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雪蘭
摘 要:在“互聯網+”視域下,中職教師需要樹立互聯網思維,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依托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嘗試多種教學模式和途徑,探究有效教學策略。本文詳盡闡述了中職數學教學現狀、“互聯網+”優勢助力中職數學教學以及有效教學實施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 中職數學 有效教學
近年來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迅猛,隨之而來的是快速進入信息化社會,而“互聯網+”教育也快速風靡校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數學課標也提出:“現代信息技術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微信”“微博”“抖音”“微視頻”“微課”“翻轉課堂”“微型課程”等教學和學習模式打破了教室和學科壁壘,使信息技術和中職數學教學活動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融合,通過信息技術的優勢提升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效果,“互聯網+”教育既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也是課程改革的需要,也給中職數學教師教育教學創新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的全新理念,給我國的中職教育注入了活力。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對復合型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給我國中職教育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基于此,中職教育在原來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還要高度重視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既能助力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又能為他們未來職業生涯添磚加瓦。而中職生文化課底子薄弱,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形成,但是他們充滿青春活力,接受新生事物快,他們對微信、微博、抖音的使用樂此不疲。在直播課教學中,師生們得益于“互聯網+”的助力,由于學生們對網絡科技的青睞,拓寬了教育教學的途徑,給中職數學教學增加了無限可能性,使中職數學課堂更加充實和多彩,為學生終身發展助力奠基。
1 中職學校數學課程教學現狀
1.1 學校層面
由于社會需求增加,近年來中職學校擴大招生規模,人數劇增,但是生源質量有所下降;學校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對基礎課程重視程度不夠,忽視數學和專業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1.2 教師層面
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完善知識結構;有一些教師依然采取“滿堂灌”教學,完全忽視學生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個性發展,比如在“釘釘”“微信視頻”等一些直播課堂上,教師依然以“主播”的姿態開展線上教學,極大制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扼殺學生主動參與熱情,不利于發掘學生創新能力;也有教師教學模式老化,不能與時俱進,更談不上創新;有些年紀大的教師對信息技術掌握不好,影響教學效果;有的教師忽視學生接受程度和差異性,只是一味講,造成學生更加厭學,甚至自暴自棄;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把數學知識和專業課程有機融合和銜接,忽視了數學的實用性功能,致使學生認為數學無用。
1.3 學生層面
中職學生正處于叛逆期,厭學,學習沒有動力,人生沒有理想和奮斗目標,有的冷漠,甚至偏激,一意孤行;數學底子薄弱,對數學沒有興趣,上課玩手機,不聽課,有的上課睡覺,甚至逃課;一些學生有強烈的自卑感,沒有自信,在課堂上表現不積極,學習過程中不主動,遇到困難就退縮。
1.4 評價層面
現階段的中職學校對數學學科的考評依然以試卷成績為主要標準,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由于考評體系不健全,導致教師以考試成績論英雄,忽視過程性評價,所以也不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實踐活動中的測評,只有評價體系的多樣性,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評促學,以評促提升。
1.5 網絡學習層面
在互聯網時代,學生人手一部手機,都成了“低頭族”,他們隨時能接收到大量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網絡信息碎片狀的特性是雙刃劍,既能使學生進行更多的閱讀,同時也存在接受到的信息具有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現象。比如社會熱點問題,教師要及時掌握學生參與交流后的導向問題,中職生判斷能力有限,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趨于成熟,非常容易出現政治信仰淡化,理想信念缺失,道德認知扭曲,價值觀偏離等問題。
2 “互聯網+”助力中職數學教學優勢
2.1 依托“互聯網+”為中職數學教學構建便利且廣闊的學習平臺
