易推進教學水平,形成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的教學架構與策略
以讀促寫,以寫助讀
在語文學習中,基本技能的培養常常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而在其順序中可以看出閱讀之于寫作的前提作用。閱讀是借助對于文本的理解與習得,在閱讀足量后會為寫作創設條件,具體包括素材、寫法、情感。而寫作,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一環,囊括著學生的知識儲備,聚集著文字的整合輸出,外現著學生的語言表達,可謂是閱讀的顯現形式。閱讀與寫作實為一個有機整體,可以相互連接,相互促進,而這些手段無外乎情感層面的感知、知識層面的積累與技能層面的練習。
第一閱讀—感知—寫作。感知能力可以貫連閱讀與寫作。在閱讀中,合理運用各種感官,借助正確的感知,可以體會到文本的深意。這個深意或為景物描寫中的心境,或是人物勾勒時的情感,無論是何種,都可以借助感知搭建輪廓。由此,一來表現出對于教材文本的切實理解,二來便于寫作的文字表達和情感輸出。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感知。例如,在學習《秋天的雨》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預留任務,在首次接觸該文時,讓學生閉上眼睛,暫時關閉視覺功能,通過家長為其朗讀文本內容的方式,發揮聽覺優勢,使學生能夠借由感知,在精神世界中勾勒出秋日全景。二次閱讀時,學生可睜開眼睛,自行閱讀。在這過程中,爭取快速把握該文主旨,同時回顧文章情感。再次閱讀時,可以嘗試背誦記憶。由此,在加深閱讀后,能夠在寫作中更好、更準確地運用文字書寫情感,即借助感知實現了讀寫的結合教學。
第二閱讀—積累—寫作。語文學科既具有藝術的隨性之氣,也包含技術的疊合之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選擇更加具有可取之處。例如,在《觀潮》一課中,教師可以著重就“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這個句子進行分析解讀。在這個句子中,很好地運用了比喻手法,也合理地采取了夸張表達,讓浪潮的磅礴形象更為生動地鋪展開來,也讓此種情景更加接近讀者的心。在梳理了該句之后,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利用另一事物進行模仿造句。此時,不僅會增進學生對于《觀潮》一文的理解,也會讓學生在手法記憶與積累中加深對寫作手法的使用,增進寫作技藝。但其中要注意,這種模仿形式很有可能造成機械化教學,所以教師要注重教學指導,合理化讀寫結合的實施。
部編本語文教材不僅具有實用性,同時也是迎合時代大勢、凸顯文化價值的產物,故而在閱讀環節可以充分積累寫作素材,這是一種值得深思的審美教學,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積累藝術。首先從字、詞、句來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著重強調適合應用于寫作與后期學習的銜接性詞語,例如《草原》一課中的“疾馳”一詞,可進行積累,以作為后期寫作的點綴。而在全文結構中,則要尤為關注謀篇布局的教學。例如現代詩歌《花牛歌》的行文,花牛在草地里“坐”、“眠”、“走”、“做夢”,將花牛的各種行為動作進行了梳理,讓人仿佛身臨其境,親眼看見了花牛的一日起居。引導學生將這些應用于作文內,可以真正做到閱讀與寫作的有機融合。66E75239-1EA3-40E6-BE80-D0ABEFD7FE5A
第三閱讀—練習—寫作。有鑒于小學生正處于心智發展的初始階段,注意力也常不集中,故而語文教材在文本選用中不乏存在故事性課文的安排,例如神話故事《精衛填海》《盤古開天地》《普羅米修斯》,再如《麻雀》這種教育類故事等。在某種主題的寫作中,這些故事便可以事例的形式應用于其中,作為驗證論點的一項證據。而在這種文章的閱讀學習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讀后感的練習。讀后感,一來可以讓學生學習用簡潔而全面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表現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把握;二來可以讓學生思考此類故事的主旨,加深對其的記憶,并在出現同類話題時,能夠即時使用。而除了讀后感的練習形式,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進行課文內容的續寫,因為總會有一些文章僅僅設有開放性結局,給予了閱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例如《盤古開天地》一課,文末敘說了盤古的氣息、聲音、左右眼、四肢、軀干、血液、汗水通通變成了宇宙的萬物,造就了宇宙的全貌,便戛然而止。此時,便可以讓學生進行文章的續寫,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也讓教學更具想象空間。當然,除了續寫方式,教師還可以就神話故事主題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讓學生就自己聽過的、自己想象的或者在動畫片中看到的某個神話故事進行寫作,由此對故事內容形成梗概,也增強記憶,同時鍛煉寫作技能,增進寫作水平。最后,還可以借助對課文中重點內容的摘抄,搭建學生自己的文字習慣。
