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上海市金山區(qū)金山小學主動回應“雙減”政策背景下課后服務的“升級”新要求,基于學校課后服務的現(xiàn)實問題和發(fā)展基礎,整體構建了課后服務課程建設路徑,系統(tǒng)設計課后服務課程內容,融合多方資源,形成“拓展時空”“文化家園”“綜合實踐”“閱讀時光”“七彩空間”五大主題板塊,拓展學生素質。課后服務課程的建設與實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及家長的壓力,提升了教師專業(yè)綜合能力,拓展了學校素質教育時空。
關鍵詞:“雙減”;課后服務;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5B-0070-05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不斷提升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1]。9月,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發(fā)布《關于“雙減”工作背景下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的通知》,要求全面實施義務教育課后服務,建立培育課后服務支持體系,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2]?!督鹕絽^(qū)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工程實施方案》對課后服務的時間、服務內容、組織方式等提出明確要求。課后服務作為提質增效、整體減負的重要一環(huán),面臨“升級”新要求。為了做實“課后育人”好文章,將課后服務真正轉型為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激發(fā)學生潛能、個性成長的活舞臺,上海市金山區(qū)金山小學進行了深入思考與整體規(guī)劃。
一、課后服務現(xiàn)實問題
(一)課后服務認識不足
教師是實施學校課后服務的主體,對課后服務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目前,一些教師對于課后服務的認識存在不足,理念較為陳舊,將課后服務簡單等同于課后看護,或理解為課后學習輔導,窄化了課后服務的功能。這既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也不利于學校課后服務工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課后服務資源緊張
按照“雙減”政策規(guī)定,每天放學后學校會增加至少2小時的課后服務時間,除了做好作業(yè)的答疑反饋外,還應開展各種課后育人活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在社會各方對“雙減”政策的大力宣傳與倡導下,參與課后服務的學生人數較多,這對于學校課后服務課程資源數量及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么多學生在校同時開展各類學習或素質拓展活動,所需的教室、活動場所、體育及藝術器材等的數量較大,對學??臻g資源及硬件設施亦是不小的挑戰(zhàn)。
(三)課后服務管理復雜
隨著課后服務不斷迭代升級,對學校的教學組織安排帶來不小挑戰(zhàn)。課后服務時間延長,如何更科學地安排各項服務內容;參加課后服務學生人數較多,以怎樣的方式組織活動;課程豐富多元,如何統(tǒng)籌使用校園各活動場所;參與課后服務的教師人數增加,如何進行管理、評價……這些都需要學校在過程中不斷實踐、摸索。
二、課后服務課程的建設路徑
在“為每一位學生的健康幸福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統(tǒng)領下,學校提出了“科學融合 整體部署”的課后服務思路:用足學校“金色童年”校本課程體系中的精品課程資源;用好區(qū)域共享課程資源,如金山區(qū)校本課程平臺、金山區(qū)學生綜合實踐教育課程空中平臺、金山區(qū)小學低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等,積極做好校本化實施;用活家社資源,整合共建單位、周邊社區(qū)、企事業(yè)單位等的教育資源,助力課程開發(fā)。從課程結構、內容等方面對以上資源進行整合、重構和融合,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需求,使學生在行為習慣、科學素養(yǎng)、人文精神以及健康體魄等方面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教師在人文關懷、課程經歷方面得到提升;減輕家長各類負擔,緩解焦慮情緒,提升學校課后服務總體水平。
學校對課后服務育人課程進行了系統(tǒng)化設計和思考,并形成課后服務課程建設路徑。組建課后服務工作核心組,在校長室統(tǒng)一領導下,學?!皟商幦俊保ǖ掠顒犹?、教學發(fā)展處、課程師訓部、健康服務部、后勤保障部)協(xié)力整體推進學校課后服務工作,基于學校現(xiàn)狀、學生與家長的需求,制定課后服務實施方案。以整合性、多樣性、層次性為基本原則,從課程結構、內容等方面對現(xiàn)有各類資源進行整合、重構和細化,同時建立課程開發(fā)與審核機制,初步架構了“五育并舉 融合育人”視野下的課后服務育人課程,形成課后服務課程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堅持進行過程性評價與反饋,確保課后服務課程在動態(tài)化建設過程中不斷優(yōu)化。
三、課后服務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學校采用三段式服務模式:第一時段,組織學生進行健康運動、學習習慣養(yǎng)成教育與作業(yè)輔導,減輕學生課后負擔;第二時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程,激發(fā)學生潛能、促進個性成長,助力學生全面健康快樂成長;第三時段,向有課后服務需求的學生提供服務?!兑庖姟分赋?,學校要強化校內課后服務供給,要基本滿足學生需要[1],因此學校如何在第二時段的課后服務中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是落實文件相關精神的關鍵,課程的設置與質量將影響整個課后服務的質量。學校在第二時段課后服務確立了五大板塊,即“拓展時空”“文化家園”“綜合實踐”“閱讀時光”“七彩空間”,并系統(tǒng)安排了各板塊的學習內容及相應的實施途徑(見表1)。