“互聯網+”時代的帶來,最大限度地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并且改變了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同時給中職數學教學改革帶來了無限空間。比如在2020年我校通過“互聯網+”技術開展的線上教學,完全打破了教室壁壘,把學習延伸到家庭、社會,有了“互聯網+”技術的加持,教學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學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師生以手機、電腦等設備為載體,通過“釘釘”“騰訊視頻”“騰訊會議”等APP,搭建了教師和學生無障礙即時互動的學習平臺,比如通過“釘釘”,教師把枯燥的數學,采用PPT、圖片、視頻演示結合文字,教師以“主播”的身份,整合互聯網海量的教學資源,和學生進行直播教學,原本乏味無趣的數學變得生動形象立體化,達到了高效教學目的。現在線上教學已經成為課堂教學最有利的補充形式,比如利用“微課”給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翻轉課堂”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利用“抖音”傳播正能量等。
2.2 依托“互聯網+”的優勢有效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有了“互聯網+”優勢加持的線上教學,教師往往比傳統課堂教學花費的精力更多,尤其在PPT、視頻準備中,要更加充分,但是也使學生更易于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學習“三角函數的圖像與性質”,就需要在制作圖像和PPT的時候,一邊標記重要的點,一邊繪制函數曲線,讓學生注意x軸和y軸相交的坐標點。在教學中,圖表、視頻、文字有機融合的模擬展示給學生呈現了直觀、形象的三角形函數的圖像,給學生的視覺沖擊極大,學生通過思考,學會一步步繪制圖像,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哪些是重點,函數不同,曲線的不同之處,依托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他們積極參與,使學生對晦澀難懂的知識達到理解、明白乃至掌握。20C8FD30-044B-4757-B1E4-5A8051963229
2.3 依托“互聯網+”的優勢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
隨著社會對中職畢業生的需求不斷增加,對他們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現在亟需復合型的技能型人才,而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培養至關重要。比如“三角函數的圖像和性質”,教師就可以依托“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優勢,構建函數曲線圖像,模擬函數的波浪線,動感形象的圖像會更容易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更易于激勵他們進行深度思考,教師還可以因勢利導,問他們公式之間的聯系有哪些?函數圖像的單調性是在哪個區間呈現的?這些問題的提出,使學生步步深入的思考、探索,對于他們的發散思維、延伸思維乃至創新思維的培養都是彌足珍貴的,也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奠基助力。
2.4 依托“互聯網+”的優勢開發與職業技能相匹配的數學校本教材
中職學校培養人才目標和普通高中有著根本性的區別,但是現有的數學教材在內容上卻沒有明顯的不同,學校應該依托“互聯網+”的優勢,研發符合本校辦學特色的數學校本教材。比如針對財務專業的學生,我們的數學應該在概率與統計知識方面有延伸,側重培養學生的統計與計算能力;而機械加工與制造方面的數學則應該著重研發空間幾何知識,在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同時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做適當延伸,為他們未來職業發展助力。
3 “互聯網+”背景下中職數學有效教學策略
數學歷來被稱為“思維的體操”,在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發散思維、創新思維以及分析推理等綜合能力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些能力對于中職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中職的數學課程具有應用廣泛性、邏輯嚴密性、思維抽象性等特征,對中職學生的專業學習,尤其是理工科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馬克思說:“一門科學,只有當它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能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互聯網+”的優勢,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尊重事實、嚴謹做事的態度,培養學生養成有條理、愛思考、善發現的行為習慣,使他們在未來職業生涯中善于積極思考問題、勇于發現問題、長于解決問題,樂于動手,敢于創新,使其對于中職生的職業可持續發展起到蓄力作用。
3.1 基于“互聯網+”的優勢創設情境教學
(1)創設生活情境: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通過依托“互聯網+”優勢給予數學知識生活化情境的創設,能有效提升學生積極參與性,使他們清楚認識到數學的實用性,并培養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學習“函數的奇偶性”的時候,教師可以播放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對稱美的圖標,比如“奧運五環”“北京天安門”“巴黎埃菲爾鐵塔”等等 ,使學生認識到物體的對稱性,然后自然牽引到“奇函數關于原點對稱,偶函數關于y軸對稱”這一重要知識點。
