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音竹 肖衛華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當前的音樂教育與信息技術融合,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在日常的音樂通識教育工作中,其應用得并不深入和透徹,且成因是復雜多樣的。文章就普通高校信息技術融入音樂通識教育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與研究,將信息技術與音樂通識教育學科融合,進行教學創新,探索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手段,在高校孕育公平的音樂通識教育課堂。
關鍵詞:信息技術;音樂通識教育;融入;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3-00-03
1 信息技術與音樂通識教育有效融合的主要因素
1.1 政策導向
2021年,《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指出,“到2025年,新時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信息系統實現優化整合”,同時指出“推進5G等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無線校園建設。深入推進Ipv6規模部署行動”等精神,充分體現出新時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推廣、應用的普遍性和緊迫性。
普通高校要在時代前進的浪潮中孕育音樂通識教育先機,發展公平的音樂教育模式。一方面,政策上鼓勵和支持先進數據中心教學建設,探索高效的信息教育系統培訓和授課,使音樂通識課程的教師熟練操控信息技術,建立常態化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保障機制;另一方面,在信息技術教學的硬件引進上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多媒體教室、現代技術設備、智能圖書館等配備設施,提升5G通信技術覆蓋率。當政策和硬件都匹配時,音樂通識教育才能更好地創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1.2 教師層面
時代的進步要求教師解放思想,接受新型教育觀念?,F階段,高校音樂通識課程監督力度和硬件投入不夠,音樂教師鮮少去開發新型信息技術課程,也欠缺必要的技能和手段。
要促進音樂通識課程融入信息技術,首先在理念上應認識到推廣信息技術的先進性和適用性,組織適當的培訓,將信息技術作為重要輔助手段來發展。其次是培養專業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師,在各課程設計中及時補充技術知識,保障信息技術運行流暢。目前很多普通高校信息技術通常由教務處等職能部門開展培訓或代教,專業程度上稍顯不足。再次是實踐引導,通過挖掘典型教學案例帶動信息技術在音樂通識課程中的運用,讓信息技術在音樂課堂上具備可操作性、可提升性和可推廣性。最后是信息技術的推廣,課程教師要設計能夠為普通高校學生所接受的、具有良好教學效果的課件或者教學方式。例如,將枯燥的音樂基礎理論變為具有趣味性的模擬真人講解,通過技術手段將音樂作品設計制作成信息模塊,將鋼琴伴奏設計成可隨時升調、降調的多媒體伴奏,設計游戲模式的習題,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1]。這些方法方式的創新,需要教師不斷地去摸索、研究和實踐。
1.3 學生層面
部分高校還沒有普及音樂通識教育,學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將學習重心放在專業課上。學生的求知欲對課程的應用發展是一個重要因素,直接決定了信息技術在音樂課程中的應用成效以及設備的投入量。筆者通過實地訪談、問卷抽樣等調研方式了解了不同學生對信息技術融入音樂通識課程中的需求?!?85”“211”等重點高校比較重視音樂通識教育,在音樂教師的配備和教學手段的運用上相對充足、豐富。在二本、三本院校及部分農林類高校,普及音樂通識課程的意識淡薄,學生的需求量雖然較大,但先進的信息技術資源難以匹配到音樂課堂。傳統的音樂課堂通常是用一臺鋼琴和一塊帶有五線譜的黑板開展教學。該類課堂學生表示,對信息技術在音樂課堂上的使用不了解,同時也表現出了期待和需求。
基于以上因素,信息技術在音樂通識教育中的推廣和創新勢在必行,教師要主動設計信息技術課程,如在課件中融入視頻、動漫等,或者通過信息設備導入豐富的音樂教學素材、各類音樂作品或伴奏等,打破傳統的一邊用手彈奏鋼琴,一邊還要用眼睛和耳朵觀察課堂的局面。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不僅能學習理論、跟唱伴奏、欣賞作品,還可引進名師課程。這不但能使教學本身變得輕松,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1.4 時代背景和環境
