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軍權
古語云:峻極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構。一個人也許能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名師工作室”儼然成為教師學習、交流、成長的重要平臺。余姚市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經過近5年的實踐,緊扣團隊理念,創新管理舉措,取得了一些成效。
團隊文化建設是工作室發展之魂,能幫助學員辨明方向,找到歸屬感,在統一的理念和價值觀引導下,團隊的向心力得到強化,牽引他們從“舒適區”走進“學習區”,互相扶持、互相借智、互通有無,從而促進團隊成員共同進步。
1.團隊理念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名師工作室的運行,就是這種教育本質的直接體現。名師工作室的領銜人,就是那一棵樹、一朵云、一個靈魂,肩負著一個團隊遠行的重任。因此,余姚市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以“喚醒、合作、共贏”為發展理念,即通過組內喚醒認識,合作交流,合理競爭,攻艱克難,引領團隊成員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最終達成共贏目標。
2.組織運行
工作室的運行實行“集中”和“分散”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即“1+N”模式(圖1),“1”為領銜人——工作室的核心,對工作室的運行進行集中管理;“N”為由全體成員分成的若干小組,各組設組長1人,對各小組進行分散管理,一般為學科骨干教師或者教壇“新秀”——教研活動開展的主力。工作室設立三個協作組:一為專家顧問組,對工作室成員的發展引領方向、診斷把脈。二為外聯組,一般為周邊縣市區的名師工作室團隊,定期開展合作交流PK活動。三為研修組,以工作室成員為主的研修組團隊。此外,工作室還積極吸收更多的教師參與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工作室的輻射帶動作用。

圖1 工作室組織運行框架
1.標識徽標設計
標識是一個團隊對外影響力及綜合價值的體現,工作室以品牌建設為切入點,強化“視覺”識別,提升影響力。首先,創設團隊標識(圖2),標識平面主體為“體育名師”四個首字母“TYMS”,整體的形狀是一個對話氣泡設計,寓意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促進,也體現了工作室“喚醒、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標識的設計主要運用于微信群、公眾號等社交平臺APP的頭像以及活動手冊、廣告封面等宣傳資料的封面。

圖2 工作室徽標
2.視覺樣品開發
視覺感知是一個團隊精神面貌的最直觀的體現,也是團隊凝聚力、執行力的外化表現。工作室從視覺感官入手,統一制作印有團隊標識的筆記本、書簽、茶杯、日歷等生活樣品,讓成員充分體會團隊歸屬感和獲得感。此外,在開展重大研討活動時,團隊會設計活動專屬運動衫。
3.新媒體運用
工作室順應社會潮流,利用新媒體資源,加強對工作室的宣傳報道,努力提升工作室形象,展現良好的精神風貌,助推工作室穩步發展。例如,開通“余姚市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微信公眾號,對開展的各類活動和學員的優秀事跡進行宣傳。截至目前,公眾號已發送推文40余篇,轉載文章1000余次,關注人數超過5000人次。同時,工作室還開通了微信短視頻、抖音等新媒體賬號,積極利用新媒體的及時性和互動性,推進名師工作室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陣地建設,引領工作室成員的價值導向。
1.周二活動日
每周二是工作室例行的團建活動日,主題是“快樂運動”。活動包括主題式技能演練和自主拓展項目兩方面,主題式技能演練指每周確定一個技能項目,例如,浙江省課堂教學評比墊上技巧成套動作,全體成員依次演練,最后由該項目特長的教師進行點評指導,時間控制在30分以內。自主拓展項目是由學員根據自身愛好選擇的運動,目前開展的有羽毛球、籃球、乒乓球等。活動采用“釘釘群”簽到制度,對缺席、遲到或早退的教師,進行相應金額的“罰款”,用于活動器材的消耗及年終聚餐的支出。
2.“任務+”運動“打卡”
“任務+”運動是以工作室成員“線下”團建活動的方式開展,主要是在任務驅動下,激勵教師自主參與體育鍛煉,主要為“5公里競跑”和“萬步健走”活動。工作室首先對每位成員的實際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分層制定任務要求。例如,30周歲以下男教師每周不少于2次5000米跑,配速要求5分30秒,周步數不少于5萬步。活動指定專屬APP進行“打卡”,結束后將截圖上傳釘釘群。后勤團隊每月一次,對學員的“打卡”進行統計,并在群里公示。
