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濤
(宿遷澤達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目前旅游業發展迅猛,而隨之出現的競爭也日益加劇,為提升旅游地形象及快速發展,各旅游區域間聯動發展已成為旅游資源開發必然趨勢。區域間旅游聯動開發,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各旅游地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根據旅游資源的內在關聯性和地理空間的鄰近性,進行區域間聯合與協作,通過市場共享和資源共享,以及旅游產品的差異化開發所形成的整合優勢,以同一種旅游形象參與競爭,進而增強區域旅游整體的吸引力,實現各旅游地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和共進多贏[1]。
江蘇是大運河的起源地,同時也是大運河流經城市最多,沿線遺產最豐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點段最多的省。大運河江蘇段分為中運河(徐州-宿遷),里運河(淮安-揚州),江南運河(鎮江-常州-無錫-蘇州),以此三段為主要發展軸線。
中運河段發展軸的徐州、宿遷兩座城市,宿遷“北望齊魯,南接江淮,居兩水中道,扼兩京咽喉”,位置和自然風光兼具,歷史的長河使其積淀了豐富且厚重的文化底蘊:宿遷境內祭祀廟宇有大王廟、皂河鎮龍王廟,是境內漕運文化的重要載體。徐州文化底蘊厚重,擁有楚漢文化、漕運文化、紅色文化等,建筑風貌受大運河文化影響較為深遠,至今沿襲著舊時風俗。因此,宿遷運河人文資源與徐州運河資源相結合,可實現內部優勢互補。
早在2014年,大運河就申遺成功了,宿遷境內宿豫區皂河鎮的龍王廟行宮以及中運河段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通過考察,近幾年來,宿遷市將旅游資源開發的重點放在駱馬湖景區、項王故里景區開發發展上,同時以濱湖濕地、駱馬湖景區、三臺山風景名勝區等為依托,發展地域文化特色旅游,同時拓展項羽英雄文化內涵,開發項羽英雄文化產品。
宿遷市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中明確指出要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深入挖掘宿遷文化內涵,精準定位大運河宿遷段優勢和亮點,形成大運河宿遷段閃亮名片;全面闡釋宿遷大運河文化的當代價值和時代精神,推動文化保護傳承,促進“文化+”“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然而,宿遷運河帶開發建設中還是存在一些短板弱項。
要想實現區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整體性規劃則是建設的前提。通過調查發現:運河帶建設中過于重視綠化,輕視了文化建設,沒有將運河旅游人文景觀、旅游文化元素融合進去,導致了運河沿線景點碎片化問題嚴重。
全市運河沿線旅游多為半日游或者一日游。究其原因,則是景點間互聯互通不完善,“水上旅游”“夜景旅游”相關旅游項目較少,無法留住游客,同時也帶不動消費,最終導致投資效益無法回籠,對大運河文化的傳承也起不到積極作用。
因我國行政區經濟現象有著不同的規律,我國各生產要素在跨區流動時,會受到相當大的阻隔,旅游競爭中滲透著強烈的當地政府經濟行為。
中運河段流經宿遷、徐州兩個地級市。在運河段開發上各市各自為政,鮮少有較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宿遷與徐州相鄰,形成了大運河江蘇段自北向南的楚漢文化,沿線各市既有其自身的獨特文化,又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同時,徐州在大運河與駱馬湖的交匯處形成了大運河畔的第一古鎮——窯灣古鎮。
因此,沿岸應根據市域特色,突破行政區域,形成運河旅游文化廊道,融合旅游資源,打造文化、休閑、遺產、生態為一體的文化線路。
宿遷因水而生,黃河、長江交匯貫通,洪澤湖、駱馬湖相應而生,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旅游資源豐富,景點眾多,但缺少旅游品牌,旅游產業規模總體偏小,業態普遍“小、散、弱”,市場拉動力不足,旅游服務設施配套不足,餐飲特色不明顯,主題酒店、特色酒店較少;缺少地方特色文化娛樂項目;地方特色旅游商品開發不足;休閑度假旅游開發尚未形成體系。
