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蘭 李云靜 劉美葉 張華 朱亞輝

摘要:目的:分析康復護理臨床護理在腦卒中后睡眠障礙患者護理工作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于我院腦病科患者中選取82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為腦卒中后睡眠障礙患者,經影響學診斷后證實符合腦卒中標準,并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82例研究對象入組后被隨機分配為了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例,并分別使用常規(guī)護理、康復護理臨床路徑,并在護理后對比兩組患者的HAMA評分、HAMD評分以及PSQI評分。結果:在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HAMA、HAMD評分無較大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經不同方式的護理干預后,觀察組HAMA評分(9.21±4.73)分,HAMD(10.86±2.71)分,明顯低于對照組(13.53±7.74)分、(16.29±3.77)分,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其次,觀察組患者護理前、護理后PSQI評分分別為(15.99±2.79)分、(10.79±2.97)分;對照組護理前為(16.21±2.38)分,護理后(8.32±2.54)分。兩組患者睡眠質量較之護理干預前均得到了改善,但觀察組改善情況更佳。結論:對存在腦卒中后睡眠障礙的患者實施康復護理臨床路徑可有效提高護理針對性,對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提高睡眠質量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康復護理臨床路徑;腦卒中;睡眠障礙;應用效果
本文詳細分析了在腦卒中后睡眠障礙患者護理工作中應用康復護理臨床路徑的應用情況,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組內共選取了82例研究對象,為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均為腦卒中后睡眠障礙患者,據調查分析結果證實,患者在腦卒中前無精神類病史、睡眠障礙,且在入組參與實驗時病情穩(wěn)定、意識清晰,家屬已在知情同意書中簽字,符合入組標準。入組后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患者隨機分配為了使用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和使用康復護理臨床護理的觀察組,每組41例患者。對照組男性、女性患者例數分別為25例、16例,年齡在57~75歲之間,平均年齡(68.25±1.33)歲;觀察組男性、女性例數分別為20例、21例,年齡介于54~77歲,平均年齡(71.39±2.0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護理人員必須要嚴格遵照護理操作規(guī)范性開展護理工作,為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等[1]。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方法的基礎上使用康復護理臨床路徑。第一,在患者入院第1天,護理管理部門應成立臨床路徑小組,由護理人員接待患者及其家屬,并帶領患者進行身體狀況全面檢查,評估患者病癥情況,并有針對性的指導患者飲食、環(huán)境干預,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病房環(huán)境。第二,在入院第一周,護理人員應做好用藥護理,嚴格遵照醫(yī)囑協助患者用藥,并將藥物的作用、不良反應告知患者,以提高依從性。其次,導致患者出現睡眠障礙的原因與其神經功損傷以及心理因素有關,護理人員可多多與患者交流,并合理進行刺激控制、放松訓練、睡眠衛(wèi)生教育等[2]。同時護理人員還應為患者制定睡眠計劃表,并囑咐患者不要抱有較大的心理壓力,讓患者回憶美好的過往,進而可促使患者更加順利的入眠。此外,護理人員還可適當使用音樂放松療法、漸進性放松療法等。第三,第二周至出院。在該階段,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指導患者在睡眠時應盡量選擇合適的體位姿勢,并未患者制定康復訓練計劃。通過加強體育訓練,可提升患者護理質量,預防并發(fā)癥;且還可適當增加中藥足浴,刺激患者足部穴位,促進血液循環(huán),提升睡眠質量。
1.3 觀察指標
本次實驗的觀察指標以HAMA(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HAMD(漢密爾頓抑郁量表)以及PSQI(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標)評分為準。
1.4 統計學處理
將SPSS21.0作為實驗過程中的統計學處理工具,觀察指標使用(分)表示,(x±s)為計量資料,若數據間差異較大且存在統計學意義,應表示為(P<0.05)。
2.結果
2.1
在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HAMA、HAMD評分無較大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經不同方式的護理干預后,觀察組HAMA評分、HAMD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2睡眠質量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護理前、護理后PSQI評分分別為(15.99±2.79)分、(10.79±2.97)分;對照組護理前為(16.21±2.38)分,護理后(8.32±2.54)分。兩組患者睡眠質量較之護理干預前均得到了改善,但觀察組改善情況更佳,(P<0.05)。
3.討論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與頸動脈血管存在粥樣硬化而形成的血栓有關,使得患者腦部組織供血不足,并提升了突發(fā)腦供血不足或血管破裂的可能性。腦卒中患者在卒中后會出現多種后遺癥,睡眠障礙便是其中之一。睡眠是機體休息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若存在睡眠障礙,導致其睡眠不足,將會較大程度的影響患者身體健康[3]。據調查分析來看,導致患者腦卒中后出現睡眠障礙的原因與其精神因素有關,因此將診療方向轉至精神心理方面,相信可改善其睡眠障礙情況。據本次實驗結果來看,使用康復護理臨床路徑的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睡眠質量改善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將康復護理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腦卒中后睡眠障礙患者的護理工作中效果較為理想,可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李秀梅. 康復護理臨床路徑在腦卒中后睡眠障礙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 中西醫(y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8,4(02):127-130.
[2]呂昕,郭韶韶. 舒肝解郁膠囊聯合右佐匹克隆治療卒中后睡眠障礙的臨床研究[J].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13):1543-1544+1568.
[3]蔣虹. 引導想象訓練對腦卒中患者睡眠障礙和焦慮抑郁的干預效果[D].華北理工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