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樺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改革是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舉措之一,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元素貫徹始終,強化母語文化身份認同,建立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多角度自然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落實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本文以傳統文化中的國粹京劇為例,探究中華文化融入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此任務的根本途徑。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課程思政的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等為主線,融合思政教育和課程內容,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本文將中華文化教育為切入點,以京劇文化為例,選取公共基礎課《大學英語》課程為例,依托旅游管理專業,探究如何將中華文化融入大學英語的課程教學,實現語言技能與素質培養同向同行,有機融合。
一、中華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意義
大學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高等教育體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除了夯實語言基礎,更在于培養學生文化傳播和交流能力。在英語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文化教育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華文化融入英語教學,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思辨能力,拓寬文化視野,又可以鍛煉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再者,在“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和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創新混合教學形式,有效解決學生對教學內容興趣不大,積極性不高,文化承載力度不夠等問題,在提高英語聽說讀寫譯的同時,弘揚和傳播中國文化意識,樹立大學生文化自信,提高大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文化的能力[1]。
二、中華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探索實踐
在教學過程中,嘗試采用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大學英語課,在強化語言知識技能的同時,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元素貫徹始終,強化母語文化身份認同,建立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功實現課程思政全方位、多角度自然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落實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
(一)教學內容
京劇是優秀民族文化的標志之一,形式上,京劇以華麗的服飾、精致的臉譜妝容,唱、念、做、打等豐富的藝術形式,讓人們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內容上,京劇通過演繹歷史故事,文化經典、潛移默化地感受中華傳統美德。另外,京劇也是弘揚和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隨著國際交流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渴望來到中國,了解中國。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作為外國游客了解中國的窗口之一,承載著文化傳播的使命[2]。
因此,京劇文化主題為大學英語的教與學提供了豐富的語言和文化素材,從聽說讀寫方面為學生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如色彩斑斕,樣式豐富的京劇臉譜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了解臉譜顏色、臉譜樣式與人物性格的關系,學習人物性格的詞匯,講述歷史人物的故事;多樣的京劇技藝,多彩的表現形式,通過了解技藝的特點,發掘京劇魅力,積累語言表達;京劇藝術家的苦練技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學生們學習的榜樣;視聽京劇藝術家梅蘭芳的傳記故事,感受藝術家傳承技藝、創新技藝,傳播技藝的情懷;“洋猴王”放棄博士學位,不惑之年到中國從零開始學習中國京劇,可見京劇魅力之大。以上內容可以看出,京劇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教學提供了大量的語言和文化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夯實語言技能,同時培養文化自信。
(二)教學實施
教學過程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同時,以真實工作任務為驅動,增加英語學習的實用性和未來職業的榮譽感。作為公共基礎課,大學英語教學除了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的基本能力外,更要把服務于專業放在首位,培養學生在職場環境下運用英語的能力。英語教學中引入未來崗位任務,把學習和未來工作結合起來,使機械的語言學習變得鮮活起來,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真實性和實用性,內生驅動,促進學習。教學中創設的崗位工作任務都與文化輸出相關,在傳播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生成導游職業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教學策略方面,以產出導向法為基礎,自創MEPA語言教學模式,即motivating(試任務),enabling(促成),producing(輸出),assessing(評價)。課前,學生試著完成任務,發現不足,激發學習動力。課中,教師以豐富的活動形式,從語言和文化的方面促進學生完成任務。學生以小組討論等形式完成輸出。最后,教師、學生、行業專家或外教共同完成評價和提升。如在京劇技藝課程中,教師呈現學習任務:完成《京劇魅力》的文章寫作[3]。學生試任務,發現積累不足。因此,在促成環節,教師選取了The Peking Opera Performance的閱讀文章,引導學生從結構和內容方面了解京劇基本技藝:唱、念、做、打的不同藝術形式,共同探究京劇藝術的獨特魅力。最后拓展京劇藝術家梅蘭芳的經歷作為素材,感受京劇藝術家精益求精,獻身藝術的精神,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最后完成文章寫作,共同評價探討提升策略(見圖1)。
教學評價上,由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組成,前者來自教師、專業課老師、學生;后者來自教學平臺和智能學習平臺。最終,課程平臺完成數據采集,生成綜合評價量表,形成了多維度、過程化、智能化的評價體系。評價數據有助于教師及時調整和完善教學,激勵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也有助于學生自我反省,及時調整學習方法,最終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四、總結
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之林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課程教學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相結合,每門課都要發揮其育人作用,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大學英語》課程承載著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華文明”“奠基文化底色”的神圣使命。實踐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入,為課程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語言素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強化母語身份認同,樹立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可以和專業課老師合作開辟傳統文化第二課堂,拓展大學英語和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有更多機會用英語為傳統文化發聲。同時,通過融入今日中國的新氣象擴充傳統文化內涵,讓文化自信、文化傳播意識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劉玲.高校課程思政的資源及開發研究:基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分析[J].高教學刊,2021(19):164-167.
[2]鄭逸梅.課程思政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有效途徑:以茶文化為例[J].福建茶葉,2020,42(8):176-177.
[3]李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英語課堂的策略分析[J].職業教育(中旬刊),2021,20(8):62-64.