課外讀寫,線上讀寫
閱讀與寫作教學同樣可以存在于課堂之外,也可以在線操作。這就要求打破教材文本的束縛,將目光擴展至課外讀寫與線上讀寫。
基于課外讀寫理念,教師可參照不同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行為習慣,適時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并讓家長做出配合。例如,可推薦故事性的讀物,《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等,并可以建議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或者課外閱讀后在課上跟學生講解,以加強對故事內容的記憶,再進行讀后感、續寫、仿寫的相關作業。要注意的是,在閱讀過程中要提醒學生常做筆記,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于較好段落或表達可以進行摘抄與背誦。除了推薦課外讀本外,還可以不時安排課外實踐,讓學生閱讀生活、體會生活,做到熱愛生活、關注點滴,同時能夠在生活中、觀察中總結體會,形成文本。
而對于線上讀寫手段,教師可在線推薦閱讀平臺,并要求學生讀后寫下感想。再整理歸檔,總結相同理念,另置特色觀點,最后,呈現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集體交流,同時建立獎勵機制,擇優進行表揚,體現正強化的優越性。另外,還可以讓學生推薦閱讀書目,或讓家長提出一些建議,或許能夠更快捷地找到適合學生的讀物,促進讀寫的結合。
主客體間,教學重置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主客體。那么,在讀寫結合中教師應發揮主力作用。行動始于思想,故而教師的教學觀念需要積極轉變,教學策略需要進行休整,以期更有效地實現讀寫的整合教學。
一是更新教學模式。教學不分時段,教學關鍵點也不應有變,始終都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守“以學生為中心”根本宗旨。所以,學生應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要起到引導與輔助的作用,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回歸課堂。
二是重構教學方式。教學活動并非教師一個人的單打獨斗,需要師生之間的相互配合,由此共同來促成教學朝著更有效、更高質地方向發展。所以,教師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懂得傾聽學生的聲音,時不時地鼓勵學生發言,讓學生講真話,為學生來解惑。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式,如小組合作、游戲教學等,讓閱讀融于心,淬成行,讓知識框架能夠在學生心里生根發芽,也讓綜合素養能在學生身上真實體現。
三是創設教學情境。現下是“互聯網+”時代,核心技術層出不窮,教學過程中更要積極運用。例如,在風景讀本中,可以穿插圖片,使用動態視頻,抓住學生眼球;而在故事讀本中,可以模擬聲音,角色扮演,吸引學生興趣。總而言之,要努力營造趣味性教學的氛圍,快樂教學,快樂學習,最終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認知,從而更好為讀寫服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語文核心素養培養也深入發展。閱讀與寫作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兩個關鍵部分,作為核心素養培養的兩個重要模塊,亟須收獲良好效果。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重構教學策略,借助優良的教學方式,運用合理的教學技術,以加強學生對閱讀的感知和素材的積累,同時強調適時的練習,讓學生能夠真正做到從閱讀入手,切實掌握更多更有效的閱讀寫作技巧,以最終實現讀寫教學的有機整合和學生的全方面發展。66E75239-1EA3-40E6-BE80-D0ABEFD7FE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