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思
摘要: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理論上建立起來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框架。從辦學開始,每個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按照某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每人的教學模式可固定可變化。本文主要討論UBD教學模式與其他教學模式的區別與共同點。
關鍵字:區別? 共同點
1972年美國教育家瑪莎.韋爾和布魯斯.喬伊斯正式將教學模式[1]的概念提出來。他們認為教學模式是教學活動的一種計劃,核心是搭建學習環境,但這種教學模式太具操作性,理論不強。國內對教學模式的定義分為三種[2]:結構說,程序說,方法說。然而上面的定義,未觸及教學模式的本質,單從某個角度切入,不完整。參考現有的研究成果,筆者將它定義為,遵循一定的教學理論、教學思想,圍繞某個主題設計的教學活動,實現特定教學目標,在實踐教學中以穩定、簡化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各種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
同時我國的教學模式也在發展,從之前滿堂灌的講授,主張教師是課堂的主角,學生則被動的接受聽、寫,慢慢轉變成倡導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積極去探究、合作,教師則充當引導的角色。以前高舉應試教育的旗幟,片面追求升學率,大搞題海戰術的教學模式,慢慢被素質教育所取代,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旨在學生的全面發展。隨著時間的流逝,也衍生出許多教學模式,UBD教學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1998年美國教育改革專家Jay Matighe、Grant Wiggins首次提出以“理解為先”的設計方案,全名是Understanding by Design,簡稱UBD[3]。參考現有的研究成果,筆者將UBD教學模式定義為大單元設計課程,逆向設計是主要的教學過程,即先明確教學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然后再思考達到結果所需要采取的方法、手段、以及學生需要什么,以及如何證明學生達到預期的結果。
那UBD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區別在哪呢?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覆蓋教材,從常見的生活情境開始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從某個角度來談,學生往往是參與活動,卻不能進行深刻的思考,智力上得不到深入發展,也許課堂很熱鬧、有趣,然而卻不利于學生持久的學習、知識遷移的培養。同時,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側重知識的覆蓋,難以有針對性,缺乏活動意義的思考,大多教師更關注自己的教,而忽略學生的學。反而,UBD的教學模式是不適合常規教學的,它更適合大單元的設計,有利于知識的深入探索,知識的連貫性。它的設計過程分三步:明確預期結果、確定評估證據、設計教學與學習活動。該模式新穎的地方是逆向處理教學環節,由預估的教學目標倒推的方式,一步一步的確定教學過程。整個模式中三大特點:結果、證據、教學,兩個核心:設計、理解。其中理解是有多重含義,不單是陳述性知識,還包括建構有意義知識的過程,喚起深層次的認知,并結合學生的自身水平、個體差異,明確真正的教學目的。因此UBD的教學設計又稱為逆向教學設計。可以看出,UBD中教學只是手段,且設計上更關注實現目標的內容與方法。
那UBD教學模式與其他教學模式的共同點在哪呢?①突出學生的主體位置。當下的教學模式要求從過去滿堂問,滿堂講的現象跳出來,課堂要有開放意識,民主的氣氛,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左鄰右舍的幾個同學展開討論,針對某個問題,當堂辯駁,發散思維,肯定知識講授的作用,并處理好學生活動、教學之間的關系。②注重評價方式。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本質不在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其他的教學模式,要求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多方位的,積極、正面的評價,有利于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主動學習。UBD教學模式除了這些,還增加評價學生是否完成某教學目標的評價證據。③注重質疑探究。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根據已有知識、拓展知識去探究問題,同伴間相互合作討論并解決問題。這一模式,很好的發展學生的思維,主動的學習比老師給他們提問題要好得多。UBD的教學模式,就是由質疑展開的,如預期的學習結果是什么?學生將如何學習這些內容?為何要學習這些內容?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如何實現知識的理解與遷移?4、有一定的模式,但不固定。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任何的一種教學模式,都是一種手段。教師根據不同學科特點、不同的課型,選取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沒有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
教學模式的發展,道阻且長,這條路沒有盡頭。這一路,秉持著去粗留細,去偽留真,只有經過大浪沖洗的真金,方能經住烈火的焚燒。教學模式不管是改流程還是改理念,都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探究一種能夠用更好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