3.公益團建活動
公益活動的參與和開展,不僅能展現團隊敢于承擔的社會責任感及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更能提升團隊凝聚力、公信力和影響力。工作室聯合余姚市泗門鎮“野狼公益隊”參與多項社會公益活動。例如,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工作室成員積極參與余姚市高鐵北站志愿服務活動,多人次被授予優秀志愿者稱號。此外,工作室還積極參加送教工作。例如,2020年7月17日,工作室積極響應教育部發起的支援云南省瀾滄縣教育扶貧工作,對瀾滄縣全縣學生進行《居家體育鍛煉》網絡授課,央視頻、咪咕視頻等媒體同步直播,相關活動信息在浙江省體壇報、余姚日報等媒體進行報道。
以多元平臺為載體,通過理論學習、教學診斷、交流互動等實踐活動,指引學員立足教學本職,不斷完善自我、修煉自我、超越自我,培養具有“自覺成長”意識的教師。
1.在閱讀中碰撞思想——“拼圖”研讀
課堂教學是“果”,教育科研是“根”,而閱讀就是“土壤”。閱讀本身就是對知識的積累。“拼圖”研讀是一種隨機分組的形式,讓學員自主參與,在小組內分享、討論、學習研讀收獲。指根據學員的組數,準備相應量的讀物,將印有書本封面的卡紙裁剪成一定數量的小卡片,讓學員隨機抽卡,拼圖成功的組員為新的研讀小組。隨機拼圖的方式打破原有小組形式,讓組與組成員之間加強交流,互取所長。研讀后,分組進行主題研討三部曲:晾曬讀書收獲-交流碰撞思維-總結提煉收獲,這種開放式的頭腦風暴會激發學員參與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
2.在反思中創新思維——科研突破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教育科研是體育教師的短板,很多教師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室“雙向”舉措,讓教師教科研落地開花。一方面,工作室和余姚市教科所簽訂定向“幫扶”協議,一個學期一次定期組織專家對工作室成員的論文和課題進行專項指導。另一方面,不定期邀請相關專家進行引領和培訓。例如,2021年9月,邀請余姚市教科所專家對參與寧波市第七屆中小學體育專項科研成果獎評比的兩項課題進行一對一指導。近幾年,工作室成員教科研水平提升明顯,連續三屆獲寧波市中小學體育專項科研成果評比一等獎。
1.課堂實踐——“短課式”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專業成長需要理論的鋪墊,更需要教學實踐的積累。隨著工作室成員數量的逐漸增加,課堂展示的機會相對減少。工作室隨即提出了“短課”的教學思路,即一節課由原來的40分鐘縮減為28分鐘,上課內容為準備活動+主教材。這樣半天的課時可以從原來的3課時增加至6課時,最大限度地增加上課的密度。此外,工作室還組織10分鐘的“說課”或“試講”活動,讓全體成員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更多的自我展示機會。
2.課堂拓展——“線上式”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各地學校延遲開學,“線下”教學和集體性教研活動受阻。為了保障活動的正常開展,工作室建立釘釘群,由“線下”活動轉為“線上”活動。例如,疫情防控期間開展的釘釘群直播課堂、線上講座、線上說課等。此外,工作室還專門錄制了余姚市小學體育《居家鍛煉》網課36節在全市推廣,視頻點擊量突破5萬余人次。
3.評課創新——“辯論式”
評課是教學活動的延續拓展,是對課堂教學的反思和總結。工作室提出了“答辯式”評課方法。首先,課后抽簽評課,評課時間為15分鐘,對于不足之處要圍繞“三步曲”進行闡述,即“哪里不好”(問題的提出)、“為什么不好”(原因)、“如果讓你改,你會怎么做”(解決措施),然后由執教者進行“回辯”,對有疑惑的問題進行“辯論”,讓學員在激烈的辯論中進行思維碰撞,提煉最優化的教學策略。
1.“合作抱團式”平臺搭建
團隊要發展,離不開相互切磋交流、交融借鑒。工作室多方舉措,與周邊縣市區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互取所長、抱團前行。例如,2019年11月,工作室與寧波市奉化區小學體育核心團、慈溪市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成立“余姚、慈溪、奉化”三地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聯誼活動,每年組織一次跨區域交流活動,三地輪流舉辦。截至目前,首輪活動已經順利結束,這不僅加強了團隊間的交流,拓展了教師的視野,還激發了教師的競優意識。
2.“自主引進式”平臺拓展