從新時期教育前景和高校音樂通識教育發展的大環境來看,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課程建設也會越來越豐富、靈活。信息技術包括騰訊課堂、PS、QQ、微信、網絡直播等各類學習平臺,能很好地輔助教師教學并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高校近幾年大力投入信息技術教學設備,基本具備使用信息技術教學的條件,但是音樂通識教育課程應用不夠。一方面是因為思想觀念守舊,教師一個課件使用多年,一臺老舊的鋼琴應對基礎的小三門樂理、練耳、視唱小三門;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社會環境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理解不充分,部分觀念落后的群體會認為,對現代信息教學沒有概念,用多媒體音樂學習課是在玩。所以,教師要宣傳、引導信息技術融入音樂課堂的理念,在認知的基礎上開發信息技術,不局限于用網絡平臺點名、簽到的功能,而是運用互聯網開發生動、有趣,集動畫與趣味游戲于一體的音樂課,設計有層次的課程內容、課后實踐和練習,以及指導跟蹤。在疫情形勢下,開發音樂網絡課程是必然導向,應用信息技術是新時代的需求,開設音樂通識課程是促進學生成才的重要舉措。
2 信息技術融入音樂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觀念和體制不匹配
第一,音樂教師對信息技術和網絡課程的認識度不夠,思想單一、傳統,局限于傳統的鋼琴配套教育,沒有領會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教學的創新思維。
第二,部分高校沒有很好地進行學科整合,只針對部分課程設置了良好的信息技術儲備硬件,對藝術通識課程的資源整合不夠。同時,其觀念上有待更新,認為用了計算機和網絡就是信息技術,使用也局限在考勤和短期的疫情特課期間,缺乏長遠謀劃和策略,將導致信息技術在音樂課程中的運用質量得不到提升[2]。
第三,從社會整體環境來看,偏遠地區信息技術教學的基本條件得不到保障,思想封閉,沒有建立與新時代教育環境相匹配的信息技術教育環境和教學制度。
第四,家長觀念落后,對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持批判態度,無形中給教師和學生施加了較大的壓力。專業課程不敢創新求特,通識課程更是平庸,大綱和教案只是遵循傳統的模式年復一年地使用。長此以往,音樂通識教育將無法承擔起應有的歷史責任和歷史意義。
2.2 網絡覆蓋不全面
音樂教育在涉及理論知識的教學中,需要大量動態視頻和音頻,網絡的支撐尤為重要。一般的動畫教學至少需要100M的電信流量,才能保證教學正常運行。部分教學資源還需要通過互聯網分享獲取,此外互聯網能夠挖掘許多豐富、有層次的教學內容。
但根據實地調研,部分高校網絡覆蓋還不夠全面,覆蓋的校園網流量也達不到音樂課程所需要的信息技術使用流量,有的教室內網絡信息差,甚至無法聯網。因此,即便是花費高額費用購買了整套的多媒體信息技術課程,也可能無法保障流暢的教學過程,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偏遠地區條件差的學校可能只有一個或幾個聯網的機房用來作為枯燥的理論講授場地,專業的音樂課程難以得到條件支撐。由于網絡的局限性,信息技術應用無法普及。全方位地將多媒體課程融入音樂通識教育中,可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2.3 教材與資源匱乏
目前,大部分高校使用的音樂通識教育教材還是老舊、普通的音樂素養教材,沒有設計、研究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的教材,也鮮少有輔助教材供參考。老舊的教材缺乏趣味,教條化嚴重。很多音樂教師的教學大綱和教案也是對教材的生搬硬套,缺乏創新性,更沒有研發與信息技術相匹配的音樂通識課教學大綱和教案。教師缺乏創新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很難獲得廣泛的教學資源和輔導資源。這種資源匱乏的情況會制約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在越來越發達的音樂教育大環境下,通過信息渠道和網絡環境獲得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名師的教學資源,將是音樂通識教育的一個重大創舉。因此,應有效促進信息技術在音樂學科教學領域的使用,讓所有學生共享教育資源,最大限度發揮校園網絡、信息技術、數字一體的作用。
3 信息技術融入音樂通識教育模式探索
3.1 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與線下教師“雙師”教學的整合
第一,教師要明確教學內容,參照教學計劃將其分類整理,用課件或制作輔助教學的方式來講授,或通過多媒體傳達給學生。例如,設計不同的知識點,利用動畫、音頻等制作全面的講解課程,使其成為教學輔助工具,承擔一個教師的講解工作。實現課堂上“雙師”教學,線上的課程由“信息教師”授課,線下的教師則督促學生完成學習、跟進練習和完成作業。
第二,師生利用線上教學設備交流、學習、評價、反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夠得到較大發揮,教學的飽和度和自由度充分結合,寓教于樂的教學氛圍能夠改變枯燥繁雜的音樂理論課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提升普通高校大學生的音樂藝術素養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敏銳的觀察力。教師應通過對信息手段的整合、開發,將多元、生動的音樂課程融入高校通識教育中,在基于實踐學習的基礎上探索趣味且富有活力的音樂課堂,通過網絡分享名師資源,創造公平的音樂教育環境。
3.2 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研究“精品”雙師課程
