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文東
摘要: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表演風格和歌唱特點,其側面展現出這個國家或者這個民族的發展歷史、風俗習慣以及性格特點,同時也反映出這個國家或者這個民族的文化發展水平。聲樂是音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任何學科都無法取代的。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作為聲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咬字、發聲、氣息運用等方面有著異同。基于此,本文就以美聲唱法與中國民族唱法為重點,進一步探討美聲唱法與中國民族唱法兩者之間的異同。
關鍵詞:美聲唱法 ?中國民族唱法 ?異同
中圖分類號:J605
在我國,民族唱法經過多年發展以及多民族的融合后,展現出我國獨具特色的民族特點。在美聲唱法發展過程中,受到環境、理念等影響,美聲唱法理論體系與發展體系發生了一定改變,內容上更加完善。隨著近幾年的發展,中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緊密,中國民族唱法和西方國家的美聲唱法在學習發展中相互融合,但是兩者在要求、唱法等方面有著一定差別,也有相似之處,這對歌唱發展有著一定影響。
一、民族唱法
(一)定義
民族唱法也被人們稱之為中國傳統唱法,也就是在中國環境不斷發展變化中形成的一種歌唱方法,由不同民族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愛好進行創造。對于民族唱法來說,其中包含著我國的民間歌曲、戲曲演唱、民族新唱法以及說唱唱法等。諸多比較經典的民族歌曲都會采用方言的方式進行演唱,這樣可以充分展現出民族風格與特點。民族唱法出現在人民群眾中,弘揚并傳承了中國民族聲樂中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且成為了我國人民生活、工作中主要的精神食糧,有關我國最早的民族歌曲記載,可以追溯到奴隸社會。從廣義角度上講,其中包含了戲曲、曲藝和民歌等;從狹義角度上講,也就是指展現出民族特點的作品中使用了專業演唱方法。
傳統民族唱法需要在呼吸、聲帶和共鳴基礎上運用特別的演唱方法,因為中國民族歌曲復雜的音樂形式、多變的節奏等方面的特點,中國民族歌曲的演唱需要一種獨特的方法。傳統的民族唱法大多以真聲為基礎,主要使用腹式呼吸法,歌唱過程中,要注意氣口,這是一個演唱方面的專業術語,用于吸入和通風。在聲帶方面要求堅固有力,富有彈性,發聲體得到充分振動以后,使整個演唱過程中的咬字更加清楚明亮。在共振上,應該做到頭腔與鼻腔兩方面的共振,也就是在共振腔體的充分利用下,讓音量不斷提高,更好的體現歌詞的意境和情感,和觀眾共鳴,讓觀眾獲得良好的聽覺感受。
近年來,一種新的民族唱法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種全新的民族唱法主要是受到傳統民族唱法的影響,把美聲唱法融入其中,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摸索形成的唱法形式。在實際中,其采用了美聲唱法中胸腹聯合呼吸法,展現出呼吸充足、頭腔與鼻腔共振特點,讓聲音更有力量,持久明亮。這種新的演唱風格是隨著時代發展而產生的,更適合現代人的審美特征,也使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實現了弘揚與發展。
(二)特點
任何民族的演唱風格都與其語音特征、語言習慣、人文地理、歷史文化、審美理想等因素密切相關。在民族唱法中,語言會給演唱藝術帶來直接影響,我國擁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對應的語言,各個語言讓不同的民族在演唱風格上各不相同。在我國民族聲樂中,展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
第一,音色自然、甜美而表現豐富。在民族聲樂中,音色作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族音樂更加注重歌曲中意境與情感的表達。民族唱法主張的是聲音的甜美、清脆、圓潤、明亮,要求聲音自然、強烈、明亮。尤其是國語講究清晰準確的發音,腔調圓潤,展現出了中國傳統的審美趣味。
第二,演唱個性多樣化。中國地理面積寬廣,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民族種類多,各個民族都有獨特的歌曲演唱技巧和個性特點,這些個性特點將會受到地理環境因素影響,如江南山水較多,唱腔表現出優美柔和的風格特征;北方四季分明,呈現出高而闊的特點。因為每個演唱者演唱技巧與演唱風格各不相同,每個民族在演唱特點上也有所不同,歌唱個性體現出民族聲樂的成熟性及其獨特的豐富內涵。
