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
初中美術教學只有將有效教學、高效課堂與審美教育有機融合,通過美術學習活動,幫助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和能力,在觀察生活中去體驗和創造性地表現生活中的美,通過豐富的視覺藝術形象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自覺地認識美、熱心地追求美的學習習慣,才能獲得高潔的精神享受、平和的心態延續、博大的胸懷追求,成長為具有文化意識、責任擔當和合作意識的新時代公民。
現實社會中,由于受到升學的影響,美術教學處于邊緣地位,得不到學校領導和教師的重視。然而,美術教學是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藝術修養的有效途徑,因此,學校領導和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重視美術教學,為學生的藝術教育打下良好基礎。其次,教師教學態度不端正。由于學校領導對美術教學的不重視,再加上美術學科沒有升學方面的硬性指標,導致美術教學不受重視,教師以一種敷衍的態度進行教學。再次,美術教育比較抽象。美術課程與其他主科課程不同,美術教學具有很強的表象性和抽象性,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想象力,同時,如果美術教師的授課沒有個性,那么美術教學就成為一種再現性教學。最后,美術教學的變化性。藝術與時代背景、時代發展有著密切聯系,藝術會受到時代發展的影響,美術教學會受到時代思想的影響。因此,美術教師應該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在初中階段,學校通過設置音樂和美術等課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而美術課程是培養學生藝術修養的重要環節,其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增強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教師要激發學生對美術繪畫的興趣,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美術學習,為今后的美術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其次,指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教師要教給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技巧,擴大學生的審美空間,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作品賞析能力。最后,鼓勵和支持學生進行自主藝術創作。只有學生自覺地進行藝術創作,才能真正地實現美術教學目標。
課外拓展是對教學內容的訓練和延伸,美術課堂之外的實踐創作與理論知識學習都是課堂延伸。由于美術課程的學時是固定的,而美術課程涉及到的內容又非常廣泛,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是很難完成教學任務的。因此,學生需要自己進行課后訓練,利用課外時間積累知識。課后的理論知識補充是對學習結構的梳理,課后實踐創作是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有效方式,能幫助學生形成獨特的審美觀。雖然初中階段的美術知識有限,教師處于主動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但是進行課后拓展,能夠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新的領悟,并將自己的學習情況反饋給教師,便于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在美術教學時,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設出生動和諧的學習氛圍,多鼓勵學生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在學習中要敢于求新,獨樹一幟;教師還要引尋學生把他們的奇思異想通過美術的形式表達出來,讓每個學生都能自由地想象,逐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美術教學中的欣賞教學也是很重要的,比如組織學生欣賞一些優秀的作品等。在開展賞析教學的時候,美術教師經常使用的方式則是進行繪畫對比,尤其是在繪畫技巧和藝術形式等方面的對比。在欣賞教學時,如果一味地對作品的內容、背景、構圖和繪畫技巧等方面進行講解,則會讓學生感覺學習美術是一件非常無聊且枯燥的。有時候由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對美術教材中的很多專業詞匯都不理解,這也就導致了在接下來的美術鑒賞教學變得深奧和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大打折扣了,久之,他們對學習美術的興趣也就會降低。為了改變這一不好的現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一些作品擺在課堂上,邊講邊欣賞,然后再進行比較,將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有效地呈現出來,這樣的效果要好的多。例如,在和學生一起欣賞“中國古代山水畫”的相關內容時,美術教師也可以把西方風景畫和此進行對比欣賞,可以把《富春山居圖》和印象派的《印象·日出》進行有效的對比。在對比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講解中國畫的散點透視與西方畫的焦點透視,再將二者進行一定的對比,這樣教授起來也會更加的直觀,學生們也能夠在比較的過程中真正地了解兩個畫種之間的本質區別,他們的審美能力也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在開展美術欣賞教學時,結合比較教學法進行教學,既能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調動出來,又能讓他們在一個比較愉快的環境下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是很有利的。
例如,在欣賞《你、我、他》這節課時,由于學生之前沒有真正地接觸過肖像畫,對人體的比例與結構等都缺乏正確的認識。這個時候,美術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都準備好一個小鏡子,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們通過鏡子去觀察和觸摸,感受自己的面部輪廓與骨骼。然后,再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五官部位進行必要的測量,并且記錄下測量的結果,漸漸地,學生也會對人的面部比例以及特殊性等方面有一個較為深刻的體驗。此外,為了讓學生對人物的面部特征的輪廓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上臺進行表演“喜、怒、哀、樂、驚”等面部表情,在學生的表演過程中,教師再引導其他的學生進行細心的觀察,并且進行討論:人物的面部表情都是通過哪些五官表現出來的?通過觀察和適時的引導,學生在后面的作畫中也就自然而然地通過之前的實踐,將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實踐認知運用到繪畫當中,這樣的繪畫也就不再會千篇一律或者是沒有任何特色了。同學們也都能夠通過自身的實踐和體驗,在畫中將自己的獨特感悟體現出來,而且還能夠表現出獨特的個性色彩來。美術的生命在于創新。構建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不僅能使初中生思維超越定勢的羈絆,還能呈現靈活、主動、發散的狀態,刺激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初中生喜歡走進自然,觀察蘊含審美法則的物象并展開豐富聯想,這樣容易催生各種奇思妙想。所以我們需要開展創造性的活動,讓他們的觀察、想象、創新和表達能力得到培養與發展,最終促進其心理成長、美感成長和創造性成長。
樹人立德,是教育的最高法則。所以,教師要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美術課堂,貫徹新課標的精神,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在實踐教學中探索出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對于初中美術教學來說,教師要想很好地應用情感元素,那么必須要充分把握好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正確的措施來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必須要結合教材的內容,利用自身的情感來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影響,促進學生情感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美術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