音樂教師要充分結合新時代信息化教育的發展方向,開發和研究不同內容、不同模式、不同層次的多媒體信息技術音樂教育課程。例如,打造一個動漫人物形象,將設計的課程制作成各種版塊進行講解,且嚴格、科學地制定每堂課的教學內容。同時,可以事先將要模唱的歌曲或音樂設計出來,在需要的時候直接用多媒體播放,鋼琴伴奏也可以事先設計并錄制。這樣在課堂上,教師不必在開展教學的同時,手忙腳亂地找譜子彈奏鋼琴。另外,課程教學內容可以分為流行音樂和民族音樂,方式可分為專業教育和素質提升教育,教師根據不同的對象可以隨時切換不同的教學課程。將新型的、有趣味性的音樂課程帶進高校通識教育課堂,學生在信息技術教學的幫助下可以更科學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可以更輕松地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素質提升,實現雙師同步前提下的“精品”教學。
4 信息技術有效融入音樂通識教育的對策
4.1 信息技術融入通識課程的創新
一方面,在課程中積極融入新的理念。新課程標準是教育發展的基礎與保障,將信息技術與當代音樂教育的發展方向整合起來,促使兩者平行并進,將信息技術的優勢融入高校音樂通識教育新理念、新體系之中,真正推動當代大學音樂通識教育的創新發展[3]。另一方面,在音樂教材上融入信息技術教育理念,對互聯網技術手段進行梳理、創新,在信息技術課程設計中,有針對性地設計出具有創新理念的音樂教材。按照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整合教材,如素質提升版塊的教學設計要生動、活潑,而專業版塊的教材要嚴格篩選教學內容,除了基礎音樂理論知識外,還要設計一些思想政治引導內容,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課堂質量,拓展藝術素質教育實踐。
4.2 信息技術融入音樂通識教育的環境建設
首先是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在信息技術有序發展的過程中,要依據“三通兩平臺”構建良好的教學環境。教學環境體現在學生可以通過終端設備學習,教師可以利用終端設備備課,學生和教師可以借助終端設備交流。這樣既能省去面對面交流的成本和不便,又能夠更快捷地對接名師資源。其次,通過互聯網方便教學資料的傳遞。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督促、跟進學生的學習,布置作業和練習。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隨時獲得所需要的教學資源進行預習、學習和復習。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國音樂學院客座教授、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推出的“戴你唱歌”聲樂網絡教育模式。即在網絡上開展課程共享,邀請享譽世界的名師開辦講座。這種教育模式受到了廣大音樂愛好者的高度關注和喜愛,拓展了聲樂學習的平臺,降低了學習的時間成本。最后,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如微視頻、動漫技術、游戲模式的習題訓練等,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完成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多樣與演變。
5 結語
信息時代不僅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并促進高校教育走向網絡化、虛擬化、國際化和個性化。信息技術的應用給教育事業帶來了新的活力,打破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增添了新的血液,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在新時代背景下,每個音樂教育工作者都應思考如何將信息技術和教學完美結合,提高音樂通識教育的質量,普及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 馬麗艷.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7(9):251-252.
[2] 蔣立兵,凌鵬飛,陳佑清.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倫理審視[J].教育發展研究,2016,36(8):39-44.
[3] 陳磊.計算機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J].智庫時代,2017(13):54,59.
作者簡介:陳音竹(1979—),女,湖南長沙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肖衛華(1980—),女,湖南洞口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水土工程。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湖南省輔導員專項課題項目“紅色經典音樂文化育人功能探索與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9FDY05;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成果,項目編號:HNKCSZ-2020-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