(一)拓展時空:構筑個性成長空間
“拓展時空”板塊為不同年級學生安排了不同的拓展性課程,豐富學習經歷,拓寬視野。
1.一年級安排了低年級主題式綜合活動。《上海市小學學習準備期“綜合活動”實施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學校要通過學習準備期“綜合活動”幫助兒童實現(xiàn)從幼兒園到小學兩個不同教育階段的平穩(wěn)過渡。我校是金山區(qū)小學低年級主題式綜合活動課程的試點學校,在主題式綜合活動開展方面具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學校充分利用課后服務時段開展低年級主題式綜合活動,在豐富學生學習經歷的同時,緩解新生入學初期的身心壓力,呵護了兒童對小學學校生活的美好憧憬。每學期從區(qū)校本課程網選擇科技類、人文類、藝術類等課程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課程中盡快適應小學學習生活,增強對自我、對同伴、對集體的認識,充分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形成對小學生活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2.二年級安排了拓展科目體驗。學校開設了“數學與思維”“語言與文學”“工藝與美術”“科學與技術”等七大門類60多個自主拓展科目。從三年級起,學生每學年可以通過學校選科平臺自主選擇科目進行學習。為解決學生因不了解科目內容而無法選到喜歡的科目的問題,學校利用課后服務時間,以教師走班的方式,使學生在一學年中體驗學校開設的所有自主拓展科目。讓學生在過程中了解科目內容,發(fā)現(xiàn)興趣愛好、潛能特長,為三至五年級選科做準備,進一步提高學生自我規(guī)劃和自主選擇能力。學校還引入金山區(qū)校本課程網上優(yōu)質區(qū)域課程資源,讓學生的體驗更加多元,真正做到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
3.三至五年級安排了課后社團生活。對于三至五年級學生,學校開設了30多個校級社團,利用課后服務時段增加活動的頻次與時間,提升成效。同時,每個年級開設了8個不同類型的社團,供沒有參加學校社團的學生選擇學習。這樣的安排,為學生又創(chuàng)設了一次自主選擇學習的機會。
(二)文化家園:培育合格時代新人
“文化家園”板塊設計有民族文化、學校文化和班級文化三項學習內容。
1.以“民族文化”樹正確價值觀。2014年5月,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為貫徹落實國家有關部委對中小學開展各類專題教育的要求,印發(fā)了《上海市中小學專題教育整合實施指導意見(試行)》。課后服務為專題教育的落實拓寬了渠道。學校根據強化重大主題教育整體設計的要求,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革命傳統(tǒng)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等指導性文件中選擇勞動教育、傳統(tǒng)節(jié)日、健康教育等7個專題進行課程規(guī)劃,充實學?,F(xiàn)有文化教育,使其涵蓋面更寬,系統(tǒng)性與序列性更強,形成了一到五年級7個專題的全覆蓋。
2.以“學校文化”育活力金小娃。學校文化是其成員習得且共有的行為取向、價值觀、信念和態(tài)度[3],是學校彼此區(qū)分的重要標志。學校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激勵、凝聚、熏陶、約束、輻射等功能。學校文化主題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校以“重科學 揚人文 促健康”的廣博教育辦學理念為依據,基于“五教融合”的辦學特色,安排了“體教”“藝教”“科教”“醫(yī)教”“勞動教育”五大學校文化教育主題。每個主題課程的內容依據不同年級呈遞進性,期望學生經歷五年的學校文化熏陶,能夠認識學校、理解學校、認同學校、熱愛學校,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提升科技與人文素養(yǎng),發(fā)展健康與勞動素養(yǎng),收獲金色童年。
3.以“班級文化”創(chuàng)溫馨班集體。班級文化是班級基于班情對學校文化進一步落細、落實、落深的產物,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巨大教育力量。各班根據班情及培養(yǎng)目標,在學校文化五大教育主題下,按學年統(tǒng)籌規(guī)劃班級文化建設主題內容,每月開展一次班級文化建設主題活動,增強學生的班隊集體感、歸屬感,使其在和諧的文化氛圍中茁壯成長。例如學校二年級一班,班主任是美術教師,喜愛泥塑,在耳濡目染中,班級學生也都對此很感興趣。班級就在“藝教”主題下,確定了“我行我塑”的班級文化建設內容,帶領學生走進彩泥世界,運用各種技法制作彩泥植物、動物、人物、貼畫等,在制作、展示中提升學生藝術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學生對藝術的熱愛。
(三)綜合實踐: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以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為指導,以“基于學科育人功能的課程綜合化實施與評價”成果推廣應用項目的實踐為抓手,利用課后服務時段進一步開展綜合活動課程學習。第一學期以學科綜合為主要實施內容,每學期安排2~3個不同學科綜合活動課程;第二學期以跨學科綜合活動為主,每學期完成一個主題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探究、制作、體驗等過程中,提升綜合素質。