第三,“字正腔圓”的審美要求。在我國戲曲創作與民族歌曲表演過程中,審美標準講究的是“字正腔圓”,其除了是歌曲創作需要遵循的要求之外,也是舞臺表演中二次藝術表現形式,其意義在于讓字正與腔圓相互配合,從而獲得理想的演唱效果。在長時間發展中,歌唱語言是我國民族歌唱藝術中主要使用的審美標準,從歌曲語言藝術性角度分析,應該做到語言清晰和聲音洪亮,從而將歌詞含義清晰地表達出來,與聽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二、美聲唱法
(一)定義
美聲唱法最初產生于意大利,指的是美麗的演唱,在歌唱領域中被理解為一種美聲學派的演唱方法,主要強調平靜、簡單的聲音和厚重、圓潤、明亮的聲音效果。通常來說,音色豐富多樣,音域和諧統一,美聲唱法的出現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美聲唱法是五四運動后進入到中國,迄今為止,它對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中國選手還經常在各種國際歌唱比賽中獲獎。為了更好地促進文化藝術發展和聲樂藝術發展,所有聲樂工作者和學習者都需要更加認真地學習美聲唱法,并且,我們也應思考如何將中國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相結合,使演唱者既能唱外國歌曲又能唱中國歌曲。
美聲唱法對歌唱技巧有著較高要求,不管是在呼吸方面還是在共鳴腔體方面,應該做到高度統一與協調,演唱風格更加嚴謹細致。歌唱者應該對歌詞含義有一定了解,盡可能做到演唱的簡潔自然,追求高度的藝術美,進而培養訓練聲音的審美觀念,使歌唱更加完美、和諧。此外,需要有強有力的呼吸支持和控制,隨著美聲唱法發展更加完善,演唱方式發生了一定改變,聲音技巧更加專業與標準,具體展現在氣息、演唱技巧、咬字清晰度等多方面。通常情況下,美聲唱法具有系統性、標準性等特點,憑借其專業的演唱技巧和觀眾之間的情感共鳴,得到了國際中美聲樂學者和音樂流派的認可,對整個歐洲產生了一定影響。
(二)特點
美聲唱法不同于其他唱法,其最重要的特點是美聲唱法是一種混音區唱法。如上述內容得知,美聲唱法在聲音方面用于真假兩種聲音,并根據音高的比例將真假聲音混合在一起。就共鳴而言,就是調動所有可用于歌唱的共鳴腔,這種唱法本身就有其獨特的“味道”和獨特的聲音特征。
在歌唱訓練方面,如果我們綜合考慮世界藝術歌唱,歌唱的差異也就是指歌唱本身的力量和真假聲音的比例,以及兩者混合程度,是基于真實的聲音還是虛假的聲音。在共鳴方面,美聲唱法是完全共鳴的,有些歌唱方法只使用部分共鳴,有些則不需要唱得這么高,有些也不需要唱得這么低。共鳴腔的使用分為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和中間部分,這是區分不同唱法的重要因素。美聲唱法屬于一種混音區,混音共鳴、真假聲混合、共鳴可以同時發生。有些歌唱方法比較黑暗,美聲唱法演唱過程中,多用后咽部和鼻咽,少用到后邊,高音不被掩蓋。雖然這些唱法被稱為美聲唱法,但是無法用于歌劇演唱,雖然展現出專業性,但是在唱法方面有著很大不同。
美聲唱法的聲音特征可以用七個字進行概述,也就是“通、實、圓、亮、純、松、活”。其中,通指的是通暢的聲樂,是歌唱動作中發聲器官各部分處于最協調狀態下的產物。人的整個共鳴腔保持在相同的空間,上下呼吸順暢,這是聲音順暢的保證。流暢的呼吸和聲音是擴大音域和統一聲音區域的最重要因素。如果聲音不好,就很難擴大范圍。如果呼吸受阻,將無法確保所有聲音區域都有統一的共鳴泛音音色。所以,通暢的聲音是解決聲音問題的主要技巧,實是對聲音堅實而簡短的概括。結實的聲音是一種具有音量、強度、穿透力和距離的聲音,這是衡量演唱者掌握美聲唱法技巧的第二個標志;圓是聲音圓潤的概述,圓潤的聲音是美聲唱法標準化的第三個標志。站在美學角度分析,圓本身就是一種美。人們的聽覺比較敏感,大都認為圓潤的聲音更加悅耳動聽;尖銳的聲音刺耳而難以忍受。因為圓潤的聲音可以抹去聲音尖角。美聲唱法強調聲音的連貫性和流暢性,它們都是以柔和的聲音為基礎的音樂美學。因此,意大利美聲唱法學派不同于任何其他聲樂學派。圓潤的聲音來自圓潤的共鳴腔體;亮是音色明亮的概述,明亮的音樂是美聲唱法標準化的第四個標志,集中明亮的音色給人一種輝煌的感受。這種優美的旋律將人們帶入到一個充滿美好與光明的世界,讓人們感受到無限的喜悅和歡樂;純是對純潔音色的簡單總結,純正的音色是美聲唱法標準化的第五個標志。純凈的音色就像純凈的水一樣,沒有任何雜質。音色越純正,聲音就越清晰透明;松是對聲音放松的簡要總結,聲音放松是美聲唱法標準化的第六個標志。聲音輕松,給觀眾一種愉悅的感覺;活是對聲音靈活的一個簡短概括,聲音靈活自由,這是美聲唱法的第七個重要標志。美聲唱法的演唱者需要靈活、自由地演唱,隨心所欲地表達歌曲的全部內容。
三、美聲唱法與中國民族唱法的異同
(一)美聲唱法與中國民族唱法的差異
1.音色差異