據宿遷市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宿遷市2020年旅游業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251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46.76億元。截至2020年,宿遷市共有48個等級以上旅游景區,其中9個4A級以上景區,1個5A級景區——洪澤湖濕地景區。4A級以上旅游景區接待游客量為396.93萬人次,旅游發展相對滯后。
在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區域旅游協同發展已成為趨勢。從旅游自身發展規律來看,旅游資源的分布往往是“跨界”的,旅游本身也是一個合作性經濟,而游客又是不考慮行政邊界的。
大運河文化帶一條蘊藏著豐富的人文與自然資源的風景線,無論是從運河文化資源的整合上,還是傳承和利用上,都適合運用區域旅游聯動理論推進。其一,區域旅游聯動可促進大運河文化資源整合,并串成鏈、形成帶。其二,“旅游+大運河”可以豐富大運河文化靜態與動態的呈現模式,在挖掘、保護運河文化前提下多形態實現文化傳承;旅游能讓運河文化活起來、動起來、散開來,激發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活力,推動大運河文化的社會影響力。
因此,中運河段施行旅游聯動開發,聯合徐州運河段,打造整合性運河旅游帶,有利于擴大宿遷旅游的發展空間,促進宿遷旅游業快速發展,也是避免中運河段沿線旅游雷同開發造成的資源浪費,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模式。
宿遷為保護好大運河,長期以來按照最新發展理念,非常注重生態化、景觀化、產業化,依托全市旅游資源優勢,挖掘包含歷史文化內涵的元素,開發運河沿線旅游體驗項目。為展現大運河優美景色、優良生態、人水和諧景象,也為實現旅游業聯動開發的生態廊道的總體目標一直努力著。
(1)協同理論
協同理論是德國物理學家哈肯在1976年發表的《協同學導論》中提出與創建的。理論中提出:不同屬性的各系統及內部子系統間存在著相互合作、相互影響的關系,子系統間通過相互制約和干擾從而產生協同效應,使該系統從原先的混亂狀態向全新的有序狀態發展,從低級別向高級別發展。
旅游業本身就是一個整體系統,系統內各子系統間既有共生關系,同時又存在競爭關系,在進行旅游開發與管理工作時都應從整體上考慮,這樣才能降低成本,才能產生整體大于部分的效益。
(2)核心—邊緣理論
核心—邊緣理論是美國規劃專家弗里德曼在《區域發展政策》一書中提出。理論中提出:一個國家任何區域都是由核心區域和邊緣區域兩部分組成的,這就為各區域實現聯動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各個獨立區域通過重新組合,能夠增強核心區域,通過核心區域的發展來帶動邊緣區域發展,只有通過共同設計全新的具有特色的旅游線路,才能打造互補和共贏的全新空間結構,最終形成更大規模和更強影響力的核心,擴大區域的整體競爭力,實現旅游業長遠發展。
在劃分旅游區域時,通常是以資源的相似性、經濟的聯系性、管理的權限性為依據來劃分的。正因其有一定的相似性,才導致競爭的存在,同時也能成為合作的基礎。中運河段的宿遷和徐州兩市區域相鄰、自然資源相似、地域文化相仿、旅游經濟聯系密切,具有共同發展運河帶旅游資源的地緣基礎。
如果能加強關聯區域的旅游合作,開發新型運河帶旅游線路,同時加強協作與交流,對推動大運河文化帶旅游發展,既可行,而且意義深遠。
大運河文化帶旅游聯動開發,是一種大旅游的發展理念,涉及區劃、經濟、交通、文化、意識等多方面問題。必須從宏觀角度出發,依據相關理論,以運河文化帶旅游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多種聯動開發模式,增強區域旅游的協同發展。

圖1 中運河宿遷段沿線旅游聯動開發策略
區域旅游應從整體出發,打破行政區劃,充分發揮各區旅游資源優勢,以優勢互補取代空間競爭。整體形象的塑造比單個形象更方便人們認知和了解,主要途徑如下。
(2)將“無障礙網絡課程”打造成特色。目前國內所有殘障人士幾乎都是在專門的學校接受教育。但是這種教育并不是終身的,而無障礙網絡課程則使他們能夠繼續學習。因此,應該將無障礙網絡課程打造成特色,一方面可以滿足障礙人士終身學習的需求,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網絡課程給他們頒發相應的證書。
(1)設置統一機構