(四)閱讀時光:營造美妙閱讀境界
閱讀的重要性眾所周知。但由于課時等原因,學生在校內的閱讀時間較為有限。為養(yǎng)成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培養(yǎng)正確閱讀方法,學校在課后服務時段設立“閱讀時光”板塊。每個年級每學期選擇一個主題,由科任教師推薦書目,組織學生有目的、有任務、有思考地閱讀。主題閱讀的設計與實施,使閱讀具有了課程的性質,為學生的閱讀營造一種美妙的境界。
(五)七彩空間:拓寬學生課程視野
“七彩空間”板塊充分利用區(qū)內青少年活動中心的“踐行碼”課程、優(yōu)質家長課程和社區(qū)課程,讓學生得以接觸到校園外的優(yōu)質資源,領略“大課堂”“大資源”“大課程”的魅力,進一步拓寬視野。
學校建立課后服務評價機制,堅持過程性評價,動態(tài)優(yōu)化。一是定期查閱活動記錄,了解教師是否根據學校課后服務課程計劃開展活動;二是行政人員每日巡視,觀察教師是否圍繞課程內容,充分準備,積極投入,廣泛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三是采用學生訪談、家長問卷等形式,了解其對課程安排的認可度和滿意度,傾聽學生與家長的感受與建議。基于多方的反饋信息,不斷提升課程品質,優(yōu)化實施方式。
四、課后服務實踐的啟示與思考
(一)實施成效
1.緩解學生家長心理壓力。學校豐富的課后服務課程吸引了超過90%的學生參加課后服務,極大減輕了家長接孩子放學的壓力,也很大程度上規(guī)避了家長放學后將孩子送到學習機構“加餐”的現(xiàn)象,做到了為孩子和家長“雙減負”。在課后服務時段,除了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yè),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補習輔導之外,精彩、豐富的拓展型課程滿足學生不同需求,豐富了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2.提升教師專業(yè)綜合能力。在學校正確理念的引領下,不少教師意識到了課后服務的寶貴育人價值,不再將課后服務簡單等同于課后看護,或理解為課后學習輔導。這種看法的轉變,也倒逼著教師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徹底打消課堂上不好好講,課后服務上“找補”的錯誤想法。同時,在開設課后服務課程過程中,教師也提升了課程建設、實施的能力。
3.拓展學校素質教育時空。整體性設計與實施的課后服務課程極大拓展了學校的育人時空,在設計與實施過程中,也開拓了學校素質育人的思路。隨著課后服務的持續(xù)推進,學校也在悄悄地改變著,不僅教學質量有所提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也有了更多方向;師生關系更加融洽了,家校共育有了更多可能,校園漸漸變成“笑園”。
(二)問題與思考
學校課后服務課程在實施中不斷調整與完善,且仍需在后續(xù)課程建設中繼續(xù)深入研究。
1.優(yōu)化校本課程。學校通過整合已有資源,補充開發(fā)新課程,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課后服務課程1.0。但仍有許多不足,需要課程開發(fā)者或實施者對現(xiàn)有課程進行不斷優(yōu)化,甚至是迭代發(fā)展。學校要建立課程開發(fā)激勵機制,不斷激勵引導教師從“課程使用者”轉變?yōu)椤罢n程開發(fā)者”,鼓勵教師持續(xù)參與課程的開發(fā)與完善。
2.強化社會資源統(tǒng)整。想要實現(xiàn)更高質量的課后服務,學校要以學生成長需求為導向,強化多方資源的統(tǒng)整,可以引入更多優(yōu)質社會力量。如與高校、社區(qū)學校等合作,引入優(yōu)質課程資源,或以購買服務的方式,遴選校外公益性非學科類資源,增加課后服務內容的豐富性。
3.系統(tǒng)架構家長課程。除了社會組織,家長也是參與課后服務的重要社會力量之一。不少家長非常愿意為學校的課后服務課程提供支持,但是目前家長課程內容相對簡單,形式較為單一。學校后續(xù)可以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進一步了解家長的專業(yè)特長或興趣愛好,結合學校育人目標,確立家長課程的主題板塊,安排不同內容,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家長課程,讓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行業(yè)的家長發(fā)揮各自專業(yè)特長,實現(xiàn)充滿育人溫度的家校合作。
4.提升融合育人品質。課后服務必須要超越“看管”的低層次任務,助力學?!拔逵诤稀庇?。學校后續(xù)要繼續(xù)加強對教師在思想、理念上的引導,以“五育融合”的理念和思維方式開展課后服務工作,充分發(fā)揮每一次課后服務的育人作用,進一步探索課后服務的評價機制,使課后服務成為育人的一條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2022-02-16].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2]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于“雙減”工作背景下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的通知[EB/OL].(2021-08-31)[2022-02-18].http://edu.sh.gov.cn/xxgk2_zdgz_jcjy_01/20210831/f2f65e4e53e14ee5b938eb2d9a01402d.html?ivk_sa=1024320u.
[3]樊榕.關于學校文化建設的文獻綜述[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4(3):37.
收稿日期:2022-03-03
作者簡介:周梅,上海市金山區(qū)金山小學黨總支書記、校長,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