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在音色上有著明顯不同,從演唱者音色角度來說,民族唱腔的聲音會更加明亮,這是由于音色會跟隨歌手的聲音位置不同而產生變化,如果演唱者采用的美聲唱法,在不同的聲音區域會有明暗變化,而使用民族唱法的演唱者只是在高音部分產生一些比較明顯的變化。
2.語言差異
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之間存在的主要區別在于所使用的語言各不相同,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發音規則。美聲唱法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語的基本特點在于語言主體以元音為主,所以在不同的音階上沒有明顯變化,而且,其不會像民族唱法那樣復雜,需要押韻。正是因為元音是語言的主體,才形成了現在聽起來比較流暢和自然的優美聲音。我國民族歌唱的語言為漢語。在漢語中,不是以元音為主體,而是元音和輔音的相互交叉,使得民族唱腔的聲調和聲腔無法保持一致,中間部位比較平坦,結尾演唱歸韻清晰。民族唱法的基本特點是注重發音的準確性和生動性,注意詞的頭、腹、尾,注意線條的韻律和韻味。
3.共鳴部位差異
受到審美需求和語言影響,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在共鳴腔使用上存在明顯的不同。在我國,審美更強調的是優美的意境和韻味,要想在演唱過程中追求聲音與情感的和諧,把聲音帶入到對應的情境中,演唱者通常在使用共鳴過程中會采用部分共鳴的方式,而在美聲唱法中,則要求采用整體共鳴,通過這種共鳴處理方式,使得聲音更加明亮,聲音飽滿。民族唱法中采用的部分共鳴方式,能夠給人一種清晰、明亮、柔和、圓潤的聽覺感受。
4.演唱方式差異
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在表演形式和演唱方法上存在明顯差異。民族唱法傾向于表演,強調歌唱者不僅要用聲音來表現藝術,還要用身體來表現,從而達到歌唱與表演的充分結合。在這種審美取向下,民族唱法更多地以歌舞形式出現,給觀眾一種更加直接與直觀的審美感受。與之對應的是,美聲唱法在表演模式上展現出單一性特點,也就是比較專注。美聲唱法的演唱者更注重把聲音當作主要的藝術表現模式,憑借動聽的聲音引起觀眾關注,與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例如,在許多高水平、高標準的獨奏演唱會中,演唱者的肢體動作通常被觀眾認為是“多余的”。
(二)美聲唱法與中國民族唱法的相同點
1.氣息相同
雖然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之間有著不同之處,但仍有許多相似之處。兩者都是聲樂類和演唱類,所以它們的發聲是相同的。特別是在氣息方面,兩者非常相似。根據以上的描述和分析,可以看出美聲唱法與民間唱法在呼吸方面有著一些不同,前者主張通過腹部和胸部進行聯合呼吸,通過這種呼吸方法,很容易控制自己的聲音。不僅如此,以這種方式吸入然后呼出的呼吸聽起來更有彈性。在中國,提倡通過腹式呼吸和腹式氣唱的組合呼吸方式進行演唱。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都注意保持聲音低沉,可以任意控制呼吸的強弱,演唱者在唱歌過程中要保持呼吸順暢,而且都是以深呼吸的方式唱歌。此外,那些用美聲唱法唱歌的演唱者和那些用民間唱法唱歌的演唱者都比較注意橫膈膜和腰大肌的力量。
2.共鳴相同
對于一位演唱者而言,呼吸是驅動力。當他們唱歌時,他們都走上了共鳴之路。在人體內,有三個主要的腔可以產生共鳴,第一個是頭部空腔的共鳴,頭腔共鳴也就是指人體鼻腔、上頜竇和額竇等位置產生的共鳴。為了實現人的頭腔共鳴,演唱者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意識,保證演唱的順利完成。第二個是胸部共鳴,和頭腔共鳴存在相似之處,都是無法控制,只能由演唱者自己的意識來實現,胸部共鳴主要指聲音到達肺部后的共鳴。第三個是口咽共鳴,這種共鳴方式可以調節,當聲音到達喉腔、咽腔和口腔時,形成的共鳴就是口咽共鳴。
3.咬字重點相同
在聲樂藝術中,強調文字是音樂的骨架,聲音是音樂的血肉,優美的歌唱必須建立在堅實的咬字和吐字的基礎上,這樣演唱者才能傳達演唱的含義,聽眾才能感受到他的聲音,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在這方面,民族唱法一直比較重視。在中國戲曲界,“千斤白話成雙”的理解早已形成,這一點得到了許多上一代著名曲藝家的深刻認可。把民族唱法應用在曲藝藝術中,吐字在其中顯得格外重要。例如,“三分唱、七分說”在諸多民族唱法的演唱者中廣泛應用,并且也得到了許多專業人士的高度認可。在此方面,美聲唱法有一定共鳴。在美聲唱法中,講究的是發音準確、元音純正。美聲唱法學派的創始人曾明確提出美聲唱法的基本原則:“在音樂中,歌詞第一,節奏第二,聲音最后”。由此可見,美聲唱法學派也非常重視咬字。