以協同發展理論為依據,組建統一管理機構。例如,可組建中運河段旅游發展管理委員會,指導市場運作,對中運河段沿線旅游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綜合開發旅游產品。
(2)建立統一品牌
中運河段沿線旅游產品的開發應圍繞運河帶形象進行,應實行品牌一體化戰略,打造宿遷旅游的核心競爭力,以徐州引領宿遷,宿遷亦帶動徐州,讓宿遷城市的形象深入人心。
(3)優化智慧旅游平臺
創建智慧旅游網及App平臺,建立旅游聯盟,實現運河風光宿遷旅游的智能優化、信息共享、網站一站式訪問,以及宿遷—徐州運河帶旅游“暢游卡”等。同時加強其它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整體形象認同感。
中運河段(宿遷-徐州),旅游內涵豐富,可開發的旅游線路眾多,但同時要考慮城市發展的經濟實力,需要突出重點,突顯出精品旅游線路。
(1)以運河古鎮與文化街區為主的旅游線
運河沿線城市依據地方特色整合文化遺產資源,構建文化特色小鎮,利用文化街區所體現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特色設計旅游線路。
打造皂河古鎮“運河旅游金三角”(皂河古鎮—湖濱新區旅游度假村—窯灣古鎮)的旅游空間發展格局,利用皂河乾隆行宮在中運河沿線中重要的歷史地位與資源優勢,改變宿遷地區旅游整體發展滯后的局面,讓皂河古鎮深遠的歷史價值得以傳承。以運河為依托研究皂河古鎮的特色文化,同時與駱馬湖相關的文化旅游產品開發進行聯動。
(2)以戰爭文化遺存為主的旅游線
中運河段沿線戰爭資源類型多樣、歷史價值較高,本區戰爭文化遺存再現了從古至今文化史。在開發過程中應把握整體特點,突出主次,有序開發,加強與中運河徐州段的合作。在知名度高的產品基礎上融入新的產品,例如,開發建設以項王故里為首聯動徐州九里山古戰場、戲馬臺、大風歌碑等歷史遺跡的楚漢線。
近代戰爭重點打造紅色旅游線,以宿遷(宿北大戰紀念館—宿遷烈士陵園—雪峰公園—朱瑞將軍紀念館)聯合徐州知名的淮海戰役紀念館,構筑一條與戰爭相關的主題線路。
隨著區域聯動發展的深入,為杜絕雷同開發,以運河為發展軸,沿線城市景點為點,通過點與點間跳躍性資源配置,借助軸帶連接功能,實現“點—線—面”的結合,再不斷進行延伸和拓展,形成緊密結合的旅游區,從“點—線—面”拓展到“網”,推動運河文化帶旅資源游整體發展。除文化旅游之外,還可以發展生態、休閑度假、體育、商務等多層次旅游產品,例如,宿遷可以開發(洪澤湖濕地—駱馬湖旅游度假區—三臺山森林公園)這條旅游線路,同時關聯徐州云龍湖風景名勝區,讓游客體驗不一樣的水域風光和花海衲田。豐富整體結構,提升旅游產品檔次,打造大旅游體系。
要實施運河沿線旅游聯動開發,除資源互補外,整體交通網絡也應便捷,對于整個江蘇來說,交通網絡系統發達,全省可達到1.5小時鐵路網,宿遷、徐州往返交通非常方便。為構建整體旅游廊道,推動區域旅游一體化進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修建串聯中運河段旅游點的國道或快速通道。
針對皂河古鎮—湖濱新區—窯灣古鎮這條旅游線可打造沿湖觀光游和水上交通,讓游客領略大運河風光美景。
為推動旅游全產業鏈發展,吸引游客從“過路”轉為“過夜”,從“門票經濟”逐漸過渡到“月光經濟”,全面提升宿遷地區旅游的品質。
(1)“旅游+住餐”
建設星級賓館、飯店和度假村,彌補當前全市星級飯店缺乏的短板。同時,以民宿、船餐、生態餐飲等新穎的形式滿足不同旅游群體的需求,打造具有宿遷當地文化特色主題餐飲街區,如湖濱新區湖鮮美食街、小吃夜市一條街,以及文化主題餐廳、水上餐廳等。
(2)“旅游+商貿”
重點圍繞地方傳統手工藝品、民間藝術文化等資源,開發能夠體現宿遷城市元素的旅游紀念品或產品。如打造宿遷洋河酒及雙溝大曲釀造技藝、烙花、剪紙、桃雕等。
(3)“旅游+休閑娛樂”
將旅游業與健康產業緊密結合,建設和改造一批健康養老和醫養結合載體,培育一批健康服務業示范園區、健康養生基地,使游客在宿遷充分享受健康、悠閑的生活方式。
主管部門應做好旅游宣傳及營銷推廣等活動,與各旅游企業的促銷活動相結合,進行整體營銷,以此來達到規模效應和持續影響效應。
(1)優化營銷策略,調高知名度
拍攝旅游相關宣傳短片、拍攝戰爭題材影視劇、微電影等,通過電臺、報刊、雜志等傳統媒體進行宣傳;同時利用好新媒體,在網絡、抖音、快手等平臺上進行宣傳。展示中運河風光帶文化旅游魅力與優勢,加深宿遷運河風光帶旅游形象,提升宿遷運河文化帶旅游知名度。
(2)定位文化研究,促進旅游發展
該沿線市場定位應傾向學術研究者,教師群體,學生群體,通過相關學術論壇,學者專家研學,推廣旅游線路。作為學生群體在旅游中體驗大運河文化賦予宿遷城市的魅力,增長見識,了解和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