工作室依托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主動承辦各類教研活動,積極為團隊成員爭取自我展示的機會。例如,工作室先后承辦余姚市“誠意”課堂節小學體育課堂展示、余姚市名優教師跨校帶徒等活動。此外,工作室發揮自身優勢,邀請專家舉辦多種形式教研活動。例如2021年5月,工作室組織“寧波市小學體育武術專題研討暨省綱要水平一配套用書‘武術單元’教學實踐活動”,浙江省體育教研員余立峰老師等專家蒞臨指導并進行專題講座,為工作室全體成員的發展指引方向。
3.“外出取經式”平臺延伸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走出去,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學習最前沿的教學理論,感受教學的無限魅力。因此,工作室多次組織學員外出參加高一級別的研討活動,例如,“寧波市特級教師(名)師帶徒”“甬、紹、溫、舟”四地市教學研討活動等。每學期初,在“浙江省教師培訓管理平臺”學分培訓申報中,工作室會指定一個培訓項目,要求全員申報,統一出行。每次外出“取經”,都能讓全體成員經歷頭腦風暴,收獲新知識。
為了提升工作室的運作效率,達成長效的發展愿景,根據學員能力的不同,創新評價指標,豐富評價形式,共性和個性相結合,共同營造“共享、共進、共贏”的學習和成長環境。
評價是對學員參與工作室活動成效的價值判斷,也是規范工作室制度的有效手段。合理有效的評價方式能激發教師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形成自律、自強的優良作風。工作室從共性評價、專項評價、自選評價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定,即學員年度得分=共性評價分+專項評價分+個性評價分。
1.共性評價
共性評價是指不分學員層次,考核尺度一致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綜合榮譽、學科榮譽、業務競賽、指導學生四個板塊,根據獲獎層次的高低給予相應的加分。例如,綜合榮譽獲獎板塊按照省級、市級、縣級分別給予10分、7分、5分的加分;指導學生獲獎按照省級、市級、縣級分別給予7分、5分、3分的加分。
2.專項評價
專項評價是根據學員的專業發展水平,從主力層(教齡5年以上,一般為骨干教師或教壇新秀)和松散層(教齡5年內年輕教師)兩個層面,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專項評價主要針對教育科研板塊,對松散層學員的要求相對降低,對于同一層次的課題或論文獲獎,可按高一個層次進行加分。例如,松散層學員論文或者課題獲縣級一等獎按寧波市一等獎計分,寧波市一等獎按省一等獎計分,依此類推。
3.個性評價
個性評價是指年初時,學員自己選擇挑戰目標,工作室領銜人根據目標難度給予相應得分的一種評價方法。個性化評價分專業類和非專業類(表1),除表中的項目,學校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目標選擇其他內容。首先,由學員自主申報,填寫項目及具體目標;其次,由領銜人根據目標難易程度給出預估分值,期末由考核團根據完成情況給予相應得分。

表1 學員個性化考核評價表
1.“年度”考核和“三年”考核相結合
工作室對成員考核采用“積分量化”形式,對職稱學歷、業務競賽、教育科研、綜合榮譽、公開課、指導學生、組內工作量等7個方面逐項細化,逐條得分。考核分為兩個周期,即年度考核和三年考核。首先,對學員的年度綜合情況進行考核,排名前6名的學員為“年度優秀學員”,年度優秀學員享受一次無條件請假權利。其次,對學員三年的得分進行累計,得分前3名的學員為“優秀學員”,由教育局教研室頒發證書。兩個周期相結合的考核形式能引導教師做好對目標的分解,時刻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
2.“個人”考核和“小組”考核相結合
工作室采用個人考核和小組考核并重的辦法,即小組考核分=成員考核分+小組PK分。成員考核分為小組內成員的年度考核平均分,小組PK即團隊之間的“賽課”和“團建”項目得分。小組考核不僅能培養成員間互幫互助、團結合作的意識,還能真正體現每位成員的自身價值。年度考核得分最高的2個小組為“最佳搭檔”組,由工作室贈送相應的書籍作為獎勵,小組內成員優先推薦參加市級公開課展示。而考核得分最低的小組,組長要進行15分鐘以上的“追責”發言,分析得分低的原因,并提出改進措施。
路漫漫其修遠兮,徐弭節而高厲。余姚市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必將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摸索出一條有特色、有成效、有價值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