四、中國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結合
不斷學習、吸收和創新是中國唱法和美聲唱法的必要步驟,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相互借鑒和融合,不但可以豐富其內在不足,而且可以不斷創新,實現兩者的融合發展。
(一)借鑒了美聲中氣息的控制
在中國民族唱法中,胸腔主要用于發音,導致呼吸不準確和不穩定,借鑒美聲唱法中的呼吸吞吐法,可以增強民族唱法音樂中聲音的穿透力和深度,美聲唱法具有一定的聲音彈性,可以彌補中國民族唱法的不足。
(二)借鑒美聲發聲技巧
音樂的演唱方法主要需要真聲與假聲的相互配合,只有兩者的相互融合和發展,才能讓聲音更具穿透力,從而獲得完美歌唱的效果。在實際中,中國民族唱法需要在保留自己唱法的情況下學習和參考美聲唱法,比如學習美聲唱法中對于真假聲音的轉變與控制,可以讓聲音變得更加圓潤,從而展現出演唱中的民族特點。
(三)借鑒美聲唱法中共鳴
在美聲唱法中,最有特色的唱法是共鳴唱法。共鳴歌唱能夠讓聲音變得更加柔和,更具穿透力。美聲唱法中發音和咬字講究的是元音,要想保證聲音的動聽,演唱者將會利用喉腔,通過控制氣息來共鳴聲音,讓聲音更具穿透力,民族唱法在歌唱中展現了生活特點,但是缺少一種穿透力量,所以通過參考美聲唱法中的共鳴技巧,可以讓聲音變得更加優美洪亮。
(四)相互借鑒,協同發展
藝術的繁榮發展應該是百花齊放的,而不是一枝獨秀。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也應該如此。藝術融合并非表示將我們傳統的唱法丟棄,而是應該根據時代發展要求,揚長避短,給我國民族唱法更好地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因此,在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融合過程中,需要合理控制好融合尺寸,保持相互學習和補充,避免相似性和一致性,讓中國聲樂藝術朝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
五、結語
總而言之,不管是美聲唱法還是民族唱法,在永久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了各具特點的藝術風格和審美特點,隨著時代快速發展,在中西方國家文化相互結合與交流的背景下,聲樂藝術作為人類文明建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兩者之間相互學習和融合已經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對于聲樂藝術來說,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在本質上展現出相通性特點,兩者在發展目標上基本相同,都是為了更好地給人類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服務,促進人類文明更好地發展。對于我國當代聲樂藝術家來說,需要深入地了解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兩者之間的藝術特點和借鑒之處,明白兩者之間的異同,充分發揮兩者優勢,彌補自身不足,實現兩種聲樂藝術的和諧發展,讓兩種聲樂藝術經過相互作用和影響,從中獲得良好的發展空間,具備較強的發展動力。通過這種方式,讓我國聲樂藝術實現繁榮發展,并在國際范疇內向各個國家展現出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吳建波.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對比研究[J].文化產業,2021(33):163-165.
[2]陳艷偉.中國民族聲樂演唱中的誤區及其教學改革研究[J].藝術教育,2021(11):56-59.
[3]王磊.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的融合發展[J].戲劇之家,2021(11):59-60.
[4]殷進良,李悅.西方音樂文化對中國民族聲樂發展的影響[J].當代音樂,2021(04):196-198.
[5]劉玉龍.民族傳統唱法對美聲唱法的借鑒價值[J].黑河學院學報,2021(02):145-147.
[6]陸偉,蘇麗麗.美聲唱法與中國民族唱法異同分析及融合路徑[J].保山學院學報,2020(06):93-96.
[7]梁婧宇.探究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在聲樂教學中的發展[J].北方音樂,2020(19):211-213.
[8]吳曉丹.西洋美聲唱法與中國民族唱法的異同點分析[J].戲劇之家,2018(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