(2)創設問題情境:在數學教學中,為了有效提高中職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情境構建,依托“互聯網+”的優勢,把問題情境與教學內容有機相融后,拋出問題,引起深度思考,逐步培養他們通過形成問題意識,達到提高解決問題能力。學習“正弦型函數”的時候,我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圖像,然后讓學生根據問題思考:當移動橫坐標上的點,圖像如何變化?學生思考、交流后,教師通過計算機操作,使學生在圖像變化過程中圍繞函數的特征再進行深度探索,然后總結,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深挖問題,針對圖像的特點多問為什么,本節課應該以不斷提出問題作為教學和學習的主線,并不斷培養學生由老師提出問題,他們解決問題,延伸到自主發現問題,然后探索解決問題,由此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為提升他們實際工作能力鋪墊。
3.2 基于“互聯網+”的優勢創新教學模式
(1)微課教學:依托“互聯網+”優勢“微課”教學模式出現后,即刻受到師生的青睞,它不但創新了教學模式,更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個性化服務。在備課的時候,依托互聯網優勢,整合資源,然后根據本節課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運用諸如DV、DC拍攝、智能手機錄制、錄屏軟件、萬彩動畫大師等,加工成3--5分鐘或者10分鐘左右的微課,微課短而精,投放到課堂教學中;或者根據教學難點錄制微課,便于學生后續回放觀看;也可以根據學生個性需求“私人訂制”,放到班級空間里面,便于學生隨時隨地觀看。微課既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又能有助于預習、復習的時候用,還能把抽象晦澀的知識直觀、形象呈現出來,有效降低學習難度,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網絡直播課:我國經濟學家湯敏曾說:“線上解決教育效率與線下解決教育效果的結合是教育的未來。”“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催生了網絡直播課,線上線下雙向融合,是對教學模式全新的改革和創新,也是教育未來的趨勢。虛擬課堂上,突破了教室壁壘,教學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師生在網絡空間平等交流和互動,學生在自由的空間里更具有積極性,線上教學的高效性、暢通性、發散性、開放性以及前沿性,完全吸引了學生踴躍參與到學習中,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他們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3.3 基于“互聯網+”的優勢開辟實踐活動
(1)線上實踐活動開展:中職教師身處多元化學習的時代,教學理念和教學視野要與時俱進,充分運用“互聯網+”的優勢給學生開辟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第二課堂實踐活動具有課時靈活性、選擇余地大,是學生個性需求和創新能力培養最好的途徑,比如可以開展線上百題大賽;線上學習數學家的事跡;組織學生觀看專家線上講座;就某一個問題組織線上研討會等具有多樣性的實踐活動,以此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2)充分利用學習軟件拓寬知識:中職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幫助學生開拓視野,依托“互聯網+”的優勢,把他們碎片的時間有效管理起來,可以推薦一些好的學習軟件,比如“網易云課堂”“藍墨云班課”等,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需求,通過這些APP,用自己零散的時間,進行專項學習,補齊短板,由“要我學”逐漸向“我要學”轉變,真正實現自主學習,使學習效果得到全面提升。
(3)運用社交軟件促進學習交流:依托“互聯網+”優勢,各種社交軟件進入人們的生活中,社交軟件對于學生的學習也是有著促進作用,比如通過建立微信群、QQ群,或者通過微博互相關注、抖音互相關注等方式,使這些社交軟件助力學習,學生可以隨時向老師提出問題或者疑惑,教師隨時隨地進行解答;學生間也可以依托這些社交軟件,進行廣泛的交流、研討,人人暢所欲言,大家各抒己見,解題思路更具發散性,解題方法更具多樣性,師生都可以給予評價,大家在互幫互助中,共同成長。
3.4 基于“互聯網+”的優勢完善評價機制
在中職數學教學中,評價機制應該具有多元化,以激勵為主。教師依托“互聯網+”的優勢,突破評價以卷面成績為主的模式,使評價更加多元化,比如線上教學,教師可以關注后臺學習數據和作業完成情況給予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雙重評價;還可以給學生搭建互動評價平臺,比如可以把學生的作業、練習上傳到平臺上,可以自評、互評;還可以通過QQ群、微信群、抖音等平臺,公平的進行師生評價、生生評價、組際間評價等,使評價交流暢通無阻,在評價中共生共長。
總之,“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中職數學教學開辟了全新的教學途徑,同時也使社會對中職畢業生的需求更具多元化,基于此,我們要借助這些“微”技術助力中職數學教學,全新的教學模式給課堂帶來無限生機,這是課堂教學改革必然趨勢,所以中職教師要不斷學習,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完善知識結構,提升學科素養,憑借“互聯網+”的優勢,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激勵他們積極參與學習,促進自主學習,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等,有效提升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為他們終身發展奠基。
參考文獻:
[1] 施麗娟.“互聯網+”形態下的中職數學教學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6):129.20C8FD30-044B-4757-B1